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弟弟初中生,之前有玩手機挺嚴重的,然後我爸當面摔了他的手機,這個好像對他觸動很大。至此只能借我媽的手機玩玩。

後來就有了協議,每天只能玩幾個小時,到時間了說要再等一下是有代價的,需要做家務活抵債。我們一般都不怎麼縱容我弟弟瘋狂玩,晚上睡覺前是必不可能碰到手機的,第二天也得中午才能玩。

我想提醒一下,千萬不要以學習多久交換玩手機,這樣會導致孩子將手機與學習掛鉤,再進一步孩子可能會威脅不給玩手機不學習!

1、幹家務活交換玩手機時間或許你們可以試一下

2、玩手機一定要在客廳玩,身邊大概有人在陪著,時不時就跟他叨幾句,就不會太入迷.

3、君子協議可以一試(這可能也跟弟弟自身能否溝通有關係,要達到一致)

4、手機癮一定不能完全擁有自己的手機,要有人管理,不能帶進房間睡覺!

5、或許你可以跟他聊聊手機哪方面最好玩,然後一起玩一下促進溝通吧;如果實在太上癮,建議去看一下心理醫生參考一下意見……


打,讓他感受肉體和心靈的雙重摧殘


帶他出去玩,然後和他交心的聊天,感受一下大自然,

吃完中午飯,領他去汽車站,看看這些來回行走的人,然後再領他去飛機場看看,讓他們知道這兩種人的落差有多大,體會一下,學習好了,可以真的改變命運,不用擠公共汽車,

主要就是讓他理解,你打遊戲都能打的那麼好,學習也很厲害的


好好商量為主,實在不行劉採取強制措施


這個能戒掉那?

先問下你自己有手機癮,把手機離得遠遠的,物理隔離會好一點。

不要老想著戒,引導他找更有意思的事情,他就會玩的少了。不還是手機有意思。


「可能有點長……本文只提到了一些普遍認為的現象,如果有興趣,建議買一些書了解更多關於心理學的知識。這樣可以少走彎路,少接觸誤區」

導致一個人養成「成癮行為」的原因有很多……

你的弟弟應該是在家庭教育里有過被忽略的經歷,而且我猜測你的弟弟可能成績也不太理想。有些東西是存在必然聯繫的。

你留心觀察一下你弟弟在手機上接觸的東西,應該會有所發現。別太刻意。

現在沉迷手機的孩子用手機做的事情無非就是遊戲、聊天、動漫、看八卦,好一點的會在網上搜索一些用得到的知識。

這些東西的共性是啥?仔細一想,它們的所有特徵都是「交流」接觸外界的一種方式。

人缺什麼就會向外界索要什麼。你的弟弟應該不太會與人交談,自我表達能力有限,所以他採取的是一種內部解決。

你和他談話常常會引起他的抵觸情緒,他會迴避你的問題,迴避問題的方式不是說假話敷衍,就是一句話不說。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總是能找得到,只要你有耐心,一定可以找到。

如果你想要打開他的心扉,就多點耐心,給他多點陪伴。先贏得他對你的信任。

如何入手呢。

這才是重點,你可以去了解他喜歡什麼,先從談論他喜歡的話題入手,可能你已經嘗試過了。如果沒有取得成功,一定是你沒有找到關鍵點,不夠吸引他的注意。

先淡化他對你的防衛意識——實際上處在依賴狀態的人,不管是誰,都會對那些意圖打斷依賴物與其之間聯繫的人保持警惕。甚至採取防衛措施,通常會讓你感覺他在抵抗你,和你對著干!(成癮行為屬於一種過度依賴)

不是和你鬥嘴,就是不聽從你的安排。這都屬於一種正常現象。

當你制止他玩手機時,他的第一感覺就是你在限制他的自由。實際上那隻屬於他當時的一種主觀感受,後來他回想你也是為他好,心裡就好受些。然而實際上很多時候這無關自由,自由有時會被當做一個放縱自己的借口,而非切實理由。

人在對抗情緒的驅使下,常常會選擇用一種看似合理的理由為自己開脫,以求達到自我內心的內在平衡,其本身存在內部合理性。

人的這種「自我保護」機制在不同情境下產生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在悲傷情緒的促使之下,人會採取自我心理安慰以求得到心安。

