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看到基建有感而發

文不對題 ,還請見諒

工人已經出現嚴重斷層

他們年紀大多五十歲上下

年輕的寥寥無幾

……

他們的薪資一般(分小工大工特種作業人員等一天150-350左右範圍)

近些年政策不允許拖欠農民工工資 狀態較大改善

不過工程款難不難結清...知道的自然知道

生存環境惡劣

……

全年無休....

風雨兼程,日夜不休……

他們也是我父母的年紀

中國基建狂魔的稱號包含了太多一線工作者的血汗

工程大幹時期

有幾個不踩紅線範圍趕工的...

說安全道安全...

不踩紅線趕工期,經理,總工都不答應...

不踩紅線就完成不了進度

...

我親眼見到兩個工人掉下墩身,一個吐血,一個昏迷。

晚上摔死一個,第二天白天才知道。

與經理,總工酒後也聽聞

有被龍門吊線攔腰截斷的

有開挖隧道被石頭砸死的

大型機械壓死人……

導管砸碎頭骨的...

(這是聽聞,不是同一項目事故,是近十來年事故)

混凝土埋人事故,封口費等,有條件可以問問干橋路隧道的總工,他們應該知道這些事情

百度多多少少還有一些影子

一個人頭多少錢都有行情一說

超過死亡數量,會私下解決。

每一位傷亡的工人都是一個家庭的頂樑柱

每傷亡一位代表一個家庭的支離破碎……

……

我真心希望國家未來基建可以慢一點,放慢一點,工期不要這樣緊,趕工期無非就一線工作者日夜不休的高強度作業,混凝土下都是工人階級的血肉史。

時至昨天才知道朋友父親於三月三號在湖州工地摔死...

哎...工地上的心酸 無法語言表達

每個大型工程都有人犧牲

……

基建未來怎麼樣不清楚

如果可以

希望國家多少關心關心一線工作者的安全與生活

如果可以

希望國家給的工期人性化一點,日日夜夜都是工人的血汗

希望奮鬥在各行各業的一線工作者身體安康,注意生命安全。

題外話

部分人眼裡是不是只剩錢了……

我說的是希望一線工人能更安全的基建,

如果可以,

讓生存環境正常一點點

不能因為工程,因為一線工作

所以這些合法化,合理化,

甚至部分人來句,辛苦你可以不來

看不見我說工人現在年齡斷層?

年輕寥寥無幾,大都五十上下嗎……

因為一線必須有員工,就可以犧牲應該犧牲???

就不能因為一線必須有員工,所以更加必須保障他們生命安全???

我文中已經說了一部分事故是聽總工酒後耳聞

已經被關黑屋一天了,不想再詳細介紹...

有興趣的自己去了解

我只是看到基建隨手想到工人而已

沒別的意思……

文/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 王承軍

據統計,2007年建築業一線作業人員平均年齡為33.2歲,2017年為43.1歲,10年時間平均年齡增加了10歲。北京市近3年發生事故死亡人員的平均年齡為45歲,比建築行業一線作業人員平均年齡大2歲,反映出建築行業作為重體力勞動行業的特點——一線作業人員年齡越大,發生事故並造成死亡的概率越高。

  從年齡段看,20歲以下和60歲以上的一線作業人員共計佔總數的5%,20~30歲的佔14%,30~40歲的佔21%,40~50歲的佔40%,50~60歲的佔20%。40~50歲的一線作業人員佔比最高,他們中的大多數是60後和70後,是目前建築業一線作業人員的主力軍。這表明,一線作業人員老齡化趨勢明顯。  2007年,從事製造業、建築業、服務業的農民工比例分別占農民工總數的42.1%、36.7%和6.4%。到2015年,三個行業農民工比例分別變為44.4%、9.8%和12.4%,建築行業農民工數量明顯減少。由於建築行業工作環境差、危險性高,許多新生代農民工逐漸從建築行業轉向餐飲業、批發零售業等服務性行業,這是造成建築勞務工人減少和老齡化的主要原因。

說我編的也罷,假的也好。

隨他去了……

不想解釋


其實更應該擔心的是如此龐大規模的基建,在多年後老化後,更新成本和規模的巨大和困難。

美國其實現在就是這個情況,大量老化的基礎設施更新起來很麻煩。

中國只不過是有後發優勢,之前的基礎設施水平較差,現在大力發展,所以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我們國家在投入大量基建的同時,要如何以前瞻性的思維,為未來更新或者擴建留有餘地,才是真正值得建設者和設計師們思考的問題。


1、鐵公雞(高鐵、公路、港口、機場)起碼還得10年。

2、新農村(農村別墅化)起碼10年。歐美一些地方高級的大農村(圖書館、博物館等等參考歐洲的達沃斯、美國巴菲特的奧馬哈小鎮等等)。精緻的農村+智能農業(山東壽光、山西農谷)、+文旅(浙江西塘、山西平遙、麗江)等等,互聯網+物流業+交通費的持續下滑+線下到處的綜合體,農村只會越來越值錢。文化去農村、去中西部(博鰲論壇、戲劇節、平遙電影節、西寧電影節、呂梁文學、)中國的文化根基在農村,現代化的北上廣深誕生不了文化,只有比如山西陽泉小城市劉慈欣、曾經平淡的杭州余華、山東高密莫言、山西汾陽的賈樟柯,大部分農村消失而有部分農村會藝術化而現代化。

