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無上的金錢?還是堅持自身的原則與道德底線?還是信仰真理?


我會站在勝利者那一邊!

我記得修真4萬年裡面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人妖大戰當中。那些長老,剛開始是代表人類巔峯戰力,勇敢地和妖族做著鬥爭,但他發現妖族是大勢所趨的時候。這些長老立馬背叛了他們曾經的傳統,加入了由人化妖的過程。從而獲得了更高的壽命和更強大的力量。而革命者則是其中的炮灰。在這個故事裡面我清晰的看到,哪有什麼正義與邪惡,好與壞。只有弱肉強食罷了。

那麼我希望,在出現弱肉強食的時候,我能成為食物鏈頂端的那個人。

回到主題,我當然希望得到金錢,但如果真理可以讓我獲得更多的金錢的話,我會毫不猶豫的站在真理的那一邊。


發一些大德們的句子,讀完下來自己選擇吧。

你也許很富有,擁有各種才華,你也許是個專家、是個偉大的科學家或者商人,你也許擁有權力和地位,但到了生命盡頭,那一切不都是毫無意義的嗎?所有的艱辛、悲傷、所有深重的焦慮和不安全感,人類所收集的所有幻象—他的神明、所有的聖人等等—那一切不都毫無意義嗎?請注意,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你必須問問自己,別人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將生死分離開來。死亡在生命的盡頭,我們儘可能把它推得遠遠的—在一段很長的時間間隔之後;但是,在旅程的盡頭,我們不得不死去。而我們稱之為生的又是什麼——賺錢、朝九晚五地上班?擁有無盡的衝突、恐懼、焦慮、孤寂、絕望和沮喪?這整個生存方式,我們稱之為生活、生命。.... 而死亡意味著這一切的結束,我們所思考、所積累、所享受的一切的結束。但我們依戀這一切,我們依戀我們的家庭、金錢、知識,依戀我們賴以為生的信念和理想,我們依戀這一切,而死亡說:「都結束了,老兄。」...:頭腦為什麼將生與死分開?為什麼會有這種分裂?是不是有依戀的時候就會存在這種分裂?你能否與死亡一起生活在這個現代世界上——不是自殺,我們說的不是那個——而是在活著的時候就終結所有依戀,那就是死亡。我依戀我住在其中的房子,我買了它,花了一大筆錢,我依戀所有的傢具、畫作、家人以及關於這一切的所有回憶。然後死亡來臨,把這一切一掃而光。..你能否與死亡一起來過每天的生活,每天都終結一切、終結你所有的依戀?因為那就是死亡的含義。我們將生死分開,所以我們永遠心存恐懼。但是,當你把生與死合為一體——生命和死亡——那麼你就會發現頭腦有一種狀態,其中作為記憶的所有知識都結束了。- 克氏

人們汲汲安排世間諸事,安排未來事業規劃,掙多少錢,博多大地位,買多大房子車子,孩子上多好學校,做多少善事,蓋多少廟;唯獨不考慮一件事:死亡。人們更多考慮的是死後遺產分配,往生地方等。這是頗有意思的現象,人們熱衷與死前死後事,唯獨迴避死亡本身。因為,若面對死亡,前後之事當下成空! ?——澄江明月色成空

知道什麼是永恆的、什麼是無常的,這樣的人就是覺悟者。你從無常之物中所獲得的快樂,實際上是種痛苦。一個人不再渴求感官對境的話,就已經自由了。那些享受感官對境並從中感受到極喜的人,擁有的只是一具動物性的身體。他們賺錢、攢錢直到死去,最終,所有的東西都留給了妻子和孩子。積累了山一般高的善惡業之後,個體就開始了一段旅程。- —-真正有學識之人,不會把外在世界的任何快樂看作是真實的。他們絲毫不會覺得外在事物是真實的,也不會認為這些事物有一天會派上用場。除非你覺得世間萬象都是不真實的,否則你的注意力就是會轉向它們。只有當一個人覺得客觀世界是真實的,覺得今天或之後某一天,自己或其他人用得上它,只有這樣,人們才會被世界的表象所吸引。了悟了本質,並且不覺得外物客體在今天或任何時候會有用途,這樣的人才是真正能利益他人的智者。智者不會把外物客體看作是真實的。他厭倦了它們,並從中退休了。無需理由,他就總是處在平靜之中。-室利·悉達羅摩濕瓦·馬哈拉吉(「靈智寶鬘」 中譯。)

