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那麼中國是否有能力攔截阻止此類型導彈呢


現代的武器研發是一個整體的系統,早就過了靠單點突破去幹翻對手的時代了。

比如說,現在中國無償把DF-17+核彈頭的技術轉讓給韓國,韓國能造出乘波體核導彈DF-18來嗎?別想了,根本不可能。

為什麼不可能?

乘波體彈頭要進行氣動設計測試,需要有超大型的風洞。然而,世界上最大最好的風洞實驗室在中國。

核武器要看他的威力,需要進行爆炸實驗,而進行核爆實驗一需要有數據積累,二需要有超級計算機提供運算支持。現在世界上超算能力最強的國家是哪兩個?

除此之外,導彈的燃料、材料等等都需要非常完善的體系來支撐。韓國有嗎?

而這些實驗都完不成,你造出來的東西敢裝備部隊嗎?

(補充一句,有人說朝鮮等國可以通過直接試爆的方式獲得數據,所以不需要超算。這個話是不對的。一方面,現在國際社會對於核試驗的制裁越來越嚴,另一方面核爆試驗是有限制的——比如一兩萬噸的核武器找個沒人的地方在地下試爆就行了,可是俄羅斯就算白送給朝鮮一個大伊萬,朝鮮有膽子進行核試驗嗎?換句話說,如果韓國想造一個億噸當量的核武器,他們有地方做實驗嗎?所以,為了自己的國土安全,現在大當量的核武器試驗只能通過超算模擬進行,超算能力不足就是沒辦法發展新的核武器,這不是你喫苦就能彌補的)

總之就是一句話,任何一項武器裝備的研發,尤其是高精尖武器的研發必然是以國家的整體工業實力作為基礎的。

用這個規律去看國外很多武器裝備的研發,你一下子就能發現問題。比如為什麼殲-20在發動機略差的情況下,仍然有那麼好的戰術性能?因為殲-20有非常優秀的氣動設計,並且直接粉碎了鴨翼設計隱形能力差的定論。沒有最頂尖的風洞實驗室和超算能力,這個設計不可能完成。反之,韓國、印尼、土耳其倒是打算聯合起來搞五代機,可我就想問一下,就算他們設計出了模型,可要怎麼做風洞試驗?送到中國來做嗎?當然,歐洲的情況也沒比韓國好到哪兒去。

現在我倒不否認如法國、德國這些國家努努力,是有可能造出一個山寨版DF-17的。只不過,他們山寨了DF-17,咱們可能DF-19Z都搞出來了。畢竟自己做作業跟抄作業需要的能力,可是不一樣的。

中國當年花了多少努力才建立起了完善的工業體系。這棵樹上結出的果子,可不是誰都能種出來的。

PS:

寫完這條回答,剛好看到一個風洞新聞

這是今天剛剛發出的新聞。不作風洞試驗,空天飛行器是沒有辦法檢驗設計是否合理的。而風洞實驗室的規模和水平,直接關係到空天飛行器的設計水平。這個新聞裏就已經說的很清楚了,風洞試驗能提供眾多武器設計需要的數據,有助於進一步的武器研發。

事實上,武器研發就跟理工科做實驗是一樣的,越好的實驗室、設備越先進、數量越充足就越有可能發高水平的論文、出高質量的成果。那些普通二本大學的實驗室,你就是強行把一個項目安排給他們,告訴他們如何做科研,但沒有實驗室做支撐,他們也做不出你預期的成果。


世界最強的高超音速風洞在中國,其他國家想要搞乘波體導彈,歡迎來做實驗。


美帝的乘波體導彈沒有服役,很可能是彈殼的金屬材料耐熱性沒解決。中國很可能是在2014年由中南大學解決了這個問題,來自於報道https://cs.rednet.cn/m/content/2019/04/25/5389595.html


打乒乓球不難,學一學都會

打敗張繼科的方法也不難,打出他接不到的球就行了

所以,去試試?


乘波體大家都知道是怎麼回事,也知道需要什麼技術,但就是做不出來,有什麼辦法呢?

先說攔截吧,他攔截難度在兩處,一個是中段與末端的機動,一個就是攔截彈速度得比他還快。

DF17是不脫離大氣層的彈道,相對的地錶速度也比一般彈道導彈快很多。留下的預警窗口實際變得比傳統彈道導彈短,同時他中段機動彈道處在大氣層外的標三與大氣層內的標六中間,那羣大氣層外撞擊模式的錐形彈頭失效了。攔截彈的速度一般在目標彈的1.5倍速度,這將使攔截彈處在不可控的熱障下,面對著乘波體彈頭的隨緣彈道,沒有機會,一個機動就抓瞎了,紅外在那個速度下,先不說小視野,沒有隔熱直接燒毀,至少強敵的電子、材料技術還達不到。唯一的機會只有末端的標六。

