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呂后掌權的時候劉邦的這些兒子們年齡普遍都還小,所以就算他們是王,也大都無法直接起兵反抗。

雖然史書中並沒有很清晰的記錄劉邦的其他兒子們的年齡,但是以皇二子劉盈為界,他登基為帝的時候只有十六歲,二十三歲病逝。那麼劉邦的其他七個兒子中,除了皇長子劉肥可能年齡要大一點外,其他皇子又能有多大呢?

連項羽那麼牛逼的人也是在二十四歲才開始起兵的,你總不能讓這羣孩子去折騰吧。至於唯一年齡大的齊王劉肥,呂后又沒真把他怎麼了,撐死也就是嚇唬嚇唬,所以他起兵幹嘛?

其次,呂后是打壓劉邦的兒子們比較重,但也僅僅只是打壓劉邦的兒子們。對於當時那些真正有實力反對呂后的劉氏諸侯王們,呂后連個屁都不敢放,所以就當時來說,雖然呂后比較囂張,但也僅僅是有限度的囂張。

其實包括之後的周勃、陳平一樣,別看他們一個個表現的跟孝子賢孫一樣,非是他們不想謀朝篡位,實在是他們不敢而已。

正如當時周勃等人請代王劉恆去長安登基之時,劉恆麾下的中尉宋昌說的話:

今大臣雖欲為變,百姓弗為使,其黨寧能專一邪?內有朱虛、東牟之親,外畏吳、楚、淮南、琅邪、齊、代之強

注意上面這段話中的黑體字,這些劉氏諸侯國纔是大漢的真正基業所在,也是周勃等人真正忌憚的存在。

周勃等人如此,當年的呂后又何嘗不是如此?

而那句話中最前面的兩個諸侯國,便是吳、楚。

吳,代表的是領「三郡五十三城」的吳王劉濞。

楚,代表的是領「碭郡、薛郡、郯郡三十六縣」的楚王劉交。

而吳王劉濞是劉邦的侄兒,至於楚王劉交更是劉邦的親弟弟。所以對於這二人,呂后什麼時候敢對他們不客氣過?

除了這二位外,那就是當時天下最強的諸侯國齊王劉肥了:

領膠東、膠西、臨淄、濟北、博陽、城陽郡七十三縣。

可以說,齊王劉肥的一個齊國就頂的上吳楚兩個國家。

至於齊國的實力是多強,大家可以看一下漢十二年英布之亂爆發後,齊國是如何應對的:

黥布反,參以齊相國從悼惠王將兵車騎十二萬人,與高祖會擊黥布軍,大破之。《史記·曹相國世家》

如上,這裡明確的記載,當時以齊王劉肥為最高統帥,齊相國曹參為輔,總領車騎十二萬人與漢軍主力合擊英布軍。

所以真要論起來的話,齊王劉肥有足夠的實力反抗漢庭,但問題就是,在沒有其他諸侯王的支持下,劉肥也是孤木難支。畢竟自己的兄弟們一個個都是小孩子,肯定是指望不上的,至於他的那些長輩,比如吳楚那樣的實力派諸侯,呂后又沒有針對他們,所以人家也懶得管。

因此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有能力也有實力的劉姓諸侯王,一直都是安然無恙的。至於那些沒有實力也沒有能力的,則被呂后一個個都收拾了。

說白了,呂后其實一直都是在窩裡橫,就敢欺負那些小孩子。至於真正有實力的,別說是現有的諸侯王,就算不是諸侯王的,呂后也會乖乖的奉為上賓:

今營陵侯澤,諸劉長,為大將軍,獨此尚觖望。今卿言太后,裂十餘縣王之,彼得王喜,於諸呂王益固矣。《漢書·荊燕吳傳》

如上記載,當時的劉氏宗族領袖劉澤,以大將軍身份坐鎮長安,總領南軍。然後呂后因為害怕劉澤,所以就以封王的名義將劉澤請了出去。於是莫名其妙就又冒出來了一個新的劉姓諸侯王,也就是所謂的琅琊王劉澤。

再看真正被呂后處理掉的劉姓諸侯王:

趙隱王如意,九年位。四年,高祖崩,呂太后徵王到長安,鴆殺之。無子,絕。

趙幽王友,十一年立為淮陽王。趙隱王如意死,孝惠元年,徙友王趙......太后怒,以故召趙王。趙王至,置邸不見,令衛國守之,不得食。遂幽死。以民禮葬之長安。趙共王恢。十一年,梁王彭越誅,立恢為梁王。十六年,趙幽王死,呂后徙恢王趙,恢心不樂.....太后聞之,以為用婦人故自殺,無思奉宗廟禮,廢其嗣。

燕靈王建。十一年,燕王盧綰亡入匈奴,明年,立建為燕王。十五年薨,有美人子,太后使人殺之,絕後。

以上,這四位諸侯王纔算是真正遭到呂后毒手的。

其中三位趙王劉如意、劉友、劉恢,除了劉如意是被呂后故意殺死的外,其他二位都是因為對呂后稍微表現不滿,就被呂后殺的。最後的燕王劉建,應該是病死的,然後本來有子嗣的,也被呂后殺了。

他們中年齡小的如劉如意,死的時候頂多就是十一二歲,然後大的如燕王劉建,估計也就是剛到二十歲左右。

試問他們有起兵的機會嗎?更何況三個趙王就在呂后的眼皮底下,怎麼反?

這又不是如齊王劉肥和代王劉恆一樣,天高皇帝遠,呂后很難時時刻刻盯著,再加上這二位也比較懂事,而且這二位的年齡也相比其他皇子比較大,一個是皇長子,一個是皇四子,所以他們被殺的可能就小很多了。

當然了,呂后到底敢不敢殺齊王劉肥,還得兩說。雖然史書中言辭鑿鑿的說呂后曾經嘗試毒死劉肥,結果被漢惠帝給擋回去了,但這種祕聞的可信度實在不高。畢竟劉肥那些年裡去長安又不是隻去了一次,總不能每次都沒機會吧,而且後來漢惠帝死後,也沒見呂后對劉肥怎麼動手,頂多也就是進一步削減劉肥的領地罷了。因此我認為呂后鑒於劉肥的實力,並沒有真正對他下毒手。

另外包括燕王劉建在內,我一直覺得如果燕王劉建沒有病逝,還是可以熬過去的,只是可惜自己有點不爭氣。

當然了,劉邦的八個兒子中還一個比較奇葩的存在,那就是皇七子淮南王劉長。這貨因為母親死的早,所以被劉邦早早的送到呂后身邊,認呂后為母親:

厲王母已生厲生,恚,即自殺。吏奉厲王詣上,上悔,令呂后母之。《漢書·淮南衡山濟北王傳》

如上,當時劉長的母親自殺後,劉邦因為感覺愧對劉長的母親,所以就讓劉長認呂后為母親。

雖然當年劉長的母親之死和呂后有關,但劉邦這麼一弄,還真讓呂后下不去手了。

結果就造成了一個什麼結果呢?呂后期間其他皇子整天戰戰兢兢,偏偏這位卻是「常附呂后,孝惠、呂后時以故得幸無患」。簡單的說就是,在其他皇子都懼怕呂后的情況下,劉長反而是以呂后作為憑藉,所以活的比誰都快樂。

綜上,雖然呂后確實有點殺人如麻,不光是殺劉邦的兒子,甚至連自己的親孫子也殺,但呂后也並非就是完全亂殺一通。

呂后能殺的諸侯王,基本上都是一些沒有任何影響的諸侯王,可以說就是單純為了泄憤。

當然了,也有人說呂后那麼殺戮趙王是為了控制趙國,這一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反正歷史肯定沒有這麼簡單,只是很多事我們現在很難徹底探究清楚了。

而且另外有一件事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那就是在討伐諸呂期間,自始至終都是以劉邦長子齊王劉肥一係為主力,南方的吳、楚二國,甚至包括北方的代王劉恆在內,都沒有任何動作。

所以我現在有一個推斷就是,呂后病逝後的長安兵變,其實也可以說是新一輪的帝位爭奪戰。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呂氏之亂,只有齊王劉肥一系不滿當年呂家扶植皇二子劉盈登基,所以想要以宗族長子身份奪回帝位。

這一點史書中也有記錄:

章以呂祿女為婦,知其謀,乃使人陰出告其兄齊玉,欲令發兵西,朱虛侯、東牟侯欲從中與大臣為內應,以誅諸呂,因立齊王為帝。《漢書·高五王傳》

如上記載,當時齊王劉肥已經病逝了,而之後所謂的誅滅諸呂行動,其實就是齊王一系的王子們最開始動手的。包括聯繫太尉周勃、丞相陳平,以及通知齊國發兵等等,他們這一系列操作的目的,史書中也記載的很清楚,那就是「立齊王為帝」。

只是可惜,齊王一系千算萬算,就是沒有算到太尉周勃和丞相陳平在事成之後反戈一擊,莫名其妙迎立了代王劉恆即位。

於是之後不久便又引發了齊國叛亂:

濟北王興居聞帝之代欲自擊匈奴,乃反,發兵欲襲滎陽。於是詔罷丞相兵,以棘蒲侯柴武為大將軍,將四將軍十萬眾擊之。祁侯繒賀為將軍,軍滎陽。《漢書·文帝紀》

孝文帝登基第三年,原齊王一系的濟北王劉興居便反了。

所以說,劉邦的子孫們從始至終就不是省油的燈。只是當時因為年齡小,沒辦法,可一旦成長起來,那就真的是無法無天了。

這一點無論是呂后,還是南方的吳楚二國,他們都很清楚。因此無論是呂后殺諸皇子,還是齊王一系屠呂氏,吳楚二國都是坐視不管,因為這一切本質上都是帝位之爭的延續,而帝位又和吳楚二國沒有半毛線關係,所以吳楚二國管這閑事幹嘛。

至於呂氏和齊王一系的鬥爭,說句不好聽的,其實就是狗咬狗,他們沒有誰對誰錯,只有誰輸誰贏,只是可惜最後都輸了。


不可能的

因為·這裡有幾個很大的難關 每一個幾乎對東方的劉邦的幾個兒子都是致命的打擊

第一 諸侯國的國相由中央制定

這是一個最大的限制諸侯王造反的方法

因為西漢初年 國相的權力是很大的

國相的權力有多大?諸侯國的兵權掌握在國相的手上!

換句話說 你劉姓諸侯王別看是王 可是調兵的兵符卻在中央制定的國相那裡!你諸侯王無權調兵!

齊王既聞此計,乃與其舅父駟鈞、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陰謀發兵。齊相召平聞之乃發卒衛王宮。魏勃紿召平曰:「王欲發兵,非有漢虎符驗也。而相君圍王,固善。勃請為君將兵衛衛王。」召平信之,乃使魏勃將兵圍王宮。勃既將兵,使圍相府。召平曰:「嗟乎!道家之言『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乃是也。」遂自殺。

《史記.齊悼惠王世家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 西漢初年 調兵靠的是虎符 而諸侯國的虎符是掌握在相國的手上 劉襄企圖發動兵變 然後相國召平知道了 反而要發兵把王宮圍住 幹掉劉襄

因此 這第一關難過就在相國!

第二關 則是關中bug一般的天險 幾乎不可攻破

張良就說過

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①,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②,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③。此所謂金城千里④,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

關中bug一般的地理位置 已經註定了 東方的那些姓劉的是攻不進來的 所以有關中的基本盤 基本上呂后穩固玉不敗之勢

第三關 關中的南北二軍為呂后掌控 武將權貴是惹不起呂后的 所以在呂后活著的時候 他們必然會支持呂后

七月中,高後病甚,乃令趙王呂祿為上將軍,軍北軍;呂王產居南軍。呂太后誡產、祿曰:「高帝已定天下,與大臣約,曰『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今呂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為變。必據兵衛宮,慎毋送喪,毋為人所制。」

呂后在臨死之前 就叮囑二呂 千萬不可交出南北二軍的軍權

而呂家之所以完蛋 恰恰在於交出了南北二軍的軍權

呂祿信然其計,欲歸將印,以兵屬太尉。使人報呂產及諸呂老人,或以為便,或曰不便,計猶豫未有所決。呂祿信酈寄,時與出遊獵。過其姑呂嬃,嬃大怒,曰:「若為將而棄軍,呂氏今無處矣。」乃悉出珠玉寶器散堂下,曰:「毋為他人守也」