除非,你找到內在的寧靜,那源源不絕的無有衝突的所在,否則,外在的一切所帶來的感官的滿足或者心靈的滿足,究其根本都是疲憊或者逃避的表現。人們真的是在以苦為樂,放縱慾望的外表不過是為了掩蓋內心深處的恐懼悲傷。心靈的逃避催化出無數心理治療、精神分析、乃至哲學思辨,然而,除非你向內走,否則一切路都是死路,一切分析都是作繭自縛,無論看起來多麼完美,多麼通暢,多麼神往。感官疲憊的人們會認為向內走真的很無聊,甚至很孤獨,很乏味,所以他們寧願在此起彼伏的痛苦快樂中享受著一生的無常,將心靈要麼寄託在金錢權利女色的追逐上,要麼寄情於社交活動,朋友圈,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或者人生成就的陶醉中。人們說他們厭倦無常,想擺脫痛苦煩惱,但是,如果仔細觀察,其實大部分人都是樂於無常與煩惱痛苦的折磨的,這種多數人皆具的「自虐」傾向是小我的伎倆,無論我們沉浸在過去回憶中的痛苦還是快樂,抑或憧憬未來的期望或者擔憂,其實都與對境無關,而只與我們自我有關,一遍遍的重複播放或者投射,將自我扎紮實實的坐牢了存在的假象。正是因為對存在的深深渴望,幾乎所有人都對痛苦上癮,他們對於快樂乃至靈性的追求,也是因為對於痛苦的潛意識的成癮。因為痛苦你才會感覺快樂,因為快樂你便想讓快樂長長久久, 想讓痛苦永遠bye-bye,在這分別的角力中,「我」變得無比重要,可是這個自虐成癮的「我」,回憶中的「我」,期待中的「我」,又究竟是何方神聖呢?真相赤裸的讓人無法直視,都嚇跑了。。。。——澄江明月色成空

錢,若剝去人賦予它的名與相,就啥也不是!人的心,創造了它,然後又將其奉為上帝!有人因之朋友反目;有人因它日日笙歌,甚至鋃鐺入獄。因錢而誕生的世界,連帶著我們的心。因我們不知如何寂滅貪慾之心,所以佛說你可以從佈施錢開始,因它連帶心。這是方便。梁武帝無功德,因他佈施了錢卻沒有佈施心。 ?——澄江明月色成空

我們可曾安靜地觀察過自我?如果剝去我的身體,我的房子車子票子,我的信仰、人生觀,剝去我的親人朋友工作,剝去我的名字記憶,那麼還能剩下「我」麼?沒有了,剝去這些,所謂的「我」的概念就會變的無比模糊。這說明所謂的我不過是這一切的組合而營造的一個幻影,而我們卻把這個幻影當作真實的自我,給它貼上各種價值的標籤。死亡時,這個虛幻的自我必然消散,沒了啊!但是承載這個幻我的,卻因為對於幻我執取而做下種種善惡無計業等,不斷輪迴。好比火燒鍋底,這一世生命之火熄滅了,鍋底的焦垢卻不滅啊!——澄江明月色成空

淫慾,真的與外在的女色有關麼?飢餓,真的與外在的美味有關麼?那是錯覺!疥癬奇癢難忍,用火燒之,頓生快感,這火,就是外在的」食與色「,火無罪,罪在癬疾;癬無罪,罪在不知。究竟,是火燒疥癬的快感多,還是不生疥癬的喜樂多呢?諸佛所說的快樂是後者,凡夫所言是前者。你說,修行是不是樂事呢? ???——澄江明月色成空

你把信心置於微不足道且瘋狂至極的象徵之物上: 藥丸、金錢、「護身」衣、權力、地位、人們的愛戴、結交「正確」的對象,以及數之不盡的虛幻事物,你一一賦予了它們無比的魔力。你用這一切來取代上主的愛。你把這些東西當作寶貝來保全自己的肉體生命。它們全是獻給小我的頌歌 -- jesus ?

悲傷可以帶來領悟,更大的悲傷可以帶來更徹底的領悟,

但,要看你如何對待?

