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畏因,這是說大乘菩薩道的修行人,必須要嚴謹持戒,在因上就要斷除一切業力因緣,不令種下惡因,成為將來的隱患,障礙自身的生活和修行。

凡夫畏果,這個很多人都知道,都是凡夫啊。從來不怕什麼惡業因,什麼貪嗔癡、殺盜淫,做時從來不想因果。直到惡報現前了,惡果臨頭了,他害怕了,又是燒香,又是算命,又是求人等等。這就是凡夫畏果,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


菩薩,是形容覺者,能覺見不良的苗頭,防微杜漸,早早糾正,故瞻前顧後,如履薄冰,不造作業障,不集成惡果

凡俗心念,沒有覺性,看事表淺,短目寸光,憑好惡行事,迷行妄語,不良心意種下諸多不善因也意識不到,惟有業障重了,病患痛苦來了才知道害怕,但也晚了


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後已。眾生常作惡因,欲免惡果。譬如當日避影,徒勞賓士。每見無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

最近很喜歡這句話,把我的一部電影后的感受放上來。。。日本的電影告白,看後對這句話更有感觸

在看《告白》的第三十分鐘,我以為我被騙了,大家都說是神劇,怎麼三十分鐘結束了,完全就是剛剛找到狀態就嘎然而止的節奏啊。再然後,我被打臉了,接下來的一個小時,劇情轉折不斷,神結尾。

開篇三十分鐘就告訴觀眾,這個故事發生的緣由--兩個初一的學生修哉和直樹,謀殺了他們的悠子老師的女兒,幼小的愛美,悠子老師找出了真相--修哉把打開就會被電擊的兔子錢包送給愛美,愛美被電暈,懼怕被發現的同犯直樹把愛美的「屍體」扔下泳池,造成意外溺斃的假象。在日本,14歲以下的少年犯罪不會有太大的懲罰,悠子老師在辭職前對學生告白中,說出愛美死亡的真相,以及她策劃並已經成功的報復行徑--在修哉和直樹喝下的牛奶中摻了艾滋病血液。學生一片驚慌。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257677-3cee805f35883783.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圖片發自簡書App

看到這裡,我以為結束了,悠子老師告白完畢,兇手也受到了懲罰,多麼完整的一個故事。雖然短了點,但也交代清楚了故事。事實證明,我就是愚蠢的凡人啊。這只是剛開始。

接下來就是直樹的媽媽的告白。她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做了什麼,只認為乖巧的直樹不過是幫了壞朋友的忙,把屍體處理了一下而已。都是悠子老師的錯,害得直樹那麼悲傷,悲傷得神經錯亂。看到這裡的時候,我再次肯定了我一貫的觀點,沒有什麼人能感同身受。無論怎樣去試圖共情他人的感受,那感受與感受間,也隔著天塹。人和人的關係建立起來那麼複雜,有與生俱來的血緣,有多年的感情投入,有共同分享的那些不為外人知的情感體驗,如此複雜的感情,他人怎麼能夠感受一樣的的情感牽絆 ?我不是你,我不知道你有多痛!

身為殺人犯共犯的媽媽,直樹媽媽感受不到悠子老師的痛苦,那種失去自己畢生所愛的女兒 ,承載自己所有愛戀的小人兒從自己生命中消失的那種痛苦。 可是,她感覺到了另外的痛苦。她看著自己乖巧的孩子,變得神經質,不讓人碰自己弄髒的一切東西,無端端的自殘,用血塗得便利店到處都是,最後聽到自認為善良的孩子輕描淡寫說出的真相--直樹在把幼小的愛美拋入水中前,已經看見愛美睜開了眼。他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他想殺人,證明自己不是朋友說的無能的人,他做到了,愛美被他拋進水中,淹死了。在承認自己孩子的邪惡時,直樹媽媽的心也死了。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257677-cda21a0936c66997.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圖片發自簡書Ap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257677-1b8e2841db05432f.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圖片發自簡書App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257677-c3f1fed330101363.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圖片發自簡書App

直樹媽媽決定殺掉直樹,然後自殺,她想帶著自己的孩子一起去天堂。她被直樹殺掉了。第二對母子悲劇。

接下來就是修哉的告白。從小被媽媽放棄的他,夢想有一日以電機才能吸引回媽媽的注意力。父親的再婚生子,讓修哉從小不知道什麼是愛,他有的只有對媽媽的執念。他以為,當他的電機才能備受矚目的時候,他就能得回媽媽的愛。為了這個,他一步步走向歧路,他拆裝機械,他開始設計裝置虐殺貓貓狗狗,他以為殺掉愛美能像另一個殺掉家人的少年犯樣吸引媒體的注意。他失望了,直樹沒有去告發他。

