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意思意思也是那麼回事。


大家都搞錯了,其實丐幫是看很重要飯能力的,畢竟是核心業務能力,不懂業務怎麼行呢。

然而丐幫看重的不是你現階段要了多少飯。看的你要飯的潛力。

一袋弟子要飯是唱蓮花落。難道九袋長老也靠這個要飯嗎?不是的。他們一套降龍掌下來,你給也得給,不給也得給。這是高端業務,尋常人做不來。(你說這叫搶?不好意思,我們這就叫要。你不同意是不是,再打一頓就同意了)

所以丐幫的傳統一向是:由業務能力最優者擔任幫主。

這就很好地解釋了,一個以要飯為核心業務的幫派,為什麼他們鎮幫的花活不是耍猴和磕頭,而是一套打人的掌法和一套打狗的棒法。關鍵是你對「要」這個詞的理解還不到位呀。

蕭峰不要飯,不是因為他要不來,而是他已經沒必要親臨業務一線。他辭職出走後表現出來的業務能力是頂級的:

一路上遇到藥店,便進去購買人蔘,後來金銀用完了,老實不客氣的闖進店去,伸手便取,幾名藥店夥計又如何阻得他住?(初級業務)

女真人在荒山野嶺中挖得的人蔘,都是年深月久的上品,真比黃金也還貴重。蕭峰出獵一次,定能打得不少野獸,換了人蔘來給阿紫當飯吃。縱是富豪之家,如有一位小姐這般吃參,只怕也要吃窮了。(高級業務)

蕭峰接了禮單,笑道:「費心了,你請起罷!」打開禮單,見是契丹文字,便道:「我不識字,不用看了。」室里道:「這薄禮是黃金五千兩、白銀五萬兩、錦緞一千匹、上等麥子一千石、肥牛一千頭、肥羊五千頭、駿馬三千匹,此外尚有諸般服飾器用。」(大佬級業務)

女真部落引進了這麼一位人才,幾個月的創收就頂他們十幾年。直到現在才明白為什麼丐幫人人都說,喬幫主把我們丐幫打理得好生興旺。


因為人家會打狗棒法,打死狗,吃狗肉。

你要飯只能吃飯,人家能吃肉。

你以為蕭峰在一層,其實人家在五層。

其實丐幫能不能當幫主,和要飯一點關係都沒有。

游坦之當丐幫幫主,沒人問他要沒要過飯。

凈衣派想奉立楊康,還特意挑他沒要過飯,這樣才能向著凈衣派。

黃蓉當幫主,沒人問他要沒要過飯。

耶律齊當幫主那次,不是丐幫中人都行……

所以題主是哪裡來的錯覺,認為丐幫幫主必須要飯呢?


隨便說幾句,不說太多,說多了犯歹挨罵沒必要。

我前些日子寫過一個金庸宇宙裡邊對「幫,派,教」的定義劃分,能把這問題解決一半。

教,是以共同信仰集結起來的人群,有點類似目前全世界各種黨派,有共同的價值觀。只不過黨派信仰的就是價值觀本身,而古老的教更願意把這種價值觀彙集在一個具體的神明身上。

我們可以理解為古人的抽象思維能力差點意思,才用了這辦法。

派,是以共同的技術根基集結起來的人群。武學一脈相承,門派爺爺傳給門派爹,門派爹傳給門派三孫子。是這麼個模式。

把門派映射到現在,類似於有獨門絕活的作坊。你也賣燒雞,我也賣燒雞,我的燒雞秘方是我爸爸心傳口授給我的,你不知道,你家燒雞就沒內味兒。我燒雞賣的好,我就是燒雞江湖的一個大門派。

幫,是這幾個類別裡頭最鬆散的組織。這幫人未必有教內樣共同的信仰,也未必有派內種森嚴輩分和技術立業。

把幫裡邊的幫眾團結起來的,往淺了說是利益,往深了說是階級。

丐幫,階級上是一群社會最底層的要飯的,利益上是這幫底層人民為了不被人欺負,所以才抱團集結成幫。

這些人未必有共同的忠誠信仰,也不是師出同門有共同的武學傳承,很純粹的,就是利益導向。

所以咱現在能解釋一個概念了:

丐幫的丐,指的可不是要飯的手藝活兒,而是指這幫人的階級地位,或者說是身份。

假如丐幫的丐指的是要飯的手藝的話,應該改名叫丐派。

假如丐幫的丐指的是他們信仰同一個叫花子之神的話,應該改名叫丐教。

大概能理解這意思吧?

