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到前段時間傳統武術和格鬥較量的新聞,中國傳統武術是否只是傳說、花拳繡腿,根本不適合實戰,還是說現在的人因為不是從小學武,所以沒有發揮出武術的威力。


是或不是對你有什麼影響?你要跟誰打?還是要跟誰吹牛逼?


先瀉藥,我之前已經回答過一個類似的問題,對於傳武的實戰性,我只想說,不比任何其他國家差。

首先,大家都局限於體術,詠春是拳法,但是傳武僅僅是體術嗎?各個派別的器械的實用在真正的對抗下充滿著壓迫力。

我是一個學習唐拳六年的武術愛好者,不精體術,專精槍法,是我所學的門派的馬槍以及步兵槍法,對我來說,學習套路戰技之後,提升最大的便是實戰,我們這邊的傳武圈子有大量的實戰交流,而我現在到了大學,仍舊保持著一個學期一次大型交流對抗的頻率,而私下的社團交流更是數不清了

有很多看不起傳武,認為是花圈架勢的,當我讓這些人拿起槍和我帶護具對練的,沒一個能贏過我,這也是為什麼古代優秀的受過訓練的士兵能吊打農民起義以及臨時徵召的軍隊一樣,而訓練的是什麼?並不是大眾所想像的各種奇特章法,而是對器械的把控,攻擊距離,騙招,虛晃,招架的時機,而一個普通人拿起器械的時候,根本是無從下手。

所以,傳武是老祖宗用血肉傳承的東西,武術就是殺人的技法,大眾的風向所指,真正的傳武練習者很少有我這種為傳武正名的人,因為他們不在乎,那在乎的是什麼?

是真正對傳武的熱愛,以及掌握技法與格鬥搏殺中樂趣。


以泰拳為例,如果一個人只練泰拳套路表演,從來沒參加過實戰對抗,更沒有實戰訓練,你能說他代表泰拳嗎?他被打敗你能就此認定泰拳只是適合表演的花拳繡腿不能實戰嗎?如果泰國把泰拳套路表演定義為泰拳,定性為全民健身體育項目,並且幾十年如一日的推廣泰拳套路,並且把套路編的花里胡哨,泰國拳師也以套路表演為能事,各種吹牛,你會覺著泰拳從來就是不能實戰的垃圾,還是會質疑泰國政府及泰國表演大師的錯誤行為?中國武術同理。

這時候有人肯定會問,人家泰拳就算有專門搞表演的不能實戰,但是更多的是專業搞實戰的,並且在各種擂台上證明了泰拳的實戰性。而中國傳武為什麼就沒有專門搞實戰的去打擂台呢?

那是因為人家泰國去打實戰打職業擂台可以賺錢生存,而中國研究傳武實戰的不靠打擂吃飯,很多是業餘愛好,靠教傳武吃飯的基本都是教套路表演的。尤其中國也沒有傳武職業擂台,泰拳從古至今一直保持著以實戰為目標,人家全國各地好多業餘和職業的擂台,形成一種戰鬥文化,純搞套路表演的很少很少。

而中國正相反,多少年來根本不以實戰為目標,以前街頭打把式賣藝賣大力丸跌打葯的倒是不少。形成一句古話叫把式把式,全憑架勢,這就是純搞花架子唬人的。建國後更絕,就是把套路表演定義為武術推廣,國家壓根不讓你形成戰鬥文化。傳武空有戰鬥構成,但是沒平台沒市場沒氛圍,到了今天積重難返。雖然也有有識之士在提取傳武技術運用到現代搏擊中,但這是一個需要時間的事業。

更何況我們的很多國人對自己的傳武從來不是幫忙扶持挽救的態度,而是貶低諷刺嘲笑的態度,他們從來不去試圖真正了解我們的傳武,而是跟著起鬨,這可能與我們國人的文化傳統心態有關。我們的國人非常熱衷毀掉自己的傳統文化,而且力求矯枉過正,倒洗澡水一定要把孩子一起倒掉。

中國的傳統武術不是為擂台而生的,它的實戰從來都是刁鑽狠辣的,中國的武術套路除了國家體院後編的花里胡哨的那些玩意,真正的傳統套路記載的都是面對實戰的各種兵器技法和拳腳肘膝摔拿技術,無奈被不肖子孫閹割玩殘了。


沒有實戰比賽的武術就不能打。靠表演,演示,是不可能誕生大師的。大師都靠打出來的。

誰見過中國傳武的比賽了???見過的,都輸了。輸了,就成了偽傳武,不能代表傳武,真正的大師眼看著傳武就要失傳,依然躲在深山老林里武德高尚淡漠名利,任由傳武消失在歷史之中——你說這可能嗎?

