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藍箭自己的文章看,液氧甲烷推力室的試驗取得成功,這是否意味著他們在今年能如期完成液氧甲烷85噸推力大發動機的研製?


藍箭的方案沒看到,從公開信息猜測一下的話,很像Cz-2c,一級60~85kN四機並聯,軌控兼顧俯仰、偏航通道姿控;二級一臺主機加四臺遊機,五級工作段較短,入軌精確控制靠四臺遊機小推力控制軌道和姿態。

據朋友透露,其組織模式幾乎拷貝了體制內的技術行政兩條線,辦公室、人力資源、保密、質量、項目辦,機關臃腫,加上品宣,更有過之,技術和機關半對半。

藍箭早期投了重資產,光試車臺就要在幾年內陸續投入幾個億。大噸位液發的研製成本很高,試車起來完全就是燒錢,保持資金鏈不斷裂是關鍵。

另外,因為創始人不懂技術,互相間的信任是較大的問題。技術團隊話語權低,會帶來很多問題,因為不只產品是設計出來的,質量與成本甚至研發週期的源頭都是設計。

個人認為藍箭的步子總體是穩健的,但融資壓力會比較大一些,能不能堅持到成功還需要觀察。馬斯克也幾度因失敗而瀕臨破產,國內的投資者能否承擔失敗的壓力還不可知。

畢竟藍箭在紮實推進,而不是隻耍嘴炮,加油吧。


藍箭的官微,很低調地放出了他們發動機的整機效果圖

https://www.weibo.com/u/6507732051?luicode=10000413 (二維碼自動識別)

從圖片上看,這是一臺各分系統部件(推力室,渦輪泵,閥門,管路等)都具備的液體發動機,這個就利害了,這說明藍箭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五個專業(系統-負責整機定義,參數平衡計算,給出各分系統設計參數,起動關機程序,數據分析處理等等,推力室-負責推力室,噴管,燃氣發生器,渦輪泵-負責最複雜的心臟渦輪泵,閥門-負責大大小几十個閥門,總裝-負責整機佈局,介面,整機振動,模態分析,和火箭結構專業對接等等。)全部人才到位,而且已經開展了有效的工作。

從圖片看,這個發動機採用了和merlin-1D一樣的泵後擺佈局,燃氣發生器循環,針栓噴注器。國內除了預研中500噸的液氧煤油重型發動機,還沒有一臺泵後擺發動機,就連Yf100和Yf77都是泵前擺,難道這個公司要上來就挑戰泵後擺技術?這個就利害了。從藍箭的報道上看,要自己建設液體發動機試車臺。在現如今這個講究輕資產模式的互聯網創業時代,有人對自建試車臺這種重資產模式不看好,不過航天產業有她自己的客觀規律,沒有自己試車臺想搞成商業航天?呵呵呵呵。藍箭選擇了一條正面硬抗液體發動機研發重重難關的道路,可敬可佩。

今年完成研製是不可能的,火箭發動機不是裝起來了就成,而是必須經過長期試車,檢驗設計可行性可靠性,YF-100發動機造出來後上試車臺,2001年到2002年連續四次試車爆炸,但首次發射是2015年的長徵六號首射

他們今年有望做出一臺整機,熱點火試一下,能做成就很了不起了。當然YF-100是首次突破,用了十幾年而他們的液氧甲烷發動機肯定不用這麼久


內幕?85噸啦,前段還論60噸啊。說實話,這個推力室試驗真是標誌性的,可見在西安張老師指導下進步神速。這個推力室創造了3d列印頭部的國內首試,低溫針栓噴注器第二,最重要的是找到了民企研發火箭發動機產-試道路。估計後續全3d的發動機要出來,拉動產業發展啊,湖州基地馬上成航天3d中心了麼?有前途啊!


我是來看科普的,目前這篇較為有用,希望航天領域的技術從業者多來普及


值得稱讚和鼓勵,畢竟是從無到有,但是做產品真正需要的是細節,路還很漫長,加油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