好,前戲做夠了,開始嘮喬幫主本人。

一個幫,以及幫主的角色,映射到現代社會,各位覺得像什麼?

像咱們最熟悉的:公司。

公司裡邊有寫代碼的,有做市場的,有做運營的,掌握的技術完全不一樣,像幫。

公司裡邊有人賺錢是想行善,有人賺錢是為了還債,有人賺錢單純因為信仰錢,這些人共同利益一樣,但對於利益信仰的出發點不一樣,像幫。

公司的老闆,其實確切說是二號老闆,也就是職業經理人這個位置,其實就是幫主的位置。

這個人未必會幫裡邊每一個人的武功。

這人汲取利益的目的也未必跟每個員工都一樣。

但他只要能作為一個IP,把公司做大做強,就是合格的職業經理人。

辣么,一個小說裡邊的幫主,只要夠牛掰,也願意在這個幫裡邊混口飯吃,就是一個好幫主。

好的經理人也許本身是個資本家,跟員工階級地位不一樣。

好的幫主同樣不一定和幫眾具備同樣的階級地位,甚至行為準則也不一樣。這都無所謂,他只要能給本幫帶來聲量和威望,他就合格。

所以喬峰一身本事,是武林里最大的大V,他需要要飯么?用不著。

說真的,哪怕掃地僧做保潔做膩了,或者東方不敗當GAY吧頭牌當煩了,他們下野入了丐幫,他們也有當幫主的機會。就因為名氣大,本事大。

所以,幫的本質,比起教和派,是最鬆散的,最利益驅動的,最結果導向的,也最像目前現實世界各大公司的。

各大公司能做起來,有自己的核心技術。

丐幫能做起來,核心技術就是打狗棒法,非幫主不傳。這路棒法一個是夠凶,再一個是從定名到武器,沒脫離「丐」的特色,算是一種企業文化的傳承。

這也和現代公司聘請經理人的機制類似。

因此,如果你覺得貴司CEO不會P圖,不會查BUG,不會酒桌上推杯換盞,實屬正常的話……

則你也應該理解喬峰身為丐幫頭把交椅,但不會要飯,而且一身亂七八糟各路武功,是具備其合理性滴。

完。


很多答主都從原著中找到了很多細節,來回答題主的這個疑問。我從民俗歷史方面給大家再白話幾句,說的對不對題,大家看個樂,多擔待。

從來沒有一個煤老闆是因為挖煤又快又好而當上煤礦老闆的。

同理,也沒有一個花子頭兒是因為要飯能要來扒肘子罈子肉而當上丐幫幫主的。

既然稱為丐幫,那就不是指一時馬高鐙短,時運不濟,走了背字兒,迫於無奈,手心向上,手背朝下的人。也不是指恰逢旱澇蟲災,兵荒馬亂,生計無著,被迫背井離鄉逃荒避難的人。丐幫丐幫,指的是拉幫結派,專門以乞為業的人組成的團伙。

在老天津衛,這種團伙,不叫丐幫,叫鍋伙。拜曾經乞食於漂母的韓信為祖師。加入其中,即為進鍋,或稱入伙。每個鍋伙幾十到上百個乞丐不等,都有自己的勢力範圍。每個夥友,聽從統一調配,每天在劃定好的地盤裡乞討,發不了財,但也餓不死。一旦有新人乞丐,不懂規矩,沒有入伙便擅自乞討,搶了飯碗。那在伙的乞丐們,便要團結起來,群起而攻之。輕則唾罵,重則毆打。