3、5g與大數據中心新基建起碼5年。

4、中西部中小城市現代化起碼20年。

5、農業科技化(智能農業)起碼10年。

6、能源革命(山西剛剛開始)多元供應10年。

7、養老基建剛剛開始起碼10年。

8、大健康體育產業(歐美健身日常)起碼5年。

9、通用航空(私人飛機)基建。

等等中國的基建還很落後。

總之:我d的執政理念共同富裕。

現代高端理由:馬克思恩格斯資本論理說剩餘價值會導致經濟危機,導致國家奔潰。(現在的美國案例)

中國古人的翻譯版理由:貧富差距過大,上層掌握大部分資源,底層一旦遇到瘟疫、饑荒等天災人禍而無法溫飽,就是一個王朝末日的開始。(現在中國經濟放緩)

每次的大基建本質就是財富要底層傾斜,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對於共同富裕最大的敵人,就是以潘某屹、李某誠為代表資本家的關鍵時刻資本出逃(本質就是拿走社會財富),不想為共同富裕出力(低價出讓資產有他們、低息貸款有他們、zf保姆服務為他們,關鍵時刻資本出逃說這是「我自己的錢「)。這裡必須要誇獎優秀黨員馬雲,大量的財富不是個人得來的,而是國家信任你才讓你掌管大量財富,就應該為共同富裕添磚加瓦。這也是國企存在的理由,某些私企確實關鍵時刻是會賣國的。

再則就是16-17年某達地產、某邦保險、某某航空為代表出去買足球、買酒店而非幫助共同富裕買石油礦產的變相資本轉移(挖共同富裕牆角)。

共同富裕:經濟內生動力的發展(艱苦奮鬥)、基建為代表的通脹富人,共同富裕的交替螺旋發展。

20200410--------分割線

補充幾個問題:

1、基建錢從哪裡來?答案:發債券、然後還不上、降低利率發新債補舊債(2010-至今餘額寶利息從7%到今天的2%)、導致銀行利率持續走低,債務發展一旦開始因為借新還舊並且還要繼續基建債務就會越滾越大。

2、發債誰來買?你買我買大家買,但是幾十萬億債只有央媽有錢買,換一句話就是印錢買國債,即印鈔機。

3、印鈔機的後果?可能通貨膨脹。注意是可能。

4、日本瘋狂印錢就沒有通貨膨脹,因為印多少錢沒人花,低慾望社會。美國印也不會通脹,因為印多少中國就拿多少,結果是中國通脹。因為疫情影響,貨幣流通速度下降,經濟通縮,目前基建印錢應該不會通貨膨脹,當然用力過猛又一說。

結論:基建是不可持續的,必須依靠自身內在發展經濟。基建+內生髮展(科技進步與科技普及)是我國一直以來的發展方式。

換一句話大家關心房價問題作為翻譯:一座城市搞基建是發展經濟的好事情,但是不可持續。基建一旦停止,而內生髮展停止不前,就是房價下跌之時。

參考2016-2018年中國各個城市大搞基建導致的房價翻倍,以及最近疫情影響經濟馬上導致很多城市房價下跌。這次哪些城市可以繼續搞基建,大家自己看債務率即可。

如下是政府債務簡略:

如上是地方政府債務,個人債務根據《中國金融穩定報告》為東部某新一線城市也很可怕。房價過高導致普通人杠杠太高了。

2016-2018年大部分個人債券基本都成了房奴指望不上了=賣地財政指望不上,地方債務如上超過100%的城市也指望不上了=賣地+稅收總和指望不上,就看中央的債務了,通脹即將到來哈哈。

公積金、金融改革、國企改革、土地改革、逼你進城,猜猜哪個先來。

前途是光明,道路是曲折的。

共同富裕的路上,

也有可能讓一些人一貧如洗。

對於沒有本事的農民或者普通人,

土地是你對抗通脹與未來的唯一。

所以東西都可以不看,

請記住土地! 土地! 土地!土地!那是你的命根子! 命根子沒有了!和太監追求權利一樣。


謝邀。

中國的基建,搞不完,也搞得完。

搞不完,是因為基建是政府主導。

政府可以利用基建,引導超發貨幣定向投入在國計民生等低收益的基礎設施,降低自由流動的熱錢總量,壓低超發時通貨膨脹和CPI增長的勢頭。

進而再利用基建創造出大量直接與間接就業崗位。新增就業不僅有行業性的特點,例如建築業相關;還有地域性特點,上大型基建項目的地方就業一定會整體增長,工人也要在當地消費嘛。

這實際上是一種調配區域增長不平衡的手段。

超發貨幣沉澱為實體資產,並帶動就業,在消費端和供給端都實現了改良,降低了超發的風險。

這樣,就能...繼續超發。

因為全球在超發,大家都停不下來,你只好選擇最不壞的手段。

所以只要超發壓力在、就業壓力在、區域不平衡壓力在,政府主導的大規模基建就不會停。

全球超發越嚴重,在美帝就能看到越多超乎想像力的金融產品,在歐洲就能看到越多福利政策,在我朝就能看到越多的世紀工程。

這大概是一個工程愛好者的幸福時代。

基建也搞得完。

因為基建還是靠人搞的。

工地上60後還有些,70後主力,80後比70後少,90後又比80後少,00後基本沒有,有也是小工。

工地苦,願意乾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人有點頭腦的,都去做技術工種,相當於工地上的半個白領。

