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可笑的。

古龍曾經說過,殺手和妓女是這個世間最古老的職業(大意)。殺手賣命換錢,妓女賣身換錢,並不可恥,但殺手非要標榜自己正義,妓女非要給自己立牌坊,不僅可笑,而且可恥。

貶中,本來就是一門生意,獲得的是名也罷、是利也罷,在一定程度上都還可以理解,可笑的是,明明就是賣點文字換名利,偏偏還把自己標榜成魯迅。

更可笑的是,偏偏還有那麼一幫子人,真以為那是魯迅。


本來,《方方日記》在國外鐵定能成為暢銷書的。

人都喜歡看那些自己不喜歡的東西的缺點,包括喜歡看朝鮮多麼落後殘酷,希特勒多麼壞,以及中國的體制有多麼不合理之類的

比如,方方寫很多人感染了也不允許去醫院,只能死在家裡。字裡行間透漏著這些人的死都是因為體制導致的。

西方人彷彿找到了中國內部攻擊體制的寶貝,火急火燎地要出版她的日記。

但天道輪迴,書剛出版,國外疫情爆發。

義大利,美國後來都出現人死在家裡來不及救治的情況。西方人這才發現是因為醫療資源不足導致的,根本與體制無關。

方方日記指責的其他中國問題,很多人一開始以為只有中國有,但現在發現這些問題在他們身邊不僅存在,而且可能更嚴重。讓讀這本書的人以為寫書的根本就在映射他們自己,甚至在譏諷他們。

結果就是現在,方方日記上架這麼久了,銷量慘淡,而且西方沒一個政客敢引用裡面的事情。

封城,強制隔離,大規模檢測,中國之前做這些的時候他們在一旁冷嘲熱諷,雞蛋裏挑刺。

現在中國情況好起來了,他們全都照搬過去,雖然效果比不上中國,但卻也不敢再罵中國了,只能揪著吹哨人的事翻來覆去地說。


從楊靖宇將軍之死,看我們為什麼會反對方方日記。

楊靖宇,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一生致力於民族解放事業,他本是河南人,卻因抗日需要投身東北,最終埋骨他鄉。他的威名在東北大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東北抗日聯軍的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一個影響著現代中國的民族英雄。

「九一八」事變之後,楊靖宇在東北的遊擊隊伍不斷壯大,令日本人頭疼不已。他身材高大,身手不凡,在東北的隆冬裏,雪厚林深,楊靖宇穿梭其中,來去自如。日本人形容楊靖宇像個大鴕鳥,在雪地裏一蹦一蹦,幾下就沒了影。日本人個矮腿短,雪深沒膝,怎麼跑也追不上他,於是就特別佩服他,甚至把他神化了。

在他的帶領下,東北抗日聯軍從最初的遊擊隊發展到最後成軍,並於1936年整編兩個軍,合成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楊靖宇任總司令兼政委。

楊靖宇是唯一一個與毛澤東、朱德並列當選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會名譽主席團委員的中共黨員,也是唯一享有政治局委員和元帥規格葬禮的革命先烈,他對中國抗日戰爭做出的貢獻,不下於任何開國元勛。

就是這樣一個英雄人物,不是死在日本人的槍炮下,而是被自己曾經的戰友出賣,並最終死在曾經的戰友手裡。

事實上,楊靖宇將軍就是死在中國人自己手裡。

造成楊靖宇將軍蒙難的主要有四個叛徒:

第一個叛徒:程斌,抗聯第一軍第一師師長,楊靖宇最信任的人。1938年率部投敵,組成程斌挺進隊。程斌知道楊靖宇必然藏身於某個深山老林的密營中。那些密營裏有糧食,有柴火,使得楊靖宇能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惡劣環境中生存下來。程斌帶領「討伐隊」將密營全部搗毀,使楊靖宇失去了生存的保障。

第二個叛徒:張秀峯,軍部警衛排排長,父母雙亡的孤兒,被楊靖宇撫養成人。1940年2月他帶著機密文件、槍支及抗聯經費叛變投敵,向日軍提供了楊靖宇的突圍路線。張秀峯是楊靖宇的貼身警衛,知道楊靖宇的活動規律。此人2月叛變,楊靖宇3月份犧牲。

第三個叛徒:張奚若,抗聯第一軍第一師特等機槍射手,叛變後在偽通化省警務廳廳長岸谷隆一郎的命令下,開槍射殺了楊靖宇。當時,楊靖宇將軍一度詐降,說要談判,騙一個日本小隊長向前,並乘機把小日本擊斃。日寇領隊惱羞成怒,命令射殺。張奚若第一個扣動扳機,楊靖宇倒在一棵大樹前的雪地上犧牲。事後,又是張奚若用鍘刀把楊將軍的頭砍下

第四個叛徒:蒙江縣保安村村民趙廷喜,他上山砍柴發現了楊靖宇。楊靖宇好幾天沒喫飯,棉鞋也跑丟一隻,對趙廷喜等幾個村民說,下山幫他買幾個饅頭,再買雙棉鞋,給他們錢,不要告訴日本人。趙廷喜倉皇失措地下山,很快就向日本人告發,直接導致楊靖宇將軍被圍困。

