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一口咬定建文帝死了的,並立刻安排了隆重的葬禮,朱棣不會傻到宣稱建文帝失蹤。一旦宣稱失蹤,那麼對朱棣可以說是後患無窮。比如後來的「朱三太子」,據統計,從清朝成立之初的七八十年時間裡,就前前後後冒出十幾個「朱三太子」帶人跟清朝幹架,殺了一個,又冒出一個,這「朱三太子」不但會分身大法和起死回生之術。似乎壽命也很長,在近百年的時間裡一直奮鬥在反清第一線,攪的清朝不得安寧。所以,朱棣如果宣稱失蹤,那麼今天這裡冒出來個建文帝號召勤王,明天那裡冒出來個朱允炆呼籲剷除燕賊,那朱棣豈不是麻煩不斷?再者,如果宣稱建文帝失蹤,朱棣稱帝合法性就不存在了,雖然國不能一日無君,但是皇帝只是失蹤了,又沒死了。你最多先做個攝政王或者並肩王,然後全國尋找皇帝,找回來後把皇位還給他。

此事說來話長,我根據平時蒐集的資料來分析一下,胡濙和鄭和就不說了《明朝那些事兒》已經有所交代,朱棣派出一明一暗兩條線去尋找建文帝,明線為鄭和下西洋,暗線是胡濙找張邋遢(張三豐)為名。而根據逼乎的逼格,提胡濙和鄭和有損逼格,因為《明朝那些事兒》在知乎只是入門級的。所以我來說說比較冷門的事。

至於建文帝死沒死,其實現在這是個謎。我十幾歲時第一次注意這段歷史,簡單查了一下後覺得建文帝是逃出去當和尚了。等到我二十多歲時,我覺得建文帝其實是真正自焚了。而到現在,我又覺得建文帝是逃出去了。當年的史記肯定會受到朱棣和朱棣子孫的影響,但是我們還可以從正常的史記中發現蛛絲馬跡。

根據明文歷史記載,朱棣進城時,亂成一鍋粥,以徐達的大兒子徐輝祖為首的將領們還帶人和朱棣的軍隊展開巷戰,朱棣攻入城中後將人馬大致分為四批,第一批去監獄釋放他的弟弟們(周王,齊王等三四個王,都被建文帝關在監獄),第二批派去「保護」建文帝,第三批(實力最強的一批)去鎮壓徐輝祖這些「奸臣」,第四批跟隨朱棣作為後備團。周王他們早就聽說四哥帶人跟皇帝幹架,這幾個王爺在監獄又驚又怕,既盼望朱棣獲勝,又怕建文帝提前殺了他們。朱棣的手下將領趕到監獄時,這幾個王爺聽到殺聲震天,以為是建文帝派人來弄死自己,嚇得面無人色。當得知朱棣已打進城來,派人來解救自己時才喜極若狂。周王他們很快隨燕兵見到朱棣,朱棣和幾個王爺抱頭痛哭一番後,摻著周王的手一同登上城樓,剛上城樓就遠遠看到宮中起火。朱棣大喫一驚,急忙又加派人手去滅火。

等大火撲滅後,手下將領從火堆裏拽出兩具屍體,說是建文帝和皇后的。當時這兩具屍體已經燒的跟黑木樁子差不多了,朱棣也有所猶豫,不確定這是不是朱允炆,這時朱棣的軍師(禿驢和尚姚廣孝)對朱棣輕聲說:「這兩具屍體就是皇上和皇后,他死的有道理啊」,於是朱棣立刻一眼就認定這是他的好侄兒,並撲上去大哭,抱著屍體連哭帶叫的開始號喪:「你這個傻侄子,我是來幫你清除奸臣的,你咋就自焚了啊」。

朱棣急匆匆的舉辦了建文帝的葬禮,與姚廣孝商量想立刻稱帝,因為朱棣手下將領多次報告,自燕兵進城後的幾天裏,商鋪關門,物價飛漲,官員逃命,百姓苦不堪言,京城亂成一團,要求朱棣立刻登基收拾亂局。而姚廣孝對朱棣說:「先不要登基,還可以再亂一亂」,朱棣聽從了和尚的建議,雖然心裡火急火燎的想稱帝,但表面上還是不溫不火,結果第一批,朱棣手下的靖難將領們來勸進,朱棣不允許,第二批朱棣的弟弟們各個王爺也來勸進,朱棣還是不允,第三批建文帝的舊臣也來勸進,朱棣又不允,最後百姓的代表,鄉紳地保都來上奏了,請求朱棣趕快登基,再這樣下去百姓們就無法生活了,請求朱棣以蒼生社稷為重趕緊稱帝。姚廣孝這時才對朱棣說:「時候差不多了,可以稱帝了」,於是朱棣經過了幾次勸進和推讓後登基稱帝,並四處貼榜和給周邊各國發詔書,表示建文帝被奸臣逼的自焚而死,自己被眾人擁戴,幾次推脫不得,只得勉為其難的做了皇帝,你們趕緊過來進貢。

