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引用一下知乎用戶畫藍海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6192131/answer/897628603

還有戴亦舒的回答,其對春物結局的評價也是負面大於正面的: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6173971/answer/899010116


我的批鬥現場居然連續兩天邀請到了我自己,儘管我知道這多半是有人打開了自動邀請,不過還是不由得覺得這件事情就是荒誕本身。

我本來是想過幾天好好整理一下語言然後發在自己的專欄裏的,然後看到問題描述把《文學少女》寫成了超一流作品,我是真的坐不住了。

儘管我對《春物》的結局頗有微詞,但是你把它跟《文少》放在一起,那我肯定是先要罵《文少》的。不過這個問題的主角是《春物》,那關於《文少》我就只簡單地說幾句。《文少》的確是看起來很有「文學性」,但是仔細想想《文少》本來就是由一個又一個公認的「文學名著」串聯起來的故事——那自然是很有「文學性」了。

但是,回到《春物》的語境裡面,「文學性」到底是指什麼呢?說實話,它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概念,必須要先給予含義才能繼續討論。在這裡,不妨先給「擁有『文學性』的輕小說」下一個定義:輕小說超越了被消費的意義,擁有了一般被認為是傳統文學才擁有的性質。

那麼,根據這個定義,《春物》是一部「擁有『文學性』的輕小說」嗎?我認為是有的。《春物》的「文學性」是通過對傳統的校園戀愛喜劇類輕小說進行「解構」,從而實現了對校園戀愛喜劇題材的超越,擺脫了傳統框架的束縛,才能表現出它的文學性。

那麼,什麼是「解構」?讓我們暫且拋開德里達、尼采、康德或者是其它一些光是看到就要頭疼的名字。如果用一個更加常見的詞來替換「解構」這個看起來不明不白的詞,我覺得應該是「顛覆」。在討論《春物》是如何對傳統的「校園戀愛喜劇」進行解構,或者說進行顛覆之前,我覺得首先應該先明確,什麼是「傳統的校園戀愛喜劇」。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把一部「傳統的校園戀愛喜劇」類輕小說濃縮概括到最簡單的形式,比如渡航的精神導師,平坂讀的《我的朋友很少》(笑)。這類輕小說大體上都逃不過這種模式:一個「亞撒西」的男主角,與各女主角之間互動從而產生一段段故事,增進與各女主角之間的關係,然後抵達結局——一般也就是後宮、全滅、單線三選一。

那為什麼說《春物》是對這種模式的一種顛覆呢?如果把「真物」當作分界線,把《春物》分成兩部分來看的話,那麼前半部分的《春物》實際上是這樣的模式的:一個自閉男主角,與各女主角之間互動從而產生一段段故事,但是隻增進了兩個主要女主角之間的關係。與上面的「校園戀愛喜劇」看起來很類似,但是又有本質上的不同,那就在於男主角,比企谷八幡,「大老師」。

要進一步解釋這個問題,就不得不講到關於《春物》的「歷史定位」問題。《春物》的「歷史定位」,最直觀的體現就是2014-2016輕厲三連冠。它能做到三連冠離不開背後的人氣支持,而如此龐大的人氣是如何帶來的?我認為,主要是在比企谷八幡帶來的「代入感」上。校園背景提供了一個接近現實生活的舞臺,而比企谷八幡這個「自閉症」人物形象則與「輕小說」的目標讀者的形象驚人地一致。如果只考慮故事背景與比企谷八幡這一個人物,堪稱「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現在我們知道,大老師帶來的代入感帶動了整個《春物》的高人氣,進而使它成為了一部「優秀的輕小說」。那麼,大老師這個人物與《春物》的顛覆又有什麼關係呢?讀者對大老師產生的代入感,是讀者與文本的互動的一個部分,而這種互動則是雙向的。讀者在對大老師產生代入感的同時,大老師作為一個符號也在指向著外部的讀者。比起「傳統的校園戀愛喜劇類輕小說」乃至是「傳統的輕小說」,也就是一般意義上我們所考慮和談論的輕小說來說,《春物》在嘗試通過這種指向外部的方式來為自己引入現實主義的內容——它在嘗試著討論一個現實中存在的問題。而這一點正是其擁有的「一般被認為是傳統文學才擁有的性質」,也就是文學性的體現。一般來講,輕小說是不會探討現實問題的,輕小說,從習慣上來說,是傾向於虛構的,因為其主要的任務是提供一種不存在的「體驗」以供消費的。在這個角度來看,《春物》當然也是輕小說,因為我們都知道,現實中是幾乎不可能存在雪乃和糰子的。但是,《春物》不限於單純地提供「體驗」,更是在嘗試通過大老師這個人物來探討現實。這種嘗試與輕小說連載式的出版形式和日式通俗作品喜歡的「成長」題材簡直就是絕配——書外的讀者也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成長」。

