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作為一名經濟學專業畢業的碩士生和一個在商業銀行投行業務工作的金融民工,我想從理論和實務兩方面來談一談:為何基建會是中國式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為何基建會是地方政府優先的政策選項、以及大基建政策的邊際條件和可能遇到的風險和問題。

1.理論上的原因

首先從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出發,投資基建生成固定資本是最可靠的推動GDP增長的措施。在凱恩斯模型當中Y=C+I+G+NX,C代表居民和企業採購產品和服務的消費,I代表投資(主要是生成固定資本),G代表政府採購產品,NX代表出口順差。在凱恩斯模型中出口順差基本是外生的,宏觀政策難以有效調控,政府採購基本當作一個常數,那麼宏觀政策的調控集中在投資和消費。產品和服務的消費理論上可以通過稅收、貨幣政策等進行調控,但問題是相關政策需要通過消費的循環進行傳導也就是所謂乘數效應,關鍵就在於乘數效應的影響因素太多難以量化,通俗點來說政府通過貨幣刺激投入消費市場1萬元,如果整個市場活躍大家都願意消費,那麼投入1萬元可能創造2萬元的GDP出來,但是也有可能投入1萬元大家都存在賬戶上不動,所以創造的GDP為0。

相比之下,投資於基建,形成固定資本的路徑較為直接,基本上只要能投資最後都能形成固定資本,對促進GDP增長當然是立竿見影的,在中國的地方政府政績KPI導向的背景下,通過基建來推動地方經濟增長是地方主政官員很自然的選擇。

2.實務方面的原因

從實務方面來看,選擇基建的原因更加直接。

從中央政府層面來看:通過基建投入,為GDP保底,連帶著維持就業、稅收穩定格外重要。尤其在目前面臨中美貿易爭端和疫情的背景下,比起效果相對不確定的產業振興和產業紓困,直接投資於基礎設施建設的效果更為立竿見影。

從地方政府層面來看:在GDP增長考核的KPI導向下,比起培育產業,大量通過其控制的國有企業或政府平台投資於基礎設施能夠快速形成GDP。除此以外,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炒作題材,提升土地出讓價格,獲得更可觀的土地出讓收入也是地方政府推動基建的主要動機。從我的工作實務來看,很多地方經濟其實是「基建—賣地—基建」的發展模式循環,很多地區固投在GDP中的比重甚至超過40%。

從銀行和金融機構層面來看:考慮到中國企業資信體系的不健全、民營企業經營的不規範、產業風險相對不可控,對基建項目投資是更有吸引力的投向。也就因此在債券市場上一直有「城投信仰」一說,同等資產規模和評級的情況下,基建類、城投類相關行業的企業的融資成本明顯低於產業類企業和民營企業,這是金融機構追捧基建類業務的結果。

從參與基建及後續運營的企業層面來看:單純從經濟可行性來看,絕大部分基建項目是很難收回投資的,但參與基建的企業卻能從其他很多方面「找補」回來。你比如說地鐵項目,絕大部分城市的地鐵後續經營是完全無法覆蓋前期投資的,但是相關建設或運營公司(當然都是國企)的關聯房地產開發公司可以從當地以較低的價格在地鐵沿線拿地進行開發;或者在土建和維護環節給基建參與方更高的報價;再比如不少基建項目是代建性質的,後續有持續性的稅收返還和財政支持。而且在會計處理上,實際上我國的會計制度給了基建類企業相當大的財務操作空間,例如地方政府平台類企業的所謂代建業務形成的資產其實不計入「固定資產」,而是以「軋差」的形式放置於「存貨」或「其他非流動資產」科目,後續年度不計提折舊,也有部分地鐵運營公司由於前期投入太大所以也未計提折舊;再比如建設企業的融資利息大部分可以資本化計入「存貨」而不用計入「財務費用」,上述會計處理方式和國際會計準則差異較大,實際上會使得國內的基建業企業的資產規模、盈利水平賬面上比起國際同業更好看,這樣在世界500強評比,包括GDP核算上當然會有一定上修(因為相當於前期形成的固定資產投資,後續年度不產生折舊,當然會導致GDP一定上修,但不能說是「注水」)。

綜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銀行與金融機構、基建企業均有動機和意圖參與基建項目,而且確實能帶來上述各方的「績效」增長,何樂而不為呢?