低級的對待,便是通過吸毒恣意來麻痹悲傷的神經,在放縱的短暫時光裏,你至少不會被悲傷打擾。但是你知道,這其中慘痛的代價不容分說。

世俗的對待,便是通過追求其他的幸福感來抵抗痛苦,對於金錢物質乃至女色的追求帶來不同的嗜好喜樂,在與嗜好的互動中,心靈獲得暫時的緩解。然而世俗的一切事物都是短暫的,你必然會從一種悲傷進入到另一種悲傷中,這,絕無倖免,時間長短罷了。

非世俗的對待,便是選擇相信神,選擇一種超物質的力量可以帶給你孱弱心靈的皈依,選擇心靈在對神的奉獻中獲得某種安慰,啊,雖然我很不幸,但是我有神與我同在。怎麼說呢,你的神並不是永久的保險桿,它不過是你恐懼心靈的自我創造。如同演若達多看到鏡中那個的臉,無比崇拜。它根本無法禁受住生命中的風風雨雨。。。

無論你用哪種方法逃避,逃避背後的本質是你與你的悲傷分離,你是你,悲傷是悲傷,你認為悲傷是你可操縱的東西,所以你可以不悲傷。這種心靈內在的分離便給了頭腦最好的原因動力向外索求,其實你索求的名利財色與神佛鬼怪,本質並沒有不同。當然,你不願意承認。

悲傷沒有解藥,因為解藥自在其中。

你就是悲傷,悲傷就是你,怎能分開?

對於悲傷的接納認可,就是融化「你」,

你的融化便讓悲傷從具體的感受淪為虛假的概念。

如果你總是揣著「善」的標準,去讓自認為「不善」的心靈屈從依附,便是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累不累。

自由的心中沒有善,也沒有惡,

它接納自身一切的悲傷喜樂,無有分別。。。

沒有分別的心靈,無論是悲傷還是快樂亦或慾望,都好比雪片落在烙鐵上,無法保持最初的形狀。。。

如同小動物舔吮自身的傷口,以寧靜的心靈指引頭腦向內的接納,而不是向外的依託吧,傷口不是外在的,是你自身的疥癬帶來你對於火灼的渴望。——澄江明月色成空

銀行裏沒有存款,你就會惶恐緊迫,惴惴不安。

沒錢就意味著,你沒有了物質保障,所以你心慌意亂。

那麼,能保障你靈魂的安全,養育生命等級的福報,你為何不去積蓄?

