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如果細說到漢語語言學,確實有背下整個方言調查字表的教授能夠根據規律進行模仿,也有趙元任這種語言天才可以融匯東西古今,但這和語言學的學習研究並不是簡單的因果聯繫,幼時語言環境,語言天賦,興趣,發音器官條件等等,都同樣重要。學習語言學可以讓人明白某種語言/方言的原理,但能不能真正模仿,是否能模仿得像,則還有很多因素參雜在裡面。

再說說模仿。模仿也可以分為停留在字詞發音層面的模仿,模仿到能夠對話交流用詞用語法正確的水平,和近母語者水平。越到後者,則需要的某種方言的語義語用學知識越多,越是需要在實踐中慢(si)慢(ji)積(ying)累(bei)。


很明顯不行,按照國際音標去讀,就算描寫得再詳細,附加符號多得天花亂墜,也只能仿得形似而不能神似。

我似乎又把語言學跟語音學劃上約等號了。


我的體驗來說,這個絕對是不可能的。

模仿方言/語言,最核心的能力是「戲精」,

實際上你就算去當地親身體驗,只要你不夠戲精,模仿的效果也不會好。

很多語言/方言發展級別相當高,母語者講話往往會持續的幽默+逗貧,

這種層次,如果一個人不夠戲精是不可能進入的。

而很多人喜歡語言學,很多時候只是喜歡用語言學的角度研究歷史


我沒有成功。

直到現在我依舊認為,要學好一門語言必須要到使用者所在地

那樣你能過更快的矯正自己的用語問題。你說的句子沒有任何問題,但是native speaker 就是不那麼說。

你說what are you cooking?

native說what for dinner?

你說 let『s drink some coffee while talking.

native說 let』s talk over coffee.

你說 いい寫真を撮る方法がわからない

native說わたし全然押せない

這些東西,不去當地真的很難知道。


第一,語言學學得好,不等於語言說的好。

第二,我估計題主想說的,更多的是語音學。語言學這個概念太泛了。

第三,不論是語音學,還是語言學,其概念都是關於語言的科學,以某些實例為出發點,但是實際上研究的是隱藏在這些後邊的客觀規律。通過語音學我們可以明白某種方言發音的具體情況,但是這只是理論上的「瞭解」,你也許可以大體推測出發音,但是絕對不標準。

一個體育專業的學生,看了一本介紹劉翔怎麼跑步的書,就能跑得像他一樣快麼???


首先,語言學不等於學語言......其次,語言學有很多分支......

語言學不是學語言。

有些著名語音學家的普通話發音很成問題;有些著名句法學家自己的句法語感很成問題。

模仿方言應該算作工程實踐,而不是科學研究。


不行,當今漢語方言的變化速度遠大於你記憶的速度。我以前查閱《武漢話與鄂州話比較研究》 其中武漢話的「二」字讀音記錄為[?],這與武漢周邊的天門話,鄂城話、荊州話等鄂方言音位都相同。而實際上,現在99%的武漢人發[?],與普通話的兒化er完全一致。應意識到,方言的地域連續性,已被普化程度性所取代。呈連續的方言有明顯規律,後者幾乎無規律。


不見得。這就跟公式學好了不一定會說相聲,差不多一個道理吧~

言歸正傳,一個人的語言能力(以及任何一種能力)是由「知識」+「表現」構成的。「知識」指的是你知道哪些語言規則或規律,比如你能熟記IPA裏每一個音的發音位置和每個符號的意義;而「表現」指的是你在現實中能多麼熟練地運用你的知識。兩者是有區別的。前者更多是語義記憶圖像記憶等,後者或許更多是肌肉記憶和程序記憶吧。簡而言之,知識豐富並不意味著你能即時熟練地發揮出來。

關於語言的「知識」與「表現」,請參看我的文章:

笑得有點兒野:三個模型,喫透英語聽力的本質(一):什麼構成了你的英語水平??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野生語言學」知識,歡迎關注我的知乎專欄:「野語:五分鐘語言學」。


不是語言學,是語音學。

學習一門方言也不是簡單的事兒。


如果是差異較大的方言,模仿出一口書面腔的可能性很大,相當多本地俚語並不存在於學術研究中。


瀉藥。

語言學者肯定更會模仿方言啊!你們在想什麼!

音韻學和方言學到底是不是語言學的一部分?

而且模仿個方言也不用你研究的多深刻。就是基礎就能做到。

比如 兇柿炒雞蛋,裝電視臺。

再比如英語,

黑人的語調範圍pitch range會比白人寬很多,白人又比中國人寬很多。

所以想要學黑人方言,首先先學會語調誇張。

第二步學習黑人方言的用詞,語法。

什麼dawg,hommie,這都是高頻辭彙。

什麼 i be going home。黑人方言很懶,用be不變形。

什麼 i aint going nowhere。 雙重否定表示否定。

但是理論是一回事,實際操作又是另外一回事。裡面還有很多可能的。 但是我可以說,同樣的兩個人,學語言學的那個肯定更能模仿。

可能會有人說:「很多方言很溜的人也不學語言學啊」

他用了語言學技巧自己沒發現而已。

就跟綠茶用了很多心理學技巧一樣。


謝不邀。

聽說你是語言學系的,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

「那你一定會許多語言吧?」

這……這……這……

不僅沒有,而且語言學學多了,會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會英語,甚至是不是真的會普通話(母語)……

語言學分支太多,並不都直接和發音(說一門語言)相關。

而語音學音系學的相關知識也許可以幫助語言學學生/學者掌握語言發音規律,想學的話也許會更容易。但並不一定。

畢竟學語言還有母語背景,後天輸入,音樂基礎,等等的因素影響(??ω??)?


這個問題好像混淆了幾個相關學科的研究目的,語音學旨在解釋語音現象的內部機理規則,可能事關語言內部的因素,可能事關個人層面的發音器官運動和感知,也可能事關語言外部性的社會因素;方言學在於描寫一種方言的音系情況,用國際音標符號表示,並對其共時性音系狀況進行歷時層面的推測;而方言學習是個更為複雜的應用過程,是否能完全理解掌握方言的音系規則是重要的,能否將國際音標符號對應的一個音素擴充為一個音素加各種語音環境下的變體形式並準確調動發音器官(articulatory gesture)是重要的,能否形成足夠多的可交流的語流也是重要的。

規則先導代替親身體驗進行語言學習,似乎真的很難實現,但綜合語音學、語義學、語用學知識提高語言學習效率還是可以的。


倒口是相聲演員的技能,語言學家倒不必掌握。

如果模仿出方言是指學會說的意思的話,不可能。或者說,完全依靠公式描述去實踐模擬(而不只是構造框架)的話,應該說,效率是比親身體驗低(很多)的。

類似的,數學要邊看書邊做題。

編程要邊看書邊寫代碼。

計劃經濟會被信息成本憋死。

NLP的基於統計幹掉了基於規則。

不一而足。

也算是世界的基本原理之一了。


實現這個功能用谷歌翻譯就行了

(爛機車發不動鵝鵝鵝鵝鵝鵝鵝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