其實,我覺得有很大可能建文帝是逃出去了,當時城中一片大亂,混亂之中建文帝還是有機會逃出去的。

有兩個史書中的蛛絲馬跡,一是史書明文記載的建庶人,建文帝之子,朱棣造反成功後,將建文帝的兒子(當時為一歲嬰兒)廢為庶人,並關了起來,卻始終沒殺。

我們再來看看另一件事——駙馬之死。朱棣造反時,駙馬梅殷(寧國公主的老公,朱棣的妹夫,建文帝親姑夫)一直輔助建文帝跟朱棣做對。而朱棣造反成功當了皇帝後,為了顯示自己寬廣的心胸,表示既往不咎,讓這個妹夫來效忠自己,但是梅殷始終愛答不理,惹的朱棣一肚子火。

有一天兩個錦衣衛去找梅殷說點事,兩個錦衣衛陪同駙馬走到半道上過河時,由於人多太擁擠(三人),駙馬一不小心掉到河裡淹死了。按說駙馬淹死了這麼大的事,應該早就吵翻天了,但是不知為何,也沒人過問此事,這倆傢伙回去後還很快升了官!駙馬不見後,寧國公主東奔西跑,一直找了一個多月老公,才知道老公已經死了,於是公主跑到朱棣跟前,抱著朱棣的腿大哭,邊哭邊說,皇兄你答應我們一家平安的,駙馬咋就死了?看來公主也不傻,知道老公淹死後不是傷心的舉辦葬禮,而是跑去跟朱棣哭鬧質問。朱棣立刻露出驚訝的表情,表示說自己不清楚咋回事,待我去查一查。過了幾天朱棣告訴公主,說一切都清楚了,你那天來找我哭鬧,我決定開始調查,誰知道我還沒查呢,就有人向我舉報,原來這都是那倆混蛋錦衣衛和你老公平時有仇,把你老公扔河裡淹死了。而我對此事一概不知,不過妹妹你別傷心,我這就下旨宰了這倆傢伙。

這倆哥們兒死時一個勁兒的喊冤大叫大嚷:「奉上命為之,奈何殺臣?」,不過沒喊幾句就被幾個彪形大漢掄鐵鎚砸爛了滿嘴牙齒和下頜,再也喊不出話來,緊接著就被拉出去剁了腦袋瓜子!

從朱棣殺駙馬來看,朱棣這人面子是必須要的,但是對自己有威脅的人也是毫不留情的除掉。朱棣敢跟皇帝侄子對著幹,自然敢殺駙馬。然而他為什麼不殺建文帝的兒子建庶人呢?要知道建文帝的兒子血統和名分都對朱棣的皇位正統性不容,而殺死這個嬰兒易如反掌,殺了以後一了百了,以朱棣的性格是絕對會斬盡殺絕的。如果顧忌面子的話,就說建庶人在監獄病死了,或者說喫飯嗆死了,聽獄卒講笑話笑死了,鍛煉身體累死了等等各種死法,總有一款適合他。最多說獄卒照顧不周,再砍幾個獄卒糊弄一下世人很容易。但是朱棣始終沒殺建庶人,那麼可能性只有一個——朱棣知道建文帝沒死,將他兒子關起來當人質。來逼迫建文帝「自首」,即使不自首也起個警告作用,警告建文帝在外老老實實隱姓埋名,你敢號召勤王,我就幹掉你兒子!

另一個明文記載的證據是,明英宗(實在對不起這個英字)朱祁鎮,朱棣兒子的孫子,叫朱棣老爺爺。朱棣是第三個皇帝,他是第六個,聽著輩分間隔很大,實際上朱祁鎮當皇帝時,朱棣才死了11年。他爺爺和老爹一共幹了十一年。他當了皇帝後,下令尋找建文帝,要知道他登基時離朱棣死去沒多久,這證明當時不管在皇帝和民間都是不相信建文帝自焚而死的。不然就不會下令尋找了,後來倒是有個老和尚想冒名頂替,說自己是建文帝,朱祁鎮下令招進宮,這些都是光明正大進行的,並沒有遮遮掩掩,史書可以查到。老和尚進宮後說自己90歲了,按照建文帝歲數推算應該60歲,歲數對不上,相差30年,看來老和尚膽子雖大,智商明顯不足,冒充別人,連歲數都不查一下,這歲數差的也太離譜了!真是老壽星喫砒霜——活的不耐煩了。結果老和尚冒充皇帝,罪名不小,直接被咔嚓一聲剁了腦袋。

