一言概之: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中國18年就成了稻穀純出口國了,養活自己是沒問題的,囤糧不如囤豬飼料金坷垃,「糧食短缺恐懼症」是中國人的種族BUFF,新一輪土地兼并來了!


3月24日,越南宣布禁止出口大米,哈薩克宣布禁止出口小麥土豆等11種農產品,塞爾維亞宣布暫停出口葵花籽油;

3月25日,印度宣布暫停糧食出口;3月28日,埃及宣布暫停出口豆類產品3個月;

3月30日,柬埔寨宣布關閉所有賭場並禁止出口白米稻穀;

4月1日,俄羅斯宣布將糧食出口不得超700萬噸

別的先不說,越印柬等亞洲國家先後暫停糧食出口還真跟咱有關。打15年起,咱作為世界最大化肥出口國,每年都要往越南出口223萬噸化肥(占其50%進口量)、巴基斯坦150萬噸(佔50%)、菲律賓80萬噸(佔47%)、印度和泰國甚至超80%的尿素磷肥氮肥都是從咱這運去的。

結果在春耕臨近的檔口,一場疫情下來,中國化肥出口直接砍了30%不止,你說這些亞洲國家慌不慌?特別這次全球疫情還在擴散惡化,到底啥時能迎來拐點誰都心裡沒譜,各地生產活動和物流運輸還要多久能恢復沒人說得准。

這沒了化肥BUFF,別說出口賺外匯了,能不能保收養活自己人都成了問題,你說他們不節約資源苟塔發育還能怎麼辦?真不是啥針對中國,被害妄想可以歇一歇了...

同樣的,我在《世界工廠的軟肋》就說過原料與物流的隱患,疫情全球化是雙向打擊。現在阿根廷由於物流停滯,大豆供應量直接涼了一半,逼得進口商得從巴西美國那邊下單。而看那倆哥們的疫情程度,其大豆供應鏈怕是也撐不了多久,那咱每年佔總量88.52%的8851萬噸進口大豆必然要受很大影響。

再加上去年入侵雲南席捲全國禍禍1688萬畝地、今年繁衍快基數大威脅度遠勝以往的貪夜蛾,咱19年底玉米庫存量已經沒了80%剩5200萬噸,很多人最近都在談飯碗安全與農業問題,那咱今天也來聊聊糧食與土地。

(2019年我國穀物進口1047萬噸,如今受疫情與物流影響確實堪憂)

糧食短缺恐懼症

先說前段時間炒得最熱的草地貪夜蛾,這玩意其實按挑食姿勢分「玉米型」和「水稻型」兩種,來咱這浪的主要是玉米版本。而在我國2.57億噸的玉米年產量里,有74%都是在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山東、河南、河北、遼寧等北方省份,這幫蛾子要想全蟲吃飽實現GC主義,就必須率軍越過長江越過黃河一路北上直懟北境。

北遷需要時間,也意味著咱還有2個月層層狙擊的時間窗口。得益於防控得力,去年它們訪華造成的產量損失僅占見蟲地區的5%不到,今年中國已撥款在南方諸省各村設誘捕器和高空測報燈,實現貪夜蛾日報監控,監控並確保其不會出現大規模蟲群聚集和北遷行為。

最壞最壞的情況,假設貪夜蛾佔領北境來個凜冬將至,把北頭的玉米棒子吃掉20%(=3805萬噸=全國14.8%)。那按去年2.82億噸的市場需求看,大約會有6305萬噸的缺口全靠庫存和進口頂著。

巧了,咱玉米主要來源國烏克蘭俄羅斯最近都開始限制農產品出口,年賣6200萬噸的美國更是在封國停船的路上,大夥都想多留些棒子搞醫用和工業酒精,這讓進口玉米填坑由數學問題開始轉為玄學問題。但靠著去年1.15億噸的玉米結轉庫存,咱苦一苦日子還是能熬過去的。

(貪夜蛾北遷經過的河南、山東、安徽、河北、江蘇等地是佔全國79.2%的小麥主產區,蛾子這幫渣男餓極了可能男女通吃,連剛返青的小麥都不放過...)

不過總有人會弄混一點,年需求量並不是說咱一年吃了2.82億噸玉米!

消耗≠口糧!

消耗≠口糧!!

消耗≠口糧!!!

以16年為例,16年2.08億噸的玉米消耗量里只有1237萬噸(佔5.9%)是用於食用的,更多是作為飼料(12900萬噸)和工業原料(5919萬噸)。

同理,咱全靠進口的8000萬噸大豆,多也用於榨油和飼料,真正拿來食用的並不多。畢竟這玩意兒畝產量底又費地,與其擠出4億畝地來種大豆(東三省耕地總面積也才3億畝),還不如充個會員低價買美澳巴西的豆子。多出的地拿來種小麥水稻等高產口糧又能確保飯碗安全,又能提高農民收入,哪種更香還沒點ABC數嗎~

(相比直接食用,近幾年咱消耗量增多的屬於工業玉米,多用於做工業澱粉、新能源和酒精啥的)

說到口糧,咱也不傻,玉米大豆這些多作為工業原料的平時當然是怎麼便宜怎麼來,但像小麥稻穀這些主食則關乎國家安全,怎麼可能會把命脈交到別人手裡。自始至終,中國主糧自給率都保持在98%左右,口糧自給率更是達100%+,無論人均肉類水產類糧食類都比世界平均多1~5倍。

連著15年糧食豐收增長、連著8年總產糧6億噸+、連著20年耕地總面積增長的背後,是數十年如一日興修水利挖溝鋪渠施肥育種,是強調了半個世紀且灌輸到每一位國民腦海深處也會繼續傳承下去的觀念與傳統:

民以食為天

(沒錯我就是藉機放毒,有本事順著網線來打我呀)

中國百姓們每一次見面,無論男女老少、陌生的熟悉的,都會以堅定的目光、虔誠的體位姿勢,千百年如一日地堅持用發自靈魂深處的疑問句來提醒同胞身為國人的意志與信仰:

吃了嗎?