即使是進入了追尋「真物」的後半場,這種現實主義也依然在繼續,不如說是在推進這種探討。而對我而言,之所以這個結局不可接受,就是因為這種結局強行結束了這種探討,大老師與讀者之間的指向關係被突兀地宣告結束,最終還是淪為了提供「體驗」的一個工具。這種關係的突然結束在書中就體現為,「真物」這一概念被強行渾水摸魚糊弄過去了。造成這種結局的原因到底是日式通俗作品的通病,還是渡航本人的原因,還是真的被商業化束縛了手腳,那就只有渡航本人知道了。

現在看來,《春物》作為「優秀的輕小說」而言,其歷史定位在輕厲三連冠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作為輕小說而言,雪乃結局也不會對這個「優秀的輕小說」的定位造成任何影響。但是,這種「文學性」的嘗試被以如此強硬的方式宣告結束,不禁還是覺得可惜。至於漏洞或者說「沒填完的坑」,其實也就只有真物一個問題,但是這個貫穿全書後半部分的線索就這樣不明不白地被帶了過去,實在是也說不上結局的處理有多好。


謝邀。

歷史地位和文學性並非是什麼遙不可及和高高在上的東西,各位輕小說讀者不要妄自菲薄。下面逐一回答:

1、春物的結局是否充滿未填的坑且走向俗套?

我的回答是否。

春物的結尾從立意講也好,從人物關係講也好,從故事情節講也好,並沒有什麼未填的坑(包括真物到底是什麼),只是渡航選擇了一條常規的,平庸的道路。用通俗的話說就是「不夠好」。

但是不夠好和俗套之間還差著十萬八千里,如果渡航搞了個三人行,我才會認為結尾俗不可耐。

2、結尾對春物的歷史地位是否有影響?

我的回答依舊是否。

談到歷史地位,大部分人會下意識的想到文學史什麼的,春物當然無法載入這種級別的史書,可並非只有載入大部頭的史冊才能算歷史地位。

在談論輕小說時,今日的我們依舊會提起十幾到幾十年前的涼宮、全金、秀逗,這就是作品樸素的歷史地位。春物作為輕厲三冠王,10年代風格獨樹一幟的作品,早就是被人銘記且繞不開的作品。一個不夠好的結尾只能影響作品更進一步,卻不會影響已有的成績。

3、春物的結尾是否對作品的文學性有影響?

emmmmmm,在網上討論的時候,我一般不會用文學性這個詞(嚴肅討論例外),因為這個詞迄今為止也沒有一個公認的解釋,況且學界的解釋和大眾的用法基本也不搭界。很容易造成討論的雙方都不清楚對方到底在說什麼,最後變成和原話題沒啥關係的定義大戰。

故而,結合題主對問題的說明,我試著提煉一下問題中「文學性」的本意——作品結尾的處理是否影響到了作品主題的表達?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春物的結尾不僅僅要看14卷,應該把12-14卷結合起來看。這三本書承擔的任務是——深化雪乃這個人物、解明大老師要選擇的道路、闡述真物的本質。

在我看來,這三個任務完成的都不夠好。

雪乃的形象的確從原來的刻板、標籤化有所好轉,然則論角色立體程度,不要說和大老師比了,甚至不如作品對糰子的塑造。

大老師最終用主動選擇雪乃來表達「自己選擇道路」、「從被動的人生觀轉為主動的人生觀」。這個處理只能說太普通,因為在這種戀愛要素比較重的校園故事裡,結尾選擇伴侶是一個常規操作,擔不起故事立意的重任。

