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引用一下知乎用户画蓝海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6192131/answer/897628603

还有戴亦舒的回答,其对春物结局的评价也是负面大于正面的: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6173971/answer/899010116


我的批斗现场居然连续两天邀请到了我自己,尽管我知道这多半是有人打开了自动邀请,不过还是不由得觉得这件事情就是荒诞本身。

我本来是想过几天好好整理一下语言然后发在自己的专栏里的,然后看到问题描述把《文学少女》写成了超一流作品,我是真的坐不住了。

尽管我对《春物》的结局颇有微词,但是你把它跟《文少》放在一起,那我肯定是先要骂《文少》的。不过这个问题的主角是《春物》,那关于《文少》我就只简单地说几句。《文少》的确是看起来很有「文学性」,但是仔细想想《文少》本来就是由一个又一个公认的「文学名著」串联起来的故事——那自然是很有「文学性」了。

但是,回到《春物》的语境里面,「文学性」到底是指什么呢?说实话,它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必须要先给予含义才能继续讨论。在这里,不妨先给「拥有『文学性』的轻小说」下一个定义:轻小说超越了被消费的意义,拥有了一般被认为是传统文学才拥有的性质。

那么,根据这个定义,《春物》是一部「拥有『文学性』的轻小说」吗?我认为是有的。《春物》的「文学性」是通过对传统的校园恋爱喜剧类轻小说进行「解构」,从而实现了对校园恋爱喜剧题材的超越,摆脱了传统框架的束缚,才能表现出它的文学性。

那么,什么是「解构」?让我们暂且抛开德里达、尼采、康德或者是其它一些光是看到就要头疼的名字。如果用一个更加常见的词来替换「解构」这个看起来不明不白的词,我觉得应该是「颠覆」。在讨论《春物》是如何对传统的「校园恋爱喜剧」进行解构,或者说进行颠覆之前,我觉得首先应该先明确,什么是「传统的校园恋爱喜剧」。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把一部「传统的校园恋爱喜剧」类轻小说浓缩概括到最简单的形式,比如渡航的精神导师,平坂读的《我的朋友很少》(笑)。这类轻小说大体上都逃不过这种模式:一个「亚撒西」的男主角,与各女主角之间互动从而产生一段段故事,增进与各女主角之间的关系,然后抵达结局——一般也就是后宫、全灭、单线三选一。

那为什么说《春物》是对这种模式的一种颠覆呢?如果把「真物」当作分界线,把《春物》分成两部分来看的话,那么前半部分的《春物》实际上是这样的模式的:一个自闭男主角,与各女主角之间互动从而产生一段段故事,但是只增进了两个主要女主角之间的关系。与上面的「校园恋爱喜剧」看起来很类似,但是又有本质上的不同,那就在于男主角,比企谷八幡,「大老师」。

要进一步解释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讲到关于《春物》的「历史定位」问题。《春物》的「历史定位」,最直观的体现就是2014-2016轻厉三连冠。它能做到三连冠离不开背后的人气支持,而如此庞大的人气是如何带来的?我认为,主要是在比企谷八幡带来的「代入感」上。校园背景提供了一个接近现实生活的舞台,而比企谷八幡这个「自闭症」人物形象则与「轻小说」的目标读者的形象惊人地一致。如果只考虑故事背景与比企谷八幡这一个人物,堪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现在我们知道,大老师带来的代入感带动了整个《春物》的高人气,进而使它成为了一部「优秀的轻小说」。那么,大老师这个人物与《春物》的颠覆又有什么关系呢?读者对大老师产生的代入感,是读者与文本的互动的一个部分,而这种互动则是双向的。读者在对大老师产生代入感的同时,大老师作为一个符号也在指向著外部的读者。比起「传统的校园恋爱喜剧类轻小说」乃至是「传统的轻小说」,也就是一般意义上我们所考虑和谈论的轻小说来说,《春物》在尝试通过这种指向外部的方式来为自己引入现实主义的内容——它在尝试著讨论一个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而这一点正是其拥有的「一般被认为是传统文学才拥有的性质」,也就是文学性的体现。一般来讲,轻小说是不会探讨现实问题的,轻小说,从习惯上来说,是倾向于虚构的,因为其主要的任务是提供一种不存在的「体验」以供消费的。在这个角度来看,《春物》当然也是轻小说,因为我们都知道,现实中是几乎不可能存在雪乃和团子的。但是,《春物》不限於单纯地提供「体验」,更是在尝试通过大老师这个人物来探讨现实。这种尝试与轻小说连载式的出版形式和日式通俗作品喜欢的「成长」题材简直就是绝配——书外的读者也在随著时间的推移而「成长」。