實戰技法一擊必殺,插眼踢襠武德高尚,氣功內力不能比賽……這句話是騙子的遮羞布。

氣功內力是迷信,這個直接就不談了。什麼實戰技法插眼踢襠,一練就死傷的武術,怎麼練?沒法練。沒法練,沒法比賽,又怎麼能變強?怎麼能篩選出強者? 所謂的比賽視頻拿出來一看,不是王八拳,就是回合制的演示表演。

如果說古代,古代行軍打仗難道靠個人武力? 指揮官上場就單挑?怕不是睿智。行軍打仗靠的是排陣,指揮,後勤,個人武力根本沒多大用。指揮官單挑更加不可能,指揮官死了,誰去指揮軍隊?

古代民間更不用提了。吃飽都成問題。有幾個能去練武?就算練武,沒有飛機火車,不可能展開大範圍交流比賽打擂台。武林高手頂多是個村霸。

只要動動邏輯思維的腦子,很快就會發現傳武根本就是一個騙局。


中國傳統武術有很長一段時間,幾代人沒有頻繁的進行實戰,在訓練體系上已經落後。

中國武術真的厲害嗎??

www.zhihu.com圖標

參考下奧運會運動員的訓練過程。

1896年現代奧運會興起以後, 運動訓練先後經歷了 四個發展階段。

自然發展階段(10世紀·--20世紀20年代)

新技術階段(20世紀20---50年代)

大運動量階段(20世紀60--70年代)

多學科綜合利用暨科學訓練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今),特別是20世紀50~90年代,隨著訓練實踐的不斷發展,運動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新興科學技術在體育領域的應用,新的訓練理論、方法不斷湧現,運動訓練理論有了很大發展,先後形成了一般訓練理論、項群訓練理論和專項訓練理論,運動員體能訓練問題的研究受到了普遍重視。

傳統武術更多的訓練方法,幾乎幾十年都不改變,並且還有復古的思想。


李小龍的父親是粵劇演員,李小龍在面試的時候給外國人不僅介紹了功夫,還介紹了戲曲。

袁和平的父親是京劇武生,後赴香港指導粵劇動作戲。

洪金寶,成龍還有整個七小福都是京劇班子。

說功夫片是中國功夫的發展成果,不如說是傳統戲曲武行多年來的沉澱。或者說,戲曲武行自始至終都是中國武術的一部分(但不是格鬥,武術≠格鬥,格鬥也只是武術的一部分)

所以你說你在大熒幕看到的武術,不是表演是什麼?如果想看實戰,去看散打比賽(不要混淆散打和自由搏擊)不管你想不想承認,那就是現代中國武術的實戰精華。


這個直接拿空手道的發展歷史來對照就懂了嘛。

最初的空手道是琉球本土的摔跤+其它格鬥技術和中國南方武術的結合,比如剛柔流和白鶴拳、上地流和福建拳師周子和的虎拳等等。甚至在琉球的《武備志》里你能看到千斤墜等等。

中國武術海外遺珠,空手道聖經——《武備志》徒手技術復原與探究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www.bilibili.com圖標

到了19世紀,琉球先是被日本佔領,之後一部分人出來在警察系統和學校教授唐手,並且創造了普及型也就是套路(平安、擊碎)等等,到了二戰後由於日本本土武道一度被禁止,空手道處於非本土(琉球武術)隨即迅速佔領市場。這個時候的空手道組手(實戰)是寸止製為主。寸止這個規則根據一些練習傳統的朋友們的說法是「在大約距離人一寸的時候開始放鬆不發力」的一種打點制規則。這種規則後來又發展出了體育規則(WKF)也就是奧運會上的規則。

然後其中有一位修習過松濤流和剛柔流的師範大山倍達出於對寸止規則的不認同(大山本人身材魁梧,寸止規則下不能發揮完全),創立了極真會以及全接觸規則,後期變成了一種不許用手擊打頭部、不帶拳套護腿的打擊技規則。在60年代的時候極真會以及其它空手道流派和泰拳有過數次交流,具體可以看下這個視頻。

【歷史探究】《真實的日本空手道 VS 泰拳的異種格鬥史 · 日本踢拳的誕生》中文紀錄片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www.bilibili.com圖標

