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呂布么?


如果按演義,那毫無疑問是呂布。

如果按正史的話……首先真正打仗不像演義,不是武將拉開了單挑,個人武力很多時候其實沒啥機會表現,史書也不太會去記載。不過這幾個名將的武力,還真有說明。呂布「善騎射,極驍勇」,但他的武力體現,一個是轅門射戟(可見射箭確實精通),一個是單挑郭汜刺傷之。如果看錶現,那麼在呂布之上的人就很多。許褚「倒掣二牛尾」,典韋「一叉入,輒十餘矛摧」,這倆都比呂布嚇人。而曹營最猛的兩個則是曹仁和張遼。「曹大司馬之勇,賁、育弗加,張遼其次焉」。曹仁是高於張遼的,而實際戰場上,兵臨城下之際曹仁救牛金往來奔突如入無人之境,可見曹仁乃曹營第一猛將,這種事呂布沒做到過。

但曹仁不如關羽。如剛才所說,真實的戰爭不是拉開單打。關羽萬軍之中砍顏良這事是簡直是匪夷所思的壯舉。「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注意,首先不是演義那種拉開單打,不是演義里靠著馬快(赤兔又不是火箭,更何況正史就沒赤兔這事)也不是民間野史那個顏良以為關羽來投奔(你看見一個人拎著武器向你衝過來會以為他是來跟你套近乎的?)。這戰績真心無人能比。所以,綜合來看,關羽最強。


戰鬥力……

我得先發明探測器~

……………………………………以上為原答案……………………………………

好吧,三國演義無疑問。

歷史上呂布的戰鬥力也是第一。

歷史上呂布戰藝應為當時之冠。

舉證一:唐以前,將由士族而出,將領大多是貴族。一小部分從小兵干起慢慢,因戰藝突出而成為了將領,唐以後,武則天開武舉,將開始出現考試錄取~

唐代的武舉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跤等。此外對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軀幹雄偉、可以為將帥者」。宋代時規定武舉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問孫吳兵法等。到了明朝時更改為「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如果在答策的筆試中不及格,不能參考武試。

至清朝時,改為先試馬步射,馬射二回六矢,中三為合。步射九矢中五為合。之後比力氣,包括拉硬弓、舞刀、舉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考筆試。

舉證二:山東承平日久,民不習戰;關西頃遭羌寇,婦女皆能挾弓而斗。天下所畏,無若並、涼之人。

舉證三: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驍武給并州。

舉證四: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

舉證五:然卓性剛而褊,忿不思難,嘗小失意,拔手戟擲布。布拳捷避之。

舉證六:紹與布擊張燕於常山。燕精兵萬餘,騎數千。布有良馬曰赤兔。常與其親近成廉、魏越等陷鋒突陳,遂破燕軍。

舉證七:布令門候於營門中舉一隻戟,布言:「諸君觀布射戟小支,一發中者諸君當解去,不中可留決鬥。」布舉弓射戟,正中小支。諸將皆驚,言「將軍天威也」!

舉證八: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

舉證九: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

舉證十: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舉證十一:飛雄壯威猛,亞於關羽,魏謀臣程昱等咸稱羽、飛萬人之敵也。

舉證十二: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

舉證十三:後親與羽交戰,射羽中額。

古代對於戰場武藝的著重點無非這幾項: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跤

大家可以自己看史料,你會發現只有呂布各方面全占,而且幾乎都是頂級表現。有力量方面的記載【膂力過人】,表現記錄:相將從溷上排壁出(從廁所推倒牆壁而出);有便弓馬方面的記載【號為飛將】,表現記錄:【燕精兵萬餘,騎數千。布有良馬曰赤兔。常與其親近成廉、魏越等陷鋒突陳,遂破燕軍】;有射藝方面的記載【轅門射戟】,表現記錄:請參看

呂布轅門射戟難不難?為什麼能讓紀靈退兵?這樣的射術在三國內算什麼水平??