那為什麼叫鍋伙呢?這裡頭就有個規矩。聽過劉寶瑞老先生《珍珠翡翠白玉湯》這個單口相聲的朋友,相信對其中一個情節有印象。朱元璋兵敗如山倒,孤身一人逃至破廟。兩個乞丐發現了他。這兩個人,你要了點爛菠菜,我要了點餿豆腐,還有點糊米飯咯吱,合在一起倒進鍋里咕嘟咕嘟煮開了,這麼一碗熱熱乎乎的珍珠翡翠白玉湯,救了太祖爺一條性命,才有了後來大明朝一十六帝,276年的江山社稷。當然,這就是個相聲段子,不過其中的規矩就是這樣,凡是入伙的乞丐,無論你要來的是四喜丸子,他要來的就半塊窩頭,都不許私藏,所有人乞討而來的吃食必須帶回伙里,放在一口鍋里,然後所有夥友分而食之。鍋伙鍋伙,就是一口鍋里吃飯的夥計。

鍋伙裡邊,根據要飯的方式方法的不同,又有區分。

有影視作品中常見到的打竹板,耍牛胯骨,唱著喜歌要飯的叫「喊街」的。這種乞丐,一般在商鋪門臉外頭,根據這家店賣什麼東西,經營什麼買賣,現編詞兒現唱。唱的無外乎是掌柜的買賣興隆,財源廣進。唱的主家高興了,賞下來兩個大錢。老舍先生的名作《茶館》中耍牛胯骨唱數來寶的大傻楊,就是描寫花子裡邊的這路唱街的。主家吝嗇,不肯給錢,也不打緊,忍著別出來就完了。喊街的唱兩段看要不著,就去下一家接著唱。或者唱街的實在不走,主家又不肯破費,那就得出來好言相勸:辛苦了您吶,鄙號今天還沒開張,麻煩您老高升一步,往前邊走動走動。萬不可出言辱罵,甚至門前潑水硬轟。如果店鋪轟人,待到夜晚,營業結束,關門上板,乞丐們便來給你「刷門臉」來了。可不是用油漆給你將門臉粉刷一新。乞丐們人手提一個糞桶,拿著把破掃帚,蘸著桶里的糞湯,給你門板上勻勻實實刷上一層。轉天天一亮,等你想下板開門,頂風臭八丈。路過的老百姓都躲的遠遠的,誰還肯進去買東西。非得刷洗乾淨,再等上個三五天,味道散凈了,才能重新開張。為了省倆大子兒,至少三天不能掙錢。

還有一路武要的惡丐。將胳膊上的肌肉,或者鎖骨打穿,穿上鐵環。再用鐵鏈將鐵環穿起來。無論天氣多冷,也是赤膊上陣。走到商鋪門口,將鐵鏈盤在手裡,舞動起來嘩楞楞亂響,這叫「耍鐵鏈兒」的。掌柜的忙打發小夥計拿著兩枚大錢出去。萬不可扔在地上,說:去吧,買個窩頭墊吧墊吧。得規規矩矩放在耍鐵鏈兒的手裡,嘴裡還得跟人家客氣:爺,您拿著喝碗兒茶去。惡丐也得虛應一禮:那我就不叨擾了,前邊還有人等我。拿著錢,再去下一家要。或者是「勒磚」的,也是赤膊上身,露出胸口,手裡拎著半塊青磚,走到商鋪門口,嘴裡邊喊著老爺太太,手裡掄著磚頭就往自己肋骨上啪啪的拍。照例,掌柜的派小夥計出去給倆錢打發走。如果老闆吝嗇,不肯出錢,那麼這一路武要的惡丐,便掏出一寸多長的一枚釘子,放進嘴裡,尖朝外,頭朝里,掄起磚頭,啪啪啪幾下,將自己的嘴巴子釘在商鋪的門框上。門框上釘著這麼一位,哪還有主顧敢進門啊。什麼時候掌柜服軟了,拿出錢來,乞丐什麼時候把釘子拔出來走人。

