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在他的覺醒技吧。

只要一覺醒,每張「屯田」就能當順手牽羊使用,適合控場,曾經的八神將,不過現在廢了。


1.戰績檔次強(滅國級戰役/以弱勝強戰役)

2.形成戰鬥力快(接手二流軍隊十個月左右之後就能打勝仗)

3.快速行軍/困難地形快速行軍

4.分進合擊等戰術操作

5.便宜行事

6.種田的戰績

7.不斷的勝績帶來官職爵位的迅速攀升

1.戰績檔次強(滅國級戰役/以弱勝強戰役)

1.1滅國級戰役:綿竹之戰

世人多著眼於鄧艾的陰平道行軍,而忽視了這場慘烈大戰,以為這場滅國之戰僅僅是偷襲的結果。

鄧艾簡選精銳,率一萬餘兵開始陰平道行軍,之後順利佔據江油城。緊接著開始左擔道行軍,前往涪城。與此同時,後續部隊入蜀。

成都方面的守軍最多不超過五萬,且只是守兵罷了,缺乏慣戰老兵和精銳之師。統領朝政、主持成都方面軍政事務的大臣行都護、衛將軍、平尚書事、武鄉侯諸葛瞻 率領僅存的守衛力量出戰。在涪,慘烈的大戰開始,雙方共投入了五萬左右甚至更多的兵力,展開了反覆的爭鬥,你死我活,事關國運。

此戰慘烈之極,本在成都統領朝政的主帥諸葛瞻戰死,本該在宮城內處理機要的尚書張遵(張飛之孫)、尚書郎黃崇(黃權之子)戰死,本該守衛宮城的羽林軍軍官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侄子)戰死,這代表成都方面失去了最後一戰的能力。此戰後,成都方面投降,蜀漢滅亡。

三國志鄧艾傳:蜀衛將軍諸葛瞻自涪還綿竹,列陳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師纂等出其左。忠、纂戰不利,並退還,曰:「賊未可擊。」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將斬之。忠、纂馳還更戰,大破之,斬瞻及尚書張遵等首,進軍到雒。劉禪遣使奉皇帝璽綬,為箋詣艾請降。

元和郡縣誌:鄧艾以景耀六年征蜀,大破諸葛瞻於綿竹,築台以為京觀。初瞻在涪而艾已入江油,瞻日:『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進屯綿竹,埋人腳步而戰,父子死焉。 晉書羊祜傳:蜀之為國,非不險也,高山尋雲霓,深谷肆無景,束馬懸車,然後得濟,皆言一夫荷戟,千人莫當。及進兵之日,曾無籓籬之限,斬將搴旗,伏屍數萬,乘勝席捲,徑至成都華陽國志:(諸葛瞻長子諸葛尚) 尚嘆曰:「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以致傾敗,用生何為!」乃馳赴魏軍而死。 三國志張飛傳:(張飛長子張苞) 苞子遵為尚書,隨諸葛瞻於綿竹,與鄧艾戰,死。

1.2以弱勝強戰役:段谷之戰

255年( 正元二年 延熙十八年 五鳳二年 )八月辛亥,蜀大將軍姜維大敗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鄧艾遷行安西將軍去抵禦姜維。姜維退還,鄧艾升任安西將軍,假節、領護東羌校尉。

次年,姜維再次北伐。蜀漢大將軍姜維所部理當是蜀漢政權戰鬥力最強的一支部隊,而鄧艾手下除了估計最多一萬左右的安西將軍直屬部隊,就只有剛大敗過的雜牌地方兵了。

但是,在鄧艾的積極防禦下,姜維只能一再轉進,最終敗在段谷。

三國志鄧艾傳:解雍州刺史王經圍於狄道,姜維退駐鍾提,乃以艾為安西將軍,假節、領護東羌校尉。議者多以為維力已竭,未能更出。艾曰:洮西之敗,非小失也;破軍殺將,倉廩空虛,百姓流離,幾於危亡??。今以策言之,彼有乘勝之勢,我有虛弱之實,一也。彼上下相習,五兵犀利,我將易兵新,器杖未復,二也。彼以船行,吾以陸軍,勞逸不同,三也。狄道、隴西、南安、祁山,各當有守,彼專為一,我分為四,四也。從南安、隴西,因食羌谷,若趣祁山,熟麥千頃,為之縣餌,五也。賊有黠數,其來必矣。頃之,維果向祁山,聞艾已有備,乃回從董亭趣南安,艾據武城山以相持。維與艾爭險,不克,其夜,渡渭東行,緣山趣上邽,艾與戰於段谷,大破之。