最後,真物這點,渡航幾乎是和稀泥般地糊弄過去了,過程上令人失望,這點等寫正式評論時再詳細闡述。

綜上所述,春物結尾的處理雖然不算爛尾,卻也足夠乏力。正如那句老話:行百里者半九十。

春物差的,就是最後沒能邁出的那一步。

當然,能行到九十,在輕小說領域已經是稀有的優秀和成績,春物依舊是無可爭議的好作品。

PS:看,谷川流多麼狡猾,只要不結尾,作品在讀者的期待腦補中就依舊是完美的233


我是這樣想的,比企谷八幡的夢想不是不變的,但要我硬說的話,應該就是「沒有人受傷的世界」和「什麼都不用說就能傳達,什麼都不做也能明白,無論發生什麼都不會發生毀壞,那種與現實相去甚遠的,愚蠢而美麗的願望」前者導致,他沒辦法不顧糰子的感情和雪乃的獨立要求,所以在最後12,13上很多事都很糾結,後者是他無論如何都要接近雪乃的原因,因為他雖然也不知道什麼是真物,但直覺認為他與雪乃之間的這些各種情感應該是最接近的,真物是坦然面對的大道,不應該是讓三個人都如此糾結的讓人痛苦的東西,所以要獲得真物就把這些隱瞞,糾結全都打破,還有一點,比企谷八幡,至始至終,都沒有喜歡過糰子,這是事實,話說,大老師有很多地方做的確實不好,但從長遠來看,破「糰子」纔是真的對糰子好,但這違背了他的第一個理想,這也是為什麼第九卷,靜老師對他說,「不傷害任何人是不可能的」這也是八潘的成長,他對第二個理想以前是想都不敢想,對第一個理想確一直以自己的孤僻,歪理來曲解現實來自我欺騙試的實現,這又何嘗不是他最討厭的欺騙,第九卷後的大老師是覺醒後的,之後大老師開始承認他的第一個理想是不可能實現的,但他所做的是儘力,就是說,他會致力去維護第一個理想,但也開始勇敢的追求第二個,可以說是他正真的理想,但就確實缺少了以前的偏執,自負,甚至看起來都有點泯然眾人,也是羊奶為什麼說他不可愛了,但也沒辦法,他的世界觀剛剛破壞,新的世界觀還在重建,他也很迷茫,但十四卷表現出的,就是在老師的一個「我希望我能親眼看到你的變化」給大老師加了催化劑,讓他開始承認一切,面對一切,即使不擇手段,即使會有傷害,但和第六卷的偏執狂確已經蛻變,這我想也是作者的私心,最後的美好結局,無非是表達了作者對後來大老師的一種認可,是主觀的,所以我認為團滅確實不妥,亂寫了這些表達一下自己意見,以後等高考結束我再詳細寫下分析分[愛]


謝邀,

咋這麼多人邀請我回答這個拱火問題…不過正好,借著這個拱火問題,我再說說之前沒說完的事情。

要評價春物的結局是否走向俗套,就得明白春物的結局講的是什麼。

春物的結局講的是什麼?

在我看來,春物的故事展開分為兩條線和三個階段:

一條線是比企谷個人的成長(也可以說是三人的成長)

一條線是三人的關係(也可以說是比企谷周邊的關係)不斷積累、不斷去偽存真的過程

這兩條線是同時展開的。

第一階段是從比企谷加入奉侍部到學園祭結束,

在這個階段,就比企谷個人上,還不存在成長,我們只是明白了比企谷目前的處境,他對著世間進行著光榮的孤立,在溫柔的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貫徹著自己的原則,他追逐真物,由此否定剩餘的一切,他一無所有,一無所有是一切的開始,也是踐行這一切的結果,

而就三人關係上,第一次,由於雪之下相似的理念,由於由比濱追隨的意志,他在踐行理念的過程中累積到了一定的東西,它還需面臨考驗,至少,它現在還在那裡,沒有在一開始就被否定掉。

第二階段是從修學旅行的竹林告白到比企谷與葉山的馬拉松對決結束

在這個階段,就比企谷的個人上,面臨了第一次抉擇,在這之前,他一無所有,而現在,他需要在他過往踐行的理念和與其他兩人一起積累的東西間,做一次妥協。

因他過往通過自我犧牲來消除問題的行為方式傷害了關心他的那兩人,因偽物沒有價值,而需要通過解釋或自我改變來挽留的事物不是真物的邏輯循環讓他沒有理由去改變,他一開始向妹妹尋求理由,結果行動造成的結果卻南轅北轍,他還是需要從己身來找那理由出來。

他最終還是說出了口,他對著另外二人說出了他一直以來的追求,那是自我的再驗證,是他第一次的妥協,也是他個人的成長,他接受了這一事實,真物也好,偽物也好,他已經不再一無所有了。

而就三人和周邊關係上,他們對彼此的理解進行了一次重塑,如果第一階段是我終於瞭解了你,那麼第二階段就是原來我還沒有了解你。

最典型的就是整個葉山團體的形象反轉,在一開始,我們追隨者比企谷的視角,對葉山的團體的理解是非常簡單直接的:一個不知悔改,充滿了虛偽和壓迫的團體,雖然在班級裏的地位高高在上,其實卻一無是處。而在第二階段,他們紛紛展露出不一樣的特質,隱藏了真實的自己的海老名,老媽媽一面的三浦,被一色使喚的團團轉的戶部以及被過去的罪孽所折磨,直至現在也回應眾人期待的葉山。

