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問題


謝邀。

然而並不。就像有老美和老英的歪果仁學中文,說我們語法好複雜文字也好難寫,那麼請問中國人比英國人和美國人聰明嗎?

講真這是道送命題。語法和文字這種東西本就是各有特色,今天你語法比我複雜明天我文字比你繁複,這並不能代表什麼東西,各有各的習慣罷了。再說了,往大了講,那也不過是兩個造字的人的想法不同而已。(望天)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你這個明顯錯誤。

不解釋了,之前我答過很多類似的題,你看吧。


複雜不等於難,簡單不等於易。漢語演變至今,從體繫上來講,語法和辭彙都在不斷複雜化,但因為體系趨於完善,反而相對簡單了。

古文的語法是比較簡陋而雜亂的,這就有整飭的必要,而整飭又往往刺激新的語法的產生。我們看明清的古文多較唐宋為易,但體量卻往往更大,可承載的內容也愈廣;到了民國,更是需要一種更大的載體來描述泉湧井噴的思想,於是就有了白話文運動:可以看出來,漢語的語法其實是越來越複雜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古詩詞及古文的路子越來越窄,因為舊的體系已經承載不了日益龐雜的內容。

文字趨簡,實則是具象向抽象發展,筆畫上更規則或更少,卻也更符號化。


不是的。是因為使用人口的結構成份。古文是全國不到百分之五的精英份子使用的,所以有了這個面貌;而現代漢語是普通話全民使用的啊!


謝邀,之所以我們覺得古文的語法和文字比現代複雜,是因為我們日常不用它們,隨著文化的發展,文字變得更加簡單易懂,這不是智商問題,是社會進步的潮流。


我認為是習慣的原因,咱們要是從小用古人的語言語法,咱們也能掌握的很好。就像他們從小講英文的人講的比我們好,並不能說明他們比我們聰明。


謝邀,簡單說幾句。

首先,對樓主所說的「複雜」和「聰明」做個糾正。個人認為,樓主把邏輯搞反了。古漢語不僅不複雜,恰恰簡單。

為什麼這麼說呢?

任何兩個事物之間的關係都是相對而言的,既然有複雜,那麼就一定有簡單。在我們今天的人看來,古代漢語複雜、拗口、難懂……這些問題都是事實。那麼既然如此,我們是否可以思考一個問題:正所謂「世道必進,後勝於今」(嚴復《《天演論》語》),那麼處在相對比較先進的當今社會的人們為什麼會對古代的文化,古代的文字和語言覺得比較難懂呢?

1、新中國的我們不喜歡讀古文,為什麼?

問題的根本不在於古代的東西有多難多複雜,而是在於我們今天所採用的方法和方式不太對。新文化運動以後,白話文取代了文言文。語言學科的研究方式和教學方式都採用了西方的模式。傳統意義上的小學在廢除舊道德,建立新道德,廢除舊文化,建立新文化的大潮流中被剔除。

在中國古代幾千年的過程中,一直到清代晚期,甚至到民國,國文教育一直是非常紮實的。雖然傳統意義上的國文教育有很多弊端,比如與現實脫節,比如不注重實用性等等。但有一點不可否認,中國的語言文字,自成體系,本身已經有一套非常成熟的系統,繁體字,文言文是一個系統,但是1949年以後,我們的國文教育,基本上採用的是西方的模式,而且並沒有與本國的國情很好地結合起來。長期以來,這就成了一個隱患。

直到今天。當代中國,特別是中國大陸對中國傳統社會語言文字的繼承已經顯得捉襟見肘。白話文的使用和國文學科體系國際化統一的過程是一個普及全民教育的過程,有它自身的優點;同時他又是一個破壞中國傳統社會固有的文化生態,語言生態的一個過程。這種運作模式的一個弊端就在於保證全民教育的同時,也基本上將傳統打破了。雖然說在特殊時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打破之後並沒有恢復。而是變本加厲地打破,變本加厲的改革,變本加利了通俗化。

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將既有的建立在傳統學科體之下的語言規則和教學題材與新的模式隔絕了開來。儘管不是絕對的,隔開,但這種隔膜是很深的。知道今天我們現在的大部分人在學習古代經典的時候,閱讀障礙比較嚴重,就連最基本的古漢語語法常識都似乎不存在。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除了個人問題,更多的是國文教育體制的原因。換個說法,也就是新文化運動的貽害。這就是現在的人為什麼讀不懂古文,為什麼不喜歡古文,為什麼覺得古文比較難的原因。

2、第一段簡單交代了一下,我們現在的人為什麼不喜歡讀古文、為什麼害怕讀古文、為什麼讀不懂古文的原因。接下來我要說的是古文其實比現代文更簡單。為什麼又會這麼說呢?