太尉復令酈寄與典客劉揭先說呂祿曰:「帝使太尉守北軍,欲足下之國,急歸將印辭去,不然,禍且起。」呂祿以為酈兄不欺己,遂解印屬典客,而以兵授太尉。太尉將之入軍門,行令軍中曰:「為呂氏右襢,為劉氏左襢。」軍中皆左衤亶為劉氏。太尉行至,將軍呂祿亦已解上將印去,太尉遂將北軍。

呂祿交出北軍軍權

然尚有南軍。平陽侯聞之,以呂產謀告丞相平,丞相平乃召硃虛侯佐太尉。太尉令硃虛侯監軍門。令平陽侯告衛尉:「毋入相國產殿門。」呂產不知呂祿已去北軍,乃入未央宮,欲為亂,殿門弗得入,裴回往來。平陽侯恐弗勝,馳語太尉。太尉尚恐不勝諸呂,未敢訟言誅之,乃遣硃虛侯謂曰:「急入宮衛帝。」硃虛侯請卒,太尉予卒千餘人。入未央宮門,遂見產廷中。日餔時,遂擊產。產走,天風大起,以故其從官亂,莫敢鬥。逐產,殺之郎中府吏廁中。

呂祿交出北軍的軍權 呂產並不知道,結果還跑到未央宮 結果半路遇到朱虛侯劉章帶領的北軍部隊 就被幹掉了 南軍軍權被奪走

那到底南北二軍有多重要?

所謂南北二軍

北軍,漢代守衛京師的屯衛兵,是漢朝常備軍的精銳和主力。

未央宮在京城西南,其衛兵稱南軍

換句話說 北軍是控制整個長安外圍的城防軍 是精銳的主力

而南軍則是拱衛皇宮未央宮的禁衛軍

這就意味著 勛戚貴族 在京城沒有兵權!

所以 呂后才讓諸呂 千萬不可交出二軍的軍權

只要不交出南北二軍的軍權 周勃這些人哪敢造反啊?

拿到北軍的軍權的時候 其實周勃都不敢說他能穩贏諸呂

太尉尚恐不勝諸呂,未敢訟言誅之】

南軍還在呂產手上 一旦兩軍對戰 其實勝算各安天命

而如果北軍也在呂家手上 周勃一夥人在長安基本上是任由呂氏宰割的

因此 呂后活著 牢牢把持南北二軍的軍權 壓制的功臣無法反抗 然後呂后卻又不會趕盡殺絕 而是允許諸人繼續享受富貴 這樣就能平衡功勛和呂氏的關係

如果此時東方劉家反叛 第一 奪相國兵權難度不小 第二 關中天險難以剋制 第三 勛戚貴族無法對抗呂后 家人族人都在長安 捨棄不掉 而呂后活著 功勛集團還可保富貴 所以功勛集團必然一致對外 要知道這幫人可是帶兵出生 項羽都被他們聯手擊敗 劉家那幫人能有幾個能打的?必敗無疑

所以 劉家難以抗衡呂后的


第一,呂后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政治女強人。古時候不是說你有軍隊,你人多,你就可以對抗,甚至對抗成功。

第二,呂后本人不是皇帝,但是你要對抗它就是對抗她所代表的朝廷。

後世的亂臣賊子造反還得找個由頭呢。


這不太可能。原因有三條:

第一,除了庶長子劉肥,其餘兒子歲數都太小,劉邦去世時,第二子劉盈即位,三子劉如意才剛過十歲,其餘還都是小小孩;

第二,雖然都封了王,但這些王與封國裏的將相兩張皮,利害無關,呂后打擊的只是這些兒子本人,當然包括某些孫子,但與封國的將相基本無關,所以就即使有人為這些兒子主謀,也難拉攏到將相出力。劉肥的齊國,軍隊很強,徵英布時,齊國出兵多達十二萬,可要動軍隊繞不過老將齊相曹參,那怎麼能說動曹參呢?他要當漢相國,稍微等個半年一年就當上了,蕭何一去世,帝國上下都認可,曹參就是眾望所歸的相國,他怎麼可能跟你造反呢?

