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人是世界歷史上都少見的真正的君王,因為他們讓後人徹徹底底地看到了一個凡人長期掌握無限權力後會做出什麼樣的偉大貢獻和什麼樣的荒唐暴行,這樣的君王就算在世界歷史上也找不出太多。


建議吹這二位,洗暴政窮兵黜武的都去修一下長城阿房宮秦始皇陵墓,順便大規模遠征一番,親自體會二人的千秋功業。


對中國有功,對他們自己的朝代有過。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談到偉大帝王,秦始皇和漢武帝必然少不了,你可曾思考過秦始皇和漢武帝的偉大體現在哪呢?本文是我對」秦始皇和漢武帝的偉大體現在哪裡?「」如何維護大一統「」長期大一統有什麼弊端「三個問題做相關的討論。

導語

前一篇文章就「古代中國為什麼能夠長期維持大一統?」進行了討論,我得出的原因是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並且在兩千年的時間裡貫通始終,保障了大一統局面的長期存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閱讀一下。

本文將就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發展進行討論,看看這一套制度在過去的兩千年封建社會裡是如何影響中華文明的歷史走向。

說到中央集權制和大一統的卓越貢獻者就不得不提兩個偉大的帝王一一秦始皇和漢武帝,當然,有不少人對秦皇漢武持不同看法,本文只是我自己的一些感悟。

先簡單了解一下這兩位偉大帝王的一些明面上的功績,再找出偉大之所在:

秦皇漢武

秦始皇掃滅六國,最早完成中國的大一統,是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王,是為「始皇帝」。

秦帝國政治上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社會經濟文化方面統一文字、度量衡、幣制和車軌道路等。

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並且派使者經略西南,加強西南與中原王朝的聯繫。秦帝國開疆拓土,建立成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漢武帝雄才大略,征戰四方,使漢之威名遠播萬里,「漢」這一個字更是深埋中國人心底,化作一個榮譽、一個符號、一個標誌,更是一種精神象徵,傳之千秋萬代。

武帝在位五十四年,是封建帝王中最為長壽者之一。政治上首創中外朝制、刺史制、察舉制,頒行推恩令;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鹽、鐵、酒官方專營,並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設立太學。

對外打擊匈奴,使其遠遁漠北,破閩越、南越、衛氏朝鮮、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並開闢西南夷。此外,還有創立年號、頒布太初曆等舉措。

漢武帝是有大作為的帝王,「漢武盛世」綜合的是政治經濟文化方方面面,實實在在的功蓋千秋。或許是時間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代英主難免有失當之處,就像是多做事就會多犯錯一樣。

如果沒有這樣敢作為的帝王,歷史不就是平庸無奇嗎?大家說是否?所以,本人覺得,對於漢武帝這樣的君王不要有過多的非議...

可能很多人覺得秦皇漢武只是一介武夫之流,也沒什麼稱奇的地方,甚至因為他們的一些過失被不少人指指點點、潑髒水,更有人說秦皇漢武少有功績、是罪人等等,對於這些膚淺的認知本人不屑置喙。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一葉障目、坐井觀天者比比皆是。

不管是統一天下還是開疆拓土,歷代君王有此作為者不在少數,那麼,秦皇漢武的偉大究竟體現在哪裡呢?

這裡我想說明一下,「偉大」這個詞不要亂用、濫用,「偉大」不是爛大街的廉價貨,誰誰誰都能用,沒有特別突出功績的人不適用,偉大的人或事那是值得千萬年傳揚的。

何以偉大?

秦皇漢武之偉大,跟維護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息息相關。始皇帝建立的秦帝國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奠定了兩千年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格局。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時代的主流思想。

秦始皇奠定基本政治制度,漢武帝集中統一帝國思想文化,二者相輔相成,才使得兩千年的封建時代維持總體上的大一統,這就是本文想要表達的關鍵點。

中央集權在帝國政治架構布局上的體現,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地方實行郡縣制,權力得以集中在中央,或者說地方的權力要遠小於中央。在思想上的體現,以儒家思想為主,教化人民,約束百官,安定朝野,免受異端邪說蠱惑。

思想和政治的統一才能有力的維護國家統一,這是秦皇漢武兩位帝王的突出貢獻,而後世君王只不過是在秦皇漢武的基礎上做優化改良,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一一例舉:

後世改良之行政區域劃分

秦朝實行郡縣制,全國分成三十六郡,後又增設至四十一郡。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全國分設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刺」,檢核問事之意,刺史制原本是地方監察制度。漢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刺史改稱州牧,職權進一步擴大,由監察官變為地方軍事行政長官。

州為第一級行政機構,郡(國)為第二級行政機構,縣為第三級行政機構,這是漢制的改良。晉朝行政區劃承襲漢制,為州、郡、縣三級制。

陏朝基本上是郡縣二級制,唐代初期,按照山川形勢、交通便利將全國分為十個「道」,行政區劃等級分別為道、府(州)、縣,後期為道、節度使、府(州)、縣(此時的道已經沒多大意義了,虛設而已,實際上還是三級制)。