末端就是另一個問題,相比較10M級別的DF21,乘波體彈型速度要慢不少,但速度慢下來了,機動就大多了,同時還有一個就是目標問題,沒進入俯衝模式,沒人知道他想打啥,一旦進入了,還是祈禱邊上有可以在有以秒為單位準備發射的標六吧;標六起來後,他將面對的是什麼?按照三段機動說法,極有可能是5M級別的螺旋彈道,畢竟這是有橫向機動能力的傢伙,實際到底是什麼我們外人是真不知道了。

下面就是製造問題,首先是材料問題,強敵找不到合格的隔熱材料製造商;其次就是風洞實驗,TG的高超聲速風洞測試時間是強敵的數倍。

強敵心心念想要玩的水漂彈一直死在密度躍層上,強敵現有的技術根本扛不住長時間高熱流的氣動環境。指標高大上,玩20M級的,初步試驗都玩不了,指標降低到了6M級別,還是撲街,目前進展最快的高超聲速武器,就是掛B52上飛的圓錐滑翔彈,如果今年試射順利,差不多2021開始裝備。與DF17同級別的乘波體,按目前進度,理想也得等到2023年才結束實驗。

當然也得糾正一個錯誤,強敵目前在解決的是20M級別的1.0,也就是常說的錢學森彈道,速度確實快。錢學森彈道是再入大氣層時候升力重力再平衡引發的滑翔,DF17是大氣層內的彈道平衡加速,可以理解為2.0。毛子的匕首,美帝的AMG183A,TG的DF15B、DF26,都是需要躍出大氣層來「打水漂」的,DF17省略了這個步驟,同時還可以打出去後在瞄準,比如站在成都瞄著臺北打到了新德里也是可以做到的。也就是說,獲得這種技術,強敵還需要先把1.0玩懂了。

其他國家總歸會獲得這種技術,但要等多久我也不知道,反正,目前,強敵的亞太是裸奔的。

當他發展出來的那一天,也許,TG突然就亮出來一個HQ-XX反導呢。

至少,我知道,DF17還不是最先進的。

————————再補充————————

1、很多人,都覺得美國科研實力雄厚,能造出來,先回答這個:

說起高超聲速武器,某些人總要祭出來X51A一類的護主,X51A能飛多久需要多講麼?出來得早,能飛多遠?自己在外太空與60公里高度的DF17相比,攔截的難度不用多說吧。

目前美國能實戰部署的高超聲速武器準確講是16年立項的AGM-183A,今年才開始實彈測試,理想服役時間是2021年。

AGM-183A掛在B52/B2/B21上,打擊距離大概在900km左右,整體技術含量有,可以當成是DF15B,但他的使用靈活程度確實比DF17強很多。

2、DF17準確說叫戰術導彈,他相關技術資料其實是有論文的,整體彈道文字描述就是橢圓彈道到60公里高空,靠滑翔貼近目標,滑翔段速度損失在30%-40%。彈頭帶有動力,作為單級導彈,最高速度約M10,末端速度M5.0之上。

之前我已經明說中段不好攔截了,關於末段攔截,這麼講吧,末端華麗的彈道導彈非常多,主流都是M10以上的大傢伙,實際上末端速度傻快沒啥用,對變軌能力弱只有速度突防的彈,各國測試攔截成功率還是可以的。

我前面說的螺旋彈道聽起來好牛,實際上也不少見,目的有二,一個是目標補正,一個是激活雷達。有不少速度極高的都具備這個,美國對DF16評估是3攔1,對於DF17,或許末端成功率高一點。

3、DF17最大優勢其實是成本,DF16的車,鋼製彈體,成本3千萬RMB以內,目前裝備了很多。這纔是最大的問題,第一島鏈內攔截彈可能都沒這貨數量多。

DF17這類的乘波體,本質就是速度換射程、機動,一級彈體出了DF17,達到了二級彈體的DF21C的最大射程,如果是二級彈體呢?如果是三級彈體呢?

他與美國的高超聲速武器相似,但不同。目標不同,用處不同。

————————2019.10.13———————

關於強敵的偵測問題。

對於彈道導彈的偵測,一般需要這麼幾樣的東西:

1、X波段雷達網。2、紅外預警衛星。

DF17這裡,最有效的偵測是X波段雷達網,但目前問題是,能夠準確定位DF17的X波段雷達網並不存在。強敵目前的X波段雷達只能做到:好像有個東西在那個方位上飛。

紅外預警衛星實際上是對彈道導彈最有效的,發射上升階段巨大的紅外源,出了大氣層後依然存在,有效的組網即可發現。DF17打破了這個常規,因為他到了60公里高度後,熄火了。

DF17滑翔的位置屬於近地空間,存在空氣,但又稀薄,這就導致了氣動摩擦的熱源非常小,同時空氣存在也也極大影響了探測精度,如果不通過事後的分析,想要實時追蹤,不說沒有希望,只能說難度很大。

至於為什麼能在他14年測試時候追蹤,已知五寨發射,靶場在羅布泊,跟不上就死了算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