但當內在的負面情緒呈現壓倒性趨勢時,自我保護就會產生「質」的微妙變化。對抗行為就屬於一種負面情緒在自我保護方面的宣洩形式。

產生對抗行為的原因是感覺到了被壓迫、被剝削,人為了維護自我意識的完整表達,都會採取這種行為。反壓迫之後的勝利會讓人產生內心欣喜的感覺。

他的內心深處其實是希望得到關注,從他玩手機就可以看出來。玩手機是他自身採取的一種獲得關注的手段,玩手機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他與外界交流的需要。在手機上玩遊戲,聊QQ、看八卦,都屬於一種尋找自我歸屬的表現。和朋友一起玩遊戲,和網友一起聊QQ、聊八卦,會讓我們感覺舒適,感覺被需要,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只是他的過度補償行為卻反而構成了一種不良循環——沉迷手機造成了他對於外界其他事物的忽略,繼而導致了他在處理其他事物的能力方面產生退化。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今這個時代的特點就是人的注意力很容易發散,各種信息被包裝的無比簡單、廉價。信息的價值因為注意力的過分發散而未起到原本預期的作用。就拿家長教育孩子好好學習的例子來說。為什麼大部分家長都要求孩子說:孩子你要好好學習啊!很少會有家長鼓勵孩子說:你要好好玩!原因不是家長不讓孩子玩,而是怕孩子安排不過來。沒有家長真正想限制孩子怎麼玩,在處理「學習和玩耍」這方面,家長擔心的是孩子因為玩而耽誤了學業。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心不能二用」,有人可能會站出來反駁:誰說的,我可以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呢!那麼我要補充說一句,一心二用的隱在前提是:對於同時做兩件事而言,有效完成兩件事情的最低限度必定是有一項活動可以達到「熟練」的程度!我國家長們普遍認為「學習」是一種耗時耗力的活動,必須盡量花費足夠多的精力與時間才能取得理想成績!

家長們對學習的普遍認定是「有困難的」,且為了保證孩子學習上面的不落後,只能要求孩子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那麼對於「玩遊戲」這件事情,就可以適當進行控制。

家長一般採取的手段是較為合理的學習獎勵機制,玩遊戲常常被用來當做鼓勵孩子好好學習的獎勵。但也有部分家長對於孩子的管控是偏習慣性的,他們覺得孩子一定要時刻擁有壓力,這樣才可以激勵孩子更快成長起來。一旦讓孩子放鬆下來,一定會讓孩子養成壞毛病。進而時常把孩子玩遊戲直接和學習成績下滑聯繫到一起。卻不知道,可能孩子只是在學習方面遇到了小部分的落後。孩子「貪玩」是由於對於輕鬆愉悅的渴望。壓抑和剝削一個人的合理性需求,一定會造成其在其他方面的需求補償,這對於每個人都是適用的。對於多數家長。倘若孩子在學習方面毫不費力,可以做到「熟練」掌握學習的知識。那麼家長就可以適時給孩子一些玩的時間了。

我國的家庭教育時常是簡單粗暴的,兩極特徵明顯,家長要麼壓根不管孩子,要麼就是對孩子管得特別嚴。

這兩種教育方式其實都是對孩子自身感受的「忽略」。

所以我們總能聽到不少孩子抱怨自己的家長對自己的忽略。他們往往不容易準確提到「忽略」這個詞語,但是聽到的經常是「父母根本不了解我!」「他們只會打罵我!」「儘管我知道他們那樣做是為了我好,但還是很不舒服」等類似的話語。

值得高興的一點,便是現今這個時代開始尤為關注個人的「心理健康」,儘管也有部分過分誇張的表現——網路有時如同一個放大器,它把許多問題的焦點放大了。甚至已經脫離了其原意。這是個值得嚴肅對待的問題。

對於觀念尚未成形的發展中人群而言,這點更要格外要注意!

「其實以上我只陳述了一些比較零碎的觀點,具體解決方案就是試著耐心的接近他的內心世界。可能他的抵抗行為讓你無計可施,但不會真的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孩子在一個年齡段有叛逆期也是正常現象,叛逆期不能過分干涉,不然後果不太好。一些看似不合理的行為,其往往起源於不合理的「壓迫」、「冷落」……多一點關心,少一點責罵,對孩子的發展總是好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