所以說句難聽的,就這點主糧進口量,哪怕越南全民改種石楠花不賣大米了,咱也完全不虛,手裡有糧食,心裡不慌。

當然,引發全網對糧食短缺的擔憂,主要是擔心蟲害吃糧+疫情停農+外國禁售這三重BUFF的影響,咱這產量如果因為疫情和蟲害啥的跟不上進度條不夠吃咋辦?

其實除了抗美援朝給咱帶來的幾十年「火力不足恐懼症」外,五千年飢餓史(古代盛世也有饑民倒屍)同樣給中國帶來了「糧食短缺恐懼症」。

與「火力不足」不同,「糧食短缺恐懼症」是刻進骨子裡鑲在每條DNA上的,是每個中國人與生俱來的種族BUFF。

正是「糧食短缺恐懼症」讓糧食短缺的言論一夜間傳遍全網霸住熱搜,讓大街小巷糧油鋪子片刻間賣斷了貨。

而正是「糧食短缺恐懼症」,讓我認為中國不缺米、糧食不用囤。

(為治好火力不足,我們準備了海量原木,那麼為了治好糧食不夠呢?)

囤糧不如金坷垃?

要說儲糧咱算地球頭號變態的了,雖然美澳加法這些農業強國們人均儲備糧食比咱高出一倍,但算上總人口,中國去年光三大主糧庫存結餘就有2.8億噸,夠咱肥宅攤家啥事不幹也能吃上1年多了。要是不挑食再算上2.23億噸粗糧,你品品能多吃幾個月?

打90年國家糧食儲備局成立,百姓飯碗安全這事兒國家一直沒敢鬆懈,「中國水土流失地大物貧+糧食安全大過天+美澳肥沃物豐」的思想從初中地理課開始就不斷灌輸給所有孩子(雖然我當時地理沒及格過hhh),再加上對人口增長會導致糧食消耗量有增無減的擔憂,未來糧食短缺的可能性咱是一直當命根子去抓的。

但萬萬沒想到的是,哪怕咱16年點了全面二胎的技能書,年新增人口還是止不住地逐年下降(去年才467萬)。由此導致中國小麥消費量28年里年增0.33%、大米增0.54%,完全跟不上主糧增產速度。按這趨勢看,可能到2030年咱將進入人口負增長,嘴多糧少的可能至此消失。

且中國最早從疫情里緩過氣來複工復產,糧油企現在每天有稻穀30億斤、小麥16億斤的加工能力,加上春小麥長勢好於去年豐收幾率較高,要端好14億人的飯碗問題還真不大。

而受制於蟲害與疫情物流影響,更可能沒飯吃的是那些糧食自給率低的小國。

比如全靠180國奶大的新加坡自給率就不到10%,其鄰國馬來西亞之前宣布閉關抗疫,就引發了一波新加坡搶購物資的恐慌;

還有自給率掉到40%以下的日本,其雖在美澳巴西烏克蘭盤下了5700萬公頃(=3倍日本國內耕地)的海外屯田和種植基地,可一旦疫情惡化各國封港限流,日本怕是也得勒緊褲腰帶了。

當然,如果日本願意把埋在東京灣的糧食挖出來,吃個三十年估計還是沒問題的:-)

話說回來,咱雖然口糧沒增多少,但用於生產肉蛋奶和副食品的飼料及工業用糧卻在不斷增加,咱對玉米大豆的需求量也隨之激增。而對應的工業酒精與飼料價格,很可能隨著主要進口源美國巴西的物流影響而走高。但那是關乎如何吃好的問題,至於如何吃飽所關係到的主糧咱是不用操心的。

從這角度看,真想囤點啥也別死盯著大米了,不如考慮下囤袋豬飼料或工業酒精啥的?:-)

(咱每年進口的300萬噸大米小麥也是為了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商品糧,真正關係身家性命的飽腹之物是不會假手他人的)

好了說正經的,現在糧食並非不夠而是太多,真正需要擔心的反而是壓力山大的糧食去庫存問題


豐收的難題

中國糧食庫存多到什麼地步?

去年咱產的2.096億噸稻穀除去食用飼用工業用外,還剩1430萬噸入庫攢著。且不算這些新近入庫的糧食,中國糧倉里還有1億噸水稻、9000萬噸小麥、5300萬噸玉米快過儲存保質期。

這些「陳米」存不了多久還很難賣出去,今年3月以來,國儲局每周都會往市場投130萬噸17~18年產的大米,但實際成交量通常連10萬噸都不到。同期還投了1238.16萬噸小麥,實際成交也才64萬噸,還有4463萬噸14~16年產的快過期小麥占著庫存賣不掉(佔48.77%)。

這可不是啥好事兒,國家糧食庫存太多不僅會消耗大量的人力財力和庫存倉位,而且攢了3年以上的糧食按規定屬於不能食用的陳化糧,要麼銷毀要麼裹上麵包糠油炸至金黃自己吃掉。這將對從農民種植到國家收儲到市場收買整條產業鏈,造成巨大壓力和資源浪費,媽媽說過浪費食物的小朋友不是乖小孩要打屁股的~

為此這幾年來國家是卯足了勁在搞去庫存,硬把2億多噸快過期的玉米用兩年時間賣剩現在的5600萬噸(多用於工業原料),同時調整糧食結構大幅提高東北大米在南方的投放量,但還是有海量大米小麥積倉庫里抓瞎。

舊糧吃不完賣不掉,這就是豐收的難題。

(去年中國已成為稻穀凈出口國,與其擔心咱要能否吃上飯,不如想想該怎麼趁著疫情把這些陳糧賣到日韓新加坡去...)

