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姓爺給歷史虛無主義者整個活

----------------------------------------------------------------------------------------------

除了瓦氏夫人之類的文字記載,雙刀小姐姐,是真的存在的(說了你可能不信,右邊的浮世繪是日本人記載的洪玄嬌)

--------------------------------------------------------------------------------

附其他一些雙持武器的圖

義大利Giacomo Di Grassi的雙持側劍

泰國雙刀俠

洋人畫下的清鄉勇

----------------------------------------------------------------------------------------------

倭寇和明軍真的沒有用雙刀嗎?

某人的臉都要被打腫了呢


雙刀雙劍其實是所有武器中上手最快的一種武器。特別是雙持長刀,上手比長短雙持容易十倍。一般一兩節課之後就能形成戰鬥力。而且對於人的身體素質要求很低。這也是中國古代大量少女使用雙刀的原因。

在古代中國,跑江湖賣藝的柔弱妹子學了幾個月雙刀雙劍就要出去行走。學的不好就回不來了。(或者大著肚子回來)。

罕見中國功夫影像,有誰知道這是什麼刀嗎?(1937年)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b23.tv圖標

但雙刀容易上手的前提是你沒有看一些亂七八糟的教學視頻。沒有總想著跟著視頻擺一些奇怪的造型。

而還保留人類的本能打法就是斬個不停。就好了。

https://b23.tv/av51102714?

b23.tv

視頻里兩把歐式大劍都是真劍重量重心。用起來很輕鬆。

優酷視頻?

v.youku.com

這是一對雁翎刀。也是史實重量重心。

什麼?雙持太短?你為什麼不雙持一米六?

我認識很多雙刀高手,基本都是因為雙持長刀太兇猛,對練起來沒朋友。最後不得不改單刀的。

這個人看來不知道「瓦夫人」是誰。

瓦夫人就是著名的打倭寇的雙刀妹啊~你連瓦夫人都不知道,你裝什麼歷史達人?

維京海盜裡面雙持劍斧的海里去了。你隨便找些維京海盜的圖必定能看到雙持黨。

清代綠營雙刀是軍隊制式兵器。明朝《陣紀》裡面也記載了軍用雙刀。

就連倭寇里都大量雙刀仔

《上海掌故叢書·吳淞甲乙倭變志》載有:「賊隊有巨人穿紅衣舞刀而來,領兵僧月空和尚遍視諸僧,皆失色。獨一僧名智囊,神色不動,即遣拒之。兵始交,智囊僧提鐵棍一躍過紅衣倭左,隨一棍落其一刀。賊復滾轉。又躍過紅衣倭右,又落其一刀,倭應手斃矣。」

倭寇繪卷裡面中日雙方都大量雙刀兵。

多學點一手歷史知識再出來「科普吧」~

(如果你覺得說不過我,也可以試試用你心中非常實戰的日本打刀來打我不能實戰的雙持長劍的,畢竟實踐出真知。)


起源

一般認為東西方都曾主動嘗試過雙持兩把武器,但由於實戰中擅長使用的人很少。並沒有廣泛使用。歷史上一些能夠熟練掌握雙持武器的武器大師,如中國的秦瓊,尉遲恭(他是雙鞭),日本的宮本武藏,也不僅限於雙手雙持。其「二天一流」的武術流派,強調平等看待一切武器,不得有所偏好。除知名的雙刀外,也有單刀、小太刀和棒術等的技術傳世。 特點 由於雙手各持一把刀(劍),單手力道必然小於雙手同持一把刀的一刀流,但兩把刀的組合能發展出更多更為絢麗繁複且強大的劍式,加之必須彌補單手持一把所缺少的部分力道所以使用者往往必須臂力大於常人,而且大部分雙持刀劍側重的方面是「技」而非「力」。歐洲的迅捷劍與日本的二刀流戰法,通常都是熟練使用的主動手(大多數人是右手)持有普通長度單刀,做攻擊。輔助手(常是左手)持短刀,用於撥開對方武器,做防禦(日本有逆二刀,即左手持長刀,右手持短刀的技法)。而中式和東南亞雙刀(劍)一般左右武器形制相似,不因左右力量差距改變太多。