建文帝失蹤到我們現在已經幾百年,現在的人想找證據是不可能的,只能推斷。許多歷史學家認為建文帝沒有死也是根據這個原因。朱祁鎮君臣離建文帝失蹤沒多少年就下令尋找,說明當時的君臣對建文帝沒自焚而死是有一定的證據的。

後來朱祁鎮覺得自己的老爺爺朱棣經常御駕親徵跟人幹架,得了個「永樂大帝」的稱號,很是威風。覺得我何不也學學祖宗,帶人出去削瓦剌幾次,事後弄個「正統大帝」的稱號,豈不威風。於是朱祁鎮帶人去和也先幹架,結果——栽了,不但沒弄到「正統大帝」的名號,還差點整出個「也先大帝」。

朱祁鎮被也先關了兩年又放了回來,又被親弟弟囚禁幾年後才又奪回了皇位,這位十分窩囊的英宗可能是感覺到被囚禁的滋味不好受,於是下令釋放了建庶人,他嬰兒時期就被關押,放出來時已經五十歲左右了,幾乎是一生都在監獄度過,出來後連牛馬畜生都沒見過,跟個傻子差不多,根本沒有生活自理能力。朱祁鎮還給他封了爵位,並派了二三十個太監宮女伺候著,建庶人瘋瘋癲癲的喫了幾年朝廷俸祿後就掛了。

從朱祁鎮釋放建文帝的兒子並派人照顧來看,他下令尋找建文帝並不是逢場作戲,而是真心的想找到建文帝……,這也證明他清楚建文帝沒有死!

所以,根據朱棣和其後代的種種行為來看,建文帝應該是逃出去了,這一點朱棣及其子孫還有君臣心裡都清楚。建文帝一直到死也沒露面,至於是不是當和尚了,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建文帝死是肯定死了,這裡面的關鍵是朱棣為了讓建文帝被自殺,焚了宮(焚屍是為了人驗不出是自殺還是被自殺)。其實稍微瞭解靖難之役就知道,朱棣是偷襲南京,在內奸的幫助下打開城門才得以弄死建文帝的。建文帝但凡逃出南京城,作為皇帝一道勤王詔書下去,朱允炆能不能重新當皇帝倒不一定,朱棣百分百是死定了。很多人沒搞明白,朱棣當時是叛賊,朱允炆纔是大明第一帝國統治者,雖然有清君側的名義,當時如果直接殺了朱允炆那就當場變反賊,如果不殺就等著滅門,所以才會在城牆上等著皇宮著火,朱允炆和他的太子被自殺。這就像打lol比賽,一個網吧隊對陣FPX,你買通了4個FPX隊員打假賽只剩下一個憨憨的輔助,最後網吧隊傳送偷塔贏了比賽。這個時候你該做什麼?當然是保證不會有重賽,只要沒有下一場,你就永遠是勝利者。

所以朱允炆被自殺還帶著太子陪葬,幼子太小,大明第一帝國滅亡,朱棣遵照禮法建立了大明第二帝國遷都北京廟號太宗。


朱允炆三個下落都是可能的。自焚而死,被朱棣害死,逃跑隱祕,逃跑隱祕的可能性最大,而且根據正史記載朱棣在晚年已經知道、明確朱允炆的下落了。

永樂五年1407年,戶部都給事中胡灐被派去尋找朱允炆的下落了,期間胡灐母親去世,朱棣都不許他回去守喪。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1424年朱棣去世),胡灐趕往宣府,面見朱棣,當時已是深夜朱棣已就寢,聽說胡濙到來,立即起來召見他。胡濙把自己所瞭解到的情況全部告訴了朱棣,到漏下四鼓纔出來。在胡濙沒到來之前,有傳言建文帝從海上走了,朱棣便分派宦官鄭和等人浮海下西洋,到這時朱棣才消除了疑慮。

【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頒御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濙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還。所至,亦間以民隱聞。母喪乞歸,不許,擢禮部左侍郎。十七年復出巡江浙、湖、湘諸府。二十一年還朝,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首先排除胡灐腦子進水,大半夜主動找到朱棣說,皇上我沒找到。朱棣就算脾氣再好,估計也要把他砍了。