這是時代的美好:你富了,有錢讓多數年輕人去上學,去選擇別的工種,甚至蹲家癱著。

你已經發展到了一個「足以給多數年輕人提供高於工地勞動收益的就業崗位」的階段。

加上人口老齡化與少子化,在我們能像死亡擱淺一樣用開羅爾物質3D列印公路大橋之前,我們的基建能力只會逐步下降。

這也是林毅夫強調的「城鎮化再繁榮二十年」。

城市化最近這幾年達到極限,大規模基建的下一步投入方向就是城鎮化。

因為還有大批城鎮沒有實現現代化,這些城鎮也會是吸納周遭農村人口的節點。在這裡投入基建一方面是有效,不會閑置;另一方面是截流人口,防止過分依賴超大型城市。

還有個隱性要素:人口老齡化與少子化。

最晚2040年,80後都快60了,最後一波願意上工地的人,真的差不多了。

這繁榮的二十年,實質含義是:在只靠自身內部的條件下,穩定增長、保證不大規模失業的二十年。

換言之,繼續超發、輕度內卷的二十年。

等這二十年也結束,真正的壓力開始到來。

一:技術突破成功、爭取外部空間成功,要麼擺脫被迫跟隨超發的命運,要麼甚至可以轉嫁超發的成本;

二:突破失敗,繼續跟隨超發。但大規模基建的能力下降,早期基建閑置空轉,維繫成本飆升,基建無法成為緩解超發的有效手段。

超發後果開始爆發,無法遏制通貨膨脹與CPI全面暴漲(不是四五個點,是九幾年十幾二十個點那種),中等收入陷阱,拉美化。

三:最糟糕的,某些場景下,你的社會平均收益被打回去,打到比工地還低,連年輕人都只能老老實實去工地。

所以不要糾結之後幹嘛,該糾結這中間幹嘛。


基建搞完了中國經濟何去何從,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對中國經濟有一個基本了解。

要了解中國經濟,就不能從經濟學的概念出發來理解中國經濟的,也不是從經濟中的個別現象來理解中國經濟的,而是從中國經濟內在的矛盾和邏輯來理解的。

首先講一個基本結論。1996年之後,我國經濟曾經兩次面臨危機,緩解這兩次危機的方法,決定了中國經濟的基本面貌,也決定了基建和中國經濟的關係。所以要理解中國經濟,就得從這兩次危機講起。

我分三部分來講。第一部分、1996年危機和解決方法。第二部分、2008年危機和解決方法。第三部分、當前經濟的基本情況。

每個部分我又會分幾個子話題,詳細分析經濟的內部矛盾。

第一、1996年危機和解決方法

一、1996年經濟危機

一個商品,如果賣出去了,最終只可能有三種去向:第一、被國內終端消費者買了,用於日常吃喝玩樂,這就是消費。第二、被國內企業買了,用於生產或擴建廠房,這就是投資。第三、被國外的消費者或企業買了,這就是出口。當然,我們也會買國外的產品,所以計算出口的時候會把進口和出口抵消,算凈出口。

消費+投資+凈出口,這三者的總和用貨幣來計量,就是GDP。

一個商品,如果國內消費者不買、國內企業不買、國外的消費者或企業也不買,那就賣不出去。當大規模的商品賣不出去的時候,就出現了經濟危機。

所以經濟危機又叫做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生產相對於消費能力出現了過剩。

生產相對消費出現過剩的事情常有發生。前段時間全球多個國家奶農倒牛奶,就是因為市場過度競爭,導致牛奶大規模過剩。當然,除了倒牛奶,生產過剩還有很多其他體現,比如讓賣不出去的蘋果爛在地里。

1996年的中國,經濟第一次出現了這種過剩。當時一半以上的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不到50%。產能利用率可以簡單理解為機器利用的程度。國際通用標準認為,產能利用率低於80%就是產能過剩,低於75%就是產能嚴重過剩。按照這個標準,1996年的產能過剩已經很嚴重了。事實上也是這樣,當時很多企業都處於破產邊緣,只能通過不斷倒騰資金,來維持現金流不斷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外貿進一步下降,更多的商品賣不出去了。到了1998年,商品庫存已經佔到了國民生產總值的50%,產能過剩更嚴重了。如果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經濟一定會出現危機。當時很多人也是這麼想的。國家經貿委的趙曉甚至破天荒地寫了一篇文章,名叫《大蕭條的歷史會在中國重演嗎》。把中國經濟和大蕭條聯繫在一起,這種行為在之前壓根是不可想像的,這說明當時經濟形勢確實是岌岌可危。

但是1998年的生產過剩,並沒有轉化為經濟危機,反倒是在之後幾年被逐步消化掉了。

二、緩解1996年危機的辦法

我們之前說過,經濟危機體現為商品賣不出去。那麼一個很自然的邏輯就是,我只要想辦法把商品賣出去了,經濟危機就暫時過去了。所以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有兩種傳統的方法可以延緩經濟危機:一是進一步挖掘國內市場,二是進一步開拓海外市場。兩者的實質都是一樣的,把商品賣給以前不買的人。

