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其它國家有類似中國的大基建嗎?政府出於什麼原因到其它國家也開展基礎設施建設?


基建這個東西,實際上也有邊際效應。

打一個比方,假設有某個非洲國家A,雖然國家很窮,但是出了一個厲害的政治家,國內政局比較穩定,而且國外勾搭上了中國,準備一心搞經濟建設,同時也有自己的人才儲備,有一定的教育基礎。在這種情況下,基礎設施的邊際效果就非常好,因為基建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尤其是交通、電力、網路等等,都對經濟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這種基建對拉動GDP的效果就非常好了,類似於十多年前的中國,一塊錢基建可以拉動好幾塊錢GDP。

但是對於一個基建已經基本完善的國家B,基礎建設的邊際效應就非常差了。因為基建實際上已經很完善了,再多的投資,就只是修修補補,或者是一種浪費:比如在窮山僻壤、人口不多的地方修建豪華高鐵站什麼的,比如一條路修了挖,挖了修什麼的。比如政府拉高房價賣地,賣地的錢建公園博物館什麼的。賬面上看起來拉動了一些經濟,但是實際算下來效果很差,幾塊錢基建可以拉動好一兩塊錢GDP。

那麼對於國家B來說,是不是從此之後,基建就喪失了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呢?No,我們還要考慮科技的進步帶來的改變。

假設國家B在某種科技上產生了突破,比如5G,鋰電池之類的,然後國家B開始大規模修建5G的基建,修建電動車充電站的基建,這種情況下,因為科技更新換代帶來的產業革命,基建的邊際效果再次增強——這也是資本主義周期的黃金時代。

最理想的情況,就是不斷地科技創新,帶來不斷地新的基建和投資,讓資本主義的經濟循環成為一台永動機。然而,這種理想的情況是不存在的,只有在歷史模擬類遊戲裡面才有,因為那裡面的科技樹都是現成的,隔一段時間玩家解鎖一個,然後帶來一些加成和新的建築解鎖。而現實中的科技樹是在黑暗中摸索的,很可能長時間沒有大規模的科技突破,尤其是基礎科學。能源、材料和信息,只有在這三大基礎上面有突破,才能算是一輪真正的科技革命。從這個角度來說,70年代至今的信息科技革命並不完整,因為只有信息方面的突破,而能源沒有革命性突破,材料也沒有。


以在下的理解:

大規模基建是維持和振興經濟發展重要的手段。

貨幣投放基礎是債務和各類資產,基建是貨幣投放的其中一個重要環節。

在基建的帶動下,各類企業都提高了產能,加足馬力生產,例如大家熟悉的鋼鐵企業。

最終導致了供應過量,所以國家提出了供給側改革,開展的一帶一路的發展,輸出過量的產品到其他國家,幫助其他國家開展基建,也加速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這些是顯而易見的。

其他國家也願意大搞基建,帶動國內經濟發展和就業率。

發達國家現在基建水平肯定低於發展中國家,因為不再需要大搞基建,提升第三產業發展和科技是發達國家的主要手段和目的。

美國就是典型的消費大國,因為已經過了大搞基建的階段,中國也正是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著。

個人淺見,輕噴。


現在很多人陶醉在「基建狂魔」的興奮里,但有誰關注過因為大搞基建的而深陷債務危機的國家們?

最近一個因為大搞基建而導致外匯崩盤的國家就是土耳其。埃蘇丹早在還是伊斯坦布爾市長時,就以搞大拆大建而成名。當了新奧斯曼元首後,更是大興土木先後搞了比北京大興機場還大的伊斯坦布爾機場,開挖伊斯坦布爾運河等一系列大基建。結果導致土耳其外債舉債過度,被川普一個加征關稅令就嚇得土耳其里拉一個月里貶值一倍,至今還沒走出經濟危機。

為啥基建會拖累金融和經濟?因為大基建項目往往耗資巨大,工期長,舉債成本高。如果在投產前碰上債權人「擠兌」,那就只能死翹翹了。如果舉債用的是本幣,那能通過央行收放銀根來調節;如果舉債的是外幣,那就只能聽天由命了。當年東南亞金融風暴中,印尼馬來等國就是舉外債搞基建,然後被團滅。