晉書段灼傳引用段灼上書:昔姜維有斷隴右之志,艾脩治備守,積穀強兵。值歲凶旱,艾為區種,身被烏衣,手執耒耜,以率將士。上下相感,莫不儘力。艾持節守邊,所統萬數,而不難仆虜之勞,士民之役,非執節忠勤,孰能若此?故落門、段谷之戰,以少擊多,摧破強賊。

2.形成戰鬥力快(接手二流軍隊十個月左右之後就能打勝仗)

2.1毌丘儉叛亂

254 年(嘉平六年)九月,廢曹芳為齊王,十月,曹髦即位,改元正元,為正元元年 延熙十七年 五鳳元年。

這年春天二月,中書令李豐、光祿大夫張緝等謀劃政變,以太常夏侯玄代替司馬師輔政。事情泄露被司馬師知道,一網打盡,並在之後廢曹芳立曹髦。

當時的兗州刺史為李翼,李豐的弟弟,被殺,司馬師的親信鄧艾繼任,又加鄧艾振威將軍一職。

次年,正月二年正月,鎮東將軍都督揚州毌丘儉、揚州刺史前將軍文欽矯太后詔,罪狀大將軍司馬師,移諸郡國,舉兵反。

毌丘儉派遣人送書信到各地大搞輿論策反,鄧艾這個司馬師親信也收到。鄧艾斬了送信的兼道進軍,跑到樂嘉做了浮橋。毌丘儉二人帶五六萬大軍渡淮北上,順潁水到項城,以為鄧艾兵少來襲擊。此時先屯駐汝陽的大將軍司馬師已至,在城下大敗叛軍。

嘉平六年二月政變之後李翼被殺,兗州刺史兼振威將軍鄧艾即使馬上接任,到戰時也僅有十一個月,麾下主要是州郡兵,能在第一時間到達前線,頂住毌丘儉主力(勇力絕人的猛將文鴦帶隊夜襲),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

三國志毌丘儉傳及裴註:正元二年正月,有彗星數十丈,西北竟天,起於吳、楚之分。儉、欽喜,以為己祥。遂矯太后詔,罪狀大將軍司馬景王,移諸郡國,舉兵反。迫脅淮南將守諸別屯者,及吏民大小,皆入壽春城,為壇於城西,歃血稱兵為盟,分老弱守城,儉、欽自將五六萬眾渡淮,西至項。儉堅守,欽在外為游兵。大將軍統中外軍討之,別使諸葛誕督豫州諸軍從安風津擬壽春,征東將軍胡遵督青、徐諸軍出於譙、宋之間,絕其歸路。大將軍屯汝陽,使監軍王基督前鋒諸軍據南頓以待之。今諸軍皆堅壁勿與戰。儉、欽進不得斗,退恐壽春見襲,不得歸,計窮不知所為。淮南將士,家皆在北,眾心沮散,降者相屬,惟淮南新附農民為之用。大將軍遣兗州刺史鄧艾督泰山諸軍萬餘人至樂嘉,示弱以誘之,大將軍尋自洙至。欽不知,果夜來欲襲艾等,會明,見大軍兵馬盛,乃引還。〈《魏氏春秋》曰:欽中子俶,小名鴦。年尚幼,勇力絕人,謂欽曰:「及其未定,擊之可破也。」於是分為二隊,夜夾攻軍。俶率壯士先至,大呼大將軍,軍中震擾。欽後期不應。會明,俶退,欽亦引還。魏末傳曰:殿中人姓尹,字大目,小為曹氏家奴,常侍在帝側,大將軍將俱行。大目知大將軍一目已突出,啟云:「文欽本是明公腹心,但為人所誤耳,又天子鄉里。大目昔為文欽所信,乞得追解語之,令還與公復好。」大將軍聽遣大目單身往,乘大馬,被鎧甲,追文欽,遙相與語。大目心實欲曹氏安,謬言:「君侯何苦若不可復忍數日中也!」欲使欽解其旨。欽殊不悟,乃更厲聲罵大目:「汝先帝家人,不念報恩,而反與司馬師作逆;不顧上天,天不祐汝!」乃張弓傅矢欲射大目,大目涕泣曰:「世事敗矣,善自努力也。」〉大將軍縱驍騎追擊,大破之,欽遁走。是日,儉聞欽戰敗,恐懼夜走,眾潰。

