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大學生有了知識出來工作,卻因為沒有閱歷而缺少智慧,在社會處處受挫,最終甚至失去了自我,成為他人的「奴隸」,忘了自己的原則和底線,走向墮落;而有的人心中有目標,對人生有規劃,做事講究原則,知道什麼必須做,從不應懷有比別人多的知識而驕傲自滿,內心深藏大智慧,最終獲得了成功。我想問:為什麼說智慧比知識重要?如何培養智慧(運用知識的能力?)?


知識是思想的產物。

不可思的東西外在於知識。

智慧是感受、思想、情慾的統一。

分別對應三個訓練領域:

藝術、科學、生活。


知識是重要的,讓自己能正常的生活。

知識可以從書本上學習到,也可以從生活經歷中學習到。

在這學習中及成長中,也會增長智慧,讓自己較熟練如何待人處事。

「有的大學生有了知識出來工作,卻因為沒有閱歷而缺少智慧,在社會處處受挫,最終甚至失去了自我,成為他人的「奴隸」,忘了自己的原則和底線,走向墮落」

的確,光有知識,沒有智慧,做起事來可能會是相當累的。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們盡量避免失敗,但若真有挫折,都可以檢討改進,充實自己,讓自己的缺點彌補起來,成為越來越會做人處事的人。所以,要像題主說的,規劃好人生,將人生舖好路(充實自己,就在為自己舖路),隨時依狀況更新自己的規劃,讓這路子更實在。而不是失去自我,或墮落、忘了原則或底線等。

「而有的人心中有目標,對人生有規劃,做事講究原則,知道什麼必須做,從不應懷有比別人多的知識而驕傲自滿,內心深藏大智慧,最終獲得了成功。」

題主說的對,訂定自己的目標及原則,做好規劃,虛心的與人相處共事,應該會有最起碼的小成功,運氣好的話,也可能會有更好的機遇。

題主也說:為什麼說智慧比知識重要?如何培養智慧(運用知識的能力?)?

再好的知識,若沒有情商,不知道待人處事的正確方法,的確,會把自己的努力浪費掉。

學習智慧,先了解自己,先練習覺觀自己的能力,禪修,練習覺觀五蘊(身心),熟練平靜的處理事情,初期,因為能平靜處理事情,自己較不會莽撞行事的做事情,而減少失誤。禪修長時期之後,自己漸能夠覺觀到自己的起心動念,就更能在自己起心動念之時,就不讓自己犯錯而導致不可收十,而讓自己做決定或如何往下一步走的當下,都較能是經過熟濾的,這些的累積,就在慢慢累積智慧。

禪修,慢慢運用在學習及生活中,也在慢慢累積智慧,下面這些經文請參考。

雜阿含647經:

何等為慧根?若比丘苦聖諦如實知,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是名慧根。

雜阿含407經:

  「汝等比丘慎莫思惟世間思惟!所以者何?世間思惟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覺,不順涅槃。

  汝等當正思惟: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所以者何?如此思惟,則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

  ...

  是故,比丘!汝等慎莫思惟世間!所以者何?世間思惟,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覺,非正向涅槃,當思惟四聖諦,何等為四?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雜阿含785經[正聞本1042經/佛光本797經](聖道分相應/道品誦/修多羅)(庄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

  「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

  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是這樣的:

1、對客觀事實的反映,形成數據,數據組合成信息,信息結構化為知識,而知識的抽象、綜合和應用,上升為智慧;

2、智慧解構:日知為智,『心豐為慧;

認知的維度:廣深高速--廣度/深度/高度/速度,深度決定了高度,高度+廣度決定了速度,廣+深+高,決定了真正的洞察力…

3、智慧,是知識的濃縮與升華…


知識是一些需要重複就能掌握的東西,而你如果想要解決問題,就需要先找方法,再運用你的知識去解決問題,我這麼一說,你就明白了,知識不過是一塊敲門磚,它不可缺,但是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找到如何解決問題方法,就是所說的智慧。有智慧的人明白事物的發展規律,不會怨天怨地,也經常能破而後立。懂得揚長避短。

關於如何建立智慧,一開始誰都是一張白紙,只有在接受自身條件的情況下,不斷去經歷,不斷的復盤,這個過程艱難且曲折,但沒有別的捷徑,這個問題純理論,理解起來難免枯燥。舉個栗子,A和B是兄妹,A因為是老大,從小也沒經受什麼大的困難,家裡活兒不用干,也不用注意和同學搞好關係,因為同學都習慣找他,於是A上初中就會發現,自己在原來的習慣下,基本沒什麼朋友,慢慢就會變得孤僻,想要改變就要有破繭的勇氣,所以你看,苦難也並不是什麼壞事。而看B,從小就被父母送往外地讀書,身處異地的她見慣了人情冷暖,很早就對於人之間的相處有了自己的了解,初中之後反而過得怡然自得,懂得在人關係之中緊中有疏,對朋友和普通同學的關係處理得當合理,在苦難中不斷地思考,讓苦難變為生活的贈與,而不是賴著不動,這就是智慧的產生,我們需要讓生活有無限可能性!


哈哈哈,哲學是啥,AI智慧呀,想要智慧,學哲學呀。

想增長智慧嗎,我可以教你呀。

大師們都說的雲里霧裡,而我卻可以把智慧,向知識一樣講給你聽。

不需要錢,需要兩個字,有了,你就能學成,沒有,你就學不會,兩個字就是:謙虛。


主要是理解 學、思、知、行的關係。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思和學互相作用就產生了知。

知和實踐相互作用,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智慧就不斷增長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