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表示自己氣息不足,可能處理不了張力大的詩歌。


最好是交融,其次是宣洩,再次是扮演。朗誦者對朗誦內容的理解和個人情感應當主導朗誦,朗誦稿本身的內容和情感對於朗誦效果其實是次要的,你可以用雄渾激昂的方式朗誦李商隱李清照,也可以用聲淚俱下的方式朗誦將進酒短歌行。

至於氣息不足其實沒啥,張力大的稿子未必要用張力大的方式來表現,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你可以激昂到抽搐,也可以暗啞平靜;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你可以一氣沖高,也可以低沉婉轉。重要的是表達出自己的理解,而不是盲目追求張力大。


先讀懂,再領悟,最後朗誦

實際操作1,瞭解作者

2,細品詩歌

3,融入自己個人經歷及情感

4,大聲朗誦


朗誦這個詞,本身就有一種感情很充沛且坦蕩驚人的樣子。有的詩寫來就是為了「朗誦」的,如一些廣場詩歌,抒情詩等,朗誦者可以在公眾場合再次複製作者的那份澎湃。但有的詩可能並不適合「朗誦」,適合小聲地讀,適合反覆琢磨或者只適合靜靜地看。在談朗誦者情感之前可能要先看詩歌的情感,看這首詩願不願意接受另一個人公開的情感表達。


1、個人情感受制於詩歌情感,不管如何朗誦者是不能自我陶醉的,也就是說不能受到詩歌的情感影響導致自己變得瘋魔。這是不具有藝術美感的。朗誦是一種傳達,朗誦者始終是一個傳達者,他傳達的東西是自己對文章的理解,但受制於文章,最基本的情感基調是不能錯的。通過分析文章,進行二次加工變成有聲語言的傳達的過程就是自己理解的過程,把文章的寓意讀懂,再用自己心裡的感受去理解並表達寓意,我認為這是兩者的關係。

2、氣息不足可以練,可以找方法,也可以不用強控制的發聲方法來進行表達,音量、音高上的大與高不一定就是有力的情感的有聲語言表達方式。


太多形象化的東西了反而糟蹋了詩的本身


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即便是同一個人,他寫詩時候的感情和誦讀的時候也是不一樣的

詩歌是不適合專業朗誦者的,最好的吟誦是作者本人來完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