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不推薦」電影特刊,更多「影片」討論歡迎關注。


面對前期拍攝不如意的素材,剪輯師是否有能力讓它們起死回生,從而拯救一部電影呢?

這個問題的出現,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剪輯師的價值,也體現了剪輯師的無奈。

雖然剪輯是電影製作流程中的核心一環,但在以前的電影圈,長期得不到業界的重視。不過,隨著中國電影走向工業化流程,導演中心制開始向製片人中心制過渡,剪輯師的地位也逐漸抬升,因為製片人心裡很清楚每個人能給他幹什麼。但讓剪輯師們哭笑不得的是,如今他們備受重視是因為電影門檻越來越低,誰都可以拍片子,拍出來的素材非常不專業,這反倒讓剪輯師的作用增大了。比如只有兩個小時的電影,有些不專業的導演、編劇卻拍出五個小時的素材,面對這麼多的素材,他們不懂如何處理,這樣就需要剪輯後期來搶救。即使是專業的團隊,有時因為各種原因,也會導致拍攝的素材與原計劃出入較大,只能靠剪輯力挽狂瀾。

在實際工作中,剪輯師經常面對的困難有以下幾種:

1素材太少,缺失主要內容,信息量不夠

2素材太多,但雜亂無章,中心不明確

3素材拍攝質量不佳(主要是攝影攝像問題)

4素材內容和最後導演想要風格不符。。。

可以說,一個功力深厚的優秀剪輯師,是可以通過一些方式「拯救」一部電影的。讓我們來看一些經典的案例。

電影《降臨》在剪輯時,一場關於用外星人語言講述夢境的戲沒有拍攝。剪輯師和導演的替代方案是,他們拿到了錄音棚裏錄製的外星人語言並從頭開始建構這場戲。最終這場戲的效果不僅強調了語言學家和外星人之間的聯繫,也有助於加強呈現電影關於溝通的主題。當缺乏素材時,剪輯師需要充分利用現有的素材,想盡辦法去補救。

素材太少,剪輯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時素材太多,但卻零亂沒有主題,也會讓剪輯工作充滿挑戰。

所以剪輯師幫助釐清電影故事線就尤為重要了。最經典的成功案例莫過於越戰劇情片《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這部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導演的電影是出了名的禍不單行。影片在拍攝期間遭遇了臨時更換演員、自然災害、長時間停機等各種麻煩,好幾場花大力氣拍攝的戲最後都沒在成片中出現。負責影片剪輯工作的,是由剪輯師兼音效設計師沃爾特·默奇(Walter Murch)所率領的團隊。

《現代啟示錄》原本很容易淪為一部雜亂無章,語焉不詳的電影,但默奇和剪輯團隊通過努力,將看似零散的場景和一個臨時趕工出來的結局編織到一起,使得最終成片既可以作為一個線性故事來欣賞——講述一個在越南的美國上尉受命沿湄公河而上,去刺殺一個叛變的陸軍上校—也可以看作是一件極具表現主義風格、近乎抽象的藝術品,讓觀眾感受到戰爭的瘋狂混亂、對人身心的摧殘。《現代啟示錄》之所以能成為大師級的剪輯範本,是因為即便在最不合常理、最如夢似幻的場景下,影片的發展依然遵循敘事邏輯,同時又讓人覺得捉摸不透這個故事。

剪輯師還可以通過重組素材,改變影片風格。剪輯師孔勁蕾曾說,只要素材足夠多,剪輯師就有巨大的發揮空間,可以把一部青春片剪輯成一部驚悚片。

在剪輯師的妙手操刀下,一部不好的片子可能煥發出新的活力,或者一部沉悶的文藝片可能會變得懸念迭出。

文藝片《白日焰火》獲得柏林金熊獎,票房實現大豐收,打破了文藝片叫好不叫座的魔咒。該片導演刁亦男喜歡緩慢、沉悶的影像美學風格,但觀眾可能不愛看這類片子。於是片方請來楊紅雨擔任剪輯,希望剪出一部觀賞性強的影片。這部影片有懸疑緊張的故事情節,楊紅雨就在這個基礎上又做了一些節奏上的改變,情節推進的懸疑感大大增強。楊紅雨剪輯的版本出來後,不僅得到導演的認可,也得到市場和投資方的認可。

面對專業電影團隊拍攝出的專業素材,剪輯師可以通過以上方式做大的調整,使最終的影片「煥然一新」。但很多時候,很難遇到電影級別的製作團隊,如果素材實在爛到渣,剪輯師也無力迴天了。

