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提出一個問題:大量統計數據表明,冰激凌的銷量增多時,溺水的人數也迅速增多。這是為什麼呢?

這本書的定位是一本普識書,即它是寫給並未入門心理學的讀者,讓他們瞭解心理學思維的書。但我以為,與其說它是心理學普識書,倒不如說它是科學思維普識。

儘管書中有些部分專業辭彙較多,沒有市面上的其他書那樣生動有趣,但是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世界,我們每天都會接收到無數的觀點、信息、方法、價值判斷。如何判別這些信息的真偽與可靠性?本書提出了幾種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並對這些方法進行了極為詳細的論證與闡述。

1.心理學的的進步是通過研究可解的實證問題而取得的。這種進步是不均衡的,因為心理學是由不同的子領域構成的,某些領域的問題要比其他領域具有更高的難度。

2.心理學家提出可證偽的理論來解釋他們的研究發展。3.理論中的概念都具有操作性定義,這些定義將隨著證據的積累逐漸演變

4.這些理論是通過系統實證的方式來檢驗的,用這種方法收集的數據是公開的,也就是說,它允許其他學科重複這些實驗並提出批評。

5.心理學家的數據和理論,只有在那些經過同行評議程序的科學刊物上發表之後,纔算是進入了科學領域。6.實證主義之所以有系統性,是因為它遵循控制和操縱的邏輯。這二者也是真實驗的特性。7.心理學家採用多種不同的方法獲得結論,這些方法的優缺點各有不同。8.最終被揭示的的行為規律,通常情況下只是一種概率關係

9.大多數時候,知識只能通過對眾多實驗的慢慢積累得到。雖然這些實驗都有各自的缺陷,但是他們總能聚合成為一個共識性的結論。

這些原則可以應用於批駁各種偽科學。

比如,許多人如今相信星座。「我是天蠍座,所以我多愁善感;我是巨蟹座,所以我顧家;天蠍座的人與巨蟹座或雙魚座十分契合,因為他們都是水象星座。」這是我初中時看到的許多概念。然而運用這些規則後可以發現,這些推斷實則只是巴納姆效應的一種應用。這些論斷把人們帶入一個不可證偽的境地:你是巨蟹座但你不顧家?那一定是因為你不相信星座;一旦不信,這些東西就不靈了。

相關性與因果性的區別則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章。採取避孕措施與買烤箱呈現正相關關係?那就能說明只要政府督促各個買了烤箱,墮胎的各種社會危害就不復存在了!這個例子如此荒謬,使人一眼便能看出破綻——存在第三因素即社會經濟地位導致了這兩者所呈現的「假相關」。但放到一些隱祕的事件中是否還能看出其中的不科學呢?這就需要對這些規則更加熟練的掌握了。比如知乎上有人曾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從16歲便開始用貴婦護膚品,以至於如今30歲了,很多人還以為自己20出頭。以此來證明儘早用貴婦護膚品對皮膚是一件好事。然而,有財力16歲就用護膚品的人,其家庭經濟條件一定不會差吧?那麼此人也不會經受風吹日曬、辛苦操勞了,皮膚條件自然比尋常人好了。如此看來,是否是使用貴婦護膚品導致了皮膚狀態好?這點是需要打上一個問號的。

文章的開頭提出的問題也是第三因素造成的。冰激凌銷量增多是因為天熱了,而天熱了正好導致游泳的人數變多,因此溺水的人數才會隨之變多。若是直接呈因果關係,不如直接讓政府指定一個政策便能使溺水人數減少:大家都不許喫冰激凌了!