宋代行政區劃為路、府(州、軍、監)、縣三級制,元代行政區劃為行省、路、府(州)、縣四級制。明代行政區劃為承宣布政司(通稱行省)、府(州)、縣三級制,清代大體沿襲明制,明清時期在省和府之間時常設有道這一級別行政區。

以上是歷代行政區劃的設定,大同小異,主要說明的是行政區劃已經基本脫離了分封制,不管是二級、三級還是四級,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是強有力的。

後世改良之選官用人

儒家思想講究「忠、孝、仁、義」,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在官員選拔上自然就以符合儒家思想為原則,後世的王朝也不斷在嘗試和發展,下面來聊一聊行政用人方面的中央集權制的改良:

夏、商、西周實行「世卿世祿制」,說白了就是世世代代都做官。到春秋戰國時,統治階層改革舊有制度,為了富國強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幹出眾的人。

戰國時期出現「軍功爵制度」,又興起「養士」之風,招攬有才幹的人才,不論出身,為國君、諸侯服務,秦朝則以「闢田」和軍功為選官依據。

漢初應用「察舉制」選拔官史,要求郡國推薦有才能的人出來做官,到了漢武帝時期「舉孝廉」成為「察舉制」的標誌性事件,也充分顯示國家層面對儒家思想的重視。

魏文帝曹丕採納尚書令陳群的意見,推行九品中正制(選出德高望重的人擔任大、小中正,對各地人才進行品評,並劃分為九等品級: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以此品評標準進行任用)的選官制。

解決了選拔官吏無標準的問題,也緩解了中央與世家大族的緊張關係,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也剝奪了州郡長官自辟僚屬的權力,將官吏的任免權收歸中央,有利於加強中央的權力。

陏朝設進士科是科舉制的重要開端,唐代以後逐漸成型,武則天時期創製殿試,讓應試學子成為天子門生,是皇帝籠絡加恩於士子的手段。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亞聖」孟子的名言,這句話可把明太祖朱元璋惹毛了,一度將孟子的牌位扔出孔廟。

朱元璋是個控制欲、權力欲極強的君王,「民貴君輕」這是什麼狗屁道理?對於把權力抓得死死的朱元璋來說,他是不允許任何人褻瀆、染指他的皇權的。

朱元璋為了獨攬大權,下令廢除丞相制,並且要求科舉考試採取固定的統一格律,行文以《四書》、《五經》為題,不允許考生自由發揮。

答題也只是代古人立言,試圖通過推行這種考試方法,鉗制天下學子的思想,維護他的朱明皇朝千秋萬代,這就是臭名昭著的「八股取士」,清代也沿襲這一做法。

皇權集中的極致

我記得在上學的時候,歷史課本上有一句話:明清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巔峰。這一句話飽含深意,有些人認為應該是宋代。

宋代經濟那麼發達,那才是巔峰,對此,我只能呵呵...你也知道是經濟發達啊,注意了,是封建社會的巔峰,社會的巔峰,經濟的發展只是屬於社會發展中的一方面。

明清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巔峰,封建社會的中央集權制,我覺得其本質就是皇權集中制,是皇權不斷加強的過程,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指的是,到明清時期皇權的強大已經到了極致。

朱元璋廢除丞相制,皇權相權獨攬,誰叫人家老朱精氣神十足,恨不得面面俱到、事必躬親,可他的子孫就不一樣了,沒他那股精氣神啊,嘉靖、萬曆爺孫兩人長期怠政不上朝,也算是帝王中的奇葩了!

歷來宰相治國,總領百官。但是,明清時期自朱元璋以後就不再設相應的宰相職位,不管是內閣學士還是軍機大臣,明清時期所謂的「實職宰相」都差不少火候。

何為宰相?上承皇帝,下領各部官屬,是行政中樞所在。所以,內閣學士也好軍機大臣也罷,就算有參政議政之權,如果沒有兼領六部其中一部或多部,都稱不上宰相,真宰相那是統領六部,權威很大的。

利弊得失

封建社會的中央集權制雖有利於維護大一統,但在政治上皇權集中程度越來越高,思想上不斷的深度控制、愚弄人民,以達到皇權永久專制的目的。

這樣的一種趨勢是沒有那種思想開放的社會氛圍土壤的,先進的思想很難得到澆灌生長的,我認為這就是古代中國沒能先於西方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根源所在。

不過嘛,也許是天意如此,如今民主集中制的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時下的中國和過去兩千年的政治思想格局模式很相像,不同的是本質內容。

我覺得沒有哪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更適合發展民主集中制了,有兩千年的歷史經驗作為參考。對此,應該有自信心,只要把民主發展好,前途是一片光明的。

現在很多人都在無腦的罵儒家、儒學,實在是無知得很,在封建時代,儒家思想為維護大一統是有大功勞的,只不過儒家思想成為皇權的統治工具之後,就註定會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為了迎合君王,摻雜各種人性醜惡,不斷自我閹割、退步。

得其利承其害,世間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事物,要是只頋著看缺陷和不利的一面,你的思想會越發的黑暗!