千萬別覺得糧食爆倉吃不完是件好事兒,咱吃爽了,農民就該哭了。

老實說,我認為在咱逐步實現工業現代化的同時,農業卻依然相對開放的小農經濟上原地踏步。

說它開放,是因為咱幾十年如一日堅持普及發展育種和化肥技術等農業技術,立志要讓金坷垃灑滿中華大地(?),全國化肥消費量年增4.7%從78年的884萬噸增至達18年5653.4萬噸、農藥消費量年增3.6%至15年的178.3萬噸。正是這數不盡的增產BUFF幫著中國主糧實現30年畝均產值年增13.6%。

說它小農經濟,則是因為農戶戶均耕地面積。86年平均每戶農民經營的耕地面積為9.2畝,結果22年過去了,到08年戶均耕地面積居然降到7.4畝!再到18年,全國擁有耕地在10畝以下的農戶已經佔比85.2%,說明中國耕地的小規模化和碎片化程度在與日俱增。

這事兒放封建時代倒還不錯:耕者有其田還逐年增產大夥都有飯吃簡直美滋滋,江山永固皇帝天天倒立上朝都不怕玩脫。但咱現在是工業社會,凡事講的就是規模化產業化,再匠人的炒茶師傅也得學了千手觀音影分身才能賣好小罐茶。

(現在炒茶姑娘玩起套路來都講究廣撒網流水線嚶嚶嚶了好吧...)

農業同樣如此,從藍翔拖拉機到北鳥金克拉,這些增產BUFF哪個不要錢?畝均增產背後,是畝均土地成本年增24.6%、人工成本年增16.9%、物質與服務費年增12.2%,合計總成本年增15.5%的現實。

按統計,這十年來,我國稻穀凈利潤從08年235.62元/畝降至17年的132.55元/畝;玉米由159.22元降至-175.79元/畝(沒錯種一畝虧一畝);小麥由164.21元/畝降至6.1元/畝...

這意味著扣去人工物料啥的成本,其實咱大部分農民糧食畝產利潤的增長率是跑不過成本增速的。

人都是經濟動物,費盡心思耕那幾畝地一年下來掙不到幾瓶醬油錢,和進城搬磚打零工一天說來也有一兩百比,哪個更香?

不好意思成年人不做選擇,我們兩樣都要!

反正農業補貼再多也沒城裡賺得多,又不收農稅,春天隨緣撒種施肥然後進城打工,秋天回來收成全看人品和大自然的饋贈,這種佛系耕田+進城撈金的騷操作賺得可比職業農民要舒服多了...

於是乎,農業勞動力從2.83億人一路滑到18年的2.03億,其中純靠農業收入的僅佔8.5%,剩下91.5%要麼進城兼職要麼搞起了農家樂,黑龍江全省玉米播種面才3年就少了5000萬畝,佛系種田和拋荒棄耕的現象在全國屢見不鮮...

研究已經證明,單戶耕地規模越小越碎片化,土地經營與投入成本會更大,化肥農藥用量和土地污染程度會更高,農民對使用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積極性會更差,且撂荒進城打工的可能性也就隨之增高。

與此同時,耕地碎片化也會阻礙農村現代化鄉鎮化的趨勢。大量留守老人和部分勞動力守著偏遠山區的一畝三分地,不僅產生空心村老人村的社會現象,更導致農村基層村委能力素質不足、財政壓力大難以維持最基本的自治活動等情況。發達地區的農村還能靠賣地外租來填坑,那些偏遠些的就全靠基層政府撥款養著了。

別跟我扯啥旅遊區,我始終認為見村就大談旅遊業是一種變相的懶政思想!這些旺季看緣分賺錢、淡季要麼打蒼蠅要麼出去打工的發展模式根本沒法把人和錢留在當地,民宿+農家樂≠新農村!

綜上所述,一隻腳邁進了城鎮化工業化,另一隻卻停在小農經濟要走不走,這就是中國豐收背後的現狀。東北包袱小底子好尚且有這苗頭,南部西部的情況就更別提了。

但要想完成最後的工業化,走完城鎮化最後一里路,讓農村成為下一個現代化經濟增長點,咱就必須將更多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讓農業成長為真正的現代化技術產業。

時代變了大人,大農場聯合收割機才是未來,再死抱著鋤禾日當午不撒手,最後只會累跑了鋤禾、旱死了當午:-)

(我國有346萬個自然村,呈現出太散、太大、太亂的特點,且多數都存在「空心村」現象,佔據了太多本可省下的資源)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農業有什麼新趨勢?農村未來在哪裡?


前頭咱也提到了農地規模與成本污染的關係,相對的,研究表明農地規模每多1%,化肥農藥用量就能分別少0.3%和0.5%,農民購買農業機械或外包耕作服務以提高效率節省人工物料成本的積極性也越高,同理對農民種植技術與素質的提升也有很大幫助。

從這角度看,推動土地大規模合併聯營是提高農民耕作積極性、降低耕作成本、改善土地污染、推動農業現代化工業化產業化的有效方式。

當然,這種土地兼并的法子在古代是歷代動蕩的原因,也就21世紀農業機械化帶來生產效率躍升、工業化城鎮化能吸收大量勞動力才有機會轉劣勢為優勢。但這事兒咱也得慎重操作,既要確保農業生產結構在土地兼并過程中依舊可控,又要保障農民在新就業的同時依然享有對原土地的部分收益(不然誰願意出讓土地)。

這問題咱吃了幾十年米才明白,智囊們卻早在06年就想出了法子並付諸實驗:土地資產證券化。

土地資產證券化即「地票」,是指農村農民通過土地折價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公司,將村撂荒閑置土地的經營權轉為證券化資產並由證券承銷商在市場上發行的制度。農業公司通過購買證券,實現機械化大規模農業耕作或復墾村有建設用地;城市則可購買近郊建設用地的地票來增加土地儲備平抑地價,農村農民只享受分紅和證券出售金。

(06年原市長黃奇帆推行地票制度至今,重慶累計交易地票25.8萬畝,13.63萬家農戶因此受益110億元+順利入城落戶,農村建設用地復墾融資近371億元)

除了重慶,還有成都、嘉興、蘇州等地在做產權保有的情況下,用入股分紅與城市居民社保來換取農戶有償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定點實驗,也取得不錯的效果。