即使是进入了追寻「真物」的后半场,这种现实主义也依然在继续,不如说是在推进这种探讨。而对我而言,之所以这个结局不可接受,就是因为这种结局强行结束了这种探讨,大老师与读者之间的指向关系被突兀地宣告结束,最终还是沦为了提供「体验」的一个工具。这种关系的突然结束在书中就体现为,「真物」这一概念被强行浑水摸鱼糊弄过去了。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到底是日式通俗作品的通病,还是渡航本人的原因,还是真的被商业化束缚了手脚,那就只有渡航本人知道了。

现在看来,《春物》作为「优秀的轻小说」而言,其历史定位在轻厉三连冠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作为轻小说而言,雪乃结局也不会对这个「优秀的轻小说」的定位造成任何影响。但是,这种「文学性」的尝试被以如此强硬的方式宣告结束,不禁还是觉得可惜。至于漏洞或者说「没填完的坑」,其实也就只有真物一个问题,但是这个贯穿全书后半部分的线索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被带了过去,实在是也说不上结局的处理有多好。


谢邀。

历史地位和文学性并非是什么遥不可及和高高在上的东西,各位轻小说读者不要妄自菲薄。下面逐一回答:

1、春物的结局是否充满未填的坑且走向俗套?

我的回答是否。

春物的结尾从立意讲也好,从人物关系讲也好,从故事情节讲也好,并没有什么未填的坑(包括真物到底是什么),只是渡航选择了一条常规的,平庸的道路。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不够好」。

但是不够好和俗套之间还差著十万八千里,如果渡航搞了个三人行,我才会认为结尾俗不可耐。

2、结尾对春物的历史地位是否有影响?

我的回答依旧是否。

谈到历史地位,大部分人会下意识的想到文学史什么的,春物当然无法载入这种级别的史书,可并非只有载入大部头的史册才能算历史地位。

在谈论轻小说时,今日的我们依旧会提起十几到几十年前的凉宫、全金、秀逗,这就是作品朴素的历史地位。春物作为轻厉三冠王,10年代风格独树一帜的作品,早就是被人铭记且绕不开的作品。一个不够好的结尾只能影响作品更进一步,却不会影响已有的成绩。

3、春物的结尾是否对作品的文学性有影响?

emmmmmm,在网上讨论的时候,我一般不会用文学性这个词(严肃讨论例外),因为这个词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公认的解释,况且学界的解释和大众的用法基本也不搭界。很容易造成讨论的双方都不清楚对方到底在说什么,最后变成和原话题没啥关系的定义大战。

故而,结合题主对问题的说明,我试著提炼一下问题中「文学性」的本意——作品结尾的处理是否影响到了作品主题的表达?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春物的结尾不仅仅要看14卷,应该把12-14卷结合起来看。这三本书承担的任务是——深化雪乃这个人物、解明大老师要选择的道路、阐述真物的本质。

在我看来,这三个任务完成的都不够好。

雪乃的形象的确从原来的刻板、标签化有所好转,然则论角色立体程度,不要说和大老师比了,甚至不如作品对团子的塑造。

大老师最终用主动选择雪乃来表达「自己选择道路」、「从被动的人生观转为主动的人生观」。这个处理只能说太普通,因为在这种恋爱要素比较重的校园故事里,结尾选择伴侣是一个常规操作,担不起故事立意的重任。