那為啥那麼多國家要舉外債搞基建呢?說到底就是因為自己沒本事,必須引進外國的建築公司和器械材料才能搞本國基建。既然找了外國人,那自然要用外匯咯。而那些搞基建不必靠外國的國家,如二戰後的德國法國日本美國等,就沒了搞基建缺外匯的尷尬。哪怕重複建設如日本,也從沒因為搞基建引發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而土耳其印尼馬來等國就只能被國際資本薅羊毛了。

那中國現在是兩者中的哪類呢?顯然中國是後者。以我所在的上海地鐵為例,當年造1號線的時候,基本上從工藝到設備就是個全進口,但從2號線開始就不斷國產化了。雖然2號線作為首條國產化地鐵,是如今故障率最高的地鐵;但他為後續開發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最終中國地鐵如今做到了核心技術基本國產化。然後中國地鐵建設就能在全國以人民幣結算的方式開展,無須擔心外匯多少引發的工程危機。地鐵如此,其他大基建也同樣經歷了類似的發展歷程。這就是中國能基建狂魔的同時,沒像其他大多數國家那樣引發金融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

最後,讓我們深刻領悟下一帶一路基建狂魔大出口的金融精髓——人民幣國際化。啥是人民幣國際化,我覺得還是美帝國務卿蓬佩奧學說得好「這是用債務套住你」。你看斯里蘭卡不就交出了漢托班港的99年經營權了嘛。


鄭國渠,疲秦之計,修的時候耗費巨大,可以拖著戰國第一強國的秦國好幾年,修成之後,關中糧食產量翻了好幾倍去,立馬就滅了疲秦之計的韓國。

高鐵一個道理,中國修的時候花費巨大債務翻天,修好之後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助力。三峽工程,修的時候全國動員,每個人電費加7厘錢來修,修好之後效益發揮得無以復加。

中國那些去印度越南基建得公司,也是一個道理。


基建是經濟發展的硬體,勞動力水平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是經濟發展的軟體。

基礎建設周期很長,使用時間也很長,超前於經濟發展,這才是合理的。

中國這些年的發展,其實也得益於基礎建設的完善,相對於印度和東南亞等過,由於基礎建設跟不上,軟體實業也很難有大的提升。

就像一台手機,都是先提高硬體的基礎上,軟體才會越來越高級,硬體不行,功能強大的軟體也跑不起來。

但同樣硬體的手機,不同的軟體,用起來體驗也是不同的。

其實就是一個匹配度,提升硬體,符合軟體的需求,或者略微超過軟體應用的需求,這才是性價比最高的模式。

假如買了個一萬多的蘋果手機,只是用來上個微信,刷個視頻,那麼有很多功能就浪費了。

現在中國的基建就是這樣子,過去是基建不夠,需要大力發展,現在是建的太多了。

投資基建,大多數在短期內都是看不到回報的,只投入不產出。

不過投入的過程,會產生工作崗位,債務的投入,會產生貨幣和負債。

明白的講,就是會產生很多負債,能夠提振經濟,但短期內卻不會有所產出。

過去搞基建是真的需要,現在搞基建很大原因就是為了提振經濟,其實基建已經總體過剩了。

就像那座大橋,其實就是在浪費錢而已。還有很多重複的建設,道路建了又拆,拆了又建,經濟是提振了,但效率卻很低,也很浪費錢。

其實就是以債務拉動經濟的原始做法,但投入的沒有產出,只會為後面埋下更多債務。

現在基建投入拉動經濟的邊際效用越來越小,四塊錢的投入才能有一塊錢的產出,效率已經很低。

另一方面,老齡化社會即將到老,未來人口基數下降,對基礎設施的需求也會減少,到時候很多基建項目,鐵路公路,公共設施都會被閑置,形成浪費。

事情過猶不及,做事情還是得有個度,搞基建不能像買手機那麼任性,硬體和軟體相匹配才是性價比最高的良性發展模式。

————————————————————————

思考理解經濟,用經濟理解世界。

文章首發公眾號《茶話股經》,歡迎到公號來交流探討。

這是一個前私募操盤手,現獨立投資人撰寫的,客觀、理性、深刻的公眾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