現代化農業講的就是憑量盈利聯合作業,農業公司通過「兼并」土地實現大規模機械化專業耕作,對農民的職業素養和技能水平將更高,其社會地位也將隨之提升。

現代化農村則講的是鄉鎮化大聚居,農民把土地交給農業公司等於解放了一大群勞動力,若本地沒有足夠多的崗位和市場來消化這批人,人照樣會跑,對農村發展和城市穩定也是一種打擊。

小橋流水那是小農經濟小資情懷的玩意兒,農民沒有義務守著小木橋破水溝裝出一臉淳樸本分與世無爭的樣子給一幫小布爾喬亞感嘆傳統文化然後目送他們回繁華都市聲色犬馬996。小資再親近自然逃離城市,你斷他們一周網線冰箱試試,保准要死要活

醒醒,大夥都是有慾望的人類,農村沒有放著現代繁華不要死守傳統生活的義務謝謝:-)

所以真正能讓耕地集中、讓農民留在本地的法子在於搬:合村並鎮。

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土地交換將幾個小村搬遷合併為一個大的行政村。如此一來,不僅可以省下一大筆財政補助、精簡村幹部數量確保高質高效的基層農村自治,還能借這機會重新規劃完善農村的住宅分布、道路規格、垃圾處理、廢水排放、燃氣供水等配套設施,大幅提升農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

人多了就有需求,大型農村的勞動力和地皮相對城市要便宜,加上新農村基礎設施配套的完善,鄉鎮企業落戶也不再是問題了。

職工拿到工資了自然要消費,村口小賣部也會進化為小超市,烤冷麵燒烤攤蒼蠅館子大排檔將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電瓶車自行車在夜市人群中來回穿梭,熱浪與人流將重回中國農村。

以地入股拿著分紅,農民基本生活是問題,新農村設施齊全有吃有玩不去城裡也能滿足需求,村裡有商機有工作有消費在家也能賺到錢。與其用經濟效益逼著農村自己消亡減少,何不政策引導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規模效應?

如此一來,何愁農村留不住人?何愁地沒人種農業現代化推不動?

綜上所述,耕地股份制規模化集中化專業化將是中國農業新趨勢,農村鄉鎮化現代化集約化則是中國農村未來的發展方向,可以預見的是,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合併城鎮化將是下一個經濟潛力挖掘點和重要增長點。

話又說回來,歷史上好政策辦壞事的例子比比皆是,農村規模擴大和耕地證券化開的口子也很容易招蒼蠅,如何做好村幹部監督整治工作,確保政策紅利穩妥落到農民手裡,是咱接下來要關注的問題。

(我國正投入9463億元對搬遷並村的農民提供住房補助、長期貸款和就業基金等,計劃2020年全國33%以上村莊實現異地扶貧搬遷,其中陝西、四川、湖北、貴州、廣西、湖南、甘肅、雲南都將至少遷出50萬人以上)

更多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yiyu824」(浮世藝語)

七分調侃三分正經吧,這篇我寫的蠻爽,希望你們也能看得爽~

最後要特別謝謝@石堯issac,土地資產證券化政策是他在聊天中向我提及的,老實說一開始並不了解,花了些時間去查閱研究,才有了這篇文章,這也算是對石堯issac的回復吧,謝謝你。

咱再嘮點別的...

踩高蹺的短腿威:2萬億救市!炒股救不了美國人!?

zhuanlan.zhihu.com圖標踩高蹺的短腿威:肺炎全球化暴露世界工廠的軟肋!?

zhuanlan.zhihu.com圖標踩高蹺的短腿威:北望王師在今年!誰是美國最後一位總統??

zhuanlan.zhihu.com圖標踩高蹺的短腿威:3萬叛軍投降!菲律賓在南海站哪頭??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先說結論:

如果我們只吃米飯小麥玉米這類主食和蔬菜以及少量的肉,是可以養活自己的。如果要像現在這樣人均水平的吃肉蛋奶,我們現在無法做到自給自足,而且將來更加無法自給自足。

我們吃肉的問題已經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進口了,而吃飯的問題是不可能再依賴進口的。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說過: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誰掌握了貨幣發行權,誰就掌握了世界。

在當今世界石油、糧食與貨幣的控制上,美國的確已經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當我們今天發現貿易戰表象之下,隱藏著美國對於別國赤裸裸的遏制意圖時,其實貿易戰上我們是強項,因為有很大的不可替代性。但是除了實物貿易之外,我們其實還有一些弱項,並不像貿易戰那樣可以那麼硬碰硬。比如在糧食問題上,我們的飼料糧就受很大的影響。糧食關係到一個國家的穩定,尤其是我們回顧歷史的時候,發現歷史上的朝代更迭,很多時候都跟糧食生產和氣候密切相關。

我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奠基人竺可楨,在 1972 年發表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結合史學、物候、方誌和儀器觀測,將過去 5000 年的氣候變化大致劃分為4 個溫暖期和4個寒冷期。

然後人們再根據我國的朝代更替時間,結合氣候的變化周期,大致能發現這樣一個規律:當歷史氣候進入冷期的時候,社會矛盾就比較嚴重,朝代更替也比較頻繁。相反,當歷史氣候進入暖期時,則比較容易出現盛世和治世。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我國的漢唐盛世都出現在暖期,而三國兩晉、五胡十六國、宋金對峙等亂世都出現在寒冷期。而尤其是在氣溫急劇變冷的時期,會導致氣候異常,自然災害頻仍,而過去我們又是農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完全依賴於氣候的配合,一旦出現這樣自然災害造成糧食減產歉收,往往會動搖整個社會的根基。

我過去認為,依照現在的科技發展水平,尤其是我們早已不再是農業社會,而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化國家,理論上不應該再擔心意外情況的發生。就算遭遇自然災害糧食減產,還有庫存儲備可以救急,或者國際上採購。第二年補種上就可以了。就算第二年再遭災,大家都節約點,也能挺過去。畢竟我們的糧食生產能力還是世界第一。