最后,真物这点,渡航几乎是和稀泥般地糊弄过去了,过程上令人失望,这点等写正式评论时再详细阐述。

综上所述,春物结尾的处理虽然不算烂尾,却也足够乏力。正如那句老话:行百里者半九十。

春物差的,就是最后没能迈出的那一步。

当然,能行到九十,在轻小说领域已经是稀有的优秀和成绩,春物依旧是无可争议的好作品。

PS:看,谷川流多么狡猾,只要不结尾,作品在读者的期待脑补中就依旧是完美的233


我是这样想的,比企谷八幡的梦想不是不变的,但要我硬说的话,应该就是「没有人受伤的世界」和「什么都不用说就能传达,什么都不做也能明白,无论发生什么都不会发生毁坏,那种与现实相去甚远的,愚蠢而美丽的愿望」前者导致,他没办法不顾团子的感情和雪乃的独立要求,所以在最后12,13上很多事都很纠结,后者是他无论如何都要接近雪乃的原因,因为他虽然也不知道什么是真物,但直觉认为他与雪乃之间的这些各种情感应该是最接近的,真物是坦然面对的大道,不应该是让三个人都如此纠结的让人痛苦的东西,所以要获得真物就把这些隐瞒,纠结全都打破,还有一点,比企谷八幡,至始至终,都没有喜欢过团子,这是事实,话说,大老师有很多地方做的确实不好,但从长远来看,破「团子」才是真的对团子好,但这违背了他的第一个理想,这也是为什么第九卷,静老师对他说,「不伤害任何人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八潘的成长,他对第二个理想以前是想都不敢想,对第一个理想确一直以自己的孤僻,歪理来曲解现实来自我欺骗试的实现,这又何尝不是他最讨厌的欺骗,第九卷后的大老师是觉醒后的,之后大老师开始承认他的第一个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他所做的是尽力,就是说,他会致力去维护第一个理想,但也开始勇敢的追求第二个,可以说是他正真的理想,但就确实缺少了以前的偏执,自负,甚至看起来都有点泯然众人,也是羊奶为什么说他不可爱了,但也没办法,他的世界观刚刚破坏,新的世界观还在重建,他也很迷茫,但十四卷表现出的,就是在老师的一个「我希望我能亲眼看到你的变化」给大老师加了催化剂,让他开始承认一切,面对一切,即使不择手段,即使会有伤害,但和第六卷的偏执狂确已经蜕变,这我想也是作者的私心,最后的美好结局,无非是表达了作者对后来大老师的一种认可,是主观的,所以我认为团灭确实不妥,乱写了这些表达一下自己意见,以后等高考结束我再详细写下分析分[爱]


谢邀,

咋这么多人邀请我回答这个拱火问题…不过正好,借著这个拱火问题,我再说说之前没说完的事情。

要评价春物的结局是否走向俗套,就得明白春物的结局讲的是什么。

春物的结局讲的是什么?

在我看来,春物的故事展开分为两条线和三个阶段:

一条线是比企谷个人的成长(也可以说是三人的成长)

一条线是三人的关系(也可以说是比企谷周边的关系)不断积累、不断去伪存真的过程

这两条线是同时展开的。

第一阶段是从比企谷加入奉侍部到学园祭结束,

在这个阶段,就比企谷个人上,还不存在成长,我们只是明白了比企谷目前的处境,他对著世间进行著光荣的孤立,在温柔的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贯彻著自己的原则,他追逐真物,由此否定剩余的一切,他一无所有,一无所有是一切的开始,也是践行这一切的结果,

而就三人关系上,第一次,由于雪之下相似的理念,由于由比滨追随的意志,他在践行理念的过程中累积到了一定的东西,它还需面临考验,至少,它现在还在那里,没有在一开始就被否定掉。

第二阶段是从修学旅行的竹林告白到比企谷与叶山的马拉松对决结束

在这个阶段,就比企谷的个人上,面临了第一次抉择,在这之前,他一无所有,而现在,他需要在他过往践行的理念和与其他两人一起积累的东西间,做一次妥协。

因他过往通过自我牺牲来消除问题的行为方式伤害了关心他的那两人,因伪物没有价值,而需要通过解释或自我改变来挽留的事物不是真物的逻辑循环让他没有理由去改变,他一开始向妹妹寻求理由,结果行动造成的结果却南辕北辙,他还是需要从己身来找那理由出来。

他最终还是说出了口,他对著另外二人说出了他一直以来的追求,那是自我的再验证,是他第一次的妥协,也是他个人的成长,他接受了这一事实,真物也好,伪物也好,他已经不再一无所有了。

而就三人和周边关系上,他们对彼此的理解进行了一次重塑,如果第一阶段是我终于了解了你,那么第二阶段就是原来我还没有了解你。

最典型的就是整个叶山团体的形象反转,在一开始,我们追随者比企谷的视角,对叶山的团体的理解是非常简单直接的:一个不知悔改,充满了虚伪和压迫的团体,虽然在班级里的地位高高在上,其实却一无是处。而在第二阶段,他们纷纷展露出不一样的特质,隐藏了真实的自己的海老名,老妈妈一面的三浦,被一色使唤的团团转的户部以及被过去的罪孽所折磨,直至现在也回应众人期待的叶山。