再然後就是各種技術的交流和融合了,其中一部分選手出於各種理由轉而發展出了其它規則和技術,最著名的大概就是日式踢拳了,到了這一步就是基本就是完全現代化的搏擊技術了。

說白了,空手道的型里各類插眼踢襠的拆解也沒少到哪裡去,空手道到了今天出過的選手不少,某些方面來說,空手道的今天或許就是中國武術的明天,但是缺乏交流和對抗,固步自封於「我們的技術不是為擂台而生的」,不能像大山倍達和澤村忠等前輩一樣做出變革,能在比賽里有什麼好表現才怪。


如果上映的不是葉問4,

而是陳享4 或者是 譚三4,可能你就不會有以上的疑問。

詠春因為電影的熱度往往被視為中國武術的代表,但是在現實中,

詠春只代表南方武術中部份的貼身短橋技法,詠春的內圍技術是有可取之處。

先上視頻:

德尼蒂斯北勝蔡李佛(蔡李佛在MMA和街斗中的應用)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www.bilibili.com圖標蔡李佛拳(中國南拳之一)_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圖標

回到你的問題,中國武術當然不是用來表演,

以現代來說,

詠春是美國警察其中一個選修項目,在歐洲某些國家例如德國,詠春是特種部隊的項目之一,

在香港蔡李佛在八十年代就和泰拳有比試,有勝有負,

就算以MMA來說,很多技術在中國武術裡面也有,

轉身鞭槌(蔡李佛)

轉身肘(白眉)

掛手勾拳(洪拳)

抱腿摔(洪拳)

正蹬腳(詠春)

拍手(詠春)

截腳, 踼對手前腳的膝(詠春)

肘法...... ETC

這樣的例子我可以再舉十個。

所以中國武術並不是用來表演,是用來在術頭搏殺的古老技術。

就算是以詠春來說,它的搏擊理念和搏擊也是很相像的。

以拳擊來說,一樣有中線的觀念,我以前打拳擊,大家互出直拳,佔有中線的一方會打到對方,而另一方的手會被擠開,

詠春的三角馬和泰拳的三宮步都是正身對敵前腳虛點,

而且都主張用身架接拳,在大的道理上是相通的,

而且,詠春的技法並不主張力量,絕大部分都是攻擊要害,在擂台上很自然發揮不出威力,

但是像蔡李佛這種以力量為主的剛猛拳術,主要的攻擊手段是掛哨插(類似直擺勾)則在擂台表現很好,

所以我認為擂台是有參考價值,但不能完全當成真實的街頭格鬥。


不是,這個問題講起來有些麻煩。首先那幾個新聞中水分極深,騙子被當成傳武大師打輸比賽,這就和早年間拳擊賽用外國人假冒外國拳王被擊敗一個性質,都是為了錢,蹭傳統武術的名氣。其次傳武這些年發展仍舊沒喘過氣來,武術表演的雖然比正規比賽還多,但仍然發展的很爛,但因為數量的原因,導致題主等人有了這樣的錯覺。最後,葉問4真棒(/≧ω\),詠春真的超能打


你如果討論的是巴頓,萬宗華和葉問這三個人,那還可以聊一聊。直接就拿這三人代表了整個門派,甚至還要代表整個中國武術,我覺得你還是太年輕了,而且還有一種欽定的感覺。


電影是藝術加工過的,武術的作用就在於平常防身+強身健體

大多數時候你要把你的問題反過來想,比如武術不用來表演用來做什麼?防身?可以。用來打仗?金鐘罩鐵布衫也擋不住子彈啊,用來殺人?用來搶地盤?真的說到底就還是那句話,大人時代變了。緊跟時代來說武術的功能已經從以前的給冷兵器服務到了現在的主要用做健身的另一條思路而已。


謝邀,中國武術這種東西,本身基本上就只是一種鍛煉身體,陶冶情操的藝術形式。與其說是「武術」,我個人覺得更像是「藝術」。只不過在金庸老先生以及許許多多的作家,藝術家的渲染下變成了很多人心中浪漫的搏擊術。但是實際上傳統武術無論是訓練方法,格鬥理念,還是動作設定都已經嚴重落後甚至根本就是空想(如內力,輕功)。一種本就不適合實戰技擊的東西硬被捧上了神壇,現在突然跌下來確實真的讓人有些難以接受。傳統武術這種東西的價值更多的體現在文化上,不必太過糾結它的實戰能力。