三國志鄧艾傳:遷兗州刺史,加振威將軍。上言曰:「國之所急,惟農與戰,國富則兵強,兵強則戰勝。然農者,勝之本也。孔子曰『足食足兵』,食在兵前也。上無設爵之勸,則下無財畜之功。今使考績之賞,在於積粟富民,則交遊之路絕,浮華之原塞矣。」高貴鄉公即尊位,進封方城亭侯。毌丘儉作亂,遣健步齎書,欲疑惑大眾,艾斬之,兼道進軍,先趣樂嘉城,作浮橋。司馬景王至,遂據之。文欽以後大軍破敗於城下,艾追之至丘頭。欽奔吳。

2.2段谷之戰

255年( 正元二年 延熙十八年 五鳳二年 )八月辛亥,蜀大將軍姜維大敗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鄧艾遷行安西將軍去抵禦姜維。九月姜維退還,鄧艾升任安西將軍,假節、領護東羌校尉。

次年秋七月癸未,安西將軍鄧艾大破蜀大將姜維於上邽。

鄧艾八月去西線,九月或更晚正式任職假節安西將軍,得以主導隴右防務,到次年七月,鄧艾只過來十一個月,正式任職不超過十個月,就帶著本地敗兵逆襲,打了勝仗。

3.快速行軍/困難地形快速行軍

3.1毌丘儉叛亂快速行軍

不細說了,缺乏細節記載。

3.2伐蜀陰平道-左擔道困難地形快速行軍

計算鄧艾的陰平道行軍花費時間

以四川s205省道為基準

網上可以查到四川s205省道平武縣 到三台縣 360 公里

百度地圖上以20公里的比例尺大致沿著平武縣 到三台縣 的s205取多段直線測量得出,187公里

那麼我們就有一個大概的比例了,大約兩倍,考慮到陰平道這一段是高原山區,條件明顯差於江油到三台段,比例會更大。

陰平道大致是現在的文縣到江油的響岩鎮(當年的江油城)一帶

百度地圖上沿省道量一下。大約200公里姑且取個2.5的比值則陰平道實際里程500公里,1000里

然而,鄧艾還要從江油到涪去。當年的江油城可不在現代的江油縣城,並沒有進入盆地,接下來的左擔道行軍依然是困難地形山區小道。

大概的時間線是,從開始進軍(十月)到劉禪投降(十一月)也就一個多月的時間那麼,可以留給陰平道行軍的時間,最多能有二十天多點。

也就是說,行軍速度接近每日50里。

當時的普通軍隊在普通道路上的行軍速度基礎線是每日30里。每日50里算比較快了,算是比較精銳的部隊的基礎行軍速度上限。更快的速度就是強行軍了,部隊會被撕裂,大多數士兵掉隊。

孫子曰: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

而陰平道的道路條件極差,一般部隊的行軍速度估計只能走10-20里路。

所以,鄧艾這支部隊太恐怖了!!