1998年之後,我國就是通過「對內深挖國內市場,對外開拓海外市場」,來延緩經濟危機的。注意,我這裡說的是延緩,而不是解決。

深挖國內市場。1998年之後,我們通過各種方式來深挖國內市場,其中最典型的是房地產市場。1998年之前我國基本上沒有住宅房地產市場,房地產商要死不活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國是福利分房。1998年的時候,為了刺激消費,緩解危機,國家終止了福利分房。也就是在這一年,龐大的房地產市場最終得以形成。這個市場具有極高的產業關聯度,輻射冶金、化工、水泥、建築、建材、金融、水電煤、保險、物業等眾多行業。伴隨著城鎮化進程,房地產市場快速發展,一方面消化了大量重化工業過剩產能,另一方面也埋下了高房價的種子。

開拓海外市場。2001年前我們出口受到諸多限制,很多國家通過關稅和配額限制我們產品出口。2001年我國加入WTO之後,這些限制大幅降低。也就是從這幾年開始,我們外貿訂單大幅增加,國內產品潮水一般湧向世界。這消化掉了巨量的輕工業過剩產能。外貿訂單增多,現有規模不能滿足海外需求,資本家又擴大廠房,購買更多的設備,進一步帶動重化工業的發展。而資本的發展必然要求僱傭更多的工人,這又帶動了城市消費,形成良性循環。

在內外兩個新市場,也就是房地產和出口的帶動下,經濟迅速走出陰影,形成了「外貿-投資」雙驅動的經濟模式,並且形成了內部和外部兩個非常重要的經濟循環,這兩個循環的有效運轉,是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根本保障。

三、兩個循環及其矛盾

內部循環。內部循環對應著整個房地產市場。首先,老百姓把錢放在銀行裡面,形成銀行體系的巨額存款。其次,銀行通過三個渠道,把這些存款投放到房地產市場。第一個渠道是土地開發市場。每個地方都有各種各樣的投融資平台,比如某某市城市投資公司。銀行將錢貸給這些公司,這些公司就用這些錢徵收土地,搞土地開發。各個地方都有這種叫做某某城市投資公司的企業,基本都是幹這種事情。大家可以去網上查查自己老家,肯定有這種公司。第二個渠道是土地買賣市場。地方將土地賣給開發商,開發商買地的錢,大部分也是銀行貸款。開發商貸款買地之後,就開始造房子。第三個渠道是房地產買賣市場。開發商建好房子後,賣給老百姓。老百姓買房的錢,大部分也是貸款。老百姓用自己的存款,支撐了整個中國房地產市場,最終,再自己去貸款,消化不斷升值的房屋。這就是內部循環,內部循環的本質是不斷通過房地產投資來帶動經濟。

外部循環。外部循環對應著整個外貿出口。首先,美國消費者購買中國產品,中國形成外貿順差,獲得大量外匯儲備。其次,我國用外匯儲備,購買美國國債,資金迴流到美國,支撐美國債市、股市等虛擬經濟。美國虛擬經濟市場不斷膨脹,股市上升、房地產市場上升,美國老百姓的股票、房地產和手中的債券就不斷增值,形成財富效應。什麼是財富效應呢,就是他股票或房地產等賬面財富增加之後,他更願意去買買買,這就是財富效應。最後財富效應刺激美國人不斷地消費,繼而購買更多的中國產品。這就是外部循環,外部循環的本質是不斷通過出口來帶動經濟。

在這兩個循環中,地產資本、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都找到了自己恰當的位置,資本在觥籌交錯之間賺得盆滿缽滿。但是,靠投資拉動的增長模式,必然導致重化工業快速增長,而這為更嚴重的產能過剩埋下了種子。

這兩個循環一個對應著房地產投資,一個對應著外貿出口,這也是我們當時消耗過剩產能的兩個主要途徑。但是,這兩個循環都是不穩定的。第一個循環,要求中國城鎮化不斷推進,房地產價格不斷上漲。只有土地和房屋不斷漲價,地方和開發商才能以此為抵押借到更多的錢,進而通過投資來帶動經濟。一旦城鎮化停滯,就會出現問題。第二個循環,要求美國虛擬經濟不斷膨脹。只有美國虛擬經濟不斷膨脹,才能持續產生財富效應,刺激美國人消費需求,進而帶動中國出口增長。說白了,要維持兩個循環運轉,就要求中國的房市和美國的股市一直高漲。但這是做不到的。

2008年,這兩個循環中的一個出了問題。

美國爆發次貸危機,迅速波及到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歐美日股市樓市紛紛崩盤,經濟受到重創,買買買的意願急劇下降,導致中國企業外貿訂單大規模減少,輕工業產能嚴重過剩。輕工業產能過剩,又傳導到重工業,導致重工業產能過剩。在這兒解釋一下輕工業產能過剩為什麼會傳導到重工業啊,因為出口快速增長的年份,輕工業企業每年都要向重工業企業購買新的機器設備或者修建新的廠房。輕工業產能過剩之後,買設備建廠房會大幅下降,重工業企業接到的訂單也開始下降,導致產能過剩。

外貿下降,投資下降,輕重工業產能嚴重過剩。內憂外患之下,2008年,我們經濟再次走到了危機的邊緣。這就是我國面臨的第二次危機。

第二、2008年危機和解決辦法

就在中國經濟萬分危急的時候,凱恩斯主義橫空出世,引領經濟再次走出危機。那麼,凱恩斯主義是什麼?它又是怎麼緩解危機的?它在緩解危機的同時,造成了什麼樣的矛盾呢?理解了這些問題,基本就理解了城鎮化和中國經濟的關係。