所以,剪輯師是否可以拯救一部影片,還是要看實際的素材內容和剪輯師自身的功力。後期剪輯師其實並不是萬能的,但我們永遠要有一個追求萬能的心,努力提升自己的剪輯思維,才能面對花樣百出的素材,努力滿足甲方的需求,提供優質的內容。

想獲得更多影視後期的乾貨內容可以關注公號:星馳影視後期 。想了解有關影視後期的相關課程可以添加微信:18410175123 18513952123 備註知乎


大概談不上拯救,但我的經驗是容易忽悠別人上當……

我研究生的時候有個印度導演,第一次作業時據同組其他同學說他很坑,但我並沒和他合作,於是並不知道實情。但最後他的成片非常有風格。規定是不能兩次合作一個導演,所以在第二次的時候挑了他合作,除了一些小插曲和意外的原因,也是因為被他風格化的成片吸引了。

但真的合作的時候我才發現我被徹底坑了。

這個傢伙吧,並不會導演……

他現場一塌糊塗,控制不了演員,完成不了進度,如果你單看他拍出來的素材,根本湊不成一部電影。

但他強烈的風格化是怎麼回事呢?

他拿著一堆湊不起來的,沒頭沒尾的素材,開始買視頻素材,然後想辦法把故事串起來,所以最後就會形成一種極端風格化的東西。

其實並不是他一開始就像拍這種風格化的片子,而是他拍出來以後沒辦法連起來了,只好靠這種風格化把故事抹平……

這算是我研究生生涯中被坑的最慘的一次。

我木有找到關於這個片子成片的任何照片,但我覺得我硬碟裏肯定有定稿剪輯,不帶特技的。哪天找出來給大家歡樂一波。

AND翻遍朋友圈,找到了一張拍攝時候的照片。

設定是科幻且未來,桌面是鏡子。但我依稀記得,最後成片裏並看不出來這個鏡子做桌面的高級感……


這個問題的出現挺及時,因為最近疫情影響,恐怕有不少作品因此出現了這個問題。只是首先要明白後期不光是單單一個剪輯,特別是現在的電影,基本都離不開特效,而且一般也是外包給專門的製作公司負責。可能一部電影,拍攝是幾個公司來拍,後期是幾個公司來做。分工很細,你單問一個剪輯,實在不知從何說起。而且剪輯就是個工種,要怎麼剪還得聽後期公司老闆。大概大家看了好萊塢片子有所謂「導演剪輯版」覺得剪輯好像很重要吧?那是好萊塢,但在我朝,這些後期公司的打工仔們跟一部片子的導演能見到一次已經很激動了。最多組長和老闆跟導演能通個電話啥的。

本身如果是專業正規的拍攝流程,按著分鏡腳本來的,每天有拍攝單,時間地點鏡頭號都標的清清楚楚,漏拍少拍是除非碰到不可抗力的情況,概率不高,但專業的導演絕不會一開始就指望後期,還是要靠拍攝團隊去補救鏡頭的;

當然,有些情況後期是當仁不讓的,比如拍出來有些鏡頭可能不能過審,這種情況,是後期發揮作用且最辛苦的時候,因為電影的製作週期是死的,國慶檔,你就得國慶之前搞出來。比如幾年前的一部國產恐怖片,有個飆血的鏡頭,特效搞了個效果,送上去,說沒感覺;然後再搞了個效果,說不錯,過一會兒,說太嚇人,過不了審,折騰了幾個來回,最後決定鏡頭不要了。剪輯師給我死過來,把這段給掐了吧。可能一羣人幾天熬夜的努力就那麼白費了。當然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前期拍攝糟糕,聰明點就別做後期了,有這力氣,不如去掐死那個導演吧。


題主你知道《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嗎?》

可惜豆瓣電影沒有收錄,要不然我肯定給它打五星滿分。

而被他當做剪輯素材的電影《無極》,給它評一星我都覺得太高了。

至少在這個片子上,剪輯起到了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


題主說的拍攝糟糕具體指什麼?素材的清晰度?視角?思維邏輯?還是其他?

