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造詣上,尤其是在國學上,王國維的造詣要更高,研究領域不僅廣,而且精,多有開創意義。

魯迅本人也對王國維十分敬佩,曾在文章中說過:「中國有一部《流沙墜簡》,印了將有十年了。要談國學,那纔可以算一種研究國學的書。開首有一篇長序,是王國維先生作的,要談國學,他纔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

整個中國近代學術史,能得到魯迅如此評價的人也寥寥無幾。


各有所長,術業專攻,各自都有非凡成就


關公戰秦瓊哪個能獲勝?不是一個門類的,不應該放在一起比,雖然魯迅也寫過學術著作,他的中國小說實踐是非常重要的小說史研究,但他本身並不是一個學問家。而王國維是一個靠學術謀生的人。


差不多吧,只是魯迅的小說太有名,掩蓋了自己歷史學的成就。


得想想何為學術造詣。論學問陳寅恪最高,教授的教授,但他研究歷史得出的那些結論?易中天說是大抵屬於陳舊之談。的確,解放後,他幾乎是唯一不肯拿馬列觀點分析歷史的人。這風骨很硬,但學術上遠離真理,不是越有風骨,越南轅北轍嗎?林紓晚年不就給魯迅評了個「真不行」。

王國維不是死守學問的人,頗能在舊學中引入新知。《宋元戲曲史》受郭沫若誇獎,古文物研究受魯迅稱讚,《人間詞話》明白總結所謂意境為何物。惜乎出身和環境,逼的他和漢奸羅振玉纏不清,思想難以擺脫一些舊物的黴味。

魯迅的光耀,在中小學生眼裡,只看見他會寫文章,卻不懂得他給大學生編的教材《中國小說史略》乃是舉世無兩的寶貝,文學史上第一流的文學批評專著,用胡適的話,他做的是上等的工作。但毋庸多說,比起那兩個人,他更擅長的不是去弄些古物。老舍說,無論新學舊學,他都能說話,也敢說話,用新文化的思想佔一個領導地位。


各有千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