程斌、張秀峯、張奚若、趙廷喜,全都是中國人,但他們都心甘情願地當日本人的奴才,並用比日本人更殘忍的手段來對付自己的同胞,這就是楊靖宇將軍的死因,且是當時的普遍現象。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前,日本關東軍一萬九千人,東北軍十九萬人,對於要不要打,關東軍內部意見並不統一,因為沒把握。這時,時任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徵四郎出來做工作。他認為可以打。他分析,從中國民眾的心理上來說,安居樂業是理想,至於政治和軍事,只不過是統治階級的一種職業,當時的中國老百姓和政府之間是斷裂的,在政治上和軍事上與民眾有聯繫的,只有租稅和維持治安。

以他對中國人的瞭解,他認為,中國民眾國家意識淡薄,並不關心誰掌握政權、誰掌握軍權,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小日子。不就交稅嗎,交給滿洲國是交,交給日本人也是交,交給張大帥也是交,交誰都一樣,中國民眾不在乎,所以可以打。

結果正如他所言,「九一八」事變,日本三天拿下瀋陽,一週拿下遼寧,兩個多月拿下整個東三省,期間基本沒遇到像樣的抵抗。

這種局面不僅在東北出現,在全中國都差不多。七七事變,日本全面侵華,不到一個月,華北淪陷!

抗日戰爭開始,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及其以下20多位中央委員集體投敵,58位將官集體投敵,一些國民黨部隊成建制投降嘩變!

簡直匪夷所思!

龐炳勛剛剛獲得臺兒莊會戰的勝利,還被授了勛,卻帶領整個部隊嘩變,變成偽軍。14年抗戰期間,協助日軍作戰的偽軍人數高達210萬人,超過侵華日軍的總人數,使中國成為唯一一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偽軍數量超過侵略軍的國家。

為什麼會這樣?

是中國人天生軟骨頭嗎?不是。從古至今,中國抗擊外來入侵者的故事比比皆是,漢朝霍去病抗擊匈奴,宋朝嶽飛抗金,明朝戚繼光抗倭,均保衛了中華大地。為何在近代變得如此不堪?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多數民眾選擇觀戰,英軍登陸後,民眾主動向洋人出售蔬菜、牲畜和糧食。結果英國一萬多人從廣州打到天津。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老百姓不是幫著抵抗外族侵略,而是加入到哄搶圓明園財物的行列。

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一萬多人,十天攻下北京。

當時我們中國民眾之中有給八國聯軍後勤輜重推小車的;北京城高尺厚,有給八國聯軍通風報信提供情報的。

只要洋人願意給錢,他們可以從當地民眾那裡獲得任何想要的信息。

當八國聯軍進攻皇宮,被僱來的百姓幫著填平壕溝,幫扶梯子,幫坐城頭瞭望。

後來,洋人要處罰抵抗者,要殺人,便指定中國人捆中國人,中國人砍中國人腦袋。

對於這一狀況,孫中山曾形容:「四萬萬中國人,一盤散沙而已。」

在我們上歷史課的時候,書本只會告訴你侵略者有多兇殘,絕不會告訴你老百姓有多麻木。

事實上,中華民族近代的災難,絕不僅僅是帝國主義如何的殺人無度和猖狂,我們極度的衰弱和分散,不團結,一盤散沙,纔是關鍵。

人人只關心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好死不如賴活著」「好漢不喫眼前虧」,什麼國家利益、民族意志,統統沒有,表現出集團性精神沉淪和人格沉淪。

這樣的土壤只會醞釀漢奸,這樣的文化讓人背叛起來毫無心理負擔。

然而,來到近代,西方早已完成國家利益的統一,英法百年大戰,英美大戰,德意志民族崛起,日本明治維新全面學習西方,這些國家在不斷爭鬥中完成民族意志統一。「有國纔有家」這句中國人今天耳熟能詳的話在近代被西方各國用實際行動演繹,而在中國卻沒有。

近代大思想家嚴復在《孟德斯鳩法意》中說:「中國自秦以來,無所謂天下也,無所謂國也,皆家而已。一姓之興則億兆為之臣妾。其興也,此一家之興也;其亡也,此一家之亡也。」

家是我的家,國是皇帝的國,所以洋人跟皇帝打仗關我什麼事?我顧著自己就行了,這就是當時的社會心理。

近代探索者們在總結中國失敗的原因時,總結「器不如人」「制度不如人」「文化不如人」,那都是管中窺豹。

器不如人?北洋水師,艦船無數,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結果甲午海戰一役,直接被打成渣;制度不如人?推翻清政府,走共和之路,引進西方裝備,結果九一八之後,節節敗退;文化不如人?改寫白話詩,打到孔家店,結果抗日戰爭期間,大半個中國被叛徒出賣,文人出力最多。

真正的原因在於,國家已經在近代中國人心中消失!

