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開國功臣153位,韓信彭越為呂后所殺,臧荼、韓王信、陳豨、英布均謀反被殺,其餘功臣基本善終。濫殺這一結論起自何處?


因為大部分老百姓都覺得劉邦呂后睡一個被窩的,肯定是一家人,呂后做一切都代表劉邦。

而以他們的知識量,對於漢初功臣的概念也就是張良+蕭何+韓信+彭越+英布。根本就沒有曹參、夏侯嬰、樊噲、周勃、陳平等人的概念,五個功臣殺了三個,還能不叫濫殺功臣嗎?甚至就是張良+韓信。那也是兩個殺了一個,50%了!


民間史觀對歷史人物形象和事件的再創作。

舉個例子

三國的真實史實和民間認同的史實之間便存在巨大的差異,基本就是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差距。

民眾心中的三國人物形象是經過加工改造,而是按照自己的口味好惡最終形成的。

比如好好一個良相諸葛村夫,被搞成大家喜聞樂見的多智近妖的樣子,就是如此。

再比如「愛敬君子」的張飛明顯文化水平還可以,到了唐詩里就成了是「或謔張飛胡」,張嘴只會說俺也一樣的莽夫。

平頭百姓對於之乎者也拮据聱牙的典籍沒興趣,他對歷史的認知,更多是「我不要你覺得(史學家),我要我覺得的(民間故事,平話,演義)」式的明學羅輯。

劉邦濫殺功臣也是平民文化對歷史改造的結果,在真實歷史中並不存在。


因為個人習慣,我喜歡習慣針對一些貼友的觀點進行交流,因為這樣發散開來討論,能獲得一些全新的角度,這次也不例外。

附上 @Herr Tod 這位朋友的觀點,展開一些討論

「西漢功臣152個,劉邦等於是把元帥殺光了,大將殺了一個,關了一個國家總理,更可笑的是項籍以魯公的規格下葬,項氏三人封侯,日後納入皇族,下場比他的功臣們要好的多。頂級的功臣殺了這麼多,歷朝歷代里也只有朱元璋能跟他比。」

元帥指韓彭英等人,大將指陳豨,總理指蕭何。

我認為他就有被民間史觀誤導之嫌,即不對史料做深入分析,便憑固有印象下結論:

首先韓彭英不可類比劉邦的元帥,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有一定上下級合作關係,但又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上下臣屬關係,(楚漢戰爭時期三人多次給劉邦拆台陰奉陽違可證,真正的部屬可都是指哪打哪絕不拖泥帶水,比如曹參一直是韓信崛起之前劉邦的頭號戰將,滅魏之戰兩人還是互不統屬的配合關係,滅趙時歸屬韓信指揮也兢兢業業,一直打頭陣的他改為掃尾也毫無怨言)

把他們類比為蔣介石和閻錫山李宗仁馮玉祥的關係更合適,人家是跟大股東合夥的小股東,有自己的思想,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違背劉邦的意願,蕭何曹參毫無股權的才是員工,才是臣,他們完全依附於劉邦。

大將陳豨與曹參不是平級,或者說地位與曹參不可同日耳語。他在楚漢戰爭也不是毫無蹤跡,列傳沒記載功臣表裡有啊,他的主要功績是滅趙之戰時平定代地,參考他日後參與剿滅臧荼,以及被劉邦委任駐守北方的要職來看,楚漢戰爭期間他一直是駐守代地或趙地擔任警備司令之類職務。

他並不是莫名其妙造反了,而是長期鎮守北方成為軍頭尾大不掉,漢初動蕩時局下與中央的互相猜忌,皇帝親近的官吏的苛責,諸多因素造成他的謀反(具體寫一句兩句話可說不清楚),是百分百的實錘謀反,被殺也不能賴劉邦。

最後總結一下,漢初是劉邦繼楚漢戰爭後打的另一場統一戰爭,這場戰爭要直到漢武推恩令徹底廢掉諸侯國才算最終完成。

劉邦滅亡西楚名義上統一全國不代表統一戰爭結束,他需要進行另一種形式的統一戰爭,即把異姓諸侯王替換成同姓諸侯王的戰爭。

漢初的諸侯王是劉邦或者說漢帝國的敵人。

所謂的寬厚之主有一個算一個,不管誰面臨劉邦的局面都要拿這幫諸侯王開刀。

劉邦殺的是合伙人,也是他在新的統一戰爭階段的敵人,除了造反的,他沒有濫殺任何功臣。

寬厚善待功臣如李二,殺沒殺他的敵人,他的合伙人大哥?