本身對於電影來說,剪輯和拍攝就是一體的,因為題主說的是電影,其他的剪輯我就忽略了,下面展開聊聊。

電影本身拍攝就很講究,很多導演在選擇攝影的時候都是要找熟人搭檔,熟悉的攝影才知道導演想要的感覺。而撇開清晰度來說,但看素材內容和鏡頭視角、色調等技術參數來定奪素材好壞真的很難,真的沒有所謂「好壞」的標準。

高深的那些解構大師名字我就不掰扯了,就說通俗易懂的王家衛,我們當年上學學影視欣賞的時候,老師就說了,王家衛的電影中很多的鏡頭視角都是「不規矩」的,杜琪峯電影的剪輯也是很飄的,但是這倆人很多片子真心拍得不錯啊,即便你看不懂劇情,也覺得他們倆很多東西真的有b格啊……而且對於他們的這種剪輯風格你不能說是一定好,或者一定不好,很有可能王家衛杜琪峯的很多素材在別的剪輯師眼裡就是很糟糕的素材,而那些拍得很規整的「好素材」在王家衛和杜琪峯眼裡未必看得上,只能說方法對應需求。

一般情況下,數碼時代技術指標不好(比如虛焦、色調不對、鏡頭構圖有問題等等)的情況很少,一般片場導演都能實時看到剛剛拍攝的鏡頭的效果,而且都能在監視器上預覽實際拍攝效果,而不是單純看演員的表演,如果不好或者不滿意,可以現場調整不滿意的地方再來幾遍(演員耍大牌不願意再來一遍這種情況不在我們討論範圍之內),一般都能把素材拍到導演滿意為止。而剪輯師一般也都是聽導演的安排來剪輯,而且剪輯師一般不跟組,很難對拍攝的素材進行品控,素材品控基本都是導演了。

當然,當年膠片時代的電影剪輯師另一回事了,因為確實會出現很多素材因為沒法第一時間品控導致給後期造成麻煩的,電影史上還有膠片被燒掉的事兒,即便是數碼時代也偶有素材硬碟被盜或丟失的情況。但是一般導演都會想盡辦法補拍,補拍的素材還是會儘力拍好,也有運氣好的時候補拍的鏡頭優於第一遍素材的。總之,目前電影前期拍攝素材對剪輯的影響有,不過也沒有那麼大,甚至幾乎可以忽略。

*我和《瘋狂的賽車》電影剪輯師唐華老師(黃色衛衣)

再說剪輯。很多人認為完成電影剪輯工作的剪輯師應該會有很大的權利去對前期的素材去做取捨或者是再創作,但是真的不是!!!

就像我一開始說的,導演一開始拍攝的時候,其實把素材拍攝到剪輯的工作流程基本上都已經構思好了,留給剪輯師的空間真的不多……剪輯師究竟幹嘛呢?我很有幸在2018年時一次小範圍聚會上認識了《瘋狂的賽車》的剪輯師唐華老師(咱們是老鄉……),唐老師那天在現場也回答了朋友們的提問——剪輯師其實更多是一個技術工種,用自己的技術幫助導演實現想要的效果,但是想要把拍得希碎的素材魔術手一樣變成大片,幾乎沒有可能,更多的時候,剪輯師的工作是導演告訴你這麼剪,你就幫我去剪,順便幫導演想一些技術手法實現導演想要的效果。

電影本身是工業化程度很深的一種藝術形式,工業化就要求大家都對各自的工作內容要足夠熟練,甚至是精通。導演更像是一個「產品經理」,所有東西都要懂一點,但是又不用所有東西都精通,如果導演還精通部分領域那再好不過,如果都精通自然最好,不過也會有問題。總得來說,還是和前面說的一樣,導演其實在拍攝的時候就已經在把關了。所以一部電影好壞,剪輯很重要,但是似乎又沒那麼重要。

關於剪輯和素材的關係,題主有空可以看看《憨豆先生的假期》那部電影,當中很有意思的一個橋段就是憨豆先生手持攝影機隨便拍的假期寫真居然誤打誤撞被放到了戛納電影節的展映大屏幕上,正當大家看導演原作覺得昏昏欲睡的時候憨豆先生的「混剪」作品配上高度「藝術裝x」對白之後瞬間引爆全場,效果超好。那麼你說究竟是憨豆先生真的拍得好呢?還是剪輯好呢?還是原來展映的那部電影的旁白好呢?反正我相信,在電影的場景設計中,原來那不展映的電影拍攝的素材肯定是不錯的,但是為什麼讓人昏昏欲睡呢?

(圖片侵刪)

綜合來說,電影是工業化程度很高的一種藝術產品,本身從編劇、演員、道具、拍攝、後期,甚至是宣傳推廣都是系統化工程,不能單獨說剪輯能救一部電影,一個電影好壞都是各方結合的產物,而不是單純說拍攝或者剪輯那麼簡單。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