一、凱恩斯主義

什麼是凱恩斯主義?舉個例子。在某個國家,由於生產過剩,鋼鐵和水泥大量堆積賣不出去,鋼鐵廠和水泥廠開始大規模裁員。很多人失業了,經濟問題逐步演變成社會問題。國家不希望企業繼續裁員,因為大規模裁員會引發更嚴重的社會問題。為了緩解危機,有人就出了一個主意,建議國家出台一個政策,號召每個城市修一個公園。他說,每個城市修一個公園有兩個方面的好處,首先修公園需要鋼鐵、水泥,這樣就可以消耗鋼鐵水泥的過剩產能,穩住重工業就業;其次修公園還需要僱傭工人,這還能帶動一部分失業人口再就業,就業後這些人就有錢買買買了,這會進一步帶動輕工業發展。這兩者還能形成良性循環,因為重工業發展了會僱傭更多工人,進而消耗更多輕工業產品,輕工業發展了會購買更多設備、修建更多廠房,帶動重工業發展。國家覺得挺有道理,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市政府修公園的錢哪裡來呢?這個人就說,讓銀行印錢借給市政府就好了,反正鈔票都是可以印出來的嘛。國家一聽覺得可行,但是又有一個擔憂,市面上的商品數量沒變,但是印出來的錢變多了,這會造成全社會通貨膨脹,導致老百姓手中貨幣貶值,這怎麼辦?這個人說啊,這個沒有辦法,只能請大家理解國家的難處了。

你以為這只是一個故事?不,這是一段歷史。1933年後,羅斯福政府就曾僱傭大量失業青年去修建眾多的國家公園。當然,修建公園只是一種方式,它還可以是修建鐵路、修建公路、修建機場、修建形象工程,或者修建各種爛尾和不爛尾的樓。

聽懂了嗎?這就是凱恩斯主義。通過國家印錢,以通貨膨脹為代價,政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消耗過剩產能,延緩危機的爆發。

二、凱恩斯主義和四萬億計劃

講完了什麼是凱恩斯主義,我們回過頭來看看2009年中國的經濟情況。這裡要講一個重要的部分,凱恩斯主義和四萬億計劃。

2008年的時候,次貸危機已經爆發兩年了,危機重創了歐美日經濟,中國出口企業訂單也大規模減少,越來越多的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而破產,輕工業產能嚴重過剩。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從前幾年的10%左右,迅速下降到2008年的3.5%,隨後在2009年更是下降為-44.8%。輕工業產能過剩,直接導致其擴大再生產的意願下降,從而波及到了重工業行業。這導致全國性產能過剩,企業開始大規模裁員。2009年,中國出現了20年來最大規模民工返鄉潮。如果再不出手,經濟問題就可能演化為社會問題。

在極度危急的形勢下,2009年我國決定加大投資力度,鼓勵企業貸款,準備實施一系列基建工程。除了災後重建外,主要有如下方面:第一,加快保障房建設,第二,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第三,加快鐵路公路機場建設。

基建的錢從哪裡來呢?從銀行來。國家要求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取消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限制,加大對重點工程等項目的貸款支持。

為實施上述工程,國家預計到2010年投資合計四萬億,其中鐵路公路機場城鄉電網共計1.8萬億,災後重建1萬億。這就是俗稱的四萬億計劃。

你對比一下四萬億計劃和凱恩斯主義,是不是覺得很像,沒錯,四萬億計劃就是中國版的凱恩斯主義。

在這個中國版凱恩斯主義的主導下,經濟從「外貿-投資」雙驅動模式,轉變成以城鎮化為依託的「負債-投資」單驅動模式。從2009年開始,我國經濟一方面持續大搞基建,另一方面一遇經濟下滑就放寬房地產貸款和購房政策,努力挖掘房地產市場,通過基建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帶動重化工業需求,進而全面帶動製造業,最終盤活中國經濟。但是,通過政府主導、銀行放款、企業借錢進而大搞基建的凱恩斯主義,有三個致命的缺點。

三、凱恩斯主義引發的三個問題

第一,這會導致更大規模產能過剩。任何基建項目都是有周期的。比如修公路,修路的時候,需要買大量的重化工業產品,消耗過剩產能,並催生更大規模的產能。基建周期內,為滿足市場需求,重工業領域各行業擴建廠房,擴大生產規模。但是,路修完之後怎麼辦呢?以前賣給修路單位的鋼筋水泥現在又賣給誰呢?如果你是決策者,你會怎麼辦?你會說,那就再修一條路。這可以繼續延緩危機,但是路總有修完的時候。一旦城鎮化進程慢下來,各個基建項目周期就會陸續完結,更嚴重的產能過剩就會凸顯出來。

2011年底,產能過剩又出現了。我們以鋼鐵為例。凱恩斯主義實施初期,各地大搞基建,鋼材需求旺盛,2009年鋼材價格一度高達5000元/噸。鋼鐵企業在這兩年大發橫財。一個才入職的本科生年終獎動輒超過10萬,可見當時的鋼企何其春風得意。但是從2012年開始,鋼鐵產能開始出現過剩,鋼材價格急轉直下,到2015年底,粗鋼價格只有1440元/噸,全行業大面積虧損。業內有一個開玩笑的說法,當時全世界有兩個地方鋼鐵產能超過一億噸,一個是中國,一個是中國河北。河北一個省的鋼鐵產能,超過了除中國之外的世界上所有國家。