但直到我看到了歷史上的崇禎大旱,我就不再這麼認為了。大家都知道崇禎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最後國破家亡自縊於景山。歷史上也說崇禎格外的勤奮努力,想挽大明狂瀾於既倒,很多人說了他改革不徹底,用人不行的問題,但真正最關鍵的原因其實只有一個,就是持續多年的旱災。災情嚴重到什麼程度呢?從崇禎元年起,中國北方大地遭受大旱,據《漢南續郡志》記載:「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按百度百科,崇禎大旱指發生在1637~1643年間的一場特大旱災。其持續時間之長、受旱範圍之大,為近五百年所未見。中國南、北方23個省(區)相繼遭受嚴重旱災。乾旱少雨的主要區域在華北,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山東,這些地區都連旱5年以上,旱區中心所在的河南省,連旱7年之久。

這導致的結果就是史書記載的人相食,易子相食。這都是我們如今無法想像的事,但只要記住一句,民以食為天,這是我們民族幾千年下來血淚的總結。所以我們國家一直強調,糧食安全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那麼我們的糧食安全線,到底怎麼樣呢?

看看2018年的糧食生產數據:

2018年全國穀物產量12204億斤,比上年減少100億斤,下降0.8%。其中,稻穀產量4243億斤,減少11億斤,下降0.3%;小麥產量2629億斤,減少58億斤,下降2.2%;玉米產量5147億斤,減少35億斤,下降0.7%。豆類產量383億斤,比上年增產15億斤,增長3.9%,其中,大豆產量320億斤,增產15億斤,增長4.8%;薯類產量571億斤,比上年增產12億斤,增長2.1%。

可以看到這十幾年我們的糧食總產量一直在增長,但增幅在逐漸趨緩,2018年甚至略有下降,但是最近幾年一直都維持在6.5億噸左右。從糧食生產的結構看,基本上以穀物,也就是以口糧為主。

我們的糧食總產量早已經是世界第一,但由於我們人口也是世界第一,消費量也是世界第一,在這樣持續高產的情況下,跟持續增長的消費量比起來,還是有缺口,我們依然還需要大量進口糧食。

自從2015年我們的糧食進口量突破1億噸以後,這幾年基本都保持在一億噸以上。

其中2017年我國糧食累計進口13062萬噸,較2016年增加13.9%。分品種進口情況為:大豆9553萬噸,小麥442萬噸,稻米403萬噸,玉米283萬噸。高粱505.7萬噸,大麥886萬噸。

2018年全年我國糧食累計進口11555萬噸,同比減少11.5%,主要是由於大豆進口量減少。分品種進口情況為:大豆8803萬噸,小麥310萬噸,稻米進口308萬噸,玉米352萬噸。高粱進口364.98萬噸,大麥進口681.54萬噸。

從小麥、玉米、大米這三類穀物,也就是口糧的情況看,進口來源國都比較集中。除大米主要來自於我們周邊的東南亞國家之外,小麥玉米基本是集中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烏克蘭。

2018年由於與美國發生貿易摩擦,我們從美國進口的一些農產品受到了影響,但是從上面可以看到,我們主要的進口來源國還是很集中。而根據發改委2019 年糧食進口關稅配額量為:小麥 963.6 萬噸,玉米 720 萬噸,大米 532 萬噸。三者合計,總關稅進口配額總量為2215萬噸,與2018年度持平。再加上大豆預計進口9000萬噸,這幾項加起來就超過1.1億噸。也就是說在全球的貿易糾紛加劇的情況下,我們的糧食進口是絕對的剛需,彈性不大。

由於小麥玉米和大米這三種穀物是實行進口配額管理制度,所以每年進口數量有限,更多是對國內生產的一種調節,畢竟進口的價格會比較便宜。而且這三項的進口量跟我們的糧食總產量6.6億噸比起來,一千萬噸左右的佔比還是很小的,基本不會危及到我們的糧食安全。即便完全不進口,影響還是在可控範圍內。但是我們也不能輕視這個問題,因為即便是相對量較小,但是我們的絕對數量已經是很大了。口糧不同於其他農產品,一旦發生短缺後果都很嚴重。

總的來看,基本上可以確定我們國家,以大米,小麥,玉米三大穀物為主的口糧安全是完全自主可靠有保障的。這也是我們戰略上一直在追求並明確要確保的主糧安全目標,雖然形勢還是比較嚴峻,但是基本安全。

但是我們要注意到另一點,就是最近幾年我們的大麥和高粱進口數量飆升,兩者合計已經超過一千萬噸。而進口大量的大麥和高粱是用來幹什麼呢,其實除了釀酒,最主要的用途就是用作飼料。

從上面的這幾年糧食進口數據中,我們大致也能看出來,糧食進口的部分最主要的還是大豆,最近幾年每年約9000萬噸,佔據糧食進口量的80%以上,是最大頭的一個品種。

大豆進口占糧食總進口量超過80%。

而大豆由於我們國內自己的產量大概只佔到需求量的百分之十,實際上我們是無法控制供應的安全的。

我們為什麼不能自己種植大豆呢?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個是成本。美國大豆大約有93%以上為轉基因大豆。轉基因作物可以減少蟲害造成損失,因此得以增產。中國大豆為非轉基因大豆,單位面積大豆產量較低。2017年中國每公頃種植面積,大豆產量為1865.38公斤,畝產為124公斤。美國2017年平均每公頃種植面積,大豆產量為3285.33公頃,畝產為219公斤。中國單位面積大豆產能僅為美國的56.62%。此外轉基因大豆的出油率比非轉基因大約還要高2-3%。

