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本身只是一個方法論,我們通常說的可證偽性,是針對於科學理論、假說或猜想的(後文統稱理論),科學研究就是對具有「可證偽性」的「理論」進行「實證」的過程

很多人都在強調可證偽性是科學性的體現,但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因為只有具備可證偽性的理論,纔能有明確的方法和邏輯來評判自己是否是錯的、不完備的、不全面的……這使得一個理論擁有了「通過有效迭代,不斷捨棄錯舊、接近真相」保障源驅動力

只有理論可以被打敗,這個理論纔有現實意義,否則就是神諭,而非科學

另外,證偽性是一種邏輯層面的抽象概念,是一種應然,我們在討論的時候不總需要實然,簡單說,可以用一種純粹的思想實驗來做表達。


我現在提出一個理論:貓都是白色的

我們先不必深挖「白貓纔是貓」、「怎麼定義貓」等細節,雖然說科學描述需要良好的定義,但這裡只是個通俗例子。

那麼顯然地,我們知道,如果找到其他顏色的貓,並且這個找貓的方法在理論和邏輯上是說得通的——比如把全世界的貓都檢查一遍,並且把以後所有新出生的貓都檢查一遍——即使這件事在客觀上不一定能真的做到(或沒必要做),那麼這個理論就是錯的(或不完備的),此時我們就可以考慮對這個假設(或理論)進行修正、調整、甚至廢棄。

於是,理論的可證偽性就為自己提供了否定自己的路徑、邏輯方法甚至標準

可否被否定是一個理論之所以具有科學性的核心標誌。通過找到非白貓來證偽「貓都是白色的」這個理論,就是可證偽性的體現。

但如果我提出另一個理論:車庫裡有看不見也無法探測的噴火龍

從這個描述就能看出來,這個說法就是在阻止證偽,因為它並不提供上文說到的證偽的路徑或邏輯方法,他聲明瞭一個「無敵」的概念,於是這個理論不具備可證偽性。

這種理論可以很自洽,可以說得很好聽,也可以說得很可信,甚至站在上帝視角來看這就是對的,但很可惜,對不可證偽的理論對這個客觀世界毫無價值(但對於精神世界可能存在價值)。

採用可證偽的科學思想來看到這個世界,有兩個明顯的好處:

  • 其一是所有人可以更容易達成共識,當出現質疑和否定的時候,所有人都可以更明確、客觀地知道質疑和否定是否合理,所有人都很容易接受合理的質疑和否定——而不必在主觀和語文範疇內互相爭吵和玩弄話術
    • 不把客觀問題轉移到主觀領域(如人文、傳統、習俗、信仰),也是科學的內核精神。
  • 其二是在沒有出現反例或否定證據前,大家可以更安心地使用這個理論來解決研究、生產、生活中的客觀問題,或者說,大家可以得到一個有限限定範圍內的、當前的最準確(這裡我不使用正確這個詞)的科學結論,並放心地使用。
    • 準確性(正確性)的邊界,是個非常好的思維工具,他既可以先把理論用起來,又對可能的變化和更新抱有期望。

所以科學思想能成為最主流有效的研究、分析和觀察自然世界的工具的原因,不僅僅在於我們把衛星發射上天了,所有人都用上了手機等實績。

還在於這種可以保證自我更正的核心思想,纔是科學先進性的表現——而不是很多人認為的所謂「科學的正確性」;這也是我們相信科學的根本原因——我們不相信靠主觀權威話語權來維持正確性的方法論——比如宗教。


科學是一種方法論。科學理論才應該具有可證偽性。


準確的描述

科學是一套求真的方法論,科學的命題要求可證偽,科學的結論要求可通過嚴謹的實驗反覆再現。

卡爾·波普爾對科學的定義只有一句話:一個命題是科學的命題,當且僅當這個命題可以被證偽。

可證偽是說我們可以提出一組實驗方法來驗證命題的真假。

可證偽的例子

例如命題:

水的沸點是 100 攝氏度。

如果我們在高原,可能不到 100 攝氏度水就沸騰了,於是我們將其修正為:

水在 1 標準大氣壓下的沸點是 100 攝氏度。

但是如果是重水(含有氘、氚的水),即使在 1 標準大氣壓下可能超過 100 攝氏度水也不會沸騰。於是我們進一步將其修正為:

純凈的水(僅含由氕構成的水分子)在 1 標準大氣壓下的沸點是 100 攝氏度。

隨著我們認知的發展,也許我們還可以繼續完善這個命題,進一步接近真理,而這一過程正是通過懷疑和實踐推進的,即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不可證偽的例子