这就是三人关系第一次的去伪存真。

通过这个阶段的展开,渡航半否定了第一阶段的比企谷,对故事主题进行了第一次的升华。

第三阶段就是从三人的问题的凸显到比企谷对雪之下的告白结束。

在这个阶段,就比企谷的个人而言,他面临著愈发严峻的困境,在第二阶段,他可以说是一次小小的妥协,等于是他追逐真物的决心得到了另外两人的谅解,而现在,在三人关系被阳乃挑明是伪物的现在,他需要做出真正的抉择,是背离真物,还是放弃他现在根本不愿意放弃的三人关系。

结果就是,三人关系必须结束(代表著追逐真物的意志),但三人关系也可以重新开始(这同样是追逐真物)。

于是重塑的关系,比企谷拚命也想要重塑的关系,本身变为了追逐真物的一部分。

而三人关系,在不断去伪存真的现在,最终它变成了对真物的代指,比企谷对这份关系的态度,其实代表的就是他对真物的态度。

「共感と驯れ合いと好奇心と哀れみと尊敬と嫉しつ妬とと、それ以上の感情を一人の女の子に抱けたなら、それはきっと、好きってだけじゃ足りない」

胡坐あぐらに頬ほお杖づえつき、一本一本指を折ってはいくつもの感情を数え上げながら、平冢先生は俺をじっと见た。「だから、别れたり、离れたりできなくて、距离が开いても时间が経っても惹かれ合う……。それは、本物と呼べるかもしれない」

「どうですかね。わからないですけど」

肩を竦すくめて、俺は皮肉げに笑って见せる。自分たちの选択が正しいかどうかは、きっと、ずっとわからない。今もまだまちがえているんじゃないかと、そんなことを思う。けれど、他の谁かに、たった一つの正解を突きつけられても、俺はそれを认めることなんかしないだろう。「だから、ずっと、疑い続けます。たぶん、俺もあいつも、そう简単には信じないから」

于是,站在这里,回顾前两个阶段,才会发现,比企谷之前的妥协也好,背离也好,实际并不是对追逐真物的妥协和背离,而是对过去那个一无所有的自己的妥协和背离,对仅仅只是追逐真物,而其余事物毫无价值,这份想法的妥协和背离。

因真物不大可能一开始就被得到,通过他们三人关系的变化,就能够明白,很多时候真物和伪物在一开始是并存在同一个事物之上,需要时间和努力来不断的打磨,才能焕发出那份光彩。而一开始就简单的放弃的结果,就是从头到尾的一无所有。

追逐真物和追逐幸福实际并不矛盾。

不付诸言语的话就无法知晓,

即便说出口也无法传达。所以,

我应将这答案说出口。

就算早已知道,这是个会让人后悔的选择,其实,这种冰冷残酷,徒余悲伤的真物,我一点都不想要。

明白了这一点的比企谷才迎来的真正的成长。

春物的结局讲的就是这些,它俗套么,不,它一点也不俗套。

我失望只是因为渡航最终没有讲好它,但这和立意无关。

以上


非要说走向俗套的话,还是有的。但坑基本上都填上了。

而对大多数观众来说,显得俗套的地方在于,在春物后期,大老师必须作出一个一般通过青春校园轻小说男主的选择。而作者在这上面也很难玩出花活来。到12-13卷,甚至让人有水平下降的感觉。

这种感觉,事实上从对我来说观感绝佳的第六卷往后就开始了。

第六卷是大老师贯彻自我哲学达到的高潮。从那之后,他就不得不面对三人的感情问题。这种情况在后4卷收尾时明显让作者感觉吃力。短时间停笔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另一方面,春物抛出了让人津津乐道,有无数种解释的东西「真物」。而在结局的时候没有进行表面化的阐释,让一般通过路人觉得「烂尾」。

整体来说,对一般人来说后期不够「惊艳」,甚至和他们心目中的角色形象相去甚远,对老读者来说,更多的是期待有个结局。

所以我觉得,对结局有平庸之感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然,这个平庸也只是对它自身而言的。

至于雪乃结局,本身倒是没什么好讲的,我本人是一个不请自来的十年团杂,甚至支持对作者按著头打。但二小姐从第一卷稳到最后一卷,当真无法战胜。可以说,这就是渡航想写的故事。

(以上结论是看了机翻版的回答,做不得准,多看几遍精翻后会修改。)

另外关于 @浅色回忆 的回答我有点意见。春物这个语境之下,渡航要是真能整个合情合理的三人行,那属实 牛啤。

然而,大家都知道,不可能。

关于历史地位方面,春物这本书的历史地位只在于轻小说界。

春物带给读者不一样的体验,能给我回忆,能让我半夜写答案,三年轻厉第一进荣誉室,还要啥自行车。

至于文学性,那个,在轻小说里找这个,你认真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