還有一路既不會唱喜歌數來寶,又肉嫩皮薄怕疼的文丐,最是狠毒。您問了,怎麼這路廢物反而最是狠毒?得罪了唱街的,耍鐵鏈兒的,勒磚的,無外乎是噁心噁心你,到最後破財免災罷了。得罪了文丐,非叫你家敗人亡不可。這一種乞丐,病病殃殃,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走到商鋪門口,扶著門框就開始咳嗽。掌柜的要是老成持重,經驗豐富,依舊是派個小夥計,拿一個大子兒給打發走就完了。為嘛唱數來寶的和勒磚的給倆大錢兒,這路文丐給一個錢就打發了呢?人家那兩路是技術工種,掙的就比你這路廢物多。掌柜的吝嗇,咳嗽了半天,不給錢,怎麼辦呢?這時候,文丐就咬破舌尖,一口鮮血,吐在店鋪門口。這個時候,咬破舌頭,見了血,一個大子兒就打發不走了。這也算技術工種了,得加錢,倆大子兒。掌柜的如果裝聾作啞,裝聽不見,瞧不著。好,先生我也是識文斷字,正經學過四書五經的,一時失意,走了這條道兒。掌柜的你看不起人,丟了我讀書人的顏面,夫子爺我也沒臉活著了。順手從腰上解下拴褲子的麻繩,在店鋪門外系個繩套,伸著脖子就往裡鑽,當場上吊尋短見。這時,掌柜的再裝聾作啞也不能眼瞧著自家門前弔死個大活人啊。急忙出門,那邊早有閑人將夫子爺解救下來。兩邊說和,掌柜的非得破費一兩個大洋,不能了結此事了。如果掌柜的年輕氣盛,你愛死死你的,我搬個凳子坐門口看你上吊。那文丐也不會真死。依然是有閑人將夫子爺救下來,他們等到夜班三更,從亂葬崗子偷來一具死屍,趁著月黑風高,將死屍吊在店鋪門樑上,這一手叫「掛門帘」。天亮之後,夥計們一下門板,門口吊著著個死鬼。不一會,文丐從娼寮妓館找來的窯姐兒,就冒充苦主找上門來了。我家男人讀書科舉,沒曾想功名不成,衣食無著,又不忍八十老母,三歲孩童忍飢挨餓,只好出門乞討。不料遇見你這麼個狠心人,不但不予周濟,還出言無狀,逼死我丈夫。我一個婦道,不能給丈夫報仇雪恨,只有一頭碰死在你門前,化成厲鬼,找你報仇。這時候,閑人又出來了,拉住窯姐兒,好言勸慰:大嫂千萬不可自尋短見,需知家中還有年邁的婆母,年幼的孩童。朗朗乾坤,我不信沒有王法,我願替大嫂奔走,討個說法。之後,再聯繫訟棍,打點衙門,掌柜的這一場人命官司,輕則傾家蕩產,重則家破人亡。您說,這一路文丐是不是最狠毒的。

以上說的這幾種乞丐,要飯方面都有自己的絕活。那這樣就能當上丐幫幫主嗎?並不能。鍋伙內的頭領,也不叫幫主,叫團頭。每個鍋伙都有一個團頭,所有的團頭上邊,還有一個總團頭。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先生有一出名戲《紅鸞禧》,又叫《棒打薄情郎》。是根據馮夢龍的《喻世明言》一書中的一個故事改編的。講的是有個叫金玉奴的有錢人家小姐,看上了一個窮讀書人莫穗。金玉奴勸她老爹金老大,將莫穗收容,養了莫穗三年。後來莫穗科舉考試,高中狀元。這個有錢人家的小姐金玉奴的老爹金老大,書中戲中都說他薄有資財。這個金大的身份,就是一個團頭,乞丐頭子。花子頭的閨女,能和狀元郎成親。可見,在名義上是乞丐頭,在身份上人家是富家翁。不但有錢,還能娶妻生子,甚至嬌妻美妾,兒女成群。

真實的團頭也是這樣,他們不但不需要出門乞討要飯。往往他們還都是一方的民意代表,社會賢達。

團頭們不去要飯,哪兒來的這麼多錢呢?這裡邊除了手下乞丐們的一份孝敬之外,大買賣,大商鋪,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各自都有各自的一番心意。不然的話,你買賣新店開張,剛打開門,先來了十個耍鐵鏈兒的,又來了八個勒磚的,您這買賣還幹嗎?您這娶媳婦,新媳婦剛下轎,擁上來一群唱數來寶的,手裡頭牛胯骨和竹板打的山響,把鞭炮聲都壓下去了。那邊一群小叫花子抱著新郎大腿喊爸爸,你不要我們了嗎?您這喜事兒辦的堵不堵心。

團頭在乞丐裡邊負責幹什麼呢?