這就是三人關係第一次的去偽存真。

通過這個階段的展開,渡航半否定了第一階段的比企谷,對故事主題進行了第一次的升華。

第三階段就是從三人的問題的凸顯到比企谷對雪之下的告白結束。

在這個階段,就比企谷的個人而言,他面臨著愈發嚴峻的困境,在第二階段,他可以說是一次小小的妥協,等於是他追逐真物的決心得到了另外兩人的諒解,而現在,在三人關係被陽乃挑明是偽物的現在,他需要做出真正的抉擇,是背離真物,還是放棄他現在根本不願意放棄的三人關係。

結果就是,三人關係必須結束(代表著追逐真物的意志),但三人關係也可以重新開始(這同樣是追逐真物)。

於是重塑的關係,比企谷拚命也想要重塑的關係,本身變為了追逐真物的一部分。

而三人關係,在不斷去偽存真的現在,最終它變成了對真物的代指,比企谷對這份關係的態度,其實代表的就是他對真物的態度。

「共感と馴れ合いと好奇心と哀れみと尊敬と嫉しつ妬とと、それ以上の感情を一人の女の子に抱けたなら、それはきっと、好きってだけじゃ足りない」

胡坐あぐらに頬ほお杖づえつき、一本一本指を折ってはいくつもの感情を數え上げながら、平塚先生は俺をじっと見た。「だから、別れたり、離れたりできなくて、距離が開いても時間が経っても惹かれ合う……。それは、本物と呼べるかもしれない」

「どうですかね。わからないですけど」

肩を竦すくめて、俺は皮肉げに笑って見せる。自分たちの選択が正しいかどうかは、きっと、ずっとわからない。今もまだまちがえているんじゃないかと、そんなことを思う。けれど、他の誰かに、たった一つの正解を突きつけられても、俺はそれを認めることなんかしないだろう。「だから、ずっと、疑い続けます。たぶん、俺もあいつも、そう簡単には信じないから」

於是,站在這裡,回顧前兩個階段,才會發現,比企谷之前的妥協也好,背離也好,實際並不是對追逐真物的妥協和背離,而是對過去那個一無所有的自己的妥協和背離,對僅僅只是追逐真物,而其餘事物毫無價值,這份想法的妥協和背離。

因真物不大可能一開始就被得到,通過他們三人關係的變化,就能夠明白,很多時候真物和偽物在一開始是並存在同一個事物之上,需要時間和努力來不斷的打磨,才能煥發出那份光彩。而一開始就簡單的放棄的結果,就是從頭到尾的一無所有。

追逐真物和追逐幸福實際並不矛盾。

不付諸言語的話就無法知曉,

即便說出口也無法傳達。所以,

我應將這答案說出口。

就算早已知道,這是個會讓人後悔的選擇,其實,這種冰冷殘酷,徒餘悲傷的真物,我一點都不想要。

明白了這一點的比企谷才迎來的真正的成長。

春物的結局講的就是這些,它俗套麼,不,它一點也不俗套。

我失望只是因為渡航最終沒有講好它,但這和立意無關。

以上


非要說走向俗套的話,還是有的。但坑基本上都填上了。

而對大多數觀眾來說,顯得俗套的地方在於,在春物後期,大老師必須作出一個一般通過青春校園輕小說男主的選擇。而作者在這上面也很難玩出花活來。到12-13卷,甚至讓人有水平下降的感覺。

這種感覺,事實上從對我來說觀感絕佳的第六卷往後就開始了。

第六卷是大老師貫徹自我哲學達到的高潮。從那之後,他就不得不面對三人的感情問題。這種情況在後4卷收尾時明顯讓作者感覺喫力。短時間停筆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另一方面,春物拋出了讓人津津樂道,有無數種解釋的東西「真物」。而在結局的時候沒有進行表面化的闡釋,讓一般通過路人覺得「爛尾」。

整體來說,對一般人來說後期不夠「驚艷」,甚至和他們心目中的角色形象相去甚遠,對老讀者來說,更多的是期待有個結局。

所以我覺得,對結局有平庸之感是很正常的事情。

當然,這個平庸也只是對它自身而言的。

至於雪乃結局,本身倒是沒什麼好講的,我本人是一個不請自來的十年團雜,甚至支持對作者按著頭打。但二小姐從第一卷穩到最後一卷,當真無法戰勝。可以說,這就是渡航想寫的故事。

(以上結論是看了機翻版的回答,做不得準,多看幾遍精翻後會修改。)

另外關於 @淺色回憶 的回答我有點意見。春物這個語境之下,渡航要是真能整個合情合理的三人行,那屬實 牛啤。

然而,大家都知道,不可能。

關於歷史地位方面,春物這本書的歷史地位只在於輕小說界。

春物帶給讀者不一樣的體驗,能給我回憶,能讓我半夜寫答案,三年輕厲第一進榮譽室,還要啥自行車。

至於文學性,那個,在輕小說裏找這個,你認真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