不光是鋼鐵,當時主要工業都出現嚴重產能過剩,具體數據我們後面介紹。

第二,這會造成企業高額負債。基建資金多是銀行貸款,這些錢是要還的,但是很多錢卻還不上。為什麼呢?因為很多基建項目根本不能創造收益。我舉個例子來說。某個四線城市地方政府借錢修了一個機場,這個機場一年都沒幾架飛機停靠,根本不賺錢,他拿什麼還錢?這種現象在全國非常普遍。2015年《每日經濟新聞》的丁舟洋就寫過一篇文章,名叫《小機場建設熱背後:超7成虧損,靠補貼生存》。不光是機場,地鐵、市政、爛尾樓,都是這樣。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獨山縣爛尾樓事件,你以為只是獨山縣的特例嗎?大家可以去查查自己家鄉都欠了多少錢。不光如此,負債還會從地方政府傳導到一般的私營企業。地方政府搞基建,必然會向其他企業購買原材料,比如購買鋼鐵。基建項目周期內,鋼鐵企業訂單就會增多,鋼鐵企業就要擴大產能。但是鋼鐵企業一時間沒有錢去修廠房,怎麼辦?他們就會向銀行借錢來擴大再生產。但是,基建項目周期完成後,就會再次出現產能過剩,進而導致鋼鐵價格下跌,賺的錢根本無法償還銀行本息。這些還不上錢的公司不得不繼續貸款借新還舊,利息負擔越來越重。

之前網上有個毒雞湯,說是你要體諒你的老闆,你上班玩手機的時候,你的老闆正在焦慮;你盼望發薪的時候,你的老闆正在下一張借條上簽名。

當然我們別去喝這種毒雞湯啊,老闆和我的關係本來就是我打工他給錢,這是天經地義的,他賺的利潤和我沒有一毛錢關係,那他的借款關我什麼事呢。

但是,這個段子卻反映了一個現象,企業負債急劇攀升。

企業債務有多嚴重呢?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對發債企業做過一項統計, 2015年所有發債企業中, 98%的企業利潤根本不足以償還債務,而必須靠借錢才能償還之前的債務。也就是說,中國企業的債務負擔,使得企業從「借債投資」,變為「借新還舊」。

2012年之後,產能過剩越來越嚴重,實體經濟收益越來越差,銀行不願意貸款給實體企業,特別是中小型實體企業,沒辦法,大量中小企業通過民間高利貸續命,於是就出現了一個割韭菜的大好機會,利用互聯網的方式把民間的高利貸搬上來,讓放高利貸陽光化,這就是構成了P2P大規模產生的時代背景。

第三,這會導致經濟脫實就虛。由於製造業大規模過剩,製造業本身的利潤越來越低。與此同時,得益於城鎮化的推進,得益於高槓桿購房的優惠政策,中國房地產的價格持續攀升,房地產成了最賺錢的行業之一。怕製造業還不上錢,銀行不願意貸款給製造業,大量資金變著方兒的流向房地產。不光是銀行把錢貸給房地產,實體企業自己也搞房地產,製造業的利潤不再用於擴大生產,而是用來拿地開發。稍微大一點的實體企業,只要有可能就到處拿地搞開發。央企更是頻頻成為地王,石油、化工、兵器、煙草,各大壟斷集團,誰不拿塊地,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央企。在這個背景下,民間資金、銀行資金甚至製造業自己的利潤,大量流向了房地產。資金不再支持實體經濟,而是炒房炒地,這就構成了中國經濟另一個重要現象——脫實就虛。到底有多少資金流向了房地產,光看銀行報表根本看不出來,因為大量流向房地產的錢都被包裝成了理財產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夏斌曾經做過一個估算,他認為真正和房地產相關的貸款佔比約有70%左右,甚至更高。前幾天爆出一個新聞,哈爾濱銀行80%的新增貸款都流向了房地產。很多人看到新聞大吃一驚,怎麼會有這麼多錢流向房地產。其實這個不是什麼新聞,好多年都是這樣,而且各個地方都差不多。大量資金流向房地產,導致中國房價在2008年後數次暴漲。到目前,高昂的房價已經成了所有年輕人心中的痛。銀行借出去的錢,相當部分是以房屋和土地作為抵押品的,一旦房地產泡沫破裂,銀行將出現大量呆壞賬,最終爆發系統性風險。

產能過剩、負債高企、脫實就虛,就是中國版凱恩斯主義導致的三大問題。

第三、當前經濟問題

在產能過剩、負債高企、脫實就虛這三大問題環繞下,我國經濟將何去何從?在這裡,我們就詳細分析一下當前中國的經濟數據。

一、產能過剩情況

首先講講產能過剩有多嚴重。對一個經濟循環而言,首先要採掘原料,這個就對應著採掘業;其次將原料製作成中間產品,這個就對應著冶金和化工等行業;不論是冶金行業還是採掘行業,都需要相應的機器設備,這個就對應著專用設備和通用設備。這些行業就是主要的重工業行業。這裡插一句,很多人都號稱能講經濟,但是卻有一個致命缺陷,他們對工業體系完全不懂。這裡推薦本書,有興趣的可以去看,清華出版的《工業系統概論》。