偶然性與概率性在科學中的地位、見證與個案研究證據、聯合性證據、多重因素的忽視、安慰劑效應,這些都在批判性思維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的作用。希望能將這些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所運用,科學評判一件事情的價值。


首先,看完這本書,我暗自驚嘆,此書所批判的「人們」不就是我嗎

認為感冒這類的人體自愈性疾病,是因為藥物的強大作用的幫助纔好轉起來的,卻忽視了人體自身機能的免疫修復能力的主力作用;總是對天氣預報的模糊性描述感到失望透頂,卻不明白科學本身就是一個概率推論;面對隨機事件的發生,我總是將其歸結於偶然性的「神奇」與「不可思議」,卻不明白這是因為人們傾向於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事件的錯覺相關。

越讀到後面,越覺得此書的作者一定是在監視我的生活——因為它與我長期以來看待生活的思維方式都太相像了——缺乏對事件可證偽性的分析、對實證主義的忽視、對見證案例與個案研究的過度信任、對相關關係與因果關係的混淆、對後果單一原因的片面看法以及對認知事件的概率推論的無知

其次,我想擷取書中的一個小點談談我的理解。因為此書對我的確太受用了,精彩的論點不勝枚舉,我暫只列出其中一個。即第四章的「見證和個案研究證據」。我們總是在這樣的事件中彷徨猶豫,即便人們知道A事件成功的概率超過80%,但只要有一件或者兩件與A事件相違背的真實案例出現在我們眼前,我們便會對A事件的真實效力表示質疑甚至否定。

比如,很經典的一個觀點: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會比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更容易被社會接納,也就是,更容易找到一份相對較好的工作。人們會普遍認可這一觀點。但如果你的親戚告訴你跟你一起讀大學的小王畢業了怎麼都找不到,而高中就輟學的小李回家鄉當起了鎮上的老闆,生活過得很滋潤。那麼,這個時候你是不是會懷疑「高等教育是否是真的有價值」?雖然,現今社會,接受高等教育並不是走向社會的唯一道路,但是不經過高等教育的培養的人一定不會比那些相似條件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更具有學習、創新與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纔是你立於社會的煉金石

2016年《國際金融報》調查顯示:中國500名上市公司的高管,84%擁有高學歷,48%畢業於958學校。在現代社會,高等教育與終身教育將是未來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大趨勢。從1977年的570萬人到2019年的1031萬人,中國高考報考人數連年攀升,今年更是突破了1071萬人。這說明瞭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它對於一個人的發展的重要意義不是個別小王或小李的鮮活的「個案見證」就能磨滅掉的。對於此類鮮活地存在於人們的記憶當中的「個案見證」因其生動的描述或者真實感的接觸,極易讓人們賦予其過高的權重,但且卻缺乏真實可比較的信息,其實是不具有任何判斷價值和意義的。

最後,的確,作為一門誕生不足百年的「幼兒」科學,心理學受到來自大眾的多方面的誤解。比如心理學不是一門真正的科學,人人都是心理學家,心理學就是用來治療心理疾病的,心理學必須解釋「超自然能力」的魔術,以及心理學家一定能看透別人在想什麼等等。這些種鍾大眾普遍印象都把心理學本來科學的面目蹂躪成「玄學、偽科學」的妖魔鬼怪的樣子,嚴重阻礙了正直的心理學家推廣傳播科學的心理學知識,甚至助長了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偽科學來奪權牟利的正當性。

「美國國會下設的一個委員會曾評估過,人們每年大約花100億美金在這些醫療騙術上,這讓花在正規的醫療研究上的經費相形見絀。」看到這樣令人氣憤而又痛恨的事實,我們不得不做點什麼來阻止這樣公然愚弄民眾謀取黑錢的詐騙行為。

關於為什麼心理學會成為「裏外不是人」的尷尬局面,不管是不是由於民眾長期以來對心理學的偏見還是不負責任的媒體的非真實的肆意宣傳報道,抑或是由於某些見利忘義的心理學家斂財的非道德行為造成的社會影響,我們都不得而知。但我們都希望,心理學這門涵蓋了大量的概率統計學與生理學、社會生物學、認知心理學等眾多知識的新興科學能夠更快、平穩地走上它本來就該被世俗理解的道路上,同時,也希望更多心理學家能向公眾普及科學的、真理的、不易被察覺的心理學技巧。只有人人都意識到心理學是一門值得被高度關注的科學時,我們才能不被那些「偽科學」耍的團團轉。

第一次寫讀後感嘿嘿(o﹃o )贊同的小夥伴可以點個贊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