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基本問題都是思維和存在的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係該怎麼樣理解?


首先,並不是全部哲學都探討的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

古希臘羅馬哲學中核心問題是世界本原是什麼的問題;

中世紀哲學中核心問題是主觀精神世界的問題;

而近代哲學就是題主問題描述中的那樣,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

按照鄧曉芒版《西方哲學史》緒論部分:

近代哲學的主題是立足於獨立化了的主觀精神去探討主觀精神和客觀世界的關係。

這種探討分為三個層次,其中一個層次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即認識論問題。


然後從宏觀角度簡單解釋一下認識論的演化,具體細節需要題主自己去豐富了:

認識論的問題說到底就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主觀世界如何實現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問題。因此由培根與笛卡爾開始,近代哲學家們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對認識的來源,方法等問題上;同時,在近代時期哲學與科學是無法分割的,對待科學的不同方法使得他們在認識論上也有不同見解,由此形成兩個哲學派別。

對感官感覺使用歸納法加以概括而形成了經驗派

對天賦作為邏輯起點而發展了理性演繹法形成唯理派

經驗派在休謨手中演化成了不可知論

唯理派在萊布尼茨-沃爾夫體系中成為了獨斷論

他們使得近代哲學的認識論走向了死胡同

在這種背景下,才有康德和黑格爾的德國古典哲學對認識論問題的批判

以上。


笛卡爾 第一哲學沉思集 的第一個沉思講了類似於莊周夢蝶的內容,詳細解釋他到觀點「我思故我在」。

這是modern philosophy一個早期內容,類似的思考和想法西哲裡面不少。

個人認為吧,如果一開頭就思考存在和思維比較奇怪,這在哲學裡面屬於無解題。因為存在既不能證明也不能證偽,亂七八糟的觀點一大堆,到頭來都是在自己的體系自洽,沒啥用。

最後,建議先學數學史和物理學史,研究研究知識的進化歷程。我個人認為,哲學是隨著人們掌握的知識量而變化的,越學越覺得如此。


首先要思考為什麼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成為了哲學的基本問題

按照舊的(馬哲)解釋體系,常見的說法是:世界的一切現象可以歸結為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因而這二者之間的關係就稱為作為對於世界統一性之認知的哲學基本問題。

但為什麼世界會分裂成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為什麼世界會二重化?

原因就在於人的存在與活動。一方面,人作為物質世界的一份子,不能脫離自然界。但另一方面「我思」使得人獨立於自然世界而存在。因而,對於人來說,有兩個世界,即自然世界和理想世界。這種分裂正是由人的活動造成的。

對自然世界而言,人受制於此。必須通過與自然的物質交換來滿足自身生存。而另一方面,人始終在構建一個理想世界,並且是將自然世界構建成適合與自己的理想世界。這樣一來,人一面受制於自然的必然性,而另一方面人由總是可以自由選擇。因此,必然與自由的關係是人類存在的本源性矛盾。

而思維與存在的關係是自由與必然關係的最抽象表達。


我思故我在,唯心側

我在故我思,唯物側

我兩邊都不屬於,世界真實存在,我也在思考。世界是個獨立的個體,我也是獨立個體。

從世界客觀角度來看,我無關緊要。

對於我本身而言,我無比重要。

基於個體層面,個體死亡,個體的世界也隨之消亡。

唯物側,唯心側兩句話都對,不衝突,思考角度不同罷了。


科學存在論是對這個問題的最終解答: 科學存在論 - 楊學志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83656647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