對上,負責打點衙門口,區公所,派出所,巡捕房。對乞丐們的違法亂紀睜一眼閉一眼。

對中,負責化解乞丐與各商鋪發生的衝突。一邊與訟棍,狀師勾搭訛詐買賣人,一邊還得安撫各商號的老闆,從中得利。

對下,負責劃分勢力範圍,安排手下乞丐的日常乞討,不能沒有規劃,可著一家要,舊天津幾萬乞丐,勸業場都得給要黃了,老闆最後也得入伙,跟著你們一塊要飯。公斷各個小鍋伙內的矛盾衝突,安排調動人手進行我之上描述的種種報復行動。總之,就是管理協調一切,讓這個行里的人,個個都能吃上飯。

而對於這樣一個領導者來說,有一天,他真的下場親自要飯了,那要飯的這行,怕是已經餓死成千上萬的乞丐了。


首先說「怎麼當上丐幫幫主」這個問題,《天龍八部》原文中是有解答的。


當年雁門關慘劇之後,丐幫幫主汪劍通、帶頭大哥(玄慈)、智光對如何教養這個嬰兒產生了分歧。智光主張不讓喬峰學武,而玄慈主張將之培養成一位英雄人物。

「我(智光)和帶頭大哥、汪幫主三人曾起過一場爭執。我說由你平平穩穩務農為生,不要學武,再捲入江湖恩仇之中。帶頭大哥卻說我們對不起你父母,須當將你培養成為一位英雄人物。」

於是,玄苦受玄慈的囑託,收了喬峰為徒。汪劍通也贊同玄慈的意見,所以,等喬峰長大,就收了他為徒。

「到得十六歲上,你遇上了汪幫主,他收你作了徒兒,此後有許許多多的機緣遇合,你自己天資卓絕,奮力上進,固然非常人之所能及,但若非帶頭大哥和汪幫主處處眷顧,只怕也不是這般容易罷?」

除了因為上代淵源,陳年夙因,汪劍通對喬峰多加註意之外,喬峰自己的天資和努力也十分突出:

只聽智光續說:「汪幫主初時對你還十分提防,但後來見你學武進境既快,為人慷慨豪俠,待人仁厚,對他恭謹尊崇,行事又處處合他心意,漸漸的真心喜歡了你。再後來你立功愈多,威名愈大,丐幫上上下下一齊歸心,便是幫外之人,也知丐幫將來的幫主非你莫屬。但汪幫主始終拿不定主意,便由於你是契丹人之故。他試你三大難題,你一一辦到,但仍要到你立了七大功勞之後,他才以打狗棒相授。那一年泰山大會,你連創丐幫強敵九人,使丐幫威震天下,那時他更無猶豫的餘地,方立你為丐幫幫主。以老衲所知,丐幫數百年來,從無第二個幫主之位,如你這般得來艱難。」

事實上,除了早年的際遇與往事有關,後來喬峰當上幫主的過程,卻此前代幫主要艱難得多,可以說是實至名歸。


再來說是「要飯」的問題。


丐幫選拔人才是比誰要飯要得好嗎?當然不是。


在《射鵰英雄傳》中(《射鵰》故事發生在南宋,《天龍》故事發生在北宋。但是《射鵰》的創作時間在前,所以這可以說是金庸關於丐幫的初始建構),金庸已經對丐幫成員要飯的問題作過解釋:

原來丐幫中分為凈衣、污衣兩派。凈衣派除身穿打滿補釘的丐服之外,平時起居與常人無異,這些人本來都是江湖上的豪傑,或佩服丐幫的俠義行徑,或與幫中弟子交好而投入了丐幫,其實並非真是乞丐。污衣派卻是真正以行乞為生,嚴守戒律:不得行使銀錢購物,不得與外人共桌而食,不得與不會武功之人動手。兩派各持一端,爭執不休。洪七公為示公正無私,第一年穿乾淨衣服,第二年穿污穢衣服,如此逐年輪換,對凈衣、污衣兩派各無偏頗。


