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一個可能比較獵奇的答案——元朝的建立過程證明瞭中原傳統的戰爭模式即使是面對全盛時期的蒙古遊牧軍隊也是有一戰之力且毫不遜色的。

講到冷兵器時代的巔峯戰力很多人都會將蒙古騎兵作為例子,即使蒙古軍隊面對埃及馬穆魯克、安南、日本、爪哇的戰爭也有敗績,但這都有地形和後勤方面的影響,尤其在開闊平原野戰時蒙古鐵騎甚至被認為是無人能敵的。

也有的人會以明朝追亡逐北,將元廷一路追殺到捕魚兒海為例子,證明在正確的指揮下,中原軍隊相對於蒙古軍隊也能呈現壓倒性的優勢,但是反對者則會以元朝定居中原、承平日久,軍隊早已忘記遊牧生活、腐化墮落為理由,彷彿忽必烈推行漢法反而腐蝕了蒙古軍隊的「武德」似的。

我覺得元朝的成立和穩定過程本身就是對上述說法的反駁。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對決中,阿里不哥居漠北,經正統忽裏臺大會加冕,獲得諸多蒙古貴族的支持,可以說是蒙古帝國傳統的象徵;而反觀忽必烈一方雖然也在上都稱汗,但其軍隊和政權基礎都在中原,甚至連精銳怯薛都從漢軍中抽調有文獻指出,忽必烈手中的怯薛歹和侍衛親軍有大量的漢人,這種說法對不對?

一邊是蒙古帝國的正統,另一邊是在飽受戰亂的華北由一個難稱正統的胡人天子統領的不倫不類的「中原王朝」,開戰的結果卻是一邊倒,只用了4年時間阿里不哥就成了忽必烈的階下囚,即使考慮到忽必烈也是黃金家族成員,以及也有東道諸王和旭烈兀等部分蒙古貴族站在忽必烈一邊等因素,這也仍然證明瞭中原地區的戰爭潛力,所謂遊牧民族的傳統"武德"在海量的人口物資面前也是無力迴天,遼金宋的失敗只能代表他們王朝自己的無能,根本代表不了中原王朝的失敗。

而在元朝此後不到百年的歷史裡,雖然元朝內部也說不上穩定,但無論是面對西北窩闊臺、察合臺汗國,又或是元朝內部遊牧傳統派與支持漢法派的鬥爭(如兩都之戰),無一不是以佔據中原的一方獲勝,甚至到了元朝末年的元順帝鎮壓嶺北行省的阿魯輝帖木兒也是手到擒來。

可以說忽必烈確實是很有遠見的,儘管可能並不心甘情願,但他通過推行漢法拉攏中原漢人人心的路線明顯比那些固守遊牧傳統的蒙古貴族成功的多,也使得他的後代從此壟斷黃金家族之名,讓「大元/達延」之名在草原上又延續了200多年,確實是一段非同尋常的歷史了

【史學論文】Dayan與「大元」--關於達延汗(大元大可汗)的汗號【元清吧】_百度貼吧


順著來,因為它結束了中國中古末期之亂

  • 中古之亂:自安史之亂以來,藩鎮割據→五代十國→北征南戰

逆著來,因為它造就了今天我們的格局

  • 現代中國格局:從中華民族往前,五族共和→三族八旗→女真改滿→契南合漢→東亞陸統→漠北整合
  • 是中古時代沒落後的否極泰來
  • 是近古時代東亞大陸的資源整合的開始
  • 是近代現代當代格局形成的根源

元朝存在過的意義,無論是政治上、文化上乃至民族上都是中國的、亞洲的甚至世界的文明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很簡單,因為元朝結束了自唐朝末年以來400多年的分裂局面,使中國重新回到大一統,

這還不算,元朝還把西藏劃入中國領土,要知道,元朝之前的中國是沒有西藏的,西藏的前身叫吐蕃,吐蕃歷來跟中原王朝的關係就不好,甚至還屢次出兵攻擊中原,

1254年,吐蕃歸順大元,從此變成中國領土,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派十萬大軍駐紮吐蕃,在吐蕃實行中原法律,用中原紙幣,


有很多人都喜歡明朝,覺得明朝作為最後一個漢人王朝非常有吸引力,其實在真正的歷史界元朝比明朝的口碑還要好,元朝纔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的餘暉。這不是我說的,我見過好多文章(我說的是專門研究歷史政治的人士寫出來的),這些文章的作者幾乎沒有對明朝有好感的,反而會特別提到元朝是「比較好」的時代,對明清的評價是「一塌糊塗」,甚至好多人壓根就不提明清。

中國人說元朝必然繞不開四等人制度。其實元朝本身沒有四等人制度,因為這四等人想到一塊很難,所謂的種族等級只不過是學者通過研究元朝法律總結出來的高低,你要是穿越到元朝問「四等人」,估計路人都不知道你在說啥。漢人是第三等,南人是第四等,低於第一蒙古人,第二色目人,不過你要知道,元朝那麼大一個帝國,雖然把色目人放的地位不低,但是大部分色目人是不可能背井離鄉來到華夏大地的,再加上蒙古族人不多,可以說華夏大地生活的也就是華夏人。其他人種地位雖然高,可大部分都不在這,因此元朝漢人生活並沒那麼差。

元朝本質上是階級社會,而不是等級社會。也就是說,看一個人社會地位的,不是你的人種,而是你的階級,只不過等級低的人上升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對於優秀的華夏民族,這事並不大。如果一個漢人是官員,一個蒙古人是百姓,那還是漢人地位高,就這麼簡單。

元朝的經濟,雖然和前朝宋相比黯然失色,但是也算不錯,元朝被譽為「商人的天堂」,外國依舊稱中國為「天朝」,馬可波羅將中國記錄成「遍是黃金的國度」(這裡記錄的元大都,即北京),其實這話是說元朝社會發達,結果還真有歐洲人以為中國「遍地是黃金」,於是紛紛來中國。

元朝是歷史上首次以「中國」自稱的政權。雖然「中國」夏商周就已經出現在古籍之中,但它作為一個國家的稱呼還是頭一回出現,之後的明清皆沿用這一稱呼。所以說元朝不是中國的,請閉嘴,元朝自己都承認了。

元朝的行省制度,至今依然有影響。

元朝作為一個馬背上的王朝,也沒有拋棄造船業,只不過遜色於唐宋明。

元朝出現的藝術形式「元曲」,亦是一種有魅力的事物,雖然和唐詩宋詞相比還是差了一截,但是鑒於中國古典詩歌自唐以後就在走下坡路,明清詩作的平庸,元曲依舊經常和唐詩宋詞拿來一起。中國詩歌的格式發展趨勢是由整齊到不齊,以唐詩為巔峯;文學作品藝術性是由高雅向世俗發展,以唐詩宋詞雙璧為巔峯,之後的元曲開始逐漸世俗,到戲劇和小說,完全世俗,元朝是重要的過渡期。

綜上,元朝本身不那麼差,比唐宋不足,比明清有餘,在中古和近古之間的歷史時期展現了獨特而精彩的一頁。

由於蒙元強悍的征服力,以及蒙古人對文治的不精通,使得元朝別具風味,確實有「一代天驕」的意味,粗獷而豁達。沒有唐的霓裳羽衣,也沒有宋的青瓷白玉,元朝的感覺可能就是一匹馬和一壺烈酒吧。這樣一個帝國在世界歷史上註定是空前絕後的存在。


社會氣氛比較自由吧,社會尊重科學,但是對普通人太可怕了,其實像明朝初期那樣嚴格的社會制度反倒是保護了中下層平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