2019.12.27更新

果然又有人吹武術是殺人術,然而武術真不是殺人術。

我們來看民國時期第二次武術國考時,康紹遠教授作為南京國術館學員,去觀摩時的觀後感:

國考時,我們放假了三天,觀摩了比賽,看了以後很泄氣:心想,這哪叫武術?上去就抓、就摔,誰被摔倒了比賽就完了。看不到武術的方法,武術好像也使不上,當時我在場,沒有一個用武術方法的:有以虛步十字手等待對方的,但是,一上去就是抓著摔,什麼姿勢也沒有了,就是抓和摔,看了很失望。

那麼康紹遠教授是不是一家之言呢?顯然不是。

時人田鎮峰把自己觀看國考的觀後感寫成了文章,發表在1935年《求是月刊》上:

在短兵比賽時,我注意留心的看了幾天,真精彩的,能施展出技術來的,可以說是沒有。長兵比賽時,倒是有幾位能施展出槍的能力。拳術比賽的成績,更是糟而且糟了。摔角比賽,還不如日本的柔道

「在短兵決賽的時候,人人手裡拿著一支『哭喪棒』式的短棍,兩人上了台,不是對著掄,便是互相戳,其外就是拼。決賽應當精彩,精彩就是這樣!」

武術起源不是搏擊,是舞蹈。

從技擊的角度看,只練武術會在認識上走上歧路。

拳擊里的架打與武術架打不一樣,武術架打有姿勢要求,不是你站著這麼打就完了的,你要是沒有姿勢,咱們則會說你武術不行。

武術表現了攻防形式,但是不能用。為什麼說武術不能用呢?因為武術有姿勢的要求,沒有姿勢要求也就不成其為武術了,而打人、打架需要什麼姿勢呀?年輕時,我也是堅信武術的技擊性。後來接觸了拳擊、摔跤、擊劍以後,從武術與這些項目的比較中,我才發現,武術就是一個鍛煉項目和鍛煉身體的各種姿勢:如果不練習拳擊、摔跤、擊劍等項目,你是不會認清這個問題的。並且,從技擊的角度來看,只練武術在認識上會走上歧路。武術不是起源於技擊,而是起源於舞蹈。不能因為動作跟技擊好像類似、相同,就誤認為武術是為了打人的技擊性練習。

————康紹遠

康紹遠何許人也?竟然說武術不是搏擊,而是舞蹈?

康紹遠,自幼習武,南京國術館學員,吉林體育大學教授,中國武術九段之一,中華武林百傑之一,2016年過生日吉林省委機關報發消息,新華網發消息的真正傳武大師。

另外,康紹遠教授南京國術館畢業後就去東南亞做武術老師。(傳說中必須有真功夫才能教授武術的地方),1949年後就在東北師範大學體育學院做教授,碩士生導師(真正唯一能做教授的武術家),先後擔任過全運會、全國性質武術比賽東北區武術總教練、總裁判長等職務。長期擔任長春市和吉林省武術協會主席,1992年被國家教委評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老體育教師」、1995年被中國武協評為「中華武林百傑」。

康紹遠教授先後發表的期刊論文如下:

《技擊不屬於武術範疇》、《簡論武術與中國哲學》、《武術與技擊區別》、《技擊與武術辯》、《和尚、道士不是武術創始者》、《古代兵器帶來的啟示》、《技擊初探》、《武術教學淺談》

1995年在中國武術協會等組織的「中華武林百傑」系列活動中,康紹遠被評為「百傑」之一。

中國武術實行段位制,其中七、八、九三個段位屬於高段位,而九段是最高段位,康老師是第一批八段,在吉林省只有他1人。

2002年康老成為中國武術九段,截止到2003年4月,全國九段一共10人,康老為其一,也是東北地區唯一的武術九段。

在上個世紀80年代武俠片盛行,社會上都流傳「傳武厲害」的時候,康紹遠對此很不以為然,他認為用「能不能打」來評價傳統武術,是把武術引入到了一條邪路上去。

因此,當他的學生孔慶勝做研究生畢業論文的時候,康紹遠就支持孔慶勝做這方面的研究,在康紹遠的支持下,孔慶勝相繼完成了《試論技擊不屬於武術的範疇》、《和尚、道士不是武術創始者》等一系列文章,在80年代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戴國斌在撰寫《武術:身體的文化》一書時,專門去採訪了康紹遠。康紹遠直接表示「武術就是套路,套路的形成才表明了武術的形成」「武術就是套路,沒有套路還能叫武術嗎?」