3.基建業務發展的邊際條件和風險

應該說在過去15年至20年中,基建項目似乎成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靈丹妙藥」,遇到問題,「一抓就靈」,但是基建刺激還是面臨邊際條件和風險的,並非沒有天花板。

首先從經濟學理論來說,就是投資基建對GDP的貢獻本來就是邊際效應遞減的。和大開大合的凱恩斯主義模型不同,新古典主義模型是有嚴格約束條件情況下求解的模型,在理論上看基建投入對GDP增長的貢獻會隨著投資本身金額的增加而減少。從直觀的角度來看,隨著中國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推進,單純靠修路修橋能帶來的交通、物流的便利能夠帶來的產出增長會越來越小,因為相關的基建需求會隨著城鎮化而逐步萎縮。

目前的基建模式,仍然面臨貨幣政策、債務規模、政府信用的軟約束,持續性推動基建擴張,長期來看存在一定的系統性違約風險。目前的基建模式,基本還是靠貨幣政策驅動的,貨幣政策與債務規模本質就是一體兩面的,所以也就無外乎中國的廣義貨幣發行量M2是GDP的2.50倍且和美日歐三大經濟體M2的總和基本相當,基建相關貸款的增幅也大於GDP的增幅。同時在地方政府層面地方城投公司債務餘額+地方政府債券餘額(即廣義地方債)對GDP的比例超過200%是很常見的事情。靠信貸+基建推動的GDP增長其實對微觀經濟主體並不一定有利,很可能導致GDP增長但企業利潤、一般性稅收財政收入下降得情況。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設某個地區GDP是100億元,地方城投公司債務餘額+地方政府債券餘額可能就有200億元,假設該地區GDP增長了7%,同時全區的實際債務加權利率為4%,那麼第二年改去新增的產值7億元還不夠支付全區8億元的廣義地方債利息,那麼就需要區內企業利潤或財政來支付這1億元。長此以往,基建項目本身會面臨嚴重的再融資問題,而為其背書的政府信用的作用也會下降,一旦市場的「城投信仰」消退,系統性違約的風險就會存在。

除此以外,大基建、房地產、地方政府「土地財政」其實是三位一體的。在目前調控房地產泡沫的大背景下,再搞大基建的效用其實會明顯下降。

綜上,其實我在目前的具體工作中看,目前「大基建」並沒有大舉推動,估計中央也再做政策的取捨,畢竟推大基建就如同給宏觀經濟「吃興奮劑」,其效果立竿見影但後續副作用也不小,需要格外的謹慎拿捏。


謝謝邀請。大規模基礎建設總體上利大於弊。既然題主問的是不利影響,那麼就說說弊處吧。

第一個弊處是效率問題。大規模基建固然有許多建好了就能用,就能產生回報,但也有大量沒有短期回報的部分。比如一些偏遠地區的「七通一平」(通電、通路、通給水、通訊、通排水、熱力、燃氣、土地平整)。本世紀初給農村通電的時候,線損率(電力網路中損耗的電能/向電力網路供應的電能*100%)高達80%;不少公路、機場等設施自建成後就一直處於閑置狀態。此外,基建普遍是國有部門在做,效率不如私人部門高。目前的PPP模式可以由私有部門做基建,但國有部門參與的比例還是蠻高的。

第二個弊處是負債問題。這其實是上一個問題的延伸。由於大量基建的投資是地方政府從國有銀行貸出來的,而大部分基建又沒有或很少在短期內形成現金回報,因此就會在國有銀行的負債表上表現為巨額負債。今天我們從媒體上經常聽說的地方債問題,主要就是這部分債務。

第三個弊處是資源環境問題。基建對開採、冶煉、化工、石化等行業有很大需求,而這些都是高能耗、高污染、資源需求大、生態環境擾動大的行業。我國之所以存在嚴重的環境問題,大規模的加工製造業和大規模基建是非常重要的兩個原因。


