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以前曾看过一个贴,为什么桂林米粉走不出桂林,如果搞清楚了这个问题,那热干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任何地方性的美食,本地特色越浓,就越难走出去。中国的疆域太大了,撑死了算,全国各地开始民间的交流也就是建国以后。在往前,基本都是相互闭塞的,别说美食,连语言都不互通。(这里不得不感叹千古一帝秦始皇,他最大的功绩不是统一中原,而且统一之后颁布的书同文车同轨,文化上的统一才是真正的统一)几千年的时间,都各自养成了不同的饮食喜好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名菜或是小吃,根本就不是因为菜本身,更多的是因为人,不是宫廷专供就是千古留名的名人。比如东坡肉(苏东坡),比如西湖醋鱼(宋高宗赵构),比如北京烤鸭(朱棣),比如叫花鸡(朱元璋),就连臭豆腐也少不了毛泽东的宣传。

再说个例子,除中国外,全世界范围的麦当劳都是吊打肯德基的存在,偏偏在中国,肯德基远胜麦当劳,核心原因就是肯德基对口味的本土化。不仅卖粥、油条、卷饼之类,还有鸡肉卷里的甜面酱,鸡排里放藤椒等等各种骚操作,这也是全世界最经典的案例。

还有个本人的小经历,七八年前跟几个小伙伴骑自行车从广州北上1000多公里。其中好几个湖南的,偶尔谈起臭豆腐,我觉著长沙的臭豆腐巨难吃(有很多亲戚在长沙株洲做生意20多年,现在都扎根当地了,以前经常去玩),被他们一顿怼,非说我是没吃到正宗的。然后在长沙的两天他们带我吃了n多家所谓的正宗的臭豆腐,说实话被武汉的臭干子完虐。后来想通了,对外地人来说正宗真的不代表好吃,尤其是口味这东西太主观了

说起热干面,作为最不河南的河南城市信阳,基本也是吃热干面长大的,甚至都出了九头鸟这种专门做热干面的品牌连锁店,跟武汉的蔡林记一样样的。口味上跟武汉热干面的差异有多大都不知道咋描述,但在信阳的热干面基本上必放豆芽的,这点武汉人怕是听都没听过吧。别说信阳,湖北的其他城市大多也都吃热干面,黄石和十堰的口味跟武汉的口感差别是最大的。另外,洪湖的热干面很多店默认是不放芝麻酱的,对,人家也叫热干面

别说其他城市了,10几年前,习惯了汉口的热干面,我觉著武昌的热干面都是变异产品,虽然也没有几个人吃的出来。现在嘛,除了蔡林记所有门店都是统一口味,其他每家店的热干面口味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嘛,一道特色美食,如果想走出本地获得更大的市场,就必须迎合当地人的口味做出改变。热干面这种偏科生(国内各种干拌面不少,但像热干面这种干到极致的无出其右了,我80%的外地朋友都觉得热干面实在干到没法吃完),我觉得能走出省真的是个奇迹了。想起来豆汁儿和炒肝儿,估计永远都只能是北京人的自我陶醉了。


面粉这类的小吃基本都有这种问题,我曾经在深圳大芬油画村附近吃了一家武汉人开的热干面,味道都是对的,就是感觉面有点不到位,老板自己都说没办法做到跟在武汉的时候一模一样。

所以其实主要就是面的问题,人在深圳,热干面不可能每天从武汉空运,同样的原因,重庆小面、桂林米粉、兰州拉面这些离了自己的发源地,口感都会有差别。


每个地方的特色美食与当地的水和其他的原材料有很大的关系,我个人觉得还是与水有很大的关系。

武汉处在长江边上,然后热干面也发展了很多很多年,已经有一定特色了,而且还有一定的味道。一般情况下,其他地方如果引进热干面是很难在短期内超越它。

哪怕是很多地方把热干面引到当地,通过其他的一些原材料的配方的改革,也还是达不到武汉热干面那种味道。

再一个就是武汉热干面跟做面的人有一定关系。每个师傅的手法也是不一样的,当然做出来的味道肯定是不一样的。

总体来说,在武汉三镇热干面的味道差异不大,但是可能在汉口的热干面还是比较地道一点点,我个人是这么觉得的。毕竟汉口作为武汉的老区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很多好吃的都在那边,尤其是有地方特色的美食。


也有可能是吃热干面的姿势不对!

你到武汉的街(gai)高头看哈子,总能发现端著热干面站在路边哈吃的,或者边走边吃的人,以前做公交车都有人坐在车上吃(现在很少了)。在就是很多过早的地方,店面很小,店里面的坐不下,蛮多人都在外面搞个小板凳,加个方凳坐在人行道高头吃,热干面旁边还要加一碗蛋酒。

在武汉以外的地方,冒得这种氛围,吃不出这种感觉。


正宗的热干面店子里面你是可以点了之后问老板要一碗绿豆汤的。如果店里面没有准备绿豆汤或是不给那就说明你吃到的是假的热干面了。以前在北京吃过一次所谓的热干面,没吃完就走了,真的是太难吃了。还是武汉的最好吃,湖北其他省市也还可以,越往北越难吃。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