另一個方面是耕地面積。如果我們的大豆自給率要達到80%,需要增加7500萬噸的產量,按我們現在的畝產水平需要6億畝的耕地,可我們的耕地總共只有20億畝左右,這麼多年一直強調要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顯然不可能拿出這麼多耕地去種大豆。即便全部種上高產的轉基因大豆,也需要3.4億畝,我們也拿不出這麼多耕地面積來。網路上一直有一個說法,就是我們過去錯誤的農業政策摧毀了自己的大豆產業,但從糧食安全的角度講,耕地面積就這麼多,種什麼必然要有取捨,以我們的糧食消費量看,抓住口糧安全還是要放在第一位。

那我們進口這麼多大豆是為什麼呢?跟大部分普通老百姓的認知不一樣的是,大豆並不主要就是榨油,大豆的加工大約按照2:8的油粕比,更多的是加工成豆粕,因為豆粕里有大量的植物蛋白,豆粕主要加工成飼料給牲畜,家禽和水產養殖業使用,其中養豬大約佔40%,禽類水產大約佔50%,其他佔10%。而不同行業的飼料配比會有變化,但豆粕基本都是主要的配料之一,大約佔20%左右。實際上我們進口的大豆除了榨油,生產豆粕主要就是用來製作飼料,養殖生產我們日常所需的肉蛋奶。

也就是說,不管是大量進口的大豆,還是近幾年快速增長的高粱、大麥,這些都是為了生產飼料,提供給養殖業。我們平常吃的豬牛羊、雞鴨魚,還有牛奶雞蛋,加起來是一個無比巨大的消費量。

我國的豬肉生產量世界第一。據統計2018年全國生豬出欄6.94億頭,豬肉產量5404萬噸。大概齊就是中國產量和消費量跟其他所有國家的全加起來大致相當。

我國的水產產量和消費量都是世界第一。

我國的雞肉產量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巴西。2018年我國生產雞肉1170萬噸,約佔全球總產量的12.25%。,消費量世界第二,佔12.38%。

按照國家統計局數據,在2016年我國豬肉產量5299萬噸,牛肉產量717萬噸,羊肉產量459萬噸,禽肉產量1888萬噸,禽蛋產量3095萬噸,牛奶產量3602萬噸。而這些肉蛋奶作為我們老百姓主要的蛋白質來源,基本都是以養殖為主。這都需要大量的飼料。其中每生產1公斤豬肉,植物蛋白消耗大約要0.45公斤。而除了豬肉,我們大量消耗的雞肉,魚,雞蛋,牛奶這些我們主要的蛋白質來源,其養殖業的基礎都是大量的飼料,肉蛋奶的大量低價供應,源於養殖業的規模化發展,而飼料則佔到養殖業成本的60-70%,飼料價格的低廉是肉蛋奶價格低廉的最重要的保障。

按統計在2018年,全球飼料總產量11.034億噸,中國1.879億噸,排第一,佔總產量的17%。其中豬料產量7036.38萬噸,蛋禽料產量3133.06萬噸,肉禽料產量5210.09萬噸,水產料產量1549.08萬噸,反芻料產量800.60萬噸,其他料產量402.38萬噸。

我們每年除了進口約9000萬噸大豆,還有1000萬噸左右的大麥高粱,1000萬多噸左右的油菜籽木薯玉米酒糟,這些加起來有1.1億噸,此外還有我們國內生產的大量玉米,最主要的用途都是用來製作飼料,提供給我們的養殖業,最後成為我們日常所需的肉蛋奶。所以總的來看,我們國家的口糧安全沒有問題,稻穀玉米小麥都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其他很多蔬菜,水果很多品類也基本都是世界第一的產量。但是我們的飼料糧,在肉蛋奶這些高蛋白的營養來源食物上,我們高度依賴於進口,尤其是大豆,而且在未來的趨勢還會繼續增加。

自從中國開始進口大豆以來,豆粕和豆油的消費量都大幅增長。據美國農業部的供需平衡表估計,1990年中國豆粕和豆油的平均使用量各為100萬噸。2016年至2017年,豆粕使用量增長至6860萬噸,豆油使用量增長至1640萬噸。美國農業部估計,從2007年到2017年,中國豆粕使用量增加了近4000萬噸,豆油使用量增加了770萬噸。隨著消費者收入的不斷增加和城市化進程改變了傳統的消費習慣,預計消費將繼續增長。美國農業部對2028年的預測顯示,未來10年,中國的消費量預計將增長2640萬噸,增速低於前10年的4000萬噸。同樣,美國農業部預測,從2018年到2028年,中國的豆油消費量將增加670萬噸,低於2007年至2007年期間770萬噸的增幅。

具體來看,我們的進口大豆主要來源於美國和巴西。

美國和巴西佔了世界大豆出口增長的大部分。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是大豆的主要出口國。上世紀90年代末,美國和巴西的出口都增加了,以滿足中國不斷增長的需求,但巴西的出口增長最快。從2000年到2016年,美國大豆出口從2700萬噸增加了一倍多,達到5900萬噸,但巴西的出口增長了四倍,從1500萬噸增加到6300萬噸。在2017/18年期間,巴西的出口增長到7900萬噸,因為美國的出口被中國的關稅削減,而阿根廷的出口由於嚴重乾旱而下降。假設中國的關稅不變,美國農業部(2019)預計,到2028年,美國大豆出口將增至6140萬噸,巴西的出口將增至9610萬噸。

上世紀90年代,中國大豆進口的50%以上來自美國。巴西的份額第一次與美國相當是在2002年,當時每個國家都為中國提供了約35%的大豆進口。從2002年到2011年,每個國家在中國大豆進口中的份額在35%到50%之間波動。2012年至2016年,巴西的市場份額升至近50%,而美國的市場份額則降至不到40%。由於中國對美國大豆徵收關稅,2017年美國的份額降至30%。由於關稅原因在中國2018/19市場年度的前5個月,巴西的份額上升到77%,而美國的份額下降到4%。

