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了一下,大概有這麼幾個因素。1. 博聞強識。對自己的小方向領域要無所不知,對與自己相關的大領域的其他方向要都知道一點,對與自己不直接相關的領域也要有所了解,做到懂基礎,能討論就可以了。2. 大局觀。一旦知道多了,往往就有能力宏觀的把握一個領域的發展。知道哪些問題重要哪些問題容易做哪些問題是硬骨頭但前景可觀。3. 多交流多討論。一個人想問題容易走死胡同,找天南地北小夥伴聊一聊往往就有思路了,不是指望誰給你一個idea,受點啟發你就有idea。4. 融會貫通,借鑒。把在其他領域已知的東西應用到你自己的問題上來並加以發展。在可以出大成果的路徑中,這應該是最容易實現的。歷史上因此而成就的事例比比皆是,隨手舉例子,比如Anderson-Higgs機制。5. 鍛煉邏輯思維,和獲得清晰物理圖像的能力。這個很重要,某些情況下甚至是決定性因素,不多說。6. 找一個好老闆。他不僅可以直接給你一個很棒的idea,更重要的是他會帶你走上真正的科研之路,帶你懂得怎麼去想問題。所謂物理的taste或者intuition,是教不出來的,要麼是天生要麼是帶。


一些膚淺的認知:

如果你不是老闆的話,直接從老闆那要到idea是最簡單快速且有效的方法,一般來說課題組專精的方向都會有比較深的家底,這裡包括但不僅限於師兄師姐的理論知識儲備,實驗/理論方法,大量的還沒發表/正在發表的有效數據以及小方向上可能存在的坑等等。這些家底可以保證你不會陷入空想,也不至於步履維艱。而且老闆所擁有的信息一般都是領域最前沿的信息,通常來說會比自己翻文獻想idea要靠譜。

但如果老闆不靠譜,那就要靠自己了。聽報告和參加會議一般是最容易產生idea,同時也最接近領域前沿的機會,要好好把握。

當然無論那種情況,平時自己的文獻積累也要跟上,NS、大小子刊、prl/prx和領域頂刊都應該結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實時關注。在這方面,我個人的理解是只盯住小nc與prl這個級別及以上的刊物就可以,AM nl acs nano之類的信噪比太低,不太建議實時關注。

但只看文獻憋idea的局限性在於,熱門領域你可能有了idea也來不及喝湯,尤其是在你的老闆不靠譜的情況下。科研不是閉門造車,social才是王道。


先匿個名吧。

想產生好的idea,私以為有以下幾點:

1)好的idea的首要前提是要有好的科研品味。材料方向每年數十萬篇文章發表,但真正算得上好科研的沒有幾篇,即使是發表的IF巨高的所謂頂級雜誌上。炒菜式科研、噱頭式性能報道等等論文其實並沒什麼意義,頂多算是豐富了材料排列組合的資料庫了。前幾年很多論文的創新點無非是這個複合結構別人沒有報道過或者這個結構的某項性能還沒被研究過,這兩年更厲害了,要加上計算證明你的牛吹在點上了。然而,其實都沒有意義,只是增加了學生的工作量並間接拉動了GDP(測試表徵都得花錢)而已。而且都是拿著多年解釋的那一套內容不停地套材料,比表面積、電荷轉移、微納結構、活性位點等等你不做這個工作我也知道它好,但這一套用了十年了,學術其實一直都是原地踏步。好的idea私以為要聚焦在某個具體科學問題上來,圍繞這一科學問題開展的材料排列組合和表徵才有意義,這樣的工作無論發表在哪兒,都是值得一看的好文章。

2)多讀文獻,而且最好多讀專業性強的雜誌上的文獻,譬如ACS下的化學、物理化學類雜誌、物理類PRL、PRB等、以及高貴的Nature系列。這些專業雜誌上的文章有助於提高你的基本功和培養好的科研品味,Nat系列有助於提高你論文撰寫和站的高度。

3)少刷知乎多睡覺,多和師妹打交道;導師要是不著調,自己單幹也挺好;老闆每次瞎叨叨,心中無墨沒得跑;你問這塊怎麼搞,劈頭蓋臉一頓操,你是一名研究生,遇到問題自己搞;論文寫好給他看,三分鐘後來辦找;寫的太差沒法看,你這樣的帶不了;畢業文憑要不要,取快遞去最重要!


多看文獻

多和老闆交流

多出去開會


鄧某某 說的不錯,另外,光有好的idea,是不夠的,做出來發表出來才是王道!所以idea與個人情況有密切關係,有錢有團隊是一種,沒錢沒團隊是另外一種,學生和PI又是不同的。實驗方面是一種,理論計算又是一種。

不同的層面,策略是不同的:

如果是學生,老師靠譜聽老師的。老師不靠譜,先模仿,有了判斷力後,選擇可以畢業的idea先做,千萬不要整一個大idea,畢業比什麼都重要!!

如果是PI,開會交流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小同行會議,100人左右的,那種動不動千人的會議沒有一點意思。此外,和個人風格有關,如果你是快槍手,可以跟蹤一些熱門方向,別人發一篇大的,你發一篇中等的,慢慢就會有自己的比較好的Idea了。如果是慢熱型,就不能跟蹤熱門方向,可以做一些冷門方向,長期堅持,有了自己的根據地就好了。

有錢有團隊的,根據Idea 打造合適的武器。沒錢沒團隊的,有什麼武器打什麼仗,好的Idea就是能做出來發表出來的,活下來再說。

對於做理論計算的,和實驗結合是不二之路,用商業軟體只是單純的計算,很快就找不到路了,因為不知道計算有什麼意義,沒有解決問題,顯得太空。理論計算最好是能夠正確解決實驗中的問題,為實驗提供指導。


我覺得有時候設計失誤會存在歪打正著的可能,或者設計正確設備自己失誤、或者設計和設備都正確但是不知道哪裡的失誤也有這樣的效果,不過這屬於守株待兔型,發生的幾率不高


多讀文章,多聽報告,少吃零食,多睡覺。

多交流,多思考,少刷知乎,多請教大佬。


從系統科學角度講,物質運動受內因、外因共同影響。

外因就是環境屬性,比如:溫度、壓強、射線因素、不同介質環境、波動等等。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考慮環境的系統等級問題,比如對於肝細胞而言,肝臟就是它的母系統,而人體就是它的二級母系統,有時候我們需要考慮控制更高等級的母系統屬性。

內因就是系統自身的結構和功能。結構包括系統邊界、子系統、系統間隙、以及子系統之間的聯繫等等。改變系統功能,除了改變它的子系統結構,還可以改變子系統之間的聯繫,結構不變而互相作用關係變化導致系統功能變化。除此之外,還可以考慮控制更低級別的子系統結構,比如改變細胞內的核酸結構從而改變人體健康狀態。

我們可以發揮想像力,控制物質運動的內外因,系統運動的動力學是受內外因所有因素共同作用,一些微弱改變的累加都會導致運動軌跡的改變,大膽創新,說不定就有意外收穫。


一起學科的基礎都是數學和物理。純理論的人要研究數學和物理,應用的人(比如四大天坑)至少了解數學和物理。


多看文章。多思考


謝邀

這個題目我都沒看明白!為什麼會邀請我嗚嗚嗚!


怎麼會邀請我,我是畫畫的


感謝邀請

但是我一個大齡未畢業的心理學研究生

為啥會知道這些

....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