讓李靖封衛王,李勣封英王,有自己的封地軍隊臣屬,威脅唐帝國的統治,你覺得李二能不能讓他們善終?

綜上,劉邦並不存在濫殺功臣,殺韓彭英這些楚漢戰爭時期曾經利益一致統一後利益不一致的合伙人,如果叫濫殺功臣,司馬炎李二趙大這些所謂善待功臣的主,也不能免俗。

畢竟李二有言,不遺後世憂也。


濫殺功臣的說法是多方因素的結果!首先是學術水平,大部分人分不清合伙人和臣子兩個概念,英布、臧塗、彭越都是合伙人,韓信本來是臣,但是他自己跳到合伙人那邊去了!其次是被殺的名氣太大,韓信英布彭越這些人的名氣都太大,將漢初一百多侯爺都掩蓋下去,例如韓信,功勞大、傳奇性強!功勞大,一個人平定黃河以北,垓下決戰項羽!傳奇性強,一步登天做大將軍是每個人的白日夢,打遍天下無敵手,這樣無敵的人被朋友騙,被女人殺,反差簡直不要太強烈!英布奴隸做大王,也是上下五千年屌絲的白日夢!彭越死得很傳奇,被剁成肉餡煲湯,十分符合獵奇的要求!然後在幾千年大眾八卦下形成許多他們的傳說,我估計留下來的楚漢傳說中超過70%都是這幾個人的!代代流傳下來,大家聽的都是他們的故事,自然會形成劉邦濫殺功臣的說法!就好比你把兩枚硬幣直接放在眼睛上,你的視野里自然只有兩枚硬幣!然後有誰知道漢初有一百多功臣?有誰知道張良獨自帶兵打仗連秦國無名將軍都打不過,導致韓國無法復國?


開國皇帝殺功臣跟兩個因素有關:一是對方的威脅感受度(注意感受二字),二是自身的自信度。

劉邦殺的第一個功臣,也是大家說得最多的韓信。韓信原本是齊王,後來改為楚王。在他當楚王的時候有人告他謀反,劉邦用計把他抓了。劉邦抓了韓信後並沒有殺他,只把他降為侯,並軟禁起來了。應該說劉邦並不想殺韓信,要是想殺,這時是最好的時機。劉邦很忌憚韓信的軍事才能,但是只要韓信沒有軍隊,他就是安全的,也就沒有必要殺韓信了。但是韓信一心想當王,他不甘心做個侯,對劉邦不滿也是理所當然的。真正導致韓信被殺的原因是他家裡出事了,他的一個家將告發他謀反,這時劉邦在外平叛,呂后跟蕭何合謀把韓信殺了。韓信有沒有謀反已經諍論了兩千年了,說不清白了,無論如何劉邦對他的死不能負全責。

劉邦殺的第二個大功臣是彭越,應該說彭越的死確實冤。大體經過是劉邦平叛,向彭越徵兵,彭越出兵但不是自己帶兵,劉邦罵了他幾句(彭越不在場)。本來劉邦罵人是很平常的一件事,要是樊噲周勃這些人聽了根本就不會當回事。但是彭越以前沒挨過劉邦的罵,他聽說後嚇壞了。彭越一害怕他的仇人就開心了,跑到劉邦那裡告彭越謀反,於是劉邦就把彭越抓了,後來經過一些周折最後彭越被殺。彭越的冤劉邦是知道的,這一點沒有疑問,但是彭越有沒有錯?

