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可能會發生習慣性扭傷,走久後會有疼痛,小腿容易緊張。後期由於習慣性扭傷、疼痛等原因不敢承重,步態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到骨盆歪斜、高低肩等。

相鄰關節會互相影響,所以踝關節不穩,會影響膝關節,長期會引起膝關節不適


借用panjabi的穩定模型來說明,當踝關節不穩定後會有什麼代償,比如韌帶鬆弛的話,踝關節周圍的肌肉,骨骼會產生一些代償,來幫助踝關節穩定。 所以可以通過周圍肌肉的訓練來幫助踝關節做穩定,特別是足外翻肌。 骨骼的代償時間會比較長期,產生一些骨質增生的情況,讓關節更穩定,除非做融合。

踝關節的穩定從生物力學的角度上去考慮,也要強化上方膝關節和髖關節,甚至核心方面的問題,以保證力線的中正,減少不穩定的發生。

踝關節的不穩定也可靠身體外的部分來代償,比如穿的鞋子,襪子,定製鞋墊,護具等。


踝關節不穩定的代償除了容易扭傷外,還會導致小腿變粗。足踝是人體第一個與地面接觸的關節,需要具備足夠的穩定性以及緩衝外力的能力。當穩定性缺失,小腿三頭肌尤其是比目魚肌就要承擔更多的穩定工作,導致容易變得強壯而顯得小腿粗。

關於足踝更詳細的介紹可以參考下文

攀巖人不得不關注的足踝訓練


以下回答摘自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運動醫學科 宋斌 副主任醫師《踝扭傷總不好為哪般?韌帶損傷要警惕!》

踝關節的穩定主要通過周圍的韌帶來維持,所以韌帶可以說是踝關節扭傷的第一受害者。慢性踝關節不穩是由於踝關節及其周圍韌帶發生損傷,致使踝關節穩定性下降,並以反覆扭傷腳踝為臨牀表現,就是俗稱的習慣性「崴腳」。患者往往陷入了「扭傷-→不穩-→運動→再扭傷」的惡性循環。

原來關節除了骨頭之外,主要結構還有韌帶,類似橡皮筋一樣既能帶動骨頭的活動又能保持它們在各自的位置上不分開。許多人覺得只要骨頭沒傷到就沒啥大問題,把崴腳不當回事。其實腳扭傷導致的骨折因為比較顯現,大家都會重視,而在臨牀上往往容易忽視的就是韌帶的損傷,韌帶損傷X光片不能直接看到,早期的處理不當,韌帶損傷得不到修復,韌帶就會出現鬆弛甚至完全斷裂。關節鬆動了就會出現反覆崴腳,出現慢性踝關節不穩,這時就需要手術治療了。

醫生通過詢問受傷經過及目前出現的癥狀,結合進一步的查體情況,一般可以判斷韌帶是否斷裂。如果查體判斷韌帶出現了問題,醫生會要求進一步進行B超檢查或者核磁共振檢查,可以清晰地顯示受損的踝關節韌帶,對合併損傷的發現觀察敏感,利於醫生判斷和給出治療方案。

修復關節的穩定性,是踝關節不穩症治療的最終目的,這時需要手術治療。現在踝關節手術的主流是關節鏡微創手術,通過關節鏡技術修復關節內的磨損,重建韌帶,使踝關節的穩定性得以恢復。手術傷口小,軟組織損傷少,手術預後良好,大大縮短恢復期。配合專業的康復訓練,術後康復情況非常樂觀。

專家簡介:宋斌,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運動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運動醫學臨牀及相關基礎研究,尤其在下肢運動損傷的診斷以及關節鏡治療方面具有較深入的研究。


短期內多次扭傷後(),導致踝關節不穩定,3家權威醫生手測認證,都建議手術,但我戴了護具運動3個月了,護具相當於腳踝外部做了支架,醫生也認同戴護具,持續恢復中,平時運動正常跑動,會避免激烈拼搶。總之護具戴晚了,早戴,就沒那幾次扭了。


踝關節不穩最大的壞處就是容易出現反覆的踝關節扭傷,嚴重的能看到走路時踝關節內外側擺動明顯,對關節的損害很大。

具體可參考下文:

踝關節扭傷的發生與康復

https://zhuanlan.zhihu.com/p/48755271


不搞踝關節 但是我猜測 踝關節不穩定與小腿肌肉、大腿肌肉和髖關節肌肉的力量不足和不平衡都有關係。不知道有沒有大專家給贊一下。


容易扭傷,恢復一定要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