www.zhihu.com圖標

有敏捷方面的記載【布拳捷】,表現記錄:【卓性剛而褊,忿不思難,嘗小失意,拔手戟擲布。布拳捷避之】(躲開董卓近距離突然擲過來的手戟);有確確實實的陣前單對單對戰並獲勝的實錄【單挑郭汜】,表現記錄:【郭汜在城北。布開城門,將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決勝負」。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真正符合廣大人民群眾意識中的單挑,雙方約定時間地點場合,各自以最佳狀態迎戰,三國時期的這段歷史中,堂堂正正的單挑只此一例)。

綜上所述,呂布完全算得上是個六邊形戰士。而且呂布在歷史上屬於失敗加反面的人物,其人品低下道德堪憂,故而他的這些記載一不會經過各國史料的虛誇,二不會含有己方人士的吹捧,三不會有後世推崇者的美化,是實打實的客觀存在,這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但真的是很難扭轉一些根深蒂固的理解。

你看一句蜀不置史,很多事情都沒有記錄。

所以很多人以此理解,關羽很多的NB大發了的事迹都沒有被記錄下來,這個說法對嗎?

不對,因為蜀國不置史,但是其他的國家是置史的啊,而且也會有很多的私人著作,如果真的是因為蜀不置史所以關羽很多NB的事迹沒有被記錄下來,是否可以同理可證呂布呢?

呂布的事迹誰給他記的?

而且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本身是蜀國人,見過關張的人不是沒有,知道關張事迹的也不是啞巴,那麼關張的勇跡必然會在其本國流傳,陳壽就愣沒聽過也不肯寫?就算陳壽不肯寫,後來裴松之廣泛搜集資料再往裡填注補充,連《雲別傳》這類都補註進去了,而關、張的類似事迹卻不肯補註,可能么?

你看,像【人中呂布,馬中赤兔】這樣的時人語,是載錄在《曹瞞傳》里的,而這部書是一個吳國人著述的。至少說明這個時人語實打實的傳播到吳地過,是吧?

你看看這兩句話

呂布打張燕,掙下來一句【人中呂布】,而且令袁紹這樣的豪強都對其忌憚極深,可見其打張燕時的多麼彪炳無敵,可惜呂布這事沒有詳細的記載。

關羽一到曹魏,就有人說關張都是萬人敵,那肯定是關張之前戰績多麼赫赫無敵,可惜蜀不置史,詳細的事迹都沒有流傳下來。

你為什麼對第一句就特別看不上眼而對第二句就各種與我心有戚戚然呢?

萬人敵到底是指統兵作戰的兵法還是個人武藝?

這個詞一開始出現就是指兵法的。

這個兵法不是36計那種,而是統兵作戰之法,從戰陣下營到後勤行軍,從士兵訓練到編伍成軍,從地形地利和天氣水文的利用到軍隊士氣的激勵,這是個含括極大的門類,也是戰爭真正的核心所在。

以萬人敵做善於統兵作戰解明明無限高於匹夫之勇的個人武藝,不知道為啥關張的粉絲一定要捨本逐末。

我們做一個帶入法。

假設你是一方割據勢力,你打算要進攻另一個割據勢力。這時你的謀士過來諫言:「敵方某某某乃萬人敵,不可輕視」

那麼請問這個萬人敵是指某某某極善統兵作戰給你的威脅大還是某某某武藝很高給你的威脅大?

戰爭說到底是一個集體活動,一個人再能打也無法超出物理上限,又有什麼用?

而且看一個詞不能單摘出來,要看一下它所在的語境才能知道它所指代的意思。

【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看這句話,他的本意是平白的陳述關張武力很強么?

沒有,周瑜這句話的意指是為他的劉備威脅論做服務的。

你可以聯想下中國威脅論,你覺得他是否會有誇張的成分在裡面?

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

評曰:凡此諸將(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皆江表之虎臣

同樣都是虎臣,東吳這眾武將里,有幾個在勇武方面的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也不以勇武稱耀,反而都是以善於統兵作戰的方面大將為共性。

為啥人們喜歡將關張那句拿出來作為其武藝的評價呢?