劉邦殺的第三個功臣是英布。彭越死後被剁成肉醬,還給每個諸侯王送了一碗,意思是告訴他們謀反的下場。這碗肉醬嚇著一個人,那就是英布。於是英布開始加強戒備,防止劉邦偷襲。恰好這時英布後院起火了,一個大臣叛逃到劉邦那裡,誣告英布謀反。劉邦雖然不太信任異姓王,但是他並不相信英布會謀反,他把叛逃過去的那人關了起來,派人暗中調查英布是否謀反。這一下問題就出來了,英布早已是驚弓之鳥,又發現劉邦在調查他,於是一不做二不休就起兵造反了,最終戰敗被殺。英布謀反是事實,他的死主要責任在他自己。

其實劉邦殺的功臣主要就這幾個,其它的比如張良、蕭何、曹參、陳平、周勃等都是老死家中,雖然曾經懷疑過蕭何,但是最終也沒有拿他怎麼樣。樊噲差一點被殺,那是他們的家事。劉邦最終是除掉了異姓王,而對於侯,他基本上都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其中包括始終看不起他的王陵和曾經背叛他的雍齒。

在劉邦除掉的王中,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前面已經說了。剩下的第一個是燕王臧荼,這是項羽封的王,後來造反,兵敗被殺。第二個是韓王信,因為抵擋不住匈奴人的進攻投降匈奴,最後被劉邦的軍隊擊殺。第三個是趙王張敖,劉邦的女婿,因為手下的大臣謀殺劉邦,最後被降為侯。第四個是後來的燕王盧綰,因為私通叛將,事發後逃往匈奴。

劉邦在位期間有兩個異姓王沒有被殺,也沒有被廢。一個是衡山王吳芮,是項羽封的王,劉邦改封為長沙王;另外就是自立的南越王趙陀,也沒有殺。

現在我們再說被劉邦所殺和廢除的王,只有彭越是真正的冤。韓信被降為侯跟張敖降為侯本來是相同的處罰,但是結果是一死一生,除了張敖是劉邦的女婿以外韓信自身是否也有錯?其它幾個王又有哪一個又沒有犯殺身之罪呢?韓信、彭越、英布這三個王的死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人告發他們謀反,其中韓信是兩次被人告發(第一次他是楚王,第二次為淮陰侯);彭越也是兩次被人告發,其中第二次是呂后指使的,說彭越死得冤就冤在這裡。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王的地位僅次於皇帝,這是能隨便告著玩的嗎?

當然我們也不能簡單地說在這些事件中劉邦沒有責任。在眾多的功臣中只有王出軌而侯都很本份,這本身就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在西漢初年,王與侯的差別是非常大的。王國是國中之國,王可以合法地擁有龐大的軍隊,比如楚國,戰國時楚國的軍隊最多超過40萬人,項羽時30萬人,韓信至少可以(實際上還沒有)組織20萬人的軍隊。請注意:這是一支合法的正規軍!劉邦出征匈奴的總兵力也只有40萬人,這其中還包括從其它諸侯國徵調的軍隊,在這種情況下,誰能忽略諸侯王對中央政權的威脅?相比之下侯的威脅就小得多,第一功臣蕭何經過多次加封也就一萬二千戶,按每戶五口人計算也就六萬人口,只有一個縣的大小,因此劉邦對侯也就不需要怎麼防範了。但是對諸侯王,他絲毫也不敢懈怠,這就造成了中央與地方的隔閡,為異姓王的叛亂直至履滅埋下了種子。

如果再聯繫劉邦之後的文帝、景帝和武帝三朝諸侯王叛亂的歷史,可以看出分封體制是這一系列事件的根本原因。在劉邦之前分封體制最成功的是西周王朝,但是我們要知道,西周分封的諸侯國只有一個縣的大小,根本威脅不了周王的統治地位;到東周時期,諸侯國甚至比天子之國還大,導致周朝統治名存實亡,天下進入了長達550年的混戰狀態。在劉邦之前的項羽也因為諸侯王的叛亂最終失敗,劉邦所面臨的問題與項羽沒有本質的差別,只是劉邦有前車之鑒,處置得當,最終鞏固了大漢王朝。