他以為自己得了艾滋就能得回媽媽的注意力,能夠見到思念的媽媽,他又失望了,艾滋檢測是陰性。他開始陷入空虛,和傻乎乎湊上來的女同學美月開始戀愛。美月和他坦誠了心底的自殺傾向,把他當成自己的知己,戀人,可惜,他只把美月當成自己打發時間的寵物。在美月揭開他對母親的執念時,他殺了美月,殺了那個真正瞭解他,喜歡他,陪伴他的美月。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257677-c49d5873049969c6.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看到美月和修哉戀愛的時候,我真心祈禱,即使有再多的罪惡,兩個寂寞的靈魂互相陪伴,也是美好的,且讓這種美好持續的久一點,再久一點吧。我痛恨修哉的邪惡,也可憐這個貧瘠荒蕪的靈魂。那寂寞的少年,大概沒有感受過有人陪伴的溫暖吧。於是,溫暖來時,他不知道,那就是溫暖。

修哉和美月的爭吵中,他嘲笑美月的自殺情節不過是弱者的自娛,美月嘲笑他不接受被母親拋棄的事實。修哉殺了美月,把她放在了冰箱。美麗的開始,血腥的結束。

完全陷入空虛痛苦的修哉,決定讓演講會上的同學們和自己陪葬,他在講臺下放了自己做的遙控炸彈。炸彈啟動鍵按下,卻沒有事情發生。詫異的修哉走下講臺,接到來自悠子老師的電話。她告訴他,炸彈已經轉移到了修哉母親的辦公桌下。而在他按下炸彈啟動鍵的時候,他的媽媽正在辦公室裏。這是悠子老師真正的復仇。也是第三對母子間的悲劇。

在看的過程中,至少第一遍的時候,完全被電影的節奏控制住了心跳。刷第二遍,慢慢截圖的時候,再次體驗各種悲傷,喜悅,憐憫,驚恐的感覺。不得不說,這部劇不愧神劇的稱號,節奏掌握得極好,一個小高潮接一個小高潮,直到最後的結局讓你瞠目結舌,卻又覺得合情合理。

今年覺得最值得回味的一句話就是「凡人畏果,菩薩畏因」。因果論不足以解釋所有的事情,但世間事,皆有因果的蹤影。心性扭曲的13歲的少年修哉策劃了對幼童愛美的謀殺,這個謀殺事件成了悠子老師報復事件的起因。繼續深究,是幼童修哉感受到的被母親拋棄,重要東西消失的咔嚓聲。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257677-ff3830afe8618253.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圖片發自簡書App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257677-57f778881727b5bd.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圖片發自簡書App

缺愛不能為奪取別人生命辯解,也不足以得到原諒。當你奪去別人重要的人的生命,就要做好承受同樣痛苦的準備。這是片中悠子老師的選擇。她用修哉媽媽的生命,讓修哉感受到了她曾經的痛苦。我不贊同這種方式,可選擇這種方式的人也不在乎無關人的看法。不是當事人,旁觀者有什麼資格去評判道德的高低?有點自省的人,都扔不出第一塊石頭。為此,我閉上眼睛,為一幕幕慘劇悲傷,在悲傷中生出對生命的敬畏。

由愛而生憂,由愛而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這句出名的佛家偈子,道出了對愛的極度慎重。當我們開始一段關係,開始一段因緣時侯,要想想菩薩對起因的敬畏。隨隨便便的結緣,若因為自己不慎的緣故成為一段孽緣,後果有可能超出我們的想像,不如在開始的時候再三慎重。願你我都擁有儘可能美好的因緣。


鼠目寸光的反義詞叫高瞻遠矚、未雨綢繆

一個愚蠢的人坐在樹杈上鋸樹杈,樹杈被鋸斷時,他掉了下去,高喊「怕怕,我怕怕」;

一個聰明的人坐在樹杈上鋸樹杈,拿起鋸子時,他就推測到會掉下樹的結果,於是停了手,心裡想「好怕,差一點就會掉下去」。「鋸斷樹杈」是「人掉下樹」的「因」,「人掉下樹」是「鋸斷樹杈」的「果」。聰明人會避開導致不好結果的「因」,而愚蠢者只憤恨不好的結果本身,卻從不反思導致不好結果的起因。

皆因無明故,眾生無明隨業,不知身在因果輪迴中。

菩薩在緣起的因緣上立覺立離,就遠離了因果輪迴。


果報來的時候,眾生害怕了,他在造作的時候,他不害怕,他忘掉了。果報現前的時候,他害怕了,這個時候害怕一點用都沒有,菩薩對於這個事情瞭解得很清楚,所以果報來了他不怕,縱然墮地獄,他也不怕。為什麼呢?知道這個是自作自受。所以他能夠逆來順受,這是菩薩。菩薩怕造因,菩薩怕造業,他知道造業要受果報的。故眾生被命運,菩薩能運命。

