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羅斯歷史上的傳奇戰役——庫利科沃戰役中,就出現過兩軍對壘時先派出武將單挑的場景。

來自莫斯科大公國方面的武僧阿列克謝對陣金帳汗國派出的武將帖木兒。

阿列克謝是一名在修道院學習的僧人,服務於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在莫斯科方面趁著金帳汗國內亂,招兵買馬企圖獨立時,金帳汗國的權臣馬麥帶領著梁贊大公前來討伐。(梁贊大公從此就被釘在了俄奸的恥辱柱上……)

阿列克謝和他的朋友羅迪恩加入了莫斯科公國的軍隊。這支軍隊不僅僅有莫斯科人,還有附近的一些羅斯王公參加,甚至還有一些立陶宛王公帶領著軍隊參戰。俄羅斯的基普利安大主教更是號召全體王公集結到德里特里的帳下一同對抗蒙古人,並且德米特里得到了不少經常與金帳汗國打交道的商人們提供的情報,對馬麥的行動有了一定的掌握。

當然了,德米特里和馬麥這倆統帥肯定不可能親自上去單挑,這倆一個在羅斯士兵和大公們的團團保護中,一個帶著手下的王公在高處指揮戰鬥。

兩軍對壘時,馬麥派出了猛將帖木兒,而莫斯科方面派出的就是阿列克謝。

兩人拚死血戰,最後竟然同歸於盡。但是據說帖木兒最終從馬上落下,但阿列克謝沒有,也許是單挑之後傷重而死。

單挑之後,蒙古人立刻從高處發動衝擊,但卻因為俄羅斯人誓死不退而無法完全展開部隊,最終在俄羅斯伏兵的打擊下潰敗,馬麥撤退,俄羅斯就這樣獲得了對蒙古人作戰的勝利。當然了,跟蒙古人的鬥爭可不會就這麼簡單結束,之後又經過了數代人的時間,俄羅斯人才真正從「韃靼枷鎖」中掙脫出來。

阿列克謝也成為了民族符號之一,俄羅斯發行了他的紀念幣、紀念郵票。


所謂的「大將單挑」,最開始源自春秋時期的「致師」。

春秋時期的戰爭還不殘酷,還只是貴族君子的社交遊戲,遊戲!

那時候貴族君子在戰場上打的順眼了,經常停下了互贈禮物,唱兩句詩經,以為好友,然後告辭,還會被天下人傳為一段佳話。

即使一不小心被俘虜,也不用擔心人身安危,畢竟不是商朝,不用擔心被殺了祭祀天神。只要家裡送來一筆錢財,就能把自己贖回去。這跟西方的貴族戰爭有些類似,不過西方的重甲騎士,而春秋時期的是重型戰車。

致師最主要的目的是打擊敵方士氣,所以戰車通常要耍些花俏手段,嚇唬敵軍。

一般來說,最簡單的致師是駕駛戰車快速衝鋒,讓戰車上的戰旗傾斜著衝到敵方陣前百步,然後回來。

沒做到這個,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致師。但這個也有些難度,主要是戰車速度必須要快,而打戰是在野外,地面崎嶇坎坷,戰車一快容易翻車……

稍微難點的,是要求車左開弓右射人,左射馬,擊退前來追擊的敵軍。

地獄級難度的,莫過於直接衝到敵方陣前,殺死敵軍割取左耳,抓住俘虜再回來……而就算是這個,也只是擊殺小兵卒子,沒說什麼萬軍叢中取主將首級。

後來到了戰國時期,戰爭不再是貴族遊戲,變成「爭地之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的殘酷局面。致師逐漸消失,後來越傳越歪,傳成了所謂的「陣前大將單挑」……

說一下古代怎麼行軍打仗吧……

一支萬人左右的大軍行軍,一般分為五軍,興軍兩百騎兵,在主力前方二十里外,負責偵查。

蹱軍兩千人,在主力十里之外,負責維修被敵軍破壞的道路、橋樑,讓主力大軍能夠順利行進。如果興軍發出警告,碰到小股敵人,則迅速上前將其擊潰;如果碰到的是大股敵軍,則列陣防禦,為後方主力大軍列陣贏得時間。(蹱軍最容易獲取軍功,所以不是主將嫡系,一般人混不進蹱軍)