近代中國覺醒的過程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1895年康有為「公車上書」,一小部分封建官僚士大夫階層覺醒,一小部分統治階層覺醒,他們意識到現代國家應該是人民的國家,嘗試君主立憲。

1919年五四運動,知識分子開始覺醒,他們沖向街頭,為國家呼喊,為民族呼喊。

1937年全民抗戰爆發,民族總體覺醒,中國人才發現,侵略者來到中國大地,不僅打國民黨,打共產黨,還殺中國老百姓,這是全民族共同的利益。

真正讓老百姓意識到這點的恰恰是中國共產黨。因為共產黨走的是羣眾路線。蔣介石抗日,選的是軍事路線,他根本沒抓住中華民族衰弱的本質,唯有毛主席領導的人民軍隊,他們走的是羣眾路線,知道要喚醒全民族共同抗日。

這種喚醒,不僅是貼標語,談話,而是用實際行動表率,他們經常鬥爭到最後一兵一卒。

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楊靖宇,在遭受叛徒出賣後,仍在林海雪原獨自戰鬥,誓死不降。

有一段楊靖宇和村民趙廷對話。見楊靖宇幾天沒喫飯,臉上、手上、腳上都是凍瘡,趙廷喜說:「我看還是投降吧,如今滿洲國不殺投降的人。」只剩單槍匹馬的楊靖宇沉默了一會兒,對趙廷喜說:「老鄉,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這一句話驚天動地,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後來,日本人對於楊靖宇將軍的英勇和頑強頗感惶惑:楊靖宇自被陷入重重包圍之中以來,被切斷食物來源。這些天他究竟怎麼生存?為解疑惑,他們命令醫生解剖檢查楊靖宇將軍的屍體,看他的胃腸裏究竟有什麼。經解剖,發現他的胃腸裏一粒糧食也沒有,全是未能消化的草根、樹皮和棉絮!在場的日本人無不驚呼:中國竟有如此威武不屈的人。

這種精神同樣感染其他中國人。

當諸如楊靖宇將軍這樣的英雄事蹟傳開,中國人的血性被喚回,中國人的民族意志、國家意識被喚醒,在強有力的組織下,中國人不再是一片散沙。

史學家在研究中國近代史時,無不認為,喚醒國人國家意識、民族意識,是中國共產黨為苦難深重的中華民族做出的重大貢獻。

從此,中華民族在面對外敵入侵問題上,在維護國家利益方面,變得空前團結。

抗美援朝、對印自衛反擊、對越自衛反擊、抗洪搶險、抗震救災、抗疫戰鬥,中國人無不奮勇爭先,不計個人得失,甚至犧牲性命,中華民族從此不再被外族欺負。

為什麼《方方日記》在海外出版之後國人反應如此強烈?一些原本支持她的人開始反對她?就因為她觸動了整個中華民族維護國家利益的神經。

中華民族怕什麼?中國人怕什麼?就怕那種只顧個人利益,不顧國家利益的思潮再現。

當國人開始批判《方方日記》在海外出版時,作者一句:「我相信一個強大的國家不會因為一本書的出版就坍塌掉」,國人無不憤怒,因為這話讓人想起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是那些為洋人扶梯子的國人,想起日本入侵中國時,在前面開道的「偽軍」。他們都是這麼想的,他們都理直氣壯,過好自己的日子就行,國家於他有何干係?

為什麼說這是一種思潮?

因為《方方日記》之後還有「方方日記接力」。

網路上60篇「方方日記接力」(大概率會被一些想賺黑心錢的人拿去出版),基本上力挺《方方日記》立場,他們從各種角度論述日記的合理性,甚至延伸到各個領域。

這些文章有個共同特點,首先從個人接觸的圈子出發,談幾件身邊(或者是聽說的)慘事,在情感上贏得讀者的認可,然後引申到其他方面。

中華民族怕什麼?就怕這種軟刀子,因為它從個人角度出發,在強調個體的今天,永遠讓你覺得有道理,然後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他的觀點。

在國家利益面前,在民族利益面前,還需要去為只考慮個人利益的人辯護嗎?

這便是今天多數人反對方方日記及其支持羣體的原因。

更多問題討論,盡在「觀雲者」(ID:guanyunzhe2017)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楊靖宇」,《楊靖宇傳》,金一南《苦難輝煌》,《民族集體自尊授課》。


挺方方的文人出生年份,方方1956,葉大鷹1958,閻連科1958,俞敏洪1962,劉川鄂1961,梁艷萍1961,朱大可1957,王家新1957,陳國恩1956,馮黎明1958,戴建業1956,葉青1962,孫立平1955,呂效平1956,李鳴生56,李玫瑾58,喻國明57,夏春平58,譚邦和55,王小妮55,尹鴻61 ,王旭明57。出生年份從1956~1962年,進入1966年分別是10歲至4歲,至1976年分別是20歲至14歲,全部完美地避過了普九教育。


託方方老師的福

極左和另一個文字開頭的詞的風評在今年肉眼可見的變好

作為一個鍵盤左,喝水不忘挖井人

感謝並支持方方老師繼續蹦達下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