這個話題應該有更高的關注度,其深意遠超出佛教的圈子,更多的是個人人格修行的方法論

大致瀏覽了下所有回答,每個人理解的角度都不同,回答方式也各有側重

貼一個還算和我個人理解比較接近的回答

相似問題下的高贊回答

舉例生活化,解釋的也很容易接受

這裡先打個底子,回過頭來再看看這個問題

我個人並不推崇佛教,宗教信仰很大程度上包含對現實逃避的因素(槓精退避,不喜勿噴,友善討論),但佛教的精華言論往往包含很多人生大智慧,這種大智慧不經過現實社會的錘鍊根本不可能凝結的如此幹練精確,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出世的佛教卻有包含入世的精髓和智慧

這種反差很讓我著迷,這也是驅使我一個不信佛教的人執著把菩薩畏因 凡夫畏果這句話列為我在各個社交平臺簽名的原因

上面那位答主的理解很到位,但還是缺乏一定深度延伸的廣度即上升到人格和三觀塑造的高度

就拿吸煙這個例子來說,吸煙過度有罹患肺炎風險,這是顯而易見的,聰明的人明白肺炎的恐怖所以權衡之下拒絕吸煙,但這只是聰明,算不上智慧

而這句佛言的寓意可遠不止於此,吸煙的本質是什麼?是煙癮難耐,是慾望驅動,每抽一次就代表我們屈服於自己慾望一次,就是助長內心惡的自我一次。這是真正的,潛移默化影響整個人的,這一絲一縷的最終會塑造我們的人格和三觀。這也是佛的真正智慧所在,萬般皆修行,萬般皆因果

解釋到了這份上再來看看第二個問題,眾生是否可以達到菩薩畏因的高度?

答:完全可以,只要你有這個覺悟和堅決的執行力

這裡結合下個人經歷,我今年19,大一。高考結束的假期放空自我,做了很久的復盤,決定從此斷絕奶頭樂(動漫 遊戲 小說 短視頻等低質娛樂)

驅使我做出這樣決斷的就是這佛言 菩薩畏因 凡夫畏果,奶頭樂的原理是利用人類對及時反饋需求的弱點,而想成事,很重要的就是延遲反饋,靜待花開,長久地打磨堅持。

這種延遲反饋的思維和心態需要長期養成,對我而言最大的阻礙就是奶頭樂,每一次在遊戲 動漫 小說構建的虛擬世界中浪費的時間都是一次次的,這種包含太多,心浮氣躁,急功近利,漠視現實,沉溺虛擬,浪費光陰……種種的因最終會塑造出一個低俗平庸三觀和人格,而這就是最終的

簡單的說,我們都怕平庸(果),但是隻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懂得每一次錯誤選擇背後的機會成本(因)纔是真正可怕的

菩薩畏因 固然是種境界但更多的是一種智慧,用追求智慧的眼光去看,這樣就不會顯得那麼遙不可及

萬般皆因,謹言慎行,共勉

祝好

(本回答搬運自本人原創)

不識路薄:如何理解「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可以達到菩薩畏因的高度嗎??

www.zhihu.com圖標

很好解釋,菩薩活在因地,眾生活在果地。因地就是未來的劇本,而果地是劇本的演繹。

比如未覺醒的菩薩(他們還有感知因地的能力),看到未來自己的負面狀態,比如受傷,老死之類的結果。那麼感覺和我們活在果地的人受傷時感覺是一樣的。

所以因對菩薩來說就是感同身受的,很實在的存在,你說畏不畏。

總結一下,菩薩在因地,可以真正的感受到因,比如果是受傷,但在因地菩薩早已受傷。和我們在果地受的傷一樣的「真實」。


首先,這裡的"畏"是敬畏,謹慎,探究的意思,並不是"恐懼"。

凡夫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做。慾望來了,就跟隨慾望,情緒來了就跟隨情緒,別人說什麼就跟隨別人… 然後等著結果的到來。結果會是什麼?碰運氣。

所以凡夫畏果。

而菩薩,在慾望來了,情緒來了,別人說了什麼,周圍發生了什麼的時候,會看向自己的內在,看看內在變化,看看內在變化的源頭是什麼。至於結果是什麼,並不重要,因為一切結果都是平等的,都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菩薩畏因。


[cp]諦深大師開示:如何面對因地與果地

坐下弟子,所謂因地是指證果位之前之修道途,所謂果地是證得果位後之道途;二者不是一個東西,不能作比較,因地修道之道與果地修道之道有不能相互參照之別。師父已為汝等講說因地修行,汝等當以其為依做修行之導。