陳壽稱關張為虎臣, 真的是如他們所想的是在說其武藝高超么?

………………………………………………分割……………………………………………………

發現很多人都認為是關羽,而看其依據不過是斬顏良一事。

我在三國圈也算是混了十來年了,每一個站關羽的人都會死抓著【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眾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不放。

完全不理這件事發生的前提:

【二月,紹遣郭圖、淳于瓊、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紹引兵至黎陽,將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說公曰:「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公從之。紹聞兵渡,即分兵西應之。公乃引軍兼行趣白馬,未至十餘里,良大驚,來逆戰。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

之前如此,現在如此,以後也不會變化。

是,如果只看羽傳這條史料,那麼關羽是三國無可爭議的第一。但很可惜不是,一旦聯繫上武帝紀這條史料,那麼事實真相跟某些人腦中臆想的關羽單槍匹馬衝進成伍成列戒備森嚴的顏良軍中斬殺了顏良相去甚遠。

理不辯不明。

聯繫兩段史料,只要稍微有一些判斷力、分析力,就不難發現關羽斬良比起同時代其他人物的勇武事迹並不高出多少。

上地圖

從地圖來看,袁紹使顏良攻白馬的緣故是為了從黎陽渡河而下,而白馬所處的位置幾乎夾岸,如此一來無論是袁紹主力渡河時的安全還是日後後軍的增援和糧草的運輸都在白馬的可控範圍內,所以要先行拔下這個據點作為保障,而荀攸建議曹操兵指延津,做出要或渡河襲擊袁紹後方,或順河而下與白馬守軍裹夾顏良軍的態勢,【二月,紹遣郭圖、淳于瓊、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紹引兵至黎陽,將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說公曰:「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公從之。紹聞兵渡,即分兵西應之。】於是袁紹為了護翼顏良軍選擇分兵直插延津對岸與曹操對持,一是牽扯曹操使其無法渡河,二是堵截曹操順流而下的道路,這時的顏良軍可以說在袁紹主軍的後方,白馬基本已是徹底被孤立的態勢,而曹操軍輕兵急擊白馬自然會出乎顏良預料之外,這也是在圍白馬而攻的顏良被曹操軍接近自己僅十里的距離才發現的原因。

這時候就出現了這樣的一幕,顏良發現曹操軍,自然不會坐等,他當即指揮軍隊準備迎擊,那麼,這個時候,這十里的距離就是顏良軍存亡的關鍵,如果顏良軍利用這段距離,組織好迎擊態勢,收縮圍城部隊,防止被城內城外同時夾擊,那麼面對兼行而來的曹操疲軍,是有可能撐住的,至少延津的曹操能夠輕軍前來,那麼袁紹援軍也能夠輕軍而來。而曹操迅速做出決定,使張遼、關羽前登。

當然不是叫張遼、關羽2人去當先鋒沖陣。而是由張遼、關羽率領騎兵以速度優勢先行衝擊一下顏良軍(漢制一里415米,十餘里距離不過5000多米,騎兵奔襲過來,不過14-15分鐘的時間,甚至更短,騎兵衝鋒速度可參考下面大神的回答。),目的是暫時打亂一下顏良軍的集結和部署,為後續的作戰贏得有利局勢,不過戲劇性的是,這一衝,顏良軍就崩潰了,其實可想而知,陡然遭襲,倉促應敵,這樣的部隊怎麼會有戰鬥力?自然是一觸即潰。於是關羽在敗軍中發現了顏良,過去砍了他。

古代騎兵衝鋒速度是多快??