錢可以買食物,買藥品,買衣服,買房產,買汽車,買虛榮。

就是買不來你的生命。

絕不是隻有窮人才會身患絕症,富貴權勢也逃不脫生老病死。

在疾病與災難中,生命是平等的,在死亡面前,權利與財富是無用的。

可是福德資糧,卻可以在疾病災難死亡中,遇難成祥維護生命安全。

擁有富饒豐厚福德之人,無論出生入死都免遭痛苦。

在陽世富貴,於陰間豐饒,皆因身攜福報功德,可以抵禦惡業苦患。

培育福德的土壤,是一顆寬容善良的心。

樂善好施,簡樸純正,是澆灌福德的甘露。

清白公正,正直無私,謙遜友善,是哺育福德的陽光。

保持一顆平實純凈的心,則諸天神靈相隨庇佑。

與其向身外尋找神靈的庇護保佑,不如向內心培育呵護生命的福德。——謝安朔老師

攢錢不如攢福德。

一場重大疾病,或者天災人禍,就可以令你傾家蕩產,一生積蓄頃刻間化為烏有。

而行善修行積累的福報功德,卻可以在災難臨頭時,化險為夷平安度過。

物質財富終有消耗殆盡的時候,臨死前,我們兩手空空,赤條條離開這個世界。

而福報功德種植在心靈中,神識蘊藏的溫暖與大愛,如影相隨,託引我們的靈魂,往生佛國凈土,入住榮耀天堂。

如何積攢福報?寬恕內心的怨敵,是最大的福報;行善而無求回報,是福報恆昌之源。

潔身自好,自凈其意,弘揚真理,令眾生同度生死大海,是充滿三千大千世界,都無法涵蓋的功德。——謝安朔老師

早晨六點鐘,你睜開眼,拿起手機,翻看一天的新聞。

早晨六點半,你起牀洗漱,準備早餐。

七點鐘喫早飯,八點鐘收拾行裝,準備出門上班。

八點半到單位打卡,開始一天的工作。

九點半休息一會,上廁所,和同事聊聊天。

十一點多看看錶,準備結束手頭的工作,離開單位回家喫中飯。

十二點,準時下班,匆匆忙忙趕回家做飯。

一點鐘喫完飯,休息一下,午睡一會。

下午兩點半回到單位,開始下半場的工作。

四點半休息一會,和朋友說會話,接著幹手頭的工作。

五點半看看錶,準備收拾一下未完成的工作。

下午六點,打卡下班。

晚上七點喫飯,八點看電視,繼續追你未看完的劇情。

晚上十點半,準備睡覺了,洗漱完畢後,躺在牀上看看手機新聞。

晚上十一點,感覺有點困了,關燈睡覺。

晚上十一點半,你進入夢鄉。。。。。。

這基本上是每個人,每一天生活的流程吧。

從早晨醒來,到晚上睡著,一天24小時,習以為常的過著生活。

你的生活,是以每一天24小時,以單位來計算的。

你的人生,是以365天組成的一年來計算的。

你的生死,是以你活了多少年,來既定起始與結束的。

也就是說,人類完整的人生,是以時間流逝,來推演,來完成,所呈現的。

你的生命表現,隨著時間而來,隨著時間成長,隨著時間壯大,隨著時間衰老,隨著時間死去。

無法逃離時間的你,隨著時間來來去去。

你體現著時間,時間以你而表現。

你無法逾越時間,回到過去,也無法超越時間,去到未來。

於是,「你」只能被「禁錮」在時間之內。

時間「刻度」就是意識,時間「運動」就是感知。

時光,本質是「心靈」對「頭腦」的認同。

因為心靈感知,而有了存在,因為頭腦對存在「分辨」,而呈現存在之細微差異。

存在差異呈現出時間,時間是存在差異化表現。

那理解存在差異變化的,就是「意識」;被差異化存在凝聚的心願,就是「自我」。

意識與心願結合,就是你自己。

自我是時間的受體,時間是心意之投射。

我們生於時間死於時間,又有誰能脫離時間哪?

曾經可以,曾經能夠,絕對可以,人能脫離時間。

那就是真修行者,唯一渴望出離生死的絕對之心。

你的一生是由很多年構成的,對吧。

人生的每一年由很多天構成,對吧。

每一天都是由24小時構成的,對吧。

每一小時是由60分鐘構成的,對吧。

每一分鐘是由60秒鐘構成的,對吧。

每一秒鐘是由一千毫秒構成的,對吧。

每一毫秒是由一千微秒構成的,對吧。

好了,再往下細分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因為人類的心識,已經無法感知,更截短的時間片段了。

你看啊,從你早晨一睜眼開始,到你晚上睡著後。

24小時對於你而言,是一條延續不斷的線。

順著時間線,可以按部就班的,流水賬一樣展現出你的生活。

你一生的命運,生活歷經也是同樣的道理。

按照時間線延續下去,就可以根據時間線上的刻度,來標誌你某一段的生活形態。

從生至死都是一貫如此,你的命運是一條線,或者是一條只能前進無法後退的管道。

可是你想過沒有,這條長達數十年的時間管道,是由無數的毫秒構成的?

你每一天熟知的日常生活,是由一幕幕具體情節片段構成的。

比如說啊,此刻你正在看這篇文章,從開始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十分鐘。

十分鐘是時間長度單位,記錄了生命過去中,你的一個場景片段。

可是,將這十分鐘內發生的,任何一秒鐘的時間,將他單獨的抽取,獨立,呈現出來。

你所看到的,就不僅僅是,「一秒鐘時間」,這個計量單位。

而是在時間這個「概念」上,所建立起的,所連帶的,所延展的,所呈現出的。

你整體的生活,你所處的社會,你滯留的世界,你存在的宇宙,乃至完整的時空。

因為,時間是在空間中流動的,而空間,卻不會隨著時間而改變。

所以,只要生命在時間長河中,穿透任意一個時間坐標內的「空間」感,就可以突破時間。

聽起來不太可能吧,太天方夜譚了,太異想天開了,太胡說八道了,太離經叛道了。

其實是可行的,而且歷史上,屢屢有人成功的跨越時空。

前提是,此人洞悉並實踐了一條真理:外在宇宙時空,是內在心識的投射。

前面我已經說過很多遍,空間是心靈覺知的投射,時間是覺知對覺受的分辨。

可是從覺知空間開始,到我們人類所能感知到的,眼前的這個空間。

期間有許多不同境界,不同維度,不同質量密度,不同能量等級,所形成的空間。

任何一空間內,都有其不同速度的時間。

這些空間與時間,其實,都是你我心靈中,所蘊含的「靈識記憶」。

你的頭腦意識,越深入心靈感知,意識的概念越少,你自己去體驗一下,是否是這樣?