1.去看看分布整個太行山的礦石坑,分布整個山東丘陵的礦石坑,蘇北皖北的丘陵帶礦石坑,武夷山脈的礦石坑。基建用的鋼筋瀝青可以從海外進口粗礦原油,但是作為主要建材水泥石子沙子,只能全部是開採國內得來的。區區兩年的水泥產量就超40億噸,可以再想想其他骨料產了多少,這些都從山上來。九十年代以來,自從基建和城鎮化的開始,全民私採礦山和圈地無環評式地國營開山,哪怕是現在一手打擊私采,一手推行去產能,也是在進行當中。你能把控住皇權不下村,把控住炸藥不轉手,能把控不拆路修路不拆房建房么。真能讓環保第一效益第二么。只要缺乏對科學的敬畏,環保只是手段,多快好省永遠只是多,沒有快好省。規劃部門現有的專業知識應該足夠規劃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了吧。但是大方向政策的引導,和自然資源就守在旁邊,國企的大河有水小河滿和老百姓的做爆發戶心態,炸藥的輕易獲得,天時地利人和。人們即使知道這些山能帶來觀賞價值、提高幸福度宜居度,間接讓自己收益更高;能夠開發旅遊業、保護生態多樣性、吸引人口入住甚至一些藥品食品電力水利氣候等其他目前不知道的潛在價值。也會毫不猶豫就把他炸沒,永遠從眼前消失。這真是擁有資源的魔咒。

2.去看看從丹東一直到防城港的海岸線,除了大的島嶼,可有一處海岸線超過十公里是連貫的天然海岸線的。到處是圍墾,房地產,工業區。不說江河入海口和江蘇的海岸線,其他的不都是向海洋要地,削平加吹填得來的么。規劃部門沒法引導基建的大政策,哪怕沒有決策權,他難道不去歐洲哪怕是日本韓國去看看人家的海岸線么。學學規劃,大連的海岸線旁的希爾頓酒店是在學悉尼歌劇院嗎。目前決策者的審美是這樣的,但是你有沒有問過自己的子孫後代,問問外國人他們對這些規劃的直覺又是怎麼樣。如果一個地區不能用自己難得的資源提升自己的魅力宜居度,你今後吸引和保留人才不就吃虧了嗎。更不論海岸線破壞帶來的海岸生態毀滅和其他潛在的價值的消失。

喜歡決策者們一腔熱血執行能力強,但害怕執行能力強又執行的時候美學和科學功底差。更害怕這些執行之後整個事情無法推倒重來,醒悟之後只能修補。更害怕決策者們醒悟的時間長,既不信仰科學,也不思考已有的優秀案例,只相信經驗,只看到案例表象,然後拿來用來謀利升遷。美其名曰圓滿。


1.環境問題。基建和環境,天生的對頭,塵土,建築垃圾,供應鏈端的原料開採,排廢問題,對空氣,土壤,水這三方面的破壞力顯著。三峽大壩屬不屬於基建?直接改變上下游水文環境,只是個例子,類似的有很多。

2.財政赤字問題。各地方政府舉債大興基建,前段時間叫停包頭地鐵建設,各地PPP項目的暫停,棚改降溫,很大一部分問題出在了財政上。

3.效率與公平問題。基建屬於弱技術,重資源的重複建設,往往不重視收益,重複建設過多,能夠拉動GDP,拉了然後呢,幾條高鐵線顯示了國家形象,能夠縮短人們若干出行時間,那高鐵覆蓋不到的地區是不是會更貧困?從廣州到北京,飛機票和高鐵票價差不多,你怎麼選擇?棚改,富了一票拆遷戶,抬高了房價,城市新移民怎麼辦?剛需族怎麼辦?


基建當然要搞,但中國目前基建搞得太過於粗放,由此造成的不良後果有以下幾項:

1、政績工程;

2、浪費;

3、貪腐;

4、貧富差距;

5、社會階層的撕裂。


獲得的都不知道珍惜。

首先,中國基建好,是一項難得的成就,大部分國家現在沒有,未來也可能因為、土地、財政、技術、或者被反對等原因而無法大規模搞全國範圍內的建設。

其次,中國的基建還是很落後的,比如有一個指標,就是一個國家鋼鐵存有量,就是計算橋樑房屋等中含有的鋼鐵量,我記得好像英國的是中國的兩倍多。

中國最近發展好,但是遠遠不夠,中西部還有廣大的農村地區遠遠不夠。


負債和環保。

短期內可能不太明顯,但是長期來說,都會反饋於自身。


除了債務負擔會比較大,對國計民生沒有不利影響,只會有利,洗 洗 睡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