好,回過頭來說啊。大家看下面這張表。這張表包括了重工業主要部門。採礦業包含了煤炭、石油、金屬、水泥礦等等各種採掘部門。非金屬礦物製造業包括了玻璃、水泥、耐火材料等各種產品;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指的就是鋼鐵生產;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這一塊非常重要,經濟中大量使用的化肥、農藥、油墨、燃料、各種合成橡膠,等等,都是這個部門生產的,包括妹子用的化妝品原料,以及撿肥皂撿的那塊肥皂(的原料),都是這個部門生產的;通用設備更是包羅萬象,小到閥門、水泵,大到機床、起重機,都屬於通用設備;專用設備是某個行業專門的設備,比如石油行業需要鑽井的機器,這就是專用設備。這些部門涵蓋了重化工業幾乎所有部門,從原料到設備到廠房,大致就對應這些行業。

這些行業的過剩情況可謂觸目驚心。大家仔細看一下數據,綠色部分是產能利用率在75%以下的,也就是產能嚴重過剩的。黃色部分是產能利用率大於75%但是小於80%以下的都標,也就是產能過剩的。白色部分是產能利用率大於80%的,也就是產能不過剩的。

2016年以來,主要重化工業部門中,幾乎所有行業,在幾乎所有時間中,全部產能過剩。採掘業在所有時間中產能嚴重過剩。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在所有時間中產能嚴重過剩。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也就是鋼鐵行業,只有在2019年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以剛剛壓線的成績達標,沒有產能過剩,其餘時間全部產能過剩或者嚴重過剩。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部門,全部時間產能過剩或者嚴重過剩。通用設備部門,除了2018年第一季度壓線達標外,其餘時間全部產能過剩。專用設備在所有時間全部產能過剩。

整個經濟是聯動的,重化工業的過剩會傳導到輕工業。這裡我們看一下輕工業過剩情況。輕工業中與我們生活相關度最高的兩個部門是食品和紡織,逛街的時候買買買,主要就是買吃的、買穿的。2016年以來,和我們日常生活關聯度最大的兩個輕工業部門,食品部門在所有時間全部產能過剩,且多數時間是產能嚴重過剩。紡織部門在9個季度中產能過剩,在6個季度中踩線達標。

可見,整個工業部門都處於產能過剩之中,重化工業尤為嚴重。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消耗掉過剩產能嗎?

二、產能過剩能消化掉嗎

之前說過,一個商品如果賣出去了,最終只可能有三種去向:第一、被國內終端消費者買了,用於日常吃喝玩樂,這就是消費。第二、被國內企業買了,用於生產或擴建廠房,這就是投資。第三、被國外的消費者或企業買了,這就是出口。

因此,消化過剩產能也只可能有三種渠道,第一,拉動國內消費,第二,促進國內投資,第三,加強外貿出口。

下面我們就這三個方面做一個詳細梳理。

(一)外貿

金融危機以來,先是歐債爆發債務危機,其後2015年新興市場爆發金融危機,接著美國退群,整個外部經濟環境一直惡化,逆全球化趨勢越發明顯。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國出口增長率持續走低。按美元計價的出口總值,在2009年、2015年、2016年出口增長率都低於零,2019年的出口增長也僅有0.51%。外貿形勢非常嚴峻,短期看無法通過外貿消耗過剩產能。

(二)投資

2009年之後,投資在中國經濟中佔有絕對主導的地位,中國經濟就是靠投資吊著一口仙氣,持續至今。但是,投資這個引擎離熄火越來越近了。這裡我們詳細分析一下。製造業投資、基建投資、房地產投資,是投資中最重要的部分,三者合計超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七成,三者的增長基本決定了投資的增長。

下面我們詳細分析一下這三部分的情況。

製造業方面。由於製作過剩越來越嚴重,投資增速從2011年開始持續下滑。

2011年,製造業投資增速還有30%左右,到2012年就下滑到不足20%,之後持續下跌,在2015年6月份之後,增速再也沒超過10%左右,到了2019年底,增速僅有3.1%,幾乎喪失了拉動經濟的能力。

基礎設施方面。自從2009年四萬億以來,基建就成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基石。在2018年前,基本保持15%以上的增速。但是,基建投資至少受到三方面的制約。首先,2015年以來,我國城鎮化的速度明顯減慢,官方數據從2015到2019年城鎮化率提高百分點分別為1.33、1.25、1.17、1.06、1.02,呈逐年放緩態勢。其次,中國大中型城市的基建已經比較完善,大規模基建的空間在降低。最後,基建的投資主體是地方政府投資平台,這些企業往往債務高企。這一系列原因導致基建投資增速從2017年開始快速下降,2018年5月,增速跌破10%,到2019年底,基建投資增速下滑到3.8%,幾乎喪失了拉動經濟的能力。