http://www.360doc.cn/article/5079158_336454074.html

另外,準確地說劉邦是有殺心的,但最後這個「屠刀」卻是由呂后落下的。因為對於劉邦而言,他除了要他的「劉氏」江山外,他還需要一個好名聲,所以這個罵名就需要呂后來給他分擔了。呂后也很懂劉邦的心思,在劉邦外出平息陳稀叛亂時,呂后在後方與蕭何合謀將韓信騙殺,在劉邦回來後知道韓信身死的消息卻並沒有怪罪呂后就可見一二了;在劉邦放彭越走後,彭越遇到了呂后,呂后又將他騙到宮中殘忍殺害,並誅三族。對劉邦而言,呂后是幫他分擔了罵名,但對於呂后而言,卻在為自己將來的「呂氏」江山做鋪墊。

https://kknews.cc/history/yezjvxk.html


謝邀。

誠如你所說,劉邦確實並不是一味濫殺功臣的帝王,恰恰相反,劉邦算是比較好的皇帝了,對比趙匡胤和朱元璋,劉邦簡直就是聖人。

劉邦之所以形象不高,被污衊濫殺功臣,其實和司馬遷脫不了干係。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把項羽拔得太高了,而作為他對手的劉邦自然形象就矮三分。雖然司馬遷沒有明說,但是他這麼做的用心,也是昭然若揭。

司馬遷因為為李陵說話,讓漢武帝龍顏大怒,受了腐型,也就是閹割,這對士族文人來說,那簡直就是奇恥大辱,生不如死啊。每當想起這件事情,司馬遷就說: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讓人憤怒,羞愧,悔恨的後背把衣服都濕了,這這個情感之強烈可見一斑。

但是漢武帝是帝王,而司馬遷只是一個臣子,他沒辦法抗議,沒辦法直接表露自己的情緒,那樣的話,不僅自己身死,還會連累家人。於是,他想到了一個辦法,通過自己寫的《史記》字裡行間,來表達自己的不滿。這是中華文化的精髓,雖然不著一字罵人,但是卻屬實把你罵了。魯迅先生是此中高手。

其中很多例子,在《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中,司馬遷有過這樣一段描述,酈食其要去見劉邦,給他獻言獻策,托自己的熟人以為在劉邦那裡當差的騎士幫忙引薦,騎士對酈食其說了這麼一段話。

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未可以儒生說也。

意思是:沛公劉邦並不喜歡儒生,許多人頭戴儒生的帽子來見他,他就立刻把他們的帽子摘下來,在裡邊撒尿。在和人談話的時候,動不動就破口大罵。所以您最好不要以儒生的身份去向他遊說。

事實上有沒有這段話我們不知道,很可能是司馬遷自己編的,但是這一段話寫出來,表面上司馬遷沒有表達自己態度,但是卻在告訴別人,這就是劉邦,這就是流氓才有的行為。一個領導尿人家帽子上,如果是你看到這麼一段故事,你會怎麼想這個人呢?你會喜歡這樣的領導嗎?

這其實也是在罵漢武帝,地痞流氓的後代,司馬遷拔高項羽,也是和劉邦做對比,人家項羽多英雄氣概啊,你劉邦多地痞流氓啊。就和趙本山說的那句台詞一樣:看著沒,自己就找位了。讀者自己無形中就會對比劉邦和項羽,對項羽惋惜,對劉邦蔑視。

《史記》中,還有對劉邦殺功臣的詳細描述,人們的注意力往往對這些不好的事情,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所以,看完史記,就會覺得,劉邦殺了不少功臣,但實際上卻並沒有幾個人,這就是認知的錯覺,因為你對這幾個被殺的記憶深刻,所以,回憶起來,感覺劉邦一直在殺功臣。

加上前面司馬遷對劉邦地痞流氓形象的描述,然後配合這後面殺功臣的記憶,這就更強化了劉邦是一個濫殺功臣的形象。所以,劉邦濫殺功臣這一說法,起始點就是《史記》。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