此刻,你去感知身邊的空間,不要動用思想,只是單純的感知。

感知空間的內心,會與所感知的空間相對;感知中會出現凝聚的專註力。

專註力中會有清澈,清澈中會有隱約的明晰出現。

若是,你的感知專註力,能夠深入清澈中,融入明晰內。

你的頭腦意識就會被,專註的明晰所遺忘。

當你的意識,能夠深入內心體驗中。

極深極靜的安寧中,你的意識就會被安寧取代。

當頭腦意識的散亂,被凝聚心靈的安寧,所替代時。

人類這個世界的時間,對於你而言就會停止。

不受人間時間流逝的推衍,肉身就會呈現脫離時間的狀態。

這就是為何深入禪定的人,經年打坐卻肉身不老的原因。

當心脫落意識時,心光發動所投射出的光明,反映在人體就是精微能量。

可以延年益壽,可以肉身不死,可以返老還童。

這僅僅是生命突破了,心識編織的很淺層次的空間,所呈現出來的狀態。

若是,心中覺知,突破覺知存在的「瞬息」。

你就從「存在」中解脫,如在人世間反映出來。

你就是穿越過去未來,遍滿宇宙蒼穹的永恆。

你就是超拔三界六道,度化生死輪迴的萬能。

這還是,針對於凡夫而言,所謂的萬能主宰。

如果是,內在脫落了覺知,三世十方瞬間滑落。

那能夠言說的,能夠指稱的,所有存在的,一切生滅的。

於此,只是一瞬間幻念。

幻念無根,亦無生處。

於是,無取無證,就是法界。

幻念性空,亦無滅處。

於是,無染無得,就是圓滿。

反映在人間,就是隨緣自在。

嬉笑怒罵皆禪定,喜怒哀樂皆菩提。

終日喫飯未食一粒米,終日走路未沾一粒塵。

想要解脫,有道路,有方法。

體察生活中,每一秒「當下」的空間。

直至體察的心,與所體驗的空間,合二為一。

體察的心中有清醒,清醒中會出現,脫落清醒的純澈。

純澈就是心識空間,進入純澈境界中,安寧熄滅記憶。

色身就可突破人間時間之束縛。——謝安朔老師

放下??

凡俗對於放下的理解多是不要計較,不要執著,不要掛礙。

好比手中捧著金子,讓你放下,告訴你這些都是無常,都不要貪戀,縱然你想,你願意,你容易做到嗎?憑個啥?為啥子就因個「無常」就不能貪戀呢?換句話,因為無常不貪戀的背後是不是對於有常的另一種貪戀呢?二者真的有很大不同嗎?從貪戀本身講,沒有本質不同,從因果相續將,卻有不同效果。貪戀常造諸惡業,如同債滾債,越滾越大,下輩子恐怕連放下金子的機會都沒了。不貪戀積累福報,如同利滾利,越滾越大,下輩子坐收漁利的機會就多。所以,從心的角度講,二者並無根本差別,從相的角度講,二者卻有輪迴相續的不同表現。

然而,如果你捧得不是金子,而是一坨屎,或者根本就啥都沒有呢?你還會放不下嗎?你恐怕連「放不下」都放下了,都無從談起了。是不是?

對了,真正的「放下」在這裡。它不是一種所做,而是一種無做!

除非你照破這一片虛妄,否則,你如何能真的放下什麼?即使你放下了貪慾,你還揣了個清凈。放下一個,又拿起另一個,扯平了,便是個假的。。。——澄江明月色成空

面臨死亡,你有把握嗎?