如果朱允炆是自焚而死且都燒成黑炭了,在沒有DNA下,想要證明那個就是朱允炆是很難的。除非胡濙把握到朱棣的心理否則不會這樣說的,而且也得有十足證據。

如果是朱允炆被朱棣殺死,明面說是自焚,暗裡又做出尋找朱允炆的樣子,以此來擺脫嫌疑是可能的,但很勉強,那他們得演多少年啊。

第三個可能是朱允炆跑了,胡灐在1423年找到他了並且做了交談,明確了皇位歸屬,並拿到信物(很可能是親筆書信),並且還派人在監視,方便朱棣的核實以及處理。這隻有這樣才會「漏下四鼓乃出」,他交到細節了,他交代的不止見到朱允炆,還有怎麼找到的,交代和朱允炆有交集的人,朱允炆不可能和人一點交集沒有,出家了有廟吧,有一起的和尚,有去燒香的人吧(雲遊和尚或者乞丐不太可能,都是金枝玉葉喫得了這個苦?尤其他長子那時才五六歲),隱居也得和人交集,不然柴米油鹽醬醋茶怎麼處理,朱允炆也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讓他自己做,不可能。

還有一個事情,姚廣孝臨死前(永樂16年1418年)讓朱棣放了傅洽,傅洽是建文帝的主錄僧,被傳知道朱允炆下落。朱棣照做了。

【《都公譚纂》:溥洽南洲,國初右善世為建文啟藥師燈懺以詛太宗,又為建文削髮。太宗即位,微聞其事而未審,囚之十餘年,以姚廣孝臨沒之言得釋。時白髮長數寸,拜廣孝牀下,雲吾餘生,師所賜也。】

這都說明後期朱棣對朱允炆下落已經釋懷了,即使朱允炆早就自焚而死,他也會信。

還有種情況,也許胡灐找到時,朱允炆可能早死了,胡灐見到的是朱允炆的妻兒(朱允炆的皇后以及太子朱文奎也在城破日失蹤,他倆大概率是跑了,為了留了個後),和他們做了交談,進而明確了朱允炆的下落,可能還見到了墳,同樣如果朱允炆自焚或者被朱棣殺掉,找到他倆也都可以交差了,即使朱允炆是自焚下,這樣也好控制了。

總之朱允炆的下落,朱棣最晚在1423年去世前一年他是肯定知道朱允炆下落了,如果是他弄死朱允炆恐怕是在1423年是決定不搞花裏胡哨的動作了。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建文帝生死之謎,明史與諸多野史或猜測,或諱莫如深。因此其生死我們暫不探究。

我們主要以題主的假設為基礎,即朱棣殺死了建文。那麼此時朱棣的最好處理辦法是什麼,才能使社會穩定。

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朱棣不僅不會隱瞞,反而會以帝王之禮下葬,當然了,朱棣本人並不會承認是他直接殺死了建文。他可以宣稱,他是自殺,或者死於亂軍之中。

朱棣造反是有一塊遮羞布的,即清君側,因此依舊可以為弒帝找一塊遮羞布。那麼,儒家大臣們就有了臺階,繼續侍奉新主子。因此,公開死訊,是完全行的通的。

朱棣作為太祖四子,對於皇位來說,是有隱形繼承權的,我說的隱形繼承權,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宗法繼承權,而是指,當建文帝死亡後,朱棣繼位,天下臣民,以及藩王,是能夠接受的。因此,建文帝死亡,更有利於朱棣的政治統治。

而如果,宣稱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的正統性是比不過建文帝的,因此,朱棣會失去相當一部分的支持,這時他就不得不通過他的暴虐統治來清洗內部集團中異己分子,以達到穩定的目的。

因此,如果建文帝死了,那麼朱棣會非常高興地公開,或許之後也不用如此殘暴的清除異己。


建文帝在朱棣進城當天就死了,官方也是宣佈死了,而且給他起了墳。

其他的都是野史。

就這事我早就說過,不懂政治的歷史學家往往妄談(就是說孟森),不懂帝王心術。

絕不可能有什麼建文帝說不爭天下的事,你當這是兄弟爭家產麼?

建文帝說了勿使朕有殺叔之名,已經被公認為智障言論了,孟森還以為永樂也會犯這種錯誤。

首先我不承認建文帝逃走,其次,就算建文帝真的逃走了,永樂也絕無可能容忍他活下來。永樂如果給胡瀅下過命令,那一定是見到就殺,先斬後奏,無需上報程序;建文犯過的錯誤,孟森非要認為永樂也會再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