孔夫子是一個教育家,萬世師表,是儒家的奠基人,他可沒教女人裹小腳哦,就事論事吧。

結語

秦始皇和漢武帝對維護大一統有莫大的功績,應該客觀的去看待。

本文只是就中央集權制度確立和發展進行討論,分析其利與弊,簡要回答了「如何維護大一統?」「長期大一統有什麼弊端?」

有興趣有朋友可以去閱讀我的另一篇回答古代中國為什麼能夠長期維持大一統?

另外,維護統一得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先要完成統一。那麼,為什麼歷代君王都會熱衷於統一天下呢?關注我的公眾號,有相關文章進行討論。

喜歡我的回答就大方點個贊吧,包容讓你我更加美麗。關注公眾號【黃昏倦客】品味生活,分享心得,一起思考,一起成長。

還有java/c/c++/ps學習資料、考研英語資料、pr2018、素描漫畫水彩繪畫教程等分享哦!


從經典史集記載看這倆人做的事情有很多相似性,對內財富二次分配,對北方,對南方用兵。對國內大興土木。恥辱教育出身。都有同西域的官方層面交流,喜歡天文玄學。包括死後的陵墓,形制也非常近似,兩個人陵墓封土下都有巨型細夯土三層台,墓室都有中空結構。秦始皇就不說了,漢武帝茂陵這個模式,在漢代也是獨一份。


可以看紀錄片《從秦始皇到漢武帝》漢武帝提供一個我回答過的吧,提供一個側面吧,用人的側面以及對待人才的態度,秦始皇再說吧。放在下面

漢武帝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www.zhihu.com圖標

這種問題其實知乎很多的,查一下一般都有類似問題的,現在總是重複提問的問題。你這樣的提問讓人覺得你一點都沒了解。其實這樣的人物很多名人都評價過的,像梁啟超,毛主席,班固,司馬遷,李世民等大家都說爛了。無非好壞兩方面。

另一方面我個人不喜歡漢武帝原因,可能因為我是百姓吧

  • 渾邪之降也,漢發車二萬乘以迎之,縣官無錢,從民貰馬,民或匿馬,馬不具。上怒,欲斬長安令,右內史汲黯曰:「長安令無罪,獨暫臣黯,民乃肯出馬,且匈奴畔其主而降漢,漢徐以縣次傳之,何至令天下騷動,罷敝中國而以事夷狄之人乎!」上默然。及渾邪至,賈人與市者坐當死五百餘人,黯請間見高門,曰:「夫匈奴攻當路塞,絕和親,中國興兵誅之,死傷者不可勝計,而費以臣萬百數。臣愚以為陛下得胡人,皆以為奴婢,以賜從軍死事者家,所鹵獲,因予之,以謝天下之苦,塞百姓之心。今縱不能,渾邪率數萬之眾來降,虛府賞賜,發良民侍養,譬若奉驕子,愚民安知市買長安中物,而文吏繩以為闌出財物於邊關乎!陛下縱不能得匈奴之資以謝天下,又以徵文殺無知者五百餘人,是所謂『庇其葉而傷其枝』者也。臣竊為陛下不取也。」上默然不許,曰:「吾久不聞汲黯之言,今又復妄發矣!」《資治通鑒》

打勝仗給匈奴投降的很多財貨,雖然知道有好處,但是付出的是百姓。漢武帝還要殺了長安令。要不是汲黯就殺了。古代講究雷霆雨露都是君恩。漢武帝的豐功偉績確實收到很多人追捧,但漢武帝暴虐也不少啊。現在不也是嗎,自古對外國都好,美其名曰懷柔遠人。不能說不好,但是有時候看到這些也是不喜歡吧。就像現在國家對外援助雖然收益大,但是很多人也會覺得不好吧。區別對待就容易挑起矛盾,像現在外國人在中國的特殊對待,有些人覺得崇洋媚外。對各個民族的不同對待也讓人感覺不好。有些事情在一種大歷史的敘述下,和一些崇高理想下,壓制個人放棄利益。服從集體。所以很多人崇尚美國的個人主義。如果集體主義有些人像當年國企改革時獲利,那麼是國家信用的消耗。所以多少人不喜歡集體主義了。集體和個人到底服從哪個更注重??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如果長期這樣個人不喜歡。所以對武帝很矛盾。小時候看漢武大帝覺得很喜歡,現在讀史書後,不算太喜歡了吧。

商鞅說過百姓不可以慮始,不重視普通人意見。百姓意見不受重視。不可慮始的原因是有時候付出的時候是百姓,分東西的時候百姓是最後分。所以就是民不可慮始,而可以樂成。所以個人對戰爭不喜歡的吧,都是帝王的豐功偉業啊。尤其古代的帝王吧。

  •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彊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史記商君列傳》

今天看到一些文章,又有了新想法所以更新一下。人生真是苦難重重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