本來污衣行乞,方是丐幫的正宗本色,只是洪七公愛飲愛食,要他儘是向人乞討殘羹冷飯充饑,卻也難以辦到,因此他自己也不能嚴守污衣派的戒律。但在四大長老之中,他卻對魯有腳最為倚重,若非魯有腳性子暴躁,曾幾次壞了大事,洪七公早已指定他為幫主的繼承人了。

可見:丐幫的兩派中,污衣派行乞、不與外人共桌,不使銀錢,更有乞丐本色。凈衣派「本來都是江湖上的豪傑,或佩服丐幫的俠義行徑,或與幫中弟子交好而投入了丐幫,其實並非真是乞丐」。

其次,幫主洪七公偏污衣派,但自己也從不乞食,不完全遵守污衣派戒律。


丐幫幫主接任的儀式中,有一個儀式,是幫眾向幫主吐口水。這個儀式象徵幫主為群丐之長,不忘根本:

群丐依輩份大小,一個個上來向他(楊康)身上吐一口唾液,然後各行幫中大禮。楊康驚喜交集,暗暗稱奇:「難道向我吐痰竟也算是恭敬?」他不知丐幫歷來規矩,奉立幫主時必須向幫主唾吐。蓋因化子四方乞討,受萬人之辱,為群丐之長者,必得先受幫眾之辱,其中實含深意。


黃蓉驀地想起,當日在明霞島上洪七公相傳幫主之位,曾在她衣角上吐了一口痰,其時只道是他重傷之後無力唾吐,以致如此,卻不知竟是奉立幫主的禮節。記得那日洪七公又道:「他日眾叫化正式向你參見,少不免尚有一件骯髒事,唉,這可難為你了。」此刻方知原來師父怕她嫌臟,就此不肯接那幫主之位,是以瞞過了不說。

試想,如果幫主(或幫主候選人)的日常就是行乞、受世人之辱,那麼接任幫主之時,自然也不會有這種儀式了。凡儀式,必是將曾經普通而重要,但現在已經不再日常的事情神聖化。


《神鵰》之中,丐幫幫主黃蓉的行事,也和行乞毫無關係,但是會有一些儀式性行為,比如衣著:

郭靖身穿粗布長袍,黃蓉卻是淡紫的綢衫,但她是丐幫幫主,只得在衫上不當眼處打上幾個補釘了事。

所以,喬峰不要飯,當然是十分正常的。


再來看看金庸寫喬峰這個人物的用意。


喬峰,其實幾乎是出場即巔峰,越到後面,他的遭遇越坎坷,命運越悲慘。這個寫法,和其他書中的主角大不相同,


《天龍八部》第十五回,叫做「杏子林中,商略平生義」,所謂「平生義」,不是一同把酒言歡、指點江山,而是丐幫諸人,揭出他的身世秘密,指控他狼子野心,認為他是謀害馬副幫主的兇手。


喬峰的世界被顛覆了。


他發現,自己不是宋人,而是契丹人。


在宋與契丹勢不兩立的情形之下,宋人對契丹人頗多偏見。


哪怕是喬峰自己,也覺得契丹人「是豬,是狗,是畜生」。自己仰不愧天,俯不怍地,堂堂正正,清清白白,怎麼會是契丹人?


他自從知道自己的身世以後,就回歸了「蕭」之本姓,但是,對「蕭峰」這一身份的認同,卻遲遲沒有完成。


在杏子林中,他面對趙錢孫、智光大師、單正等人講述的故事和拿出的書信,理性上信了五成,但還是覺得有若干謎團未解,決定自己尋找「帶頭大哥」和當年的知情人,哪怕軟硬兼施也要讓他們說出「真相」。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25 篇內容

鹽選專欄

回首金庸小說中的江湖兒女:武俠童話與人生寓言

聶飛瓊 玄心,洞見,妙賞,深情。

¥29.99 會員免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