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可以找到一組所有官話都具備,而其他漢語方言不具備的特徵?以此作為官話的嚴格定義?


按羅傑瑞的觀點:

官話方言的三個鑒別性特點:

(1)日母和微母不讀鼻音;

(2)全濁上聲歸入濁去聲;

(3)第三人稱代詞使用「他」。

ps,按照這個標準,杭州被劃為「官話」

之後他又補充典型特徵:

A、通用否定詞是「不」。

秋谷又補充典型特徵:

B、梗攝開口三四等入聲讀[i ? ]之類的高母音;

C、鼻音韻尾和塞音韻尾不同步發展。

由於每個人對「官話」的定義不同,上面指稱的是學術界一般認為的「官話」,大致等於《地圖集》里的官話方言。


是否可以找到一組所有官話都具備,而其他漢語方言不具備的特徵?以此作為官話的嚴格定義?

我覺得難。

《湖北方言調查報告》附錄有六十四張地圖。

沒有幾張圖能做到把官話和湖北的非官話(贛語大通片)區別開來。

例如:

即使有寥寥幾張能讓湖北官話與非官話劃清界限的圖:比如唐江陽的主要母音

湖北官話區雖然一律讀a,與贛語區的o,?形成了大對立,但跟普通話的ɑ也不統一。即使在贛語區中,亦有讀a的崇陽話。

題主問「什麼是官話」,也許走錯了方向。如若以具體的語音特徵判別,實際無明顯直接的定理。

我的母語鄂城話,儘管被學界認為是江淮官話,但其調值、辭彙卻與西南官話如武漢話高度接近。事實上黃孝片是否從屬江淮官話的爭議不小。我個人的認同是相較「淮語」更與武漢話捆綁的「鄂東官話」。

名皆由人定。溫州話與主流吳語差別極大也被劃為吳語,只是因為語言區劃分太多麻煩。因此便於討論才是核心規則。堅持普遍原理劃分語言,本身就與複雜的地域連續性相悖。


不能。官話也是八個次方言的集合。這八個次方言儘管大體接近,但各有各的特徵。以入聲的演變劃分了這八大次方言,其中江淮官話保留了入聲,實際上將之歸屬官話的確很牽強(參考更加偏北方的晉語)。黃孝片歸入江淮官話則爭議更大。西南官話中少數小片保留獨立的入聲調,且西南官話次方言有少數入聲字並未派入陽平(鄂北片多入陰平,疑似中原官話衝擊)。北京官話和東北官話的分立甚至連量化的標準都沒有,僅僅憑藉入聲派入上聲較多和較少一條進行模糊處理。因此,官話的劃分並沒有所謂統一的標準,也沒有所謂與非官話不同的個性特徵。漢語各大方言之間都是相互接觸,相互影響的。

一個小問題,官話應該是共同祖先能追溯到同一個源頭(原始官話)的所有方言的集合,為什麼一定要找到一組所有官話都具備,而其他漢語方言不具備的特徵?


1.分類是為了討論(描寫)的方便,為了分類而分類沒有意義。

2.認知語言學認為一個範疇並不一定一定要有共同特徵,有一個特徵集即可。相鄰範疇之間沒有明顯界線。參考這種思想,「官話」本身也是概念化的結果,官話與非官話沒有自然的界線。如果要有人為劃定界線,那麼僅僅是為了討論的方便,即第一條所說。


排除諸淮,官話的好幾個韻,陽韻入韻母音錯開的。藍青的也是這樣,除非像晉官那樣入聲繼續坍縮。

咸山一等開口喉牙 陽a- 入?-

桓韻 u?n uot

魂韻 u?n ut

宕江 陽a- ia- 入?- i?-

即便是最老的舊時正也是這樣,可見明初南京官話就存在這個特徵。


跑個題。我覺得「官話」這個概念不好,西南官話肯定不是官方的話,膠遼官話也不是官方的話。所以我建議用「中國話」「中國語」這個概念代替「官話」概念。與粵語、閩南語對應時,稱「中國語」,與廣東話、潮汕話對應時,稱「中國話」。因為「中國」的本來意思就是中原之地,官話使用地基本上包括了中國的主要地區,與古代中國這個概念相似,中國語或者中國話是古代中國地區的漢語自然演變的結果。次方言改名為「中國北京方言」「中國中原方言」「中國膠東方言」「中國華北方言」「中國西南方言」「中國中原方言」「中國江淮方言」「中國西北方言」「中國東北方言」其中「中國」二字可以省略,直呼「中原方言」即可。

另外一點我覺得河南話作為普通話最合適,中原官話使用人口接近兩億,僅次於西南和東北,且位於中國核心地帶,鄭州、開封、洛陽、西安、咸陽、南陽、濟寧、徐州、臨沂、淮安、安陽這些城市都用中原官話,河南話也最好懂,比北京話還好懂。



鹿鼎記里的官話,是普通話的意思

在別的地方也有打官腔的意思吧


試著給官話下個定義。同時符合下列四個特徵是官話:

第一,聲調陰去與陽去合併,且塞音/塞擦音聲母陽去調均不送氣(部=布,換=喚);

第二,韻母*ian與*ien合併(間=兼,咸=嫌);

第三,韻母*??與*e?合併(北=百,刻=客);

第四,韻母*on與*an合併(蠶=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