首先要明確一點,我們所說的自己,絕對不是頭腦意識。

自我,是心靈對意識的體驗;當大腦死亡時,意識消失。

而心靈中被意識觀念,身體功能所凝固的體驗依舊存在。

凝固的體驗就是——靈魂、元神、暖識、神識、神我、我執識,也是外道說的小我。

我們平時常說的自我,就是指建立於體驗之上的心願。

心願,心想,我想,因為有我纔有「想」,頭腦意識的運作,只是心願的具體表達。

而現實世界,卻是心願結合意識,所投射而出的名相。

為何說「相由心生」?為何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比如說,你見到了燃燒的火,火焰屬於自然現象。

你如何知道這種現象稱為「火」?是你的父母老師告訴你,這種現象叫「火」。

你的頭腦意識理解並記憶了「火」這個概念。

於是見到這種現象時,就會有「火」的名稱同時浮現於腦海。

同時,在沒有火焰現象存在於眼前時,你聽聞「火」這個名稱,腦海中也會浮現火焰的圖像。

為何火焰的概念,會直接導致,腦海中浮現火焰的圖像?

如果你從未見到過、接觸過、感受過火焰這種實在的物質。

單純的意識概念,絕對不會引起腦海中對火焰的浮想。

你之所以聽聞火焰名稱,就會在腦海中浮現圖像。

是因為你對於火焰的物理存在,有過具體的感受以及體驗。

對火焰的體驗感受,就不是頭腦意識完成的。

而是心靈感受、感知,對火焰儲存的體驗。

火焰是熱的、明亮的、流動的,會燙傷自己會很疼。

切身的感受凝固了心靈感受,賦予了火焰現象的「相」,記憶了火焰概念的「名」。

此後聽聞「名」,就會引動內心體驗,體驗催動感知,感知推動意識。

意識調取心靈儲存的體驗,在腦海中形成火焰的具體「相」。

你自己細細的品味一下,看看對火焰認知,是不是這種過程?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的內心,沒有對客觀現象世界,有過具體的、細緻的、感受的體驗。

我們腦海之中就不會形成立體的、具象的、完整而清晰的「具體世界」。

大腦運行意識的動力,是心靈願望在推動——我「想要」思考,我「想要」分析。

概念思想形成的基礎,是心靈儲存了體驗——這種體驗對應這個現象,這種現象是這個名稱。

因為心中有了「願望」,推動頭腦有了「意識」,意識概念調取心靈願望,對外界現象形成感受,感受凝固願望形成了體驗,體驗又塑造願望形成了「自我」,自我推動意識形成了「思想」,於是隨著內心自我的成熟,頭腦意識的發達,外部世界也就越來越具體,越來越完整真實。

而自我意識與世界名相,都源於心靈,故說「相由心生」。

是心靈體驗中,心願的凝固,而投射出外界的名相世界,以及認知世界的自我。

這兩者本是因緣聚合的產物,是心靈習氣與妄想的因果。

猶如水面泛起的氣泡,有相而無體,故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在心靈願望之內,有形成願望的本體,那就是認知,認知被體驗薰染就成為「自我」。