善知識,譬如:蠕蟲檀變成飛蝶,有蟲欲尋求其異同以導自己如何成蝶,是為愚癡之做。因蟲與蝶隨於一身之道,卻並非一物。其所食、所做、所用皆不能相互為據、相互借鑒。是故,若蟲尋求其所變之蝶為考實為愚癡。

是故,善知識,因地修道,莫思維亂飛、虛妄亂想、東求西問,若如是亂為浪費生命,難得證道,必多受罪。譬如:其蟲見眾皆檀變成蝶,不加緊身為卻自尋飛路,整日思變,因自身所集檀變資糧不能為變故,遭寒冬降臨或天災人禍滅殺,永無蝶變。

善知識,佛門修行亦復如是,若自己不成,未於佛說得果位實證,切勿以有證者之相為說為道,當知自己修為不夠,應皈依三寶奮力精進,不喪失機會。否則,六道罪惡,諸魔狂舞,稍縱即墮。

善知識,汝等當知,諸佛世尊慈悲,只與不證者講如何修證了意,不與不證者講證者之作。汝等當依諸佛所說,精進修行早出六道。

諦深2015,2,13,應弟子因羣中聲聞問。[/cp]


粗淺做解,希望能幫到你理解。

佛法理論體系裏,因果之間的對應是必然的,有因,一定會對應果報。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一個人小時候窮,餓壞了,這種飢餓記憶作為原因在他的心裡駐留下了,長大了就很愛喫肉,喫撐,然後得冠心病,就是果報。普通人只能看到果報的外相,看不到起因的外相。也不知道因果之間如何轉換,所以說凡夫畏懼結果,而菩薩畏懼種下起因。

問題要從根源上抓,抓源頭是最重要的,因為萬物都是從源頭開始發展的

如果知道是從哪裡引起的,再下手解決就不難了


神仙不畏一切

凡人才畏懼


「凡人畏果,菩薩畏因」這句話是佛家根據因果規律為指導,勸諫世人要斷惡修善。它的意思是:(凡人)不懂因果的人所造各種因,有好的,有壞的,都不會察覺,要等到果報到了才知道害怕。(菩薩)覺者處處都在謹慎地對待自己所造的因,一言,一行,因為覺者知道將來會有果報。

凡人畏果,菩薩畏因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作為菩薩在起心動念上, 持戒嚴謹,沒有分別執著妄想。正如《金剛經》所言,「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又如《心經》所導「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高妙之句。

比如在平時,當我們生起一個念頭的時候,其實因就已經產生了。動念之後,就有了行動,付諸行動之後,就一定會帶來結果,如果是善的,未來善報成熟,自然得善果,如果是惡念,一旦惡報現前,受報是絲毫不爽的事情。因此對於一些覺者,有句話「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當你剛剛念起,懂得攝心,能立刻發現它的存在,立馬警覺斷掉,果報的事情自然是可以挽回的。那麼,能夠有此覺悟的人,不成菩薩,也可稱得上聖賢。

凡人畏果,菩薩畏因

佛家的這一樸素思想,實際和美國認知學派心理學家埃利斯曾經提出的ABC理論有些相似。他認為:個行為或情緒的發生是因為一個人對事件的認知所產生的信念或念頭導致的。所以你的思想一定會引發一個行為,當這個行為發生了,就註定會有一個結果,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當你內心的自我世界變了,外在世界也就變了,你今天所看到的別人,和不好的世界,都是你己造成的。

凡人畏果,菩薩畏因

千人千面 修心為要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人的心往往是很複雜的,可謂千人千面,千面千心,只有明瞭因果定律,修好這顆心,才能時時發現自己的缺點,斷惡修善,勤加改之,然後用美的心靈去探索世界、利益大眾,做到「斷惡因,棄惡果」,「種善因,得善果」。正如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中提到「何者一法,是諸菩薩應常護持?善男子,謂諸菩薩非己所安不加於物。若諸菩薩守護此法。即是能持諸佛如來一切禁戒。何以故。自愛身命不應殺生。自重資財不應偷盜。自護妻室不應侵他。如是等行皆名一法。善男子。若有敬順如來語者。於此一法常當憶念。」

因此,當我們自己如是做,人人如是做,你的心變了,大家的心變了,這個世界就更容易感覺到美的存在。

個人愚見,不完善之處,敬請探討補充。

『文/淳幀通安,筆名宏羅,本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歡迎留言、探討,感謝關注!』


不要炒股,不要賭博。

一旦心動陷進去了,就再也出不來了。

贏了想再贏,輸了想翻本,概莫能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