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燃油車時代,三大件是一輛汽車的核心,電動車時代三電系統是車的核心,那麼未來真正的智能的汽車,汽車的終極形態,真正決定一輛汽車用戶體驗的,以及具有高度技術壁壘的,是哪個部分?全自動駕駛晶元?自動駕駛演算法,還是其他的部分?現有的三電系統會不會對競爭力的影響反而相差不大?


互聯網思維和人工智慧技術。

科李昂:為什麼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焦點都來自新興的車企,像理想,威馬,小鵬,蔚來等等,而不是傳統車企??

www.zhihu.com圖標


技術來說是兩點:自動駕駛和人工智慧。

理論上自動駕駛也要依賴人工智慧才能做到真正的自動駕駛,但得益於硬體和演算法的極大進步,有望發展出沒有自主意識,也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的自動駕駛,並且足夠安全可靠。

人工智慧是一切的終極目標,只有它才能帶來人類的生產力解放。


當然是人啊


新型電子電氣架構,操作系統,高性能計算晶元,這是車載方面。聯網方面,雲支持平台,nr-v2x,高精度地圖等等


智能汽車,智能為定語,汽車為主語。

滿足汽車的基本功能——運輸(人或物)仍然是核心訴求。

如何將人從駕駛狀態徹底解放出來,參與到其它生產生活狀態中去,才是「智能」化的核心訴求。

答案只有一個:完全自動駕駛,又稱L4。


必然是汽車大腦。自動駕駛汽車的核心技術是AI,其他機械的或電子得設備都是可以簡單解決的問題,唯有汽車駕駛軟體才是根本。


第一個核心,人。人始終是驅動汽車發展的第一要素,只是不同階段,人的需求發生變化。一方面,是主動的需求,人本身出行的基本需求,出行過程的興奮性需求和渴望性需求。讓人出行生活更美好,也是汽車發展的核心動力。

第二個核心,軟體和硬體定義汽車。傳統的汽車是有硬體堆砌而成,未來的汽車需要重新定義汽車的硬體和軟體,如何定義好汽車的軟體和硬體,讓兩者在開發過程中解藕,在功能性能上高度耦合。汽車硬體永遠是汽車基礎功能載體的核心,而軟體是讓汽車不斷進化的核心,未來的汽車硬體核心迭代慢,而軟體迭代快,汽車功能屬性的進化更多會依靠軟體定義。

第三個核心,科學技術與工程技術。科學技術的發展改善,改變,顛覆了汽車很多方面,創造了無限可能的汽車出行生活場景,打破了汽車產業發展的邊界,而工程技術是讓可以實現的科學技術可以規模化與商業化的讓用戶可以享受到未來汽車的美好。


未來汽車當然應該是電車,不是推行新能源嗎?自動駕駛是必須的了,沒有司機時代,就不應該有公共交通工具和可以做幾個人的車了,應該是單人車了。現在公路不能滿足自動駕駛要求,只能是專用通道了,自然是智能,當然需要專用通道智能化了。

所以智能網路專用通道自動駕駛單人電車不是最完美選擇,不過在不斷進化中,會出現完美的,可以取代,並且淘汰現在所有交通工具的智車。


智能汽車的核心除了ADAS,剩餘一部分智能座艙,當然智能駕駛是基礎,只有智能駕駛逐步成熟,智能座艙的效益才能發揮到最大。

三電系統是基礎,而未來三電系統各OEM之間的技術水準差別會越來越小。

智能可以粗略的理解為可以感知用戶意圖和車輛所處環境,並能夠主動判斷並做出執行的車輛總和。

這裡面應該有3個層級:感知層,決策層與執行層,三者相互協同缺一不可。

感知層:就是感知能力,包括信息收集與處理,既包含車輛外部的,例如路況,環境,可能出現的緊急狀況(統稱為事件)等,而這些感知的這倆外部,用戶意圖(這裡統稱為意圖)的信息顯然是不夠的。

決策層:可以理解為車的大腦,這裡就是算力和演算法,收集到信息後車輛應該像人一樣,能夠判斷到底發生了什麼,可能會出現什麼狀態,駕駛人和乘客想幹什麼等等。綜合以上的研判,需要給執行機構髮指令,對於事件和意圖需要進行響應。

執行層:對於決策結果的執行與響應,例如ADAS就是完成這套邏輯,還比如大家炒的火熱的情感座艙等等

從這個層面上看智能車,三電只是車輛最最基礎的部分,可以理解為蓋房子的磚頭和水泥,而自動駕駛是地基,在這之上一個可以完全感知事件,用戶意圖,並做出準確判斷,再進行自主執行的汽車才是真正的智能車。

以上拙見,歡迎大家批評與討論。


互聯網數據,加感應硬體


電動化智能化


智慧出行


環保。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