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貼為尋仇貼,從其他地方一路追殺過來的:

司馬炎識人比昭烈帝強在?荀勖?馮紞?

郝經:荀勖、馮紞諂附於充,夤緣勢位,沽銜小慧,協圖大奸,立賈后、出齊王,深樹禍本,宋邵雍有言:「晉室之禍不在於石勒長嘯上東門時,在荀勖夕陽亭之一語。」嗚呼!既亡魏又亡晉復亡中國,既覆賈氏,又覆荀氏,小人患失一至此哉。

唐長孺:王祥除掉孝行以外毫無事業可稱,何曾、荀勖在歷史上更是奸妄之徒。

再來看看昭烈帝:

(陳壽)評曰: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踩人不是這麼尬踩的,既然你欺人太甚,就別怪人踩回去了。

哦,孫權晚年不昏庸劉備就沒有比的資格了呀!那麼把這句話換成:「孫權要是呂壹案和二宮之變前死了,那麼評價會很高」是不是也成立呢?照這個邏輯,我覺得可以把主語等地方改一改,換成:「馬謖要是南征後北伐前去世了,那真是蜀漢一大損失啊!」,可否?「假設司馬懿在鹵城之戰中戰死了,他可以得到一個忠良的稱號」,是嗎?因為孫權早死,又因為孫權用人失誤率沒有曹操高,所以孫權比曹操更會用人對嗎?講道理就孫權晚年這些操作來看,用人水平能不能超過曹丕都是個問號,至少曹丕在繼承人問題上不至於讓這個大臣冤死那個大臣冤死。曹丕也就軍事不如孫權罷了,被孫權騙了一波。

再者,孫權早年就真沒有用人上的失誤嗎?

《三國志孫皎傳》:後呂蒙當襲南郡,權欲令皎與蒙為左右部大督,蒙說權曰:"若至尊以征虜能,宜用之;以蒙能,宜用蒙。昔周瑜、程普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雖事決於瑜,普自恃久將,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幾敗國事】,此目前之戒也。"

孫權你有事沒事讓程普分走周瑜一部分兵權幹啥呀?把指揮權全權交給周瑜或者程普一個人不好嗎?

哦,你不看看孫權得到揚州有多長時間嗎?不看劉備得到荊州益州有多長時間嗎?劉備是從一縣之地發展到一個半州,孫權上台的時候雖然局面不能說很好,但是好歹還有兩代人留下的基本盤,最起碼還有保底一個郡的地盤。

打完赤壁之戰,孫權的揚州幾乎無損,孫權還通過向劉備借路進入了交州,開始了對交州的統治。而劉備得到的荊州確實有些殘破,正如龐統所言「荊州殘荒」,荊州為什麼殘荒?還不是因為接二連三的打仗?先打赤壁之戰,後打南郡之戰和荊南平定戰。荊州的襄陽郡和人口大頭南陽郡都在曹操手裡,劉備得到荊州6年後就失去了三個郡,人口資源能一樣?

再看看益州,益州這邊被曹操遷移了不少百姓,人口肯定沒以前那麼多了。而孫權的揚州還得到了10萬淮南民,誰的資源更多國力更強不是顯而易見的嗎?平時你們這種人那麼愛叫囂,說什麼蜀漢哪怕水淹七軍的時候國力都不如東吳,說什麼蜀漢自始至終國力就沒超過東吳過,這時候怎麼不認了呢?原來屁股決定一切啊!

《三國志吳主傳》:初,曹公恐江濱郡縣為權所略,徵令內移。民轉相驚,自廬江、九江、蘄春、廣陵戶十餘萬皆東渡江,江西遂虛,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濡須打得比漢中好看,怎麼看出來的呀?反正諸葛亮司馬懿對於漢中之戰都沒有否認曹操的大敗。

《漢晉春秋》:司馬宣王謂夏侯玄曰:"春秋責大德重,昔武皇帝再入漢中,【幾至大敗】,君所知也。」

《諸葛亮集》: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力,舉數十萬之師,救張郃於陽平,勢窮慮悔,僅能自脫,辱其鋒銳之眾,遂喪漢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獲,旋還未至,感毒而死。

