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軍北伐,攻下北魏合肥,引肥水灌城,大破魏兵,斬俘萬餘人。北魏比曹魏強大的多,而當年孫權率十萬大軍都未攻克合肥。

又與曹景宗率軍解鍾離之圍,大敗元英。鍾離之戰意義重大,中國歷史著名以少勝多戰役之一,取得了自宋元嘉初年「南北交戰以來南朝所未有之一大捷」,損害北魏國力甚巨。

北魏人害怕韋叡,曾做歌謠「但懼合肥有韋虎」。被稱有光武、周瑜之風。

且歷史風評又高,毛澤東嗜讀《南史·韋睿傳》,批註處有二十五次之多,批閱時對韋睿稱讚有加,並且詳細地勾出韋睿的優秀之處。元代史學家胡三省稱:「梁之將帥,韋睿一人而已。」明人楊慎亦稱其為「六朝人才」之冠。反觀現代,知名度還沒有陳慶之高,網上搜都搜不到。

在任仁民愛物,待人恭謹,政績卓著,家無餘財。南梁武廟只有王僧辯一人入選,可論戰績,西晉羊祜西陵之戰敗於陸抗,尚且能進入武廟,而像韋睿、張須陀、