對於武術的實戰性,康紹遠闡釋說,「武術表現了攻防形式,但是不能用。為什麼說武術不能用呢?因為武術有姿勢的要求,沒有姿勢要求也就不成其為武術了,而打人、打架需要什麼姿勢呀?」「拳擊里的架打與武術架打不一樣,武術架打有姿勢要求,不是你站著這麼打就完了的,你要是沒有姿勢,咱們則會說你武術不行。」

同時,他還認為:「武術不是起源於技擊,而是起源於舞蹈。不能因為動作跟技擊好像類似、相同,就誤認為武術是為了打人的技擊性練習」。

學武出身的康紹遠,對武術本質的認識,也有一個變化,「年輕時,我也是堅信武術的技擊性。後來接觸了拳擊、摔跤、擊劍以後,從武術與這些項目的比較中,我才發現,武術就是一個鍛煉項目和鍛煉身體的各種姿勢:如果不練習拳擊、摔跤、擊劍等項目,你是不會認清這個問題的。並且,從技擊的角度來看,只練武術在認識上會走上歧路」。

身為正經教授的傳武大師康紹遠,他對武術的認為是值得現在很多傳武人深思的。


國家體委規定,中國武術分為中國武術套路競技和中國武術散打比賽。


你問的武術應該是指徒手的格鬥術,不是表演用的武術套路。其實徒手格鬥術在實際戰爭或者生死較量中的作用是比較低的。練個5年不如5分鐘買把菜刀。當然練過的就比不練的強,所以保鏢軍隊都有練但是肯定不是重點。

武術有很多種類,像空手道詠春擅長拳腿,太極我覺得應該擅長摔法,每種武術規則不一樣它擅長的東西不一樣。讓泰森去跟跆拳道運動員比腿法那就是搞笑。散打拳腿摔都有,你讓同級別散打運動員去打拳擊比摔跤那肯定輸,反過來讓拳擊手摔跤手上散打擂台也是輸。

像拳擊泰拳空手道也不是哪天從石頭裡蹦出來的,都是慢慢發展變化才成了今天的樣子。而現在的武術都是相互交融相互借鑒,空手道也學習泰拳,泰拳散打也學習拳擊,柔道和中國跤也交流很多。雖然大家都在自己的領域發展但也都相互學習借鑒

至於武術行不行呢,就是看發展,省冠軍就是比區冠軍厲害,國際級就是比國家級厲害。沒有從正面回答問題,希望這些知識能給你啟發,讓你重新認識你的問題


如果你敏感些可以發現,關於許多事物諸位都有「偏見」,我一般稱之為「意識消失」。

例如,專業與業餘的差距在隨便哪個領域都是巨大的;當你學樂器時,才有可能發現一些你「明白的」,很有可能只是「看起來明白」而已,老師的重要性就此不言而喻。

————————

我想說兩件事。

許多事,都有一般性原因在裡頭,本質顯然是不可改的。這些錯誤認知的出現原因是「業餘」,沒有正確、系統地理解各「說法」。還有就是本能的「做夢傾向」導致的。歸根結底,要想解決,彌補學識,讓意識到了的老師教,這是方法一。重要的還是「意識到」。

事一:武術是殺人技。

搞毛線,我就不信現代搏擊的擊打部位和古代的不同,我就不信那太陽穴用直拳打人不倒地。不都是力作用於人的某個部位嘛,一天天的。

發現相信這句話的人所缺失的意識了嗎?

事二:器材練肌肉比不上自重練的肌肉。

我就很懵逼,我這二頭肌、斜方肌、背闊肌受到阻力從而鍛煉,拿器材或自身重量,怎麼就前者不如後者了呢?不都是一樣的原理嗎?一天天的。

(ps:當然,我也只是個非常無知的人。我的目的是啟發。)


謝邀

不練傳武,不評價


UFC的選手在練詠春,美國海軍陸戰隊也在學詠春,德國特種部隊把詠春寫進了格鬥必修課。能不能打的不是武術,能不能打的是人。


應該說我們看到的「中國武術」,大多是殘缺的。殘在訓練的質和量都不足;缺在訓練內容缺失(主要是對抗訓練部分缺失)。


我們的先輩們將傳統武術推廣發揚,應用實踐,單說詠春,美國海軍陸戰隊七個隊,保安認證機構都在應用,如果真的不行,人家會用嗎?都是一拳一腳打出來的天下,只有中國人自己,天天嫌棄自家的東西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