下面是太極「大師」閆芳和她的「徒弟」在接受採訪時對「借力打力」的「解釋」:

優酷視頻?

m.youku.com

總結一下問題及回答:

  • 為什麼徒弟們像是自己在蹦?因為大師功力太猛,徒弟們是在自我保護,減少傷害
  • 為什麼記者不能被推動?因為記者沒練過太極,接受不到大師的力道

如果追問下去,想必是:

  • 為什麼練過太極的也不行?因為練的不是我們這一流派
  • 那要練到什麼程度?……大師說了算

也就是說,大師給自己造了一個理論閉包,你無法對她的理論證偽,因此也無法對她的理論求真

所以……

證偽和求真是一件事的兩個面,無法證偽的事情就無法求真,無法求真的事情就不能被認為是科學的。

但是……

我們依然不能認為「不可被證偽的命題就是偽命題」,因為科學有四個對立面:

  • 反科學
  • 偽科學
  • 泛科學
  • 唯科學主義

而這犯了唯科學主義的錯誤。

通常現階段無法求真也無法證偽的命題人們會將其交給哲學。

如果哲學不受理,一些人就只能寄希望於神學了——構造一個理論閉包,自圓其說,什麼都能解釋,但回到現實又什麼都不能證實。這是不是跟大師的理論很像?


科學結論具有可證偽性。

即具有明確的被判斷真假的可能。

打個比方,比如如下的一句話,就是科學結論:

「現任中國籃協主席姚明身高1米50釐米以下。」

這就是個標準的科學結論,你不管它正不正確,但是它就是科學的,因為它可被證偽,用尺子量就可論證。雖然它不正確,姚明身高兩米二以上,但錯誤的科學結論同樣是科學結論。

同理:

「現任中國籃協主席姚明身高2米20釐米以上。」

這也是個科學結論,它是一個正確的科學結論,因為用尺子量發現他確實有那麼高,雖然這個結論正確,但是他依然具有可證偽性。

注意,可證偽性的意思是:具備被證明是錯誤的可能。不管科學結論到底正確不正確,只要它具備這種可能,它就具備可證偽性。

換個意思理解,就是一個描述,具備可被判斷真假的可能,哪怕我們並不知道它是真是假,但它就是個科學描述。

那麼,什麼樣的例子不具備可證偽性呢?也就是不科學呢?

舉個例子:「現任中國籃協主席姚明比張三高」,這就不是個科學結論。因為張三的具體信息不全,也沒有限定條件,我們無法知道這個張三究竟是誰,住址在哪兒,生活時間在哪兒,是過去人,現在人,還是未來人,都不知道,這種我們沒法判斷的描述,就不是個科學描述。

大家發現沒有,可證偽性的前提是:探討對象的定義要明確,不管是潛質條件還是對象本身的性質,要沒有歧義。:

而中醫理論,就不科學,原因很簡單,到現在為止,一些基本的中醫學概念,什麼經絡、氣血、穴位的定義都不明確,五臟六腑等本來實實在在的臟器,也被中醫騙子弄成了虛無縹緲的各個器官系統。

關鍵是,這些基礎概念中醫騙子一人一套說法,被問住了就現場亂編,隨時發明新的中醫理論。

中醫騙子之所以要這麼做,原因很簡單,因為中醫古書的很多實際描述如果按照原意理解,就是錯誤的,為了繼續行騙,只能撒潑打滾直接把老祖宗的原始定義給改了。


之前有討論過科學第三個的基本特徵:研究實證可解的問題,併產生可檢驗的理論;科學家要確認某個理論是不是可檢驗的,採取的方法就是確保理論可證偽的,也就是說,理論對應著自然界中的真實事件。

外行人和科學家使用「理論」一詞時是有差異的,外行人通常理解為一個未經證實的假設,一個純粹厄猜想或直覺。這意味著一個理論與其他理論無優劣之分。而科學家所指的「理論」則是未經驗證的猜想;

科學的理論的表述應該遵循這樣的原則--從中得出的預測有可能被表明是錯誤的。因此,對某些理論的新證據進行評價,必須是新的證據具有證偽該理論的可能性。這一項原則通常被稱為「可證偽性標準」。一個叫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的哲學家一直致力於強調可證偽標準在科學進程中的重要作用,他的著作和文章仍被現在從事科研工作的科學家們廣泛閱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