另外,考慮後勤問題。這種地形的快速行軍,後勤不可能跟得上。

我認為先頭部隊有可能只帶十到十五天糧急行軍過去的。

在文學作品的演繹影響下,很多人以為,像陰平道行軍這種軍事行為是作為計謀、奇襲、偷襲之類的戰術方式存在的。其實不是的,很顯然,這種行為的關鍵在於軍隊素質,必須擁有困難地形的快速行軍能力,不然沒有時效性,再好的戰役決心都將成為泡影,還要在行軍過後擁有過人的戰鬥力,行軍過後,如果被山口的小關卡阻擋,如果被山口駐守的營級守軍阻擋,無法迅速突破,只能淪為笑柄。如果有幾千行軍能力和戰鬥力都足夠強的兵力,後勤也就不至於成為大負擔,你就可以執行這種行動了。最好是你可以做到這些,而你的對手不知道你可以做到這些,這樣,開戰前你就贏了一半。

而這些,不是每一個將軍,每一支軍隊都可以做到的。更準確的來講,當時絕大多數將軍、絕大多數軍隊做不到。

4.分進合擊等戰術操作

4.1分進合擊

三國志鄧艾傳:四年秋,詔諸軍征蜀,大將軍司馬文王皆指授節度,使艾與維相綴連;雍州刺史諸葛緒要維,令不得歸。艾遣天水太守王頎等直攻維營,隴西太守牽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楊欣等詣甘松。維聞鍾會諸軍已入漢中,引退還。欣等追躡於強川口,大戰,維敗走。

分進合擊:軍隊從幾個方向前進,協同圍擊同一目標。

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實際上,以古代的通訊條件和一般軍隊的組織力執行力來說,非常困難。

如果是規模相近的幾支部隊合擊,往往是在大兵團交鋒中出於後勤困難和不同序列軍隊之間難以配合才出此下策。如果是有主有副的配置,那就是戰略選擇上需要有其他部隊攻擊次要目標或者堵截其他重要通道。一般只給各支部隊大概的目標讓其各自執行,想要各支部隊在精準的時間準確到達各自位置來實現合擊戰術,是萬萬做不到的。

例如,本次伐蜀總體上就是幾支部隊分開行動的。征西將軍兼隴右都督鄧艾是一路,目標是黏住姜維軍;雍州刺史諸葛緒是一路,目標是阻擋姜維回援;鎮西將軍兼關中都督鍾會是一路,執行伐蜀的主目標,鎮西將軍軍師兼伐蜀的總監軍持節廷尉衛瓘、征蜀護軍胡烈、前將軍李輔等高層軍官都在這一路。於後勤來講,隴右、雍州可以以轄區負擔糧草軍費,二者行軍距離也不長,剛出境;中央可以僅負擔主力軍的後勤。于軍隊序列來說,征西將軍鄧艾官位在鎮西將軍鍾會之上,主帥既然定鍾會,就意味著讓鍾會指揮鄧艾,但那是不可能的。於主次目標來說,敵方最強的將軍、最強的軍隊不在漢中,正是天賜良機,和他纏鬥,把他拖死在主戰場之外就是一個很好的次要目標。於主次目標的執行難度來說,主目標沒啥好說的,一路平推,以堂堂之陣先攻佔漢中而後入蜀,打到哪算哪;黏住姜維部這個次要目標其實並不容易,真要逼急了,姜維手上這股軍力要是死戰,到姜維部全軍覆沒時,征西部和雍州部也打殘了。於主次目標的執行時機來說,對主目標並沒有時機要求,對征西部的要求黏住打也不難,對雍州部要求是比較高的,截擊阻塞姜維部的退路可不容易,雍州刺史一路主要成分就是本地州郡兵,想和姜維部這樣的主力軍對陣,只能全力以赴,很容易顧此失彼,被對方溜了。

鄧艾遣天水太守王頎等直攻維營,隴西太守牽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楊欣等詣甘松。這次分進合擊的難點一是三支部隊都要擁有直面對抗姜維部的能力,二是三支部隊要令行禁止,嚴格按照預計時間到達預定位置展開戰鬥。

