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需求是應該可以算作是馬斯洛需求層次最高層次了吧。藝術永遠不是雅俗共賞,而是曲高和寡的,這個理同樣適用於書法。

大家都知道王羲之蘭亭序不僅寫得好,而且好看,不管懂不懂的都會說寫得好,寫的好看,但是你真的拉一個不懂書法的人他也會說寫的好看,但是他真的覺得好看么?是從眾心理讓他覺得好看,還是真的能覺得王羲之的蘭亭序好看呢?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顏真卿祭侄文稿的藝術性要高於王羲之蘭亭序,如果你把祭侄文稿擺在大眾面前,大眾仍然傾向於喜歡王羲之的蘭亭序,所以這就從某些方面簡介說明,懂書法藝術的不多,或者說甚少。

尤其是現在各種自媒體的出現,比如微博,微信,知乎,bilibili的各種主,各種水平各種層次,各種所謂「風格」琳琅滿目,參差不齊。大部分人的目的還是要討好大眾人的審美,吸粉,這一批人大約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字寫的很俗,至多算是寫的漂亮,若論藝術,應該是沒有幾個夠格的吧。真正好的書法只能寫給懂得人看,大部分大眾懂書法藝術的人實在不多。

所以說論寫字,國人拿筆寫字的水平在逐漸降低;論藝術,國人的審美,亟待上升;論抬杠,無人能及!!甚至所向披靡!!!

(以上拙見,說錯的,一起抬抬杠)


書法從來就不是雅俗共賞的。

中國歷史上一直都有一個很特殊的階層叫士大夫階層,這個階層特殊就特殊在是由知識進行的區分,跟權力,財富關係都不大(不是沒有)。這個階層人數按照各個朝代時期的識字率,基本不超過人口總數的10%(並不是識字就能進士大夫階層)。

我們現在能夠接觸到古典文化審美的遺存,幾乎都是士大夫階層的產物。詩詞歌賦,書法,文人畫,甚至明清傢具款式。當時大部分老百姓其實和這類精神文化生活沒什麼關係。有一個詞叫附庸風雅,指的就是那些不是士大夫階層,但是審美拚命向這個階層靠攏的人。

比較清晰的描述這個階層的作品就是儒林外史。

士大夫階層的屬性註定了他們要通過某種方式把自己從芸芸眾生里剝離出來,形成一個小眾文化圈,圈子內部的審美標準和認同,有些是要故意脫離開大眾的。借用搖滾圈裡的一句話,搖滾歌手的作品被大眾喜愛是一種恥辱。

所以楷書行書的一些作品,或者說大部分作品,受眾都比較廣,端正,流暢,整齊,易於辨識,這都是一般大眾審美標準。到了蘇黃米的一些作品,趙孟頫的膽巴碑等等就開始逐漸收縮,到明後期強調疏離,古拙,天真,有些作品在普通人看來根本就是丑書。其實所謂丑書雖然從視覺效果上看差不多,都背離了大眾審美取向。但是丑而無法,就是純粹的丑。丑而有法就是極高明的審美情趣。

bluetie:如何看待「藝術首先應該讓人看懂,多數人理解不了的藝術毫無價值」這一觀點??

www.zhihu.com圖標

書法有一條看不見的分水嶺,過分水嶺就ok啦。沒過分水嶺就有很多很多的疑惑。

現今社會很少有人能過分水嶺,過分水嶺的書寫是表達作者的心境,以表達情緒為主。也很少講究什麼章法不章法的,都法無定法了。

現今社會絕大多數人都沒過分水嶺,或者說沒靠近分水嶺,沒看到分水嶺。而且更有意思的是,有些人還認為自己身邊的小水溝就是那看不見的分水嶺。

有些妄言,還請見諒。


這個問題的方向是不對的。

很多人以為好的藝術都是雅俗共賞,其實不對,俗指通俗,不是低俗,一件作品雅俗共賞,是因為它有很多俗的部分,能被大眾所接受理解。而這些通俗的部分,並不能代表作品的高度,真正的核大眾還是難懂的。

審美建立在熟悉度的基礎上,大眾都很熟悉,即通俗。就書法而言,普及率最高的是楷體、行楷、仿宋體等,這些字體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規則性較強,筆畫簡潔結構穩定,易辨認。熟悉這一套且認知局限於這一套,就很難接受與這些大相徑庭的書法。同樣較規則的如啟功先生的字、瘦金體等,受眾會多些,而一些偏拙意的碑體,變化更多更複雜如沈鵬先生的字,受眾就少很多。