雖然戰技華麗高超,然而遇上大面積裝備鎧甲的對手,雙持雙刀/劍很難殺傷對方。近戰兵器對於盔甲的破防效果如下

鈍器>斧>雙手劍類>單手劍類>雙劍

在重型盔甲少見的地區(如日本資源太缺乏、東南亞天氣潮濕悶熱),因為沒有了強力盔甲,自然也就少了對破甲的需求。這也使得雙刀有了實戰的可能性。而在從青銅時代開始就普遍裝備鎧甲的中國和歐洲,雙刀雙劍就只能以戰場以外的對決領域為舞台。

在一對一戰鬥中,輔助手持劍相比一手持劍一手持盾的標準裝備,需要高得多的技術。因此歷史上通常只有武器大師以及精銳衛隊才會雙持刀劍。在一對多或多對多戰鬥中,輔助手短劍對人體的保護遠小於盾牌。雙持刀劍於戰爭中實戰的記載非常罕見。雙持利刃類武器通常是在非戰場環境中,如中原鏢行送鏢、歐洲中世紀護衛、個人防身等場合使用。

雙持武器考驗使用者的身體協調能力,力氣,耐力,所以使用者寥若晨星。

歸根結底是因為雙刀劍提高了攻速的同時犧牲了攻擊力和防禦(瓦王掰筷子),對使用者也提出過高的要求。此外在開闊戰場上,輸出主要靠投射兵器,近戰武器要結合密集陣型來保衛己方投射火力輸出,雙持武器和密集的步兵方陣是不兼容的。甲騎具裝倒是可以雙持雙鞭雙鐧雙錘等鈍器,在騎槍損耗後繼續衝鋒,依靠衝擊動能,砸著誰算誰。

智人滅亡尼安德特人稱霸地球靠的就是【猶豫...就會敗北】的信條

所以在裝備鎧甲,開闊戰場的情況下,雙刃沒有實戰價值。(北方大國的大兵團作戰)

長桿武器永遠是戰場上裝備量最大的近戰冷兵器,無需個人炫技,組成嚴密陣型才能發揮防禦力

遮天蔽日的箭雨,雙刀就白給,持盾苟一波

這種情況下個人的戰鬥技能意義不大,紀律和基本動作訓練水平才能發揮戰鬥效率

就算1Vs1的情況下,穿鎧甲也會讓雙刀失去實戰價值,所以歐洲罐頭這樣用劍

雙手緊握才能大力,而且要握住不開刃的劍身以縮短力矩

等到16世紀歐洲火槍手雙持迅捷劍+匕首決鬥的時候,鎧甲已經被火藥淘汰的差不多了。

無甲對決,只要有一方先被碰到,那麼基本勝負已分,後來演化成了現代擊劍運動

所以在複雜地形的小規模無甲衝突的時候,雙持利刃才是裝逼利器。(村長械鬥,熱帶叢林,武林對決)

當你揮舞雙刀擺出pose的時候,自帶「這是高手,哇,這是高手,這是高手。。。」的BGM

強調單打獨鬥捉對單挑的倭國武士

精銳緬甸叢林戰鬥小組

泰國義軍

壯族武術中的雙刀術,同樣的雙刀術在泰拳柬拳也有。在地形支離破碎潮濕炎熱的叢林地區,戰場具備雙方投射能力小,陣型散碎,無甲步兵為主三個特點。此時雙刀的實戰意義非常明顯。

明朝著名的巾幗英雄愛國女將瓦氏夫人岑花,率領壯族土司部隊對倭寇進行治安戰的時候就使用雙刀(雙刀又見雙刀?-。-),可見雙刀是西南山林少數民族比較熟悉的兵器。

我國同樣潮濕炎熱,地形支離破碎的南方,漢族也發展出了類似的武學

詠春蝴蝶刀


只會從書籍找理論來辯論的人別回我

現在兵擊圈的對練採取大多是單挑劍術的場景,雙持長刀比起一把占的優勢實在多太多。下面鏈接的是雙持印度彎刀對日本打刀,單一一把的印度彎刀都比打刀要長,在沒有長度優勢的單持武器單挑面對雙持武器簡直會被吊打