主力大軍七千人,主將也在這裡。

主力大軍左右兩翼,各有一千人的分卒,一般由雜牌部隊充當。行軍時跟在主力大軍兩側,隨時佔據有利地形,與主力大軍互為犄角之勢。

在古代,如果你隨時按照這個法子行軍,電視劇里一聲金鼓兩側伏兵四起的景象,根本不可能出現。

而在作戰的時候,大軍同樣分為五個部分。

左翼,中軍,右翼。

按照情況不同,你可以調整三軍的力量分配。比如,你可以減弱中軍,加強兩翼,這時就可以誘敵深入,然後兩翼包抄。

也可以單獨加強左翼,由左翼先擊潰敵軍,然後再讓左翼和中軍夾擊敵軍中軍……

這個時候,主將在哪裡呢?

這時候,主將都躲在中軍後面,由短兵,或者說近衛重重保護!負責以各色、各形旗幟、號角、金鼓,還有多達數十上百名傳令騎兵,控制指揮大軍作戰!

近衛的人數,一般是主將統領軍隊人數的十分之一。比如一名萬人之將,近衛的人數就是一千人。想要擊殺主將?你必須擊潰整個中軍,再擊潰近衛。

而這時候,還有第五個部分——預備隊。

古人可不傻,不會把軍隊一股腦都派出去,必須會留一支人數不少的預備隊,以防意外。

假如中軍就要被擊潰,主將會迅速派出一部分預備隊前去支援。注意,只是一部分預備隊!所以一場戰鬥中,預備隊極為重要,誰先把預備隊派光,誰輸的幾率就更高。

如果沒了預備隊,你將無法應對任何意外……起碼就算戰敗了,有預備隊和近衛保護著跑路,主將也更安全不是?

所以,一場戰鬥中,不僅主將,各色將領的戰死的幾率都極低。因為不僅是主將,各色將領也都躲在軍陣後面指揮,哪那麼容易戰死?


單挑在古代戰爭中並非罕見,在小規模低水平的戰鬥中尤為常見,在這種戰鬥中,單挑確實能決定戰鬥的勝負。春秋早期三國早期,隋唐亂世早期和西方世界的很多戰爭就屬於這種類型的戰爭。

古代將這種行為稱為「致師」,用以鼓舞士氣。《周禮》記載:"致師者,致其必戰之志。古者將戰,先使勇力之士犯敵焉。」相關記載:

楚許伯御樂伯,攝叔為右,以致晉師。————《春秋.左傳.魯宣公十二年》

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 ,以大卒馳帝紂師,紂師雖眾,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史.正史.史記.周本紀》

令敬德執矟,略其壘,大呼致師。———— 《新唐書·尉遲敬德傳》

三國時期的呂布約架郭泗,孫策單挑太史慈是史有據的,歷史上確有此事。

在古代軍隊中,官兵主要分為三級:

畢生習武,裝備精良的軍事貴族,是古代軍隊戰鬥力的核心

長期從軍,擁有一定軍事裝備和技能的職業軍人,是軍隊的中堅力量

臨時投軍,幾乎沒有任何戰鬥力的壯丁,農民,這種人只有形勢稍有不利就會逃之夭夭

由於盔甲武器製造極為複雜,且極為昂貴,和平年代政府又嚴禁民間儲存盔甲。所以在剛剛進入亂世時,各地豪強所擁有的武器盔甲極為稀少,只能集中使用。軍隊往往由極少量的軍事貴族和大量的農民組成。這時單挑就極為重要了,因為軍隊的主要組成部分就是既怕死,又沒有戰鬥力的農民。在一些極端的情況下,可能雙方軍隊中只有一個有戰鬥力的騎士,這時讓兩個騎士決鬥來決定勝負就顯得極為合理了。

在亂世初期和西方世界,很多戰爭並不是這樣的

而是這樣的

為什麼單挑非常重要是不是很好理解了

當然在大規模高水平戰爭中,單挑不常見了,同時對勝負的影響也微乎其微。在三國後期,軍事水平提高之後,就連《三國演義》中也沒有幾次單挑了。想想看羅貫中描述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是靠單挑分出勝負的嗎,顯然不是。