這就牽扯到樓主的問題了,樓主的原標題是這樣問的:「古文的語法和文字都比較複雜,是不是說明古人在文學上比現代人聰明?」

首先說一說簡單於複雜的問題。其實咱們可以一目瞭然。一篇100字左右的古文,如果你用現代文去翻譯的話,可能需要好幾百字。而且還不見得你能把古文本來的意思說得清楚。從這個角度來說,是古文複雜,還是現代文複雜呢?顯然,從這個角度來說,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所以說,簡單和複雜是相對而言的,就目前來看,從閱讀的習慣上來看,當然是古文比較難一些,現代文比較容易理解一些。但是難和容易只是理解障礙上的區別。這個問題是由歷史階段性的問題造成的,也就是新文化運動所造成的。同時和我們個人的自身修養也有很大的關係。但是儘管如此,這並不代表古文系統比現代文系統更加複雜。

從古人的六書造字原則到古漢語的構詞法,再到各類文體的謀篇佈局。基本上都遵循著一個簡約原則。漢語的最大優勢就在於詞約義豐。在這裡簡單舉一個例子:

參加的參。

這個字有三種讀音。如果組個詞的話可以讀人shen、ceng差不齊和參加。同一個漢字,在不同的語境裏有不同的含義。和不同的詞搭配可以有不同的表意功能。當然,這只是從讀音的角度去探討這個問題,除此之外,很多漢字讀音相同,寫法相同。在不同情況下表達的意思卻不同。

在此就不一一舉例了。總而言之,漢語可以做到詞約義豐。但是如果換做英語的話就很難實現這個功能了,因此,英語單詞在不斷地增加,不斷地造新詞,就算是最簡單的造詞方法,至少也要在詞根的後面加個ly、ing之類的後綴。

這就造成了辭彙量非常繁多的現象,長此以往,對語言的發展勢不利的,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現代漢語,雖然與古漢語在歷史上有一脈相承的關係,保留了一大部分古漢語的優秀成分,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借鑒了西方的語言體系,因此,在表達方式上就比較囉嗦,我為什麼這麼說呢?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此時此刻在回答樓主的問題的時候,在大環境的語言環境和語言文字使用習慣的影響下,把一個100多字可以解釋清楚的問題用了這麼一大段非常囉嗦的話,並且到目前還沒有解釋清楚。這恰好將現代漢語的缺點暴露無遺。如此說來,到底是古漢語簡單還是現代漢語簡單呢?顯然是後者複雜。

3、古人並不聰明,今人不要馬虎。

我為什麼又這麼說呢?接下來就要解決另一個問題了。說古人是不是比現代人聰明,這個問題可能有待討論。但是樓主提出的問題是,是不是代表古人在文學上比現代人比較聰明?

顯然,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首先,古代人和現代人沒有可比性,因為中國古代社會和現代社會的經濟基礎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文化信仰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在古代社會,能夠讀書使用文言文的人,基本上都是社會精英階層,世家大族。

普通老百姓說的語言並不是文言文,也有白話。但是從古至今(新文化運動以前),中國社會從來不缺少白話,但是中國社會從來沒有過白話文這種說法。您瞧,新文化運動偉大就偉大的這裡,他創造了歷史的奇蹟,顛覆了傳統。到了1949年,新中國建立之後,那就更了不得啦。

其次,在文學上。我們只能說古代人和現代人哪個水平更高一些,或者說那個修養更深一些。甚至可以說,古代社會和現代社會的。文學環境哪個更好一些?這樣的問題都是可以的。但是我們千萬不能說「某個時代的人和某個時代人相比,在文學上哪個時代的人更聰明?」

第一,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文學題材、體裁,每個時代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都略有不同,因此,沒有可比性。

第二。文學是一個從古到今,從前到後,從簡單到複雜,從單一到多樣化的變化的過程。古代的文學和現代的文學是有一脈相承的關係。就像祖父和孫子的關係,我們不能因為松子的成就較高而說孫子比爺爺聰明。也不能因為孫子的成就較低而說孫子比爺爺笨。因為無論成敗,高低,優劣,孫子成就是在爺爺的基礎上去折騰的。

第三,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說。從古代社會到現代社會人老是在一個不斷被開發的過程,越往後面,人腦的功能越發達,按這個邏輯來說,應該現代社會的人比古代社會智商更高一些。但是不見得比古人聰明,當然,古人也不一定比現代人聰明。這裡面有大趨勢,也有個案。

說著說著還真說多了。說到這裡,想開句玩笑,如果我們因為古代文化以及文學的燦爛成就而感到驕傲,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因此而認為古代人比現代社會人聰明的話,也就是說是不是承認了現代人比古代人笨嗎?如果是,那就是我們現代人在自討苦喫。

——————————————————

以上所說只是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是我看到這個問題之後,覺得比較有意思,所以就用語音輸入法直接輸入的。在文字的梳理上,並沒有做過多的修飾,可能會有部分的錯誤。僅供大家參考。歡迎拍磚,歡迎討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