雙印度彎刀 vs 單打刀(一米)

優酷視頻?

v.youku.com

(夜間戶外拍攝,手機請把亮度調至最高)

單一武器面對雙持需要至少10-20cm的長度優勢,才能彌補進攻密度高一倍的雙持武器。

雙印度彎刀 vs 單歐洲長劍(一米二)

優酷視頻?

v.youku.com

有的人以大量書籍里找證據;拜託,部分歷史書籍針對描寫的戰場型武術,是需要根據地形人數歷史生產力等等因素決定武器的,而且講究的是陣型搭配,跟"單挑型"武術沒有可比性。而有關雙持武器的史書記錄也一樣有,詳細看 @虎襲來 的回帖

有人說,雙持兵器必須短於80cm才行,我也想說這是因為這個雙持兵技能級別不夠。

雙持流派到底是容易還是難上手還是難晉級,我傾於認為上手容易晉級難。雙持相當於左右兩手臂各要修鍊出單手的技能,然後還有雙手的銜接和雙手的配合,相當於要只練單手的3-4倍的精力。所以雙持黨很強勢,但頂尖的雙持兵少之又少。

另外,一長一短的配合才真心難上手+難晉級。練好了也厲害,但要花更多的時間去點技能。

---------------2019.5.17更新

今天比較有空餘時間,和大家分享一下幾下常用的雙持(雙長)的招式的線路哈

1.左右左右

招式1是最基本的雙持攻擊線路之一,左右手各自畫圓像前斬擊,前手之後後手再跟前手周而復始。這個路線基本左右手互不影響,關鍵是不要兵器掃地。每邊以肩為軸心,整體又以脊椎作為軸心左右擰轉。如果兵器的慣性大的話更為流暢。

1.1 左右左右-變

招式1.1在1的基礎上混合了刺在其中,左右手攻擊順序不變,需要留意的是刺與斬之間的銜接的手法

2.左右-右左

招式2與招式1的區別是,每邊的手各外往內再內往外,一正一反斬兩下後再換另一邊的手,也是無限循環劃圈的招式。注意這個前後手,前後腳,哪邊朝前會有互換,利用互換的空擋身體或前進或後退,用法微妙

2.1 左右-右左 變

2.1區別2是前後手出擊線路為一橫一直,也有身體朝向左右的變化。招式2.1如果使用慣性較強的兵器,在後手出擊後換邊時容易有空隙。整體時左往右,右往左的橫向發力。前手可虛晃,可格擋,可拍撥,後手為殺招。要左右切換的好的話,要點是後手不要太往死里砍了。

3. 右左右-左右左

招式3是相對1和2要難的,其實發力類似招式2,區別於1和2是先用後手 然後完成左右切換 再用後手變成了前手的前手(繞口)去完成收尾。招式3意義在於,很多人雙持自己卡自己,懂得這個軌跡就能順勢解脫出來了。

4.左右左右左右左右(敲鼓)

招式4可以說是線路看上去最簡單,然而差不多是最難的招式。線路幅度小所以能更高密度地打擊,然而單手發力不同於雙手的武器,一上一下來回,容易慣性上自相抵抗影響速度。這個招式,在用較重,或較長,或重心前,等影響慣性的武器時 都極為困難。要練好這個動作需要強大的腕力,和利用撞擊上對方的反作用力收招,再繼續擊出。如果其中一邊被拍開,也能切換為招式一、二、三使用。

5. 同一方向風扇式轉動

這個不拍圖了,也很實用,但是注意奏效在第二或第三拍;三拍不中之後 對方肯定能反應,並且對你的線路,節奏,距離都有所預備。

希望對雙持愛好者有幫助,也對雙持(長)的誤會者有所修正。


有,無甲械鬥非常常見。

膀子甩開了剁腦袋,挨到哪是哪,豁出去了別慫別停就行。

基本不用技巧,武器重長效果更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