我們的飼料作物進口來源國,主要是美國,巴西,澳大利亞,加拿大。這些國家沒有一個是我們的盟友,不但如此,在美國挑起貿易衝突後,甚至都與我們有所嫌隙,這讓我們對自己的糧食安全不得不保持警惕。除此之外,整個世界的糧食生產加工與貿易流通,還高度壟斷在ABCD四大糧食手中,即:美國ADM、美國邦吉、美國嘉吉、法國路易達孚。他們大約壟斷了全球糧食80%以上的貿易量,尤其是美國這三家公司,在整個美洲,從加拿大,美國到巴西,阿根廷都已經深耕細作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可以說是根深蒂固,而且他們都非常低調,背景深厚,與美國的政界金融界有著盤根錯節的關係,這也是他們可以順利的在全世界開拓業務,併購對手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們國家過去一直有很多人呼籲要抓住機會對國外的礦產資源和一些像半導體這樣的戰略產業進行收購,卻很少有人呼籲對農產品的全產業鏈進行收購,甚至有些人還鼓吹通過市場化來解決糧食短缺,可能確實錯過了一些機會。我們在農化行業的收購還是最近這幾年才開始多起來,像中化對瑞士先正達的收購,中糧收購荷蘭Nidera ,收購來寶農業這都是近幾年的事。一方面是資本積累不夠,另一方面還有很大的原因是難以形成政治上的保障。最近幾年我們在非洲,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都有進行大量的農業合作,搞土地承包規模化種植,有不錯的效果,但還遠遠達不到可以保障糧食安全的程度。

而反觀美國,每年糧食產量超過5億噸,是世界上僅次於我們的第二大糧食生產國。其中超過1億噸用來出口,是世界第一大糧食出口國,出口佔比全球糧食貿易量超過25%。而從耕地面積來看,美國依然還有很大的潛力,但是基於目前的供求關係,他們並沒有全部開發,而是依靠國家強力補貼,對土地進行輪作休耕,保持地力,控制產量。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的進口來源國從上面的圖表裡看,可以挑得出就那麼幾個,前十的除了中國自己,印度,印尼,尼日尼亞都是人口大國,養活自己也就差不多勉強還有點富裕,有的也還要依靠進口,能向中國提供大量糧食進口或者有巨大潛力的還是那麼幾個國家:美國,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亞和俄羅斯,烏克蘭。而從大豆的種植加工生產運輸整個產業鏈來講,美國和巴西基本上是不可替代的。而從根本上講,除了國家的因素,還要考慮資本的因素,歸根結底,我們的飼料糧,完全離不開美國和美國資本。在今後很長的時間裡,也不可能有別的國家可以替代和分擔。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我們除了貿易戰是強項,如果到了糧食層面,我們並沒有任何優勢。去年貿易摩擦之後,國家一方面把進口大力轉向巴西,一方面制定了新的飼料配方,希望降低飼料中豆粕的使用比例,以減少大豆的消費。但實際上這些調整帶來的實際作用很有限。我覺得在今後最主要的,一方面可以對大家改變飲食習慣加強宣傳和引導,通過增加素食與粗糧來降低肉蛋奶的消費量;另一方面要加強飲食節約觀念教育;還有一方面要對過去地方上環保政策矯枉過正的部分做些修正,允許和鼓勵老百姓自養家禽家畜,因為老百姓自己飼養往往都是剩飯剩菜和陳糧野菜為主,一般都不會用飼料,這也是一種藏肉於民的方式。

很多人會用市場主義來分析糧食問題,我覺得也有一定道理,一般情況下國家間的博弈還不至於用糧食來作為武器,歷史上美蘇冷戰時期蘇聯還大量進口美國糧食,我想美國也不會隨隨便便就對糧食進行斷供,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兩個最近的例子。

一是冷戰期間,蘇聯入侵阿富汗之後,美國是曾聯合盟友發起過糧食禁運的,只是後來被蘇聯化解了。那時候蘇聯的進口量是3000萬噸左右,而現在我們的進口量是一億噸以上,這個數量級別是完全不一樣的。而且就大豆一項,現在的生產而言,美國和美國資本高度集中,其協調難度遠低於冷戰時期。

二是在2007-2008年,美國出現嚴重乾旱,糧食減產,導致世界糧食價格暴漲,小麥價格上漲超過一倍,很多糧食出口國發布糧食出口禁令,導致中東北非一些依靠進口糧食的國家食物價格暴漲,供應出現短缺,從而發生騷亂,引發糧食危機。而今後會不會出現自然災害,貿易壟斷性糧商會不會藉機哄抬價格,我們能否承受得住,這是我們要仔細掂量的問題。

也許在國家之間的博弈,直接斷供可能性變小,但是由於某些因素藉機漲價,導致我們的進口成本上升,從而推升肉蛋奶這些基礎食物價格,導致通貨膨脹的可能性肯定還是存在,而且不容忽視。我之前多次提到過我們的房市和美國的股市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的泡沫,泡沫破掉不是問題,問題是不能在對方炸掉之前先破了,那就會被別人抄底。而泡沫最怕的就是惡性通貨膨脹,尤其是石油和糧食價格暴漲帶來的輸入型通脹。所以,在糧食戰爭中,你想的可能是大不了不吃肉也餓不死,但國家層面怕的不一定是你吃不吃肉,怕的是被別人砸鍋的問題。

我們國家在糧食生產上,近幾年幾乎已經是達到了極限,不光是耕地面積有限的問題,華北地區的水資源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現在還在發展海水稻,想把鹽鹼地灘涂都利用起來,但這些都只能保障我們的口糧安全,不能保證我們的飼料糧和肉蛋奶消費安全。如果我們希望將來的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並有可靠的保障,一方面我們必須大幅提高大豆產量,另一方面儘可能多元化大豆進口來源,還有一點不可逃避的,那就是只能讓渡一部分利益給美國,以讓其提供在飼料糧安全上的保障,這是一個嚴峻而客觀的現實,也許將來我們購買美國國債會和糧食安全掛鉤。但是即便如此,在貿易戰還未結束的情況下,我們的博弈還在走向深入,如果糧食價格劇烈上漲,將帶給我們怎樣的挑戰,是我們最需要關心的問題。