為何修行者要節制慾望,清凈六根?就是為了瓦解構成自我的習氣體驗。

當肉身死亡時,頭腦意識消失後,心中體驗積聚的習氣感受,以及體驗塑造的認知標準。

將會交融形成新的境界,這些境界就是三界。

境界是心靈體驗與認知構成的,同時體驗會牽引認知,形成對境界的取捨。

認知取捨境界就是輪迴。

人死的時候,內心會經歷一段昏迷昏沉的過程。

昏沉過後,心靈認知被體驗重新塑造,塑造成新的心願。

而下一世的自我,就會在心願的基礎上成長。

慾望習氣深重的人,隨著肉身意識的死亡,而墮入昏迷。

內心凝固的體驗會席捲心靈認知,進入宿業幻現的境界。

食色深重的體驗,會牽引認知,塑造出畜生道眾生。

吝嗇貪婪的體驗,會禁錮認知,塑造出餓鬼道眾生。

惡毒殘忍的兇狠,會追殺認知,反噬靈魂進入地獄。

理性公正的道德,會扶持認知,進入人間重獲人身。

柔軟善良的純潔,會庇佑認知,託舉靈魂進入天堂。

寬恕捨己的大愛,會融化認知,脫落心識圓滿法界。

在死亡的過程中,隨著意識的失去,你會徹底忘記自己是誰。

主導你靈魂歸屬的,全憑你內心儲存的體驗。

塑造你未來世界的,全靠你心靈認知的純潔。

對於修行者而言,此刻唯一能夠依靠的,就是平時禪定中。

所培育的安寧、舒適、祥和、明晰,以及純澈的覺知力。

祥和的心,掛不住仇恨的體驗,於是天堂是你唯一能看到的世界。

安寧的心,掛不住恐懼的體驗,光明充滿宇宙世界你可隨意往生。

舒適覺受,消散緊張焦慮煩惱,極樂妙明的覺受呈現出佛國凈土。

覺知明晰,明晰脫落光明覺受,天堂地獄人間餓鬼六道境界脫落。

生死輪迴的夢境中,修行者明晰離惑,六道善惡的境界中,修行者無染無掛。

於是,死亡的時刻,就是你解脫的機緣。

那麼,臨終的時候,是圓滿法界的莊嚴。

修行是修心,而不是修知識,死亡的昏沉中,你是沒有意識語言的。

靈魂無法對死神宣說「一心三藏,萬法唯識,緣起性空,自心即佛」等等深奧妙法的。

抓走靈魂去六道輪迴受苦的,是你自己的貪婪體驗,並非是魔鬼。

託舉神識進天堂享受極樂的,是你自己的純潔良知,並非是神靈。

令頓超三界輪迴即身成佛的,是你禪定中覺之明晰,並非是佛陀。

修行者,是一心逃離生死苦海的人,並不是憑藉真理,渴望在三界中建功立業的人。

誇誇其談,自以為是,志得意滿,自我炫耀,以真理裝點門面,滿足現實虛榮利益之人。

是誤入歧途者,是與法界聖賢背道而馳的可憐人。

真正的修行者,是潔身自好,是寡慾清心,是堅貞信仰,是溫暖奉獻。

修行者的神聖,是默默無聞,是真心改錯,是赤誠懺悔,是純凈清白。

死亡是不可預期,且無法迴避的,你,有解脫的把握嗎?——謝安朔老師

大乘佛法一直在等你。


我也認同一個回答的觀點。

首先,金錢和真理真的是對立的嗎?

但是顯然,你的前提是它倆是對立的。

我不認同,所以不站。

還有啊,現在這個時代,好人賺錢越來越容易了,什麼意思呢?就是人們不是非要違背道德底線才能賺到錢。你看下世界鉅富們,他們是因為比普通人更沒原則更沒底線所以變成有錢人嗎?不是吧?甚至可能相反。比爾蓋茨做公益的錢很可能很多人一輩子都掙不到,到底誰更有原則,或者誰是個好人呢。扎克伯格是違背了什麼道德所以變富有的嗎?巴菲特是做了什麼昧良心的事所以那麼有錢嗎?馬雲是對不起底線才富有的嗎?劉強東不夠好的行為導致了京東股票上漲還是下跌呢?

最後有一句話:金錢是卓越的副產品,而不是目標本身。

所以他們並不矛盾。而且可能相輔相成。當你沒錢的時候,更多的可能是為雞毛蒜皮煩惱和傷心,自己的爛攤子都處理不好,更不用說能多大程度上幫到多少人了。

並且,當你把它倆對立起來的時候,可能兩個都得不到。真理一部分是觀察,一部分是實踐,金錢也是。而你在空口無憑的討論兩者,並且有個隱含假設,金錢是要違背原則底線才能得到的。你覺得,當持有這種想法的時候,在想變有錢的時候,是不是更容易違背原則呢。在堅守底線的時候又會不會因為沒錢而苟且呢。

假設你的隱含假設是成立的,就是它們兩者是對立的。在憑空想像下做選擇,當然是站隊就可以了。那換個場景,你若是選擇了真理,那麼理應堅守它,一直堅定不移不改變。在別人給你幾十億讓你扇父母幾十巴掌的時候,選擇不要這筆錢,對吧?摸著良心問問吧。當誘惑足夠大,你所謂的底線你覺得你能抵得過本能嗎。而且如果真有這個選擇,你覺得你父母怎麼選呢。雖然這麼說不合適,也很抱歉這麼問,但是你自己想吧。


金錢(利益)和真理本不具有天然的矛盾性。

舉個爛例子:馬雲,在發現商機之後付諸行動,艱苦創業,最後謀得無上的利益,難道他創業時在金錢和原則、道德底線和真理等等之間只選擇了其一嗎?事實上,他既追求互聯網蘊涵的商機(真理),又得了金錢。然而這些跟原則和道德又能扯上什麼關係?

所以不能說追求利益就不得不背棄真理,追求真理就只能放棄利益。


尚存一口氣還是要追逐真理


金錢,因為缺少。真理天天都有很多人在給我灌輸各式各樣的真理。


勝利即使真理 所以我站金錢


謝邀。金錢就是真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