第三條,其實這些王,大都並沒有想到呂后會殺他們,其實,除了劉如意,呂后只殺了一個劉邦的兒子劉友,呂后的兇狠並不體現在殺得多上,而是體現在殺得殘忍殺得貪婪上,這是政治統治水平有限的表現。

劉邦去世時,留有八個兒子,十五年後,呂后去世時,只剩了兩個了,死了的六個,三個自然死亡,一個自殺,兩個被呂后所殺。

劉邦去世,劉盈即位當年,呂后殺死了趙王劉如意,並殘酷報復了戚姬,但並沒有動其餘各王。

六年後,長子劉肥去世,七年後,惠帝劉盈去世,十三年後,呂后去世前一年半,才殺了又一任趙王劉友。

因為劉友跟自己的呂姓王后不和,夫妻拌嘴,說呂后封呂家人為王,違反了劉邦的遺訓,他的王后去姑媽呂后那裡學舌告狀,呂后就把劉友召進長安,活活餓死了。死的時候大約還不到二十歲。

劉友這老婆也不知怎麼想的,告狀是告準了,可老公也沒了,趙王也被小叔子劉恢當去了,趙國歸了別人,她自己落了點啥好處啊?回呂家守寡?就算再嫁,哪裡還有王留著等她嫁啊?頭腦簡單,當間諜太投入啦。呂家這幫二代,腦子普遍不怎麼靈光。應該說,呂后會那麼狠,為幾句話殺一個劉邦的兒子,連呂家的人也沒有想到,劉友自然也沒想到:劉如意被害十幾年後,呂后又對劉邦的兒子們動了殺心。這是因為情況有了變化:呂后自己唯一的兒子劉盈去世了,名義上的嫡孫前少帝也因為對呂后有不敬的言辭被除掉了,再接任的後少帝地位越發軟弱,呂后對漸漸長大的劉邦諸子擔心加強了。

再繼任趙王劉恢,娶的呂王后,兇焰更熾,有樣學樣,狠似呂后,直接把劉恢喜歡的妃子殺了,劉恢傷心不過,抑鬱了,自殺了,其實時間已經到了前181年六月,再熬一年零一個月,呂后就死了,那時要怎麼報仇就怎麼報仇,咋就沒這點想像力呢?

然後又病死了一個燕王劉建,劉邦的兒子了就只剩兩個了。

燕王劉建病死後,呂后做了一件最貪婪的事:殺死了燕王庶出的兒子,將燕國封給了呂家人。作為領導,管家還是管國,做事總要大面子上說得過去,報復可以,鎮壓不滿可以,但燕王無罪,孩子更無罪,僅為了給孃家人好處,將夫家的孩子殺絕嗣,財產奪走,實在喫相太難看,如何垂範臣民,母儀天下?

所以,雖然其實殺人不多,但身後遭到血洗,呂姓後裔被殺絕,呂祿呂產們實在沒幹啥壞事,還是呂后造孽太深,多貪那麼一點有啥意義呢?

回來說那幾個小王爺,偷藏一個姬妾都做不到,指望他們偷偷組織一支軍隊,太為難他們啦。


劉邦死後,留下了三個政治遺產保障著西漢政權的穩固

他們分別是外戚,勛貴和劉姓王

三者互相扶持,互相牽制,外戚保障了皇權,勛貴為了自身的利益牽制了外戚,而劉姓王在防範舊貴族勢力復闢的同時,也在外戚和勛貴頭上懸著一柄利劍

而呂后,在奪嫡勝出後事實上是劉邦死後的皇權代理人,用以監管大漢朝不至於二世而亡,我不知道劉邦廢立太子的風波中有沒有考慮到呂后的功勞和身份所以想立身份地位較低的戚夫人,不然以劉邦的智商不至於在繼承人問題上犯迷糊,當然這只是猜測而已

總之最後,由於太子羽翼已成,劉邦無奈的選擇了呂后

在父權社會中,劉邦相信自己的髮妻呂后不得不天然的和自己站在一起,維護自己和家族的利益,前提是呂后還是那個當年那個願意為他受盡屈辱的沛縣少女

可是外戚有了呂后的背書,相當於有了劉邦的背書,這完全超乎出劉邦的預想,呂后儼然劉邦死後的化身,任何對呂后和他背後外戚勢力的挑戰都是死路一條

(如果榻前對問的人事安排真的是算計好了呂后,就當我前面兩段沒說過,邦哥算無遺策啊 )

你諸王要起兵對抗,起什麼兵啊?用什麼口號啊?劉盈是我的親兒子,劉恭是我的親孫子(假冒),你們見面都得喊我一聲大娘,清君側?清什麼君側?你是想把皇帝的媽高祖的老婆樹為整個大漢的敵人嗎?