和最常見的字體越不相像,越難被大眾接受,因為通俗的那一部分沒有了。

繪畫和音樂等其它藝術門類同理,一張畫里,如果沒有較寫實的畫面、和真實世界更接近的明快的色彩、精緻細膩的筆觸,就很難雅俗共賞,但不能判定這就不是好作品。和流行音樂區別很大的歌劇、爵士樂等,受眾也要少些,但你不懂,不能就斷定它不好。

除了熟悉度,審美還需要知識和閱歷的積累,這個影響到對作品內在的理解欣賞,比如年輕時喜歡瀟洒有鋒芒,足夠多的學習和歷練過後可能會喜歡張弛有度,這個很複雜這裡不細說了。

所以問書法是該小眾還是該雅俗共賞,先要問你覺得書法是什麼,如果覺得書法就是寫字,那你此刻手機上的字體已經給出了答案,單純的易辨認;如果你覺得書法是藝術,那它和是否通俗無關,每個創作者的經歷和認知不一樣,有通俗的部分不避諱,沒有也沒關係,決定藝術好壞的本不是這些。

說句題外話,現在很多人用「傳武大師」去挖苦諷刺藝術領域的名家,實在是大謬,這些名家對應的應該是各個正規武術院校和機構的知名教練,而且拳怕少壯這個客觀規律在藝術領域不通用,藝術愛好者和名家的差距,比格鬥愛好者和格鬥家的差距還要大的多得多,大到很多人根本不懂自己差在哪裡。一些公園寫字大爺和江湖體網紅,只是書法愛好者還好,如果大張旗鼓搞東搞西那這些人才是正經的假大師,那些鼓吹「小丑在殿堂,大師在流浪」,各種「打假」的鬥士,其實才是假大師的堅定信眾,且不自知。


書法這東西,是有神性的,

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為啥

而書法依附著文字,自然有著魔力,你看看遠古時期的甲骨文,那都是巫師,再到青銅器上的饕餮紋,金文,再到漢唐各種勒石立碑,這些文字,再到道士畫符,急急如律令。

那都是一種符號密碼的審美,溝通鬼神,宣示權威。

書法和文明的發展是同進退。

到了宋朝,開始尚意,開始強調人的人性了,類似於文藝復興。

書法從廟堂之上的神秘開始過度到個人性情的抒發,文字的溝通作用和書法的審美功能漸行漸遠。

知曉文字的不再是巫師,偏遠的鄉村老朽也是能識文斷字的。

但是書法並不能像文字那樣順暢的往下傳遞,懂書法會寫書法的還是保留在類巫師角色的士大夫階層。到清朝為止,整個書法史就是公務員書寫史。不信,你仔細想想,博物館裡,拍賣會上,有哪件書法作品是不知名的鄉村老朽所書寫。

到現在,有書法專業了,有那麼多人學書法,那又怎樣,每年的書法專業畢業的學生有多少,他們類似於巫師的角色?不可能,大多也就是算半個工匠,為啥是半個,因為算不算工匠還得看畢業後有沒有繼續從事書法這一行啊。進書協?那又怎樣,加入黑社會?

只是現在吧,不需要類巫師的角色了。

所以我也不知道學書法的人該幹啥,或者什麼樣的人寫什麼樣的字才能算書法,公務員肯定不行了,大清都亡了。

那應該是一群,衣食無憂,不用為生計發愁,起碼是不能靠書法寫字為生,還能不斷去追尋人的靈性的人吧,雖然不用像巫師那樣去預測未來,畢竟現在機器人的機器手寫出來的字也很好看了,但這些衣食無憂的人,應該接過明朝士大夫的文人精神,繼續打磨人的性靈,再往前走一步?衣食無憂了,總該做點啥吧,活著總該創造點啥,來都來了。

最有可能的應該是程序員。

程序員收入高,衣食無憂,在現今社會,最類似於巫師的角色,看看黑客帝國,唯一的問題是程序員都996的去寫代碼了,如果未來10年996被淘汰之後,最有可能突破的就是程序員,不開玩笑,是認真的。

所以,我認為書法不存在雅俗共賞,也不可能存在。雅俗共賞的只能是印刷體,電影海報上的標題之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