5.便宜行事

5.1

晉書李熹傳:頃之,除涼州刺史,加揚威將軍、假節,領護羌校尉,綏御華夷,甚有聲績。羌虜犯塞,憙因其隙會,不及啟聞,輒以便宜出軍深入,遂大克獲,以功重免譴,時人比之漢朝馮、甘焉。於是請還,許之。

涼州刺史李熹的頂頭上司正是征西將軍隴右都督鄧艾。來不及報告朝廷是可能的,來不及報告鄧艾是不可能的。轄區就這麼大,一般情況下距離鄧艾也就幾百里路,快馬來回一兩天的事。也就是說,事實上很可能是鄧艾做主便宜行事。

5.2

三國志鄧艾傳:文王使監軍衛瓘喻艾:「事當須報,不宜輒行。」艾重言曰:「銜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惡既服;至於承製拜假,以安初附,謂合權宜。今蜀舉眾歸命,地盡南海,東接吳會,宜早鎮定。若待國命,往複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專之可也。今吳未賓;勢與蜀連,不可拘常以失事機。兵法,進不求名,退不避罪,艾雖無古人之節,終不自嫌以損於國也。」鍾會、胡烈、師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變釁以結。詔書檻車徵艾。

伐蜀結束後,朝廷開始翻伐蜀過程中的舊賬。

事當須報,不宜輒行。」表明鄧艾實質上是沒有上報就執行了。

鄧艾的回應表明了兩件事都是便宜行事。「銜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惡既服;至於承製拜假,以安初附,謂合權宜。「他狡辯征行是奉指授之策,指授之策是什麼呢,就是伐蜀的大戰略,指向元惡,最終目標滅國。那麼鄧艾在本次征行過程中什麼時候便宜行事了呢?只能是自行決定並立即執行陰平道-左擔道行軍深入敵境,自行組織作戰並滅國。而承製拜假事實非常清楚,蜀漢投降後,鄧艾「執節解縛焚櫬,受而宥之。檢御將士,無所虜略,綏納降附,使復舊業,蜀人稱焉。輒依鄧禹故事,承製拜禪行驃騎將軍,太子奉車、諸王駙馬都尉。蜀群司各隨高下拜為王官,或領艾官屬。以師纂領益州刺史,隴西太守牽弘等領蜀中諸郡。」

如此,鄧艾在隴右都督任期,在作死道路上一路狂奔……

6.種田的戰績

雖然鄧艾在戰場上的戰績彪炳,但是比起他種田的戰績來說,不過五五開而已。

以典農吏出仕的鄧艾,一直都是種田能手,做官到哪,種田到哪。

遷汝南太守,至則尋求昔所厚己吏父,久已死,遣吏祭之,重遺其母,舉其子與計吏。艾所在,荒野開闢,軍民並豐。

遷兗州刺史,加振威將軍。上言曰:「國之所急,惟農與戰,國富則兵強,兵強則戰勝。然農者,勝之本也。孔子曰『足食足兵』,食在兵前也。上無設爵之勸,則下無財畜之功。今使考績之賞,在於積粟富民,則交遊之路絕,浮華之原塞矣。」昔姜維有斷隴右之志,艾脩治備守,積穀強兵。值歲凶旱,艾為區種,身被烏衣,手執耒耜,以率將士。上下相感,莫不儘力。艾持節守邊,所統萬數,而不難仆虜之勞,士民之役,非執節忠勤,孰能若此?

最大規模的一大種田成就來自於他還是尚書郎的時候。

司馬懿於正始元年(240年)「節用務農」(晉書宣帝紀),這與三國志鄧艾傳「時欲廣田畜谷,為滅賊資」相符合。故而鄧艾可能於是年奉命行行陳、項已東至壽春視察。又有「正始二年(241年)夏五月,吳將全琮進犯芍陂,司馬懿南征。」一事。於是開始在淮河流域大規模興辦屯田。

兩年間,鄧艾在淮河流域上游重修茹陂,中游重修芍陂,下游立白水塘、築石鱉城,上游支流開廣漕渠、築鄧城、柳城、磚城、營稻陂、鄧門陂、鄧艾陂,在沁河流域開石門渠。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有「吳不得淮南,而鄧艾理之,故吳並於晉。」