製造業投資和基建投資都幾乎喪失了拉動經濟的能力,於是,只能靠房地產投資拉動經濟了。但是,房地產也有自己的問題。中長期來看,對房地產投資影響最大的是人口的撫養比,也就是非勞動人口(老人和小孩)/勞動力人口的比例。在中國,這一比例從2011年底開始逆轉。這使得潛在買房需求的勞動力人口比例越來越小。再加上價格高漲,有消費能力的人群越來越少,房地產相對過剩趨勢明顯。這些原因導致房地產投資增速下滑。中國房地產投資增速,從2003年以來,除2008年底前後的金融危機異常期外,基本保持在20%以上。到了2013年底,增速都在20%以上。但是從2014年開始,房地產投資增速迅速下降,到2019年底,增速勉力維持在9.1%。

製造業投資、基建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從高達20%、甚至30%的增速,逐步下滑到不到10%的增速,製造業投資和基建投資增速更是僅有百分之三點幾。它們高速增長時期催生出來的產能,在潮水褪去之後,全都裸露在了沙灘上。

外貿和投資都不能消化如此龐大的過剩產能,那麼就只有靠促進國內消費來消化過剩產能了。但這也做不到。看這個圖,藍色的線是人均實際GDP增長率,橘黃色的線是人均實際可支配收入增長率。生產過剩以來,中國人均收入增長率持續放緩,從2105年底開始,人均實際可支配收入就長時間低於人均實際GDP增長率,這導致我國消費長期萎靡不振。前段時間,官方號召消費升級,民間卻調侃消費降級,就是最好的體現。

三、城鎮化結束後經濟走向

截至目前,中國大規模實施凱恩斯主義已經11年了。從整體來看,外貿、消費和投資領域都不樂觀。從經濟發動機,即投資領域來看,製造業由於前述原因,出現嚴重產能過剩和大規模負債,導致製造業投資增速大幅下滑;房地產經過近20年發展,已經出現結構性變化,房屋明顯過剩,投資增速大幅降低;基建方面,由於前期發展迅速以及城鎮化放緩使得投資空間縮減,也由於城投等公司負債嚴重,基建投資增速也開始降低。

中國的凱恩斯主義,快要走到頭了。那麼,城鎮化停滯之後我國經濟將怎麼收尾呢?這裡我們首先要理解凱恩斯主義和通脹的關係。

之前我國說過,凱恩斯主義的實質是,「通過國家印錢,以通貨膨脹為代價,政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消耗過剩產能,延緩危機的爆發」。也就是說,凱恩斯主義必然會導致通貨膨脹。什麼是通貨膨脹呢?西方經濟學有一個通俗的解釋,通貨膨脹就是更多的錢去追逐數量不變的商品。凱恩斯主義增發的貨幣是印出來的,而市場上商品的數量沒有變化,因此必然出現「更多的錢去追逐原有的商品」,這就會導致通貨膨脹。但是我國反映通脹的CPI指數並不高,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大量資金被房地產領域吸收了。也就是說,我國印出來的錢,沒有去追逐一般的商品,而是有相當部分去追逐房地產領域中的房屋和土地這一特殊商品。這就是CPI漲幅並不大,但房價卻暴漲的原因。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王德培,甚至把房地產成為「人民幣的穩定之錨」,王德培曾經「掏心掏肺」地說,「中國有200多萬億的人民幣印製和發行,全世界之最了,為什麼沒出問題」,就是因為房地產,房地產是「中國通貨膨脹的主戰場」,但是高價房這個問題主要針對「中產階級以上的人」,所以社會本身不至於出問題。王德培的這段話說得很明白了,我國為什麼不敢讓房價跌,因為「貨幣大量沉澱在那裡」,一旦房價跌了巨量的貨幣就會湧現其他商品市場,造成全社會範圍內的通貨膨脹。

那麼,房地產的價格會一直維持高位嗎?做不到。城鎮化放緩,人口結構逆轉,房價虛高,房企背負高額負債,這一切都預示著房地產泡沫終將破滅。而一旦房地產泡沫破滅,中國經濟將最終停滯下來,而伴隨著經濟停滯的,是大量貨幣湧向市場導致的通貨膨脹,停滯和通脹將並存,凱恩斯主義最終將引來自己的歸宿——滯脹。

這裡我們再次做一個整體回顧。在第一部分,我們先回顧了1996年的那一次生產過剩,分析了我國怎麼靠房地產市場和WTO延緩了危機。並且發現當時的經濟形成了內外兩個循環,而這兩個循環既支撐著中國經濟,又為更大規模的危機埋下了種子。其次我們講了2008年金融危機打破了第一個經濟循環,經濟再次出現過剩的風險。在第二部分,我們講到了我國怎麼通過凱恩斯主義的方式,延緩了2008年的危機。接著,我們又分析了凱恩斯主義的內在矛盾,並且發現凱恩斯主義持續數年後,造成了更大規模的產能過剩。在這種情況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企業債務規模持續攀升。從2012年後,實體經濟持續萎靡,投資增長快速下滑,大量銀行資金流向房地產。而這一切導致了中國經濟當前的三大特點:產能過剩、負債高企、脫實就虛。在第三部分,我們詳細分析了產能過剩的情況,分析了外貿、投資和消費都難以消化當前的產能過剩,並且大致介紹了貨幣增發和高房價的關係。最後我們得出結論,凱恩斯主義必然走向滯脹。

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基本判斷。另外,關於經濟方面的問題,包括房地產、地方債、失業、股市,等等,我會找機會以專題的形式一一分析。

我是一個對經濟、民生和時事感興趣的社畜,會定期回答相關問題。如果你對這些問題也感興趣,請關注我或者關注B站同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