www.zhihu.com圖標

很明顯,從荀攸制定計劃之精準,將敵人動向盡在掌握,到曹操行施計劃之精妙,聲東擊西輕兵急襲如反手之易,曹軍現而良大驚,顏良之死已在必然,同向對比文丑,與顏良齊名,以利誘之,亂其部伍,一鼓而破,照樣陣斬,授首小卒。非特必須關羽才可,雖然陳壽在關羽傳中專美關羽,辭藻造勢之極,竟使後人以為白馬斬良全賴關羽,但我們稍加分析就可以發現,無論是呂布黑山破張燕、還是典韋擊退布眾、許褚護曹渡河還有張遼逍遙津奮戰、曹仁破賊救人,都有個共同點:即在我方勢弱的情況下通過個人勇武的展現來扭轉局勢,逆襲翻盤。誠所謂之: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而關羽斬顏良呢?他的這個勇武展現對於顏良之死有什麼不可或缺的么?他是扭轉了局勢么?他是逆襲翻盤了么?他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了么?關羽這事,說好聽的叫錦上添花,說普通點叫順水行舟,說難聽點就是因人成事。

憑什麼就說關羽此例強於他人?

而且最可笑的是雙標

只要提到關羽,就是萬軍之中斬殺了顏良,NB。

提到呂布馳突燕陣,就各種打的是山賊啊,沒殺了大將啊,健將跟著啊,袁紹壓陣啊。

哈哈,請問突然遭襲倉促迎敵的顏良軍怎麼就比精兵萬餘的張燕軍強了?請問一日或三四,連戰十餘日,皆斬首而出,怎麼就不比不上在敗軍之中殺一個大驚之餘的顏良了?健將是跟著了,張遼就不算數了?袁紹是壓陣了,曹操呢?他領著大部隊就在後面,這就不算壓陣了?

提到張遼逍遙津,就各種趁孫權大軍未合打的前隊~帶著八百人呢~孫權長戟自衛就不敢上了~

你自己對比下關斬良,是個人都懶得反駁。

更有羽迷奉為經典的對軍隊實戰毫無概念通篇遊戲思維的《東漢武魂》,為了尬吹關羽,愣說人張遼本傳不計白馬事是張遼未獲勝跡,甚至不妙,所以不記。

哈哈,這樣同理證來,袁紹本傳也沒有破張燕的記錄,所以袁紹未獲勝跡,甚至不妙,所以不記,那豈不是萬餘精兵的張燕都是呂布一個人帶著三四十騎打敗的?

奉勸某些羽迷,尬吹可以,請不要雙標,關羽這事吹了幾千年了,但就算再吹幾千年,它的事實就在那裡,並不比其他人的勇武表現強。


我覺得孫悟空戰鬥力第一!


《三國演義》中是呂布,三英戰呂布,虎牢顯威名,力戰六將,打敗曹操,打敗袁術,打敗劉備,之後,羅本寫猛將只要加個如"如呂勇"就表明很厲害了,但正史也就刺傷了郭阿多和大敗黑山賊,稍稍好點

《三國志》很顯然是關羽,刺顏良,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名振九州

但我更欣賞張遼,自投降曹操以來,張遼戰功累累,解白馬關之圍,攻鄴城,殺塌頓,平遼東。最值得稱道的就是合肥之戰,以七千對十萬,大破東吳軍,殺得孫權聞風喪膽,張遼之名可止小兒夜啼。

不對,戰鬥力,那應該是羅本啰!!


看你說的演義還是正史咯。

《三國演義》第一呂布應該沒有毛病,蓋棺定論的事實了。

正史的三國,對呂布武力的記載並不多,一個是殺董卓,沒什麼說服力,還有一個是戰郭汜,打了幾回合給郭汜刺傷了,但是在對抗反董聯盟又被孫堅打跑了,對呂布的戰力存疑,應該算是一流而不是最強。

而關羽,雖說是正史上戰績最豪華的武將之一,萬軍從中殺顏良,但考慮到當時劉備投了袁紹,有可能提前劉備打了招呼,並且關羽馬快(赤兔)不過縱觀三國,能萬軍從中取敵將首級的也只有關二一個了。後期有個開掛的文鴦,單騎沖陣千人殺百人而歸,姑且算和關羽五五開吧(存疑)。

這種戰力比較的帖子很多,在三國的論壇下一搜一大片,你可以去看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