鄧艾敢於屢屢便宜行事,也是有種田成就做底氣,有能力自己承擔後勤,想招多少兵招多少兵,想怎麼打就怎麼打,先幹了再說。幹了一票大的還想干一票更大,經濟先行,得蜀望吳。

艾言司馬文王曰:「兵有先聲而後實者,今因平蜀之勢以乘吳,吳人震恐,席捲之時也。然大舉之後,將士疲勞,不可便用,且徐緩之;留隴右兵二萬人,蜀兵二萬人,煮鹽興冶,為軍農要用,並作舟船,豫順流之事,然後發使告以利害,吳必歸化,可不征而定也。

7.不斷的勝績帶來官職爵位的迅速攀升

軍功升職拜爵歷來都是比較公允的,陞官未必是因為立功,但是立大功必然會陞官,立大功有多快,陞官就可以有多快。鄧艾到西線以來,官職爵位不斷攀升,從中高層級別起步,最終傲視全體官僚。

255 正元二年 延熙十八年 五鳳二年 。59歲

毋丘儉反叛,鄧艾平亂有功,遷長水校尉,進封方城鄉侯八月辛亥,蜀大將軍姜維大敗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鄧艾遷行安西將軍去抵禦姜維。姜維退還,鄧艾升任安西將軍,假節、領護東羌校尉。

256 甘露元年 延熙十九年 太平元年。時年60歲

蜀大將軍姜維再次北伐,被鄧艾在段谷大破。鄧艾升遷為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進封鄧侯。分五百戶封兒子鄧忠為亭侯。

262 景元三年 景耀五年 永安五年。66歲

姜維北伐,被鄧艾在侯和擊敗。 冬,鄧艾升任征西將軍,前後增邑凡六千六百戶。征西將軍雍涼都督司馬望升任衛將軍,南安太守胡烈升任征蜀護軍。

263 景元四年 景耀六年,夏,改元炎興,冬,降魏,蜀亡 永安六年。67歲

滅蜀,升任太尉,增邑二萬戶,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千戶。


題主但凡看過一次鄧艾傳都不至於這麼問。

嘉平元年,與征西將軍郭淮拒蜀偏將軍姜維。

艾即夜潛軍徑到,維果來渡,而艾先至據城,得以不敗。賜爵關內侯,加討寇將軍,後遷城陽太守。

解雍州刺史王經圍於狄道,姜維退駐鍾提,乃以艾為安西將軍,假節、領護東羌校尉。

維與艾爭險,不克,其夜,渡渭東行,緣山趣上邽,艾與戰於段谷,大破之。……今以艾為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進封鄧侯。分五百戶封子忠為亭侯。

二年,拒姜維於長城,維退還。遷征西將軍,前後增邑凡六千六百戶。

景元三年,又破維於侯和,維卻保沓中。

總結一句:姜維自一時雄兒也,與某相值,故窮耳。

嗯,也沒多厲害,也就是學習張文遠刷孫十萬一樣,拿姜維刷戰功吧。


如果鄧艾沒有滅國之功,估計也就和郭淮陳泰並列,甚至不如(郭淮追謚大將軍,陳泰有其父的根基),但是:

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而鄧艾自陰平由景穀道傍入,遂破諸葛瞻於綿竹。後主請降於艾。

將議還歸,曹魏造了幾年的船詐騙東吳換來的二十萬大軍出征巴蜀,如果沒有鄧艾,那麼曹魏折騰半天也就拿下了漢中,滅國機會就要喪失的時候,但是鄧艾又把他死灰復燃了,這就是鄧艾的能力,你不要管他是僥倖還是天命,畢竟他敢於做,並且做成了這件事,他就比總指揮鍾會厲害。


我不懂你要表達啥。你要問姜維還是鄧艾?


簡單的說,政治、軍事、文化水平都是國家級水平。除了語言表達能力弱,其他沒有特別明顯的短板。


有時間的話可以看一看鄧艾傳,沒時間的話可以玩一把三國志感受一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