更多信息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阿旦投資與生活 liuyeadan888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1NDY5NDczMg==mid=2247484097idx=1sn=a2770580a01f39657d9595b4848785cachksm=fbdee3e2cca96af4c1905a4ab1f8051e549b9e14f6d2ab8444f4f2ae98ec5b05566c56bb2ee0token=1408036806lang=zh_CN#rd?mp.weixin.qq.com?

mp.weixin.qq.com


我們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中國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生產了世界1/4的糧食,養活了世界近1/5的人口。

中國的肉蛋菜果魚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人均佔有量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農業大發展,豐富了城鄉居民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奶瓶子」,成就了「舌尖上的中國」。那麼中國是怎麼滿足近十四億人口的食物需求的。

1

東三省,中國人的糧食袋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8年全國及各省糧食產量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為65789萬噸,而這其中,黑吉遼三省的總產量就達到了13662萬噸,近乎佔到了全國糧食總產量的21%

作為我國最大的玉米、優質粳稻和大豆產區,東北地區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糧食調運和商品糧儲備基地。

廣袤的平原、肥沃的黑土以及雨熱同期的季風氣候給了東北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賦予了東北地區發展農業的優良基因,而機械化數字化的生產模式則助力了東北地區進行規模化集約化生產。

以吉林省農業衛星數據云平台為例,平台通過衛星遙感實現了對玉米、水稻等作物從播種、生長到收穫的全方位監測,利用氣象、長勢、病蟲害預報等各種大數據分析模型,為農業生產與服務提供了決策依據。

在科技助力下,一方面農戶可以流轉並管理更大面積的土地,便於開展機械化作業,另一方面,科學地種植使得同樣面積的土地上能夠生產更多、更高質量的糧食,節本增效。

2

山東,中國人的菜籃子

2018年一場洪災,導致蔬菜價格大幅上漲,也讓大家由此知道了「壽光」這個名字。

這個只有110萬人口、2000多平方公里,山東省的一個普通縣級市,卻是國務院命名的「中國蔬菜之鄉」。

在壽光,沒有買不到的蔬菜,也沒有賣不出去的蔬菜。這個亞洲最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里,每天都有300多個品種、15000噸的新鮮果蔬,被運往全國200多個大中城市,或是直接裝進集裝箱,當天就上了韓國、日本的餐桌。

佳格曾利用衛星遙感影像,結合AI演算法,識別出了山東壽光的大棚數量。在壽光,有二十多萬個大棚,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壽光的土地上。這些大棚里,不管什麼季節都能做到蔬菜一年多熟,即是說,這些大棚里的蔬菜比起傳統農田來,產量要高出好幾倍。

有了大棚蔬菜,中國人享用的蔬菜品種比世界任何地方的人都要多,價格還更便宜。查詢網路百科就會發現,除了熱帶特產以外,中國每一種蔬菜產量幾乎都是世界第一。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示,中國蔬果產量和消費量在7億噸左右,是世界總量的40%。印度大部分國民是素食者,可耕地面積大於中國,但全國蔬果產量是1.8億噸,中國是它的3.8倍。秘訣就是大棚種植。

如今,北方冬天的飯桌已經走出了被蘿蔔白菜支配的恐懼,「壽光蔬菜指數」也成了全國菜價的風向標,不僅影響著國人「菜籃子」的價格走向,甚至能左右韓國泡菜的產量。

3

新疆,中國人的果盤子

新疆的瓜果向來出名。

在新疆有這樣一句民謠: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庫爾勒的香梨人人誇,葉城的石榴頂呱呱。作為久負盛名的「瓜果之鄉」,新疆瓜果品種繁多、質地優良,一年四季不絕於市。

新疆地處西北,充足的光照加上晝夜溫差較大,使得瓜果糖分積累、質量上乘。但是這裡的土地卻十分貧瘠,土壤酸性高、水資源少,導致新疆能種植的農作物極少。

為了克服土壤條件的限制,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會派農業學生去國外學習沙漠氣候條件下最先進的農業技術。

這些學生回到中國後把滴灌法等先進技術付諸實踐。當技術條件成熟可以市場應用時,他們把新開墾的土地賣給當地各族農民,或直接請他們加入合作社。

在先進技術的幫助下,新疆的荒地成了高產的沃土,全球19.1%的葡萄產自中國,而中國最好的葡萄產自新疆。

農業是國家的基礎產業,是大國發展的根基。

以不到世界1/10的耕地,養活世界近1/5的人口一方面得益於土壤、氣候這些自然條件,另一方面,則是依靠科技助力,不斷地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


緊急情況下耕地的潛力還是很大的。城市綠地其實是很優質的儲備耕地,拋荒地復耕,增加現有耕地播種係數也能挖掘出不小的潛力。

與其擔心耕地,不如擔心化肥。中國的糧食生產依賴化肥的進口,沒有足夠的化肥,再多的耕地也沒用。


中國的主糧自給率超過90%,剩下那%幾的進口主糧主要是改善型高端主糧,比如日本越光米,泰國香米之類的高級糧食,如果只考慮吃飽的話可以是100%。另外還有馬鈴薯這大殺器沒用,哪怕出一年天災也不至於餓死人。

進口的農產品最大宗的就是大豆,主要用途是飼料和榨油,來源主要是美洲,所以,如果開戰被斷絕了進口,可能中國很多人就吃不上肉了,吃的飯菜也會清淡很多,會沒油水。國內銷售的食用油很多是大豆調和油,尤其是中低端食用油。

另外中國食用糖也不能實現全自給,我沒記錯的話,大概20%到30%需要進口,如果不能進口,食糖應該會漲價,不過不構成安全問題,中國能種甘蔗的地方很多。

中國的棉花也沒有完全實現自給,但是進口方向主要是中亞,中亞一票斯坦不見得敢封鎖中國,哪怕跟毛子掐起來。只有我們制裁他們不買他們棉花的份,輪不到他們制裁我們,新疆和西北的潛力還大著呢,棉花更多是作為一個外交手段在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