另外,在武備充足的時期,在大規模高水平的戰爭中,單挑依然很常見。對於將領來說,單挑雖然不能決定勝負,但可以鼓舞士氣,展顯己方必勝的決心。

對於個人來說,單挑就更為重要了。兩軍陣前的單挑,是年輕武士們展現勇氣和技巧的最好機會,是他們積累威望,博得將領重視提拔的最佳途徑。很多平民出身的大將,年輕都有單挑,先登,奪旗,斬將的經歷。當然,當這些年輕武士走到更關鍵崗位的時候,單挑在他們身上也就不常見了。


首先呢,大將單挑不普遍,但也不是說沒有。

來一大堆理論說不可能單挑的,都是沒好好讀史書的。

就算你不願意讀書,你看看百家講壇也行啊。

拿我知道的來說吧,我記得趙匡胤就單挑過。

話說某年某月某日,一個叫皇甫暉揚言要和趙匡胤單挑。

這趙匡胤可不簡單,蕭峰所說的太祖長拳就是這趙匡創成的。

既然趙匡胤那麼厲害,結果自然是皇甫暉單方面被趙匡胤吊打,史書說「以劍擊其面」。意思是趙匡胤打贏了,一劍砍在皇甫暉臉上。

還有李世民,李世民這個嚴格來說不算單挑,不過有過之而無不及。

李世民曾有一次自己做魚餌,當時他帶了尉遲恭,他是怎麼和尉遲恭說的呢?

「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

意思就是我拿一張弓,你拿一根槊,就算敵軍百萬,那也不叫事。

果然,李世民就這樣和尉遲恭到竇建德營前溜達,還自報家門。這自然是捅了馬蜂窩,對方出來五六千騎兵。

而李世民還不慌不忙的和尉遲恭殿後。

注意,是李世民主動要和尉遲恭殿後,而不是振臂一呼說領導先走。

追騎將至,則引弓射之,輒斃一人。追者懼而止,止而復來,如是再三,每來必有斃者,世民前後射殺數人,敬德殺十許人,追者不敢復逼。

意思是竇建德的騎兵快到眼前了,李世民張弓搭箭就射死一個,追的人慫了。不過後來又追上來了,只是每次接近就會被射死很多人。這次李世民射死了數人,尉遲恭殺了十多人,五六千騎兵就這樣被兩人鎮住了。

這還不算,李世民最後還把這幾千騎兵順利誘導進自己的伏擊圈給包了餃子。

這真的是斗皇強者,恐怖如斯。


冷兵器時代,武將單挑,是很常見的。

隋末唐初著名的勇將羅士信,跟從隋朝名將張須陀討擊郭方預,在北海郡下密縣的濰水上,對方剛剛開始列陣,羅士信就手執長矟,站立在馬背上,賓士到對方陣前挑戰。

於是,對方陣中出來幾個人應戰。

羅士信接連刺倒了幾個人。然後,羅士信斬一人首級,拋擲向空中,用矟頭接住,在敵陣前直立著矟高高舉著。對方驚呆了,再也沒有人敢出來應戰。

雙方軍隊面對面列陣,這時,各自派出將士到陣前,單兵對決,這是典型的武將單挑。

當然,主將對主將的陣前單挑,要少的多。因為主將未必都是以武藝為強項的。但是也有。

武德三年四月,羅士信已經是唐國皇帝李淵的將領了。羅士信率部圍攻鄭國皇帝王世充的慈澗,王世充的太子王玄應率部對陣羅士信。

王玄應單挑羅士信,羅士信刺中王玄應,王玄應掉落下馬。然後,王玄應被自己的人救走了。這是一次對陣雙方主將的單挑對決,很經典。隋末唐初主將對主將的單挑,只見到這一次記錄。

主將單挑失敗,未必就意味著本次戰鬥的失敗。只要自己一方的陣型完整,即攻防體系完整,主將的單挑失敗,就僅僅是主將的單挑失敗。王玄應這次,就是這樣。

冷兵器時代,雙方混戰在一起,形成群毆時,歸根結底,或者是一人對多人,或者是一人對一人。一人對多人,也要一槍一槍的去刺對方的每一個人。所以單挑,依然常見。

貞觀十九年李世民征遼東,在白崖城,李世民的大將契苾何力被對方包圍,契苾何力被對方的勇士高突勃用矛刺中了腰。薛萬備匹馬單槍衝進去,救出了契苾何力。薛萬備這時就是一人對多人。

