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能比姜維更早死於政治鬥爭。


謝邀

個人認為會,因為鄧艾的政治水平看來不如姜維,這位到時怕連沓中都沒得屯……

另外兩人曾在滅蜀前期打過一場圍繞沓中的攻防戰,可供參考。


鄧艾在蜀不就是一個翻版王平嗎。。。別想了,當不了大將軍


鄧艾和姜維的一個共同點是不願參與朝廷政治。

但是不同點就太多了。

第一,鄧艾大半生都很聽話,狄道王經作了幾萬的死,鄧艾提議放棄,陳泰反對,他也不說啥;司馬昭伐蜀,他不同意,但司馬昭堅持,他立刻出工出力打出了沓中圍殲、偷渡陰平。

所以當那種內外包括董厥、諸葛瞻、廖化、張翼群起反對瘋狂北伐的情況下,他絕不會像姜維那樣「哼都是世界的錯,老子有兵管你呢,老子就是要干」。

第二,鄧艾有出色的內政治理能力,選賢任能的錄尚書事或許不太熟,但邊疆的農業生產那是太熟悉不過了,隨意貼一段:

時欲廣田畜谷,為滅賊資。使艾行陳、項已東至壽春。艾以為「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渠,可以引水澆溉,大積軍糧,又通運漕之道」。乃著《濟河論》以喻其指。又以為「昔破黃巾。因為屯田,積穀於許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軍征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以為大役。陳、蔡之間,土下田良,可省許昌左右諸稻田,並水東下。令淮北屯二萬人,淮南三萬人,十二分休,常有四萬人,且田且守。   

水豐常收三倍於西,計除眾費,歲完五百萬斛以為軍資。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於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矣。「宣王善之,事皆施行。正始二年,乃開廣漕渠,每東南有事,大軍興眾,泛舟而下,達於江、淮,資食有儲而無水害,艾所建也。

大膽估計鄧艾治漢中,不說到諸葛亮這種水平,大概率也能保證自給自足,軍民無擾——對,一的那種瘋狂消耗國力北伐導致群起反對的事也很難發生。

第三,鄧艾有出色到毒辣的地理眼光。三國後期論地勢判斷,鄧艾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洮城識破搶佔,樂嘉識破搶佔,附亭識破搶佔,武城識破搶佔,基本上敵人還在朝目的地進軍時,他就把目的地搶佔了。

姜維敗得那麼慘,一半原因就是鄧艾的地理眼光,另一半原因是鄧艾攻守並重,毫無破綻。數次據城而守不多說了,段谷野戰,瘋狂斬殺;沓中圍殲,再次瘋狂追殺;劍閣拉鋸,進入姜維菊花。姜維對陣郭淮陳泰都好歹互有勝負,對陣鄧艾真是輸得一點脾氣都沒有,兩人實力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當然姜維如果據城堅守,鄧艾北伐也不會容易的,畢竟王經用敗兵都能守城。問題是姜維就是個大齡中二,邀功心切,沒有戰鬥哪來的戰果?沒有戰果怎麼立功?而姜維一旦敢動,後果你看了前文也知道的


謝邀。即便讓姜維跟鄧艾角色互換,也改變不了蜀弱魏強的局面,結局依舊會是蜀國被魏國所滅。


鄧艾通曉地理,可以說是當時軍事數一數二的軍事人才。鄧艾和姜維互換身份,北伐的情況怎麼樣不好說,因為北伐不見得是對蜀國好的選擇。而且起碼鄧艾不會做出放棄禦敵於外、據險而守的戰略方針,導致蜀國被一戰滅國。


先明確一下,鄧艾是否需要繼承「北伐狂魔」的人設。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