其實如果惠帝不是這麼仁柔,呂后的勢力和法理根基不至於如此強大,劉盈可不同劉恭,自閉前可是尚能親政的,呂后威望再高,勢力再強,劉盈哪怕不對抗,光是不合作熬死呂后,這期間勛貴都夠呂后喫一壺的了,但這孩子真心被自己的媽嚇傻了,自從他不理朝政後,呂后獨掌朝政,立了劉恭之後更是成為了成為呂氏外戚和劉氏皇室事實上的雙重頭目,連陳平都不得不討好呂后

這個問題,是無解的,勛貴中能反的,早就被劉邦剪除了,剩下的都是忠於劉氏皇室的功臣,而此時劉氏皇室最大的頭頭就是呂后,能夠威脅到呂后的,等同於能威脅到劉邦,(冒特單於:嘿嘿嘿…)只有等呂后死了,外戚與勛貴,劉姓王之間的制衡才能正常運行起來,而呂后剩下的敵人,就只有高祖留下的劉姓王了

呂后生前,一直在剪除劉邦死後留下的這批政治資源,為諸呂開路,殺趙梁二王,追封死去的哥哥,然後大肆追封諸呂

沒錯,高祖跟你們約定了非劉姓王者天下共擊之,但我是和高祖共創基業的大老婆,惠帝的親媽,幼主的親奶奶,欽定的西漢大管家,你們聽還是不聽?

此時劉姓諸王敢反,無異於送呂后於口實

也得虧呂后最後還是沒能完成自己的計劃就先一步而去了,要是讓呂后年輕個十年,這天下還姓不姓劉就得另說了

其實呂后死前仍未放棄,下令任命侄子趙王呂祿為上將軍,統領北軍,讓呂王呂產擔任相國,讓呂祿的女兒做皇后,但是失去了呂后,諸呂不過是一幫皇帝的遠房親戚,不再代表著劉氏皇室,正如題主所說,齊王舉舉兵,嬰灌反反水,周勃陳平通通「敵」,諸呂於是乎很快就被撲滅了,畢竟大家都是跟大哥劉邦混的,呂后是大哥的女人,你算老幾?至於率兵消滅不應當為王的人,呂后活著時是萬萬不敢喊的,喊了就是不孝+謀逆雙重作死

人算不如天算,雖然諸呂之亂後呂氏被消滅殆盡,但整個西漢到最後都是外戚和權臣鬥爭不斷,而諸侯王在一次絕命反撲之後就退出了西漢的政治舞臺了,沒想到吧邦哥?

其實呂后是我中國歷史上最喜歡的一個女性,不同於虞姬只是一個柔弱的女性,呂雉更為獨立堅強,執政前輔助劉邦能理解一個開國之君的想法,幫他做劉邦不願意乾的事情,比如殺韓信,執政後治國方略也強於後世很多執政的女強人,惠帝時期大致沿襲了高祖的方針,太史公對呂后執政的評價是:「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也不同於後世武則天,她是真心以一個少女的身份以最純樸的愛全身心愛過劉邦,在沛縣時劉邦無權無勢整天不回家到處喝酒,呂雉勤勤懇懇在家中種田,帶孩子,劉邦被通緝以後還三天兩頭長途跋涉帶食物去探望自己的老公,被俘羞辱後不曾對劉邦有過半句怨言,簡直是完美老婆的模板,今天哪個男生娶到了都要燒高香的那種女性,都說呂雉權力欲變態,但是誰想過當她看見自己的夫君懷中抱著另外一個女人,而自己和自己的兒子生死命懸一線,當她看見自己的親生兒子對自己的仇人如此仁慈的時候是什麼樣的感受呢,最後呂雉會變成這副變態模樣,其實我的心裡更多的是同情。

我一直相信如果不是碰上劉邦這一個這麼沒心沒肺的,她纔是歷史上第一個長孫皇后,馬皇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