另外我很好奇孫權自己當主帥除了打贏黃祖還打贏了誰?劉備當主帥還打贏了曹操、蔡陽、楊奉、黃忠、李嚴、吳懿、費觀、夏侯淵、張郃。比什麼不好偏偏要拿孫權和劉備比軍事,夷陵之戰損失確實比逍遙津之戰更大,不過逍遙津之戰孫權也是大哥不笑二哥,而且孫權每次都能被對面少數人擊退或者擊敗,夷陵之戰好歹也是人數差不多的情況下敗的,要比爛的話不妨這樣比吧。孫權要是軍事水平比劉備高,幹嘛不自己來和劉備對線?還要陸遜出手?

諸葛亮說劉邦不如劉秀,僅僅只是因為立場問題而已,諸葛亮不去推崇復國的光武帝,難道去推崇改朝換代的漢高祖?


孫權先OUT。

【張子布薦亮於孫權,亮不肯留。人問其故,曰:「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

諸葛亮的判斷如何,瞅瞅劉備晚年,再瞅瞅孫權晚年,散了散了。

曹操和劉備都有識人之智、馭人之才,但有個問題,你姓曹姓夏侯么?


談這個沒意義。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有些和曹操,劉備具備相同思維的人,不具備和曹操劉備一樣的地位。

有野心沒能力的結果就是主動排除那些本來當合伙人的人。

除非

  1. 和合伙人單純相遇。
  2. 和合伙人早期相遇。
  3. 後期在,雖然有被替代風險,但還是按照規律做事情。

孫權這個人,可以參照三七開和七三開的關係。

孫權主要看早年家庭是否極大富足。

只有早年家庭極大富足的孫權才有可能做出正確選擇。

所以說到底,還是機緣決定的。


題主的問題說白了就是用人水平的問題。

無論三家採用何種人才選拔機制,曹操與孫權先後設立校事且延續為制是不爭事實。校事制度在曹、孫二家的利弊爭議暫且不論,劉備無需該種手段輔助,政權穩定性又在曹、孫之上,理所當然劉備更勝一籌

至於曹操與孫權用人之優劣,我想說句曹操在孫權之上當無問題。

三人用人水平排排坐:劉備為首、曹操次之、孫權再次。


要說識人之明,三人可以說在同一級別,識人水平之高,毫無疑問都是高手在中的高手

要說用人,三人的側重點就不同了

曹操的基本盤是曹家和夏侯家的親戚,雖然五子良將立功甚多,但始終被曹家壓了一頭,很少有方面軍讓異姓帶隊的

孫權可能是繼承兄長勢力的關係,再加上吳國本身地方勢力很強大,導致了孫權用人,基本都是一些大族的人才,而非清一色親族,周瑜,魯肅,陸遜,都是一等一的人才,用人技術高超,不用多言(其他人不一個個點名),雖然打仗不行,但用人方面,我想沒有任何可以指摘的地方

劉備在識人和用人上,實際要比曹,孫更高半酬的,像關羽這樣的大將,成名後喜歡,那沒什麼了不起,在賣豆子的時候就發現他是未來的人才,才是劉備厲害的地方

比如荊州用諸葛,漢中用魏延,黃忠做先鋒,這些人在跟劉備之前,都是默默無名之輩,像黃忠這樣60多還勇猛衝刺第一線的虎將,在跟隨劉備之前,幾乎毫無戰績可言,居然帶隊砍了地區司令夏侯淵...

也包括劉備點評的馬謖,"夸夸其談"

如果沒有劉備,很多三國的名人恐怕無法被歷史所記載,劉備作為識人用人第一名,應該沒什麼問題

愛才方面,不用過多的證據,劉備&>曹操&>孫權,這應該沒有人反對吧?

劉備愛才不僅靠的睡覺,還讓眾人信任,經典黃權投魏實在讓人感動

曹操早期還是非常愛護人才的,後來那條不歸路就不說了,荀彧的事就是個例子

孫權不說了,晚年胡搞八搞的黑歷史太長了,連陸遜也無法善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