武德三年九月二十一日,李世民率領五百騎兵觀察地形,登上魏宣武陵,被王世充包圍了。王世充的大將單雄信率領騎兵直趨李世民。尉遲敬德大聲呼喊著騎馬衝過去,同單雄信交戰,尉遲敬德橫刺單雄信,單雄信掉落馬下。這是混戰中的一次單挑。

李密決戰王世充時,勇將裴行儼先鋒陷陣,被流矢射中,落馬。程知節衝上去救裴行儼,殺了對方几個人,對方的其他人退開。程知節把裴行儼抱到自己的馬上,兩個人騎同一匹馬撤退。王世充的一個騎兵追上來,一槊刺穿了程知節。程知節回身扭斷了這枝槊,並且斬殺了這個騎兵。這也是混戰中的一次單挑。程知節,就是非常有名的程咬金。

單挑時射箭的情況當然很常見。戰鬥,就是你死我活的,雙方的手段當然是無所不用其極。

杜伏威對陣隋朝的右御衛將軍陳稜。杜伏威做為主帥,騎馬從自己的陣型中出來,親自到陣前向陳稜挑戰。

陳稜的一個部將,在陣前,開弓放箭,射中了杜伏威的額頭。杜伏威很生氣,用手指著對方說:「不殺你,我就不拔箭。」然後額頭插著箭騎馬衝過去。

陳稜的這個部將不敢應戰,轉頭逃回自己的陣型中。杜伏威跟著往裡沖,並大聲呼喊。陳稜的陣型沒有擋住杜伏威。杜伏威逮住射自己的人,讓他給自己拔箭,然後斬了他。

箭是遠程兵器,冷兵器時代對此是極端重視的。能用弓箭解決的,當然會優先使用弓箭。

武德五年正月,劉黑闥在肥鄉縣列陣對抗李世民。李世民親自率領左右攻擊劉黑闥,卻遇上了來幫助劉黑闥的突厥兵,搞得李世民有點被動。有一個突厥人「勇壯絕人」,一直衝向李世民。李世民射出了自己的天策上將大箭,大箭從突厥人的前胸洞穿到後背,突厥人應弦而斃。

劉黑闥派出自己手下騎兵,跑到李世民的大營附近埋伏。李世民輕騎出行,意外的遇到了他們。其中三個騎兵,都是「驍勇有名者」。這三人舉槍衝過來。待到那三騎走近,李世民連發三箭,相次射殺了這三人。

隋朝的名將斛斯萬善也是一個超級射手。大業十一年八月,突厥始畢可汗把隋朝皇帝楊廣圍困在雁門。突厥每次攻擊,斛斯萬善都是正面迎戰其前鋒。斛斯萬善有時候會下馬坐在地上,拉開強弓射擊敵人,被他射中的突厥都完蛋了。

弓箭不是萬能的,有高人能躲開。

隋朝皇帝楊廣繼承皇位後,楊廣的五弟漢王楊諒不認可,舉兵反叛。楊諒的將領喬鍾葵包圍了代州。喬鍾葵的亞將王拔,是一個勇將。王拔既善於使用長矛,又擅長避箭,敵人的箭不能射中王拔。王拔既然有這樣罕見的本事,所以,王拔每每只帶著幾個騎兵,就能陷陣,因為他不怕對方弓箭的壓制。同他對陣的隋朝名將楊義臣因此非常苦惱。

李世民討伐劉黑闥時,發生了兩次經典的武將單挑,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記錄。

武德五年三月十一日,李世民的部將李世勣引兵進逼劉黑闥的營地。劉黑闥的左領軍高雅賢正在軍中宴會。高雅賢乘醉出營,單騎攻擊唐軍。

李世勣的部將潘毛迎戰高雅賢。潘毛刺中高雅賢,高雅賢掉落下馬。高雅賢的左右衝上來,救起高雅賢,返回。高雅賢還沒有走到營地就死了。

隔了一天,三月十三日,唐軍的將領們又去劉黑闥的營地前挑釁。這一次,對方出戰的是劉黑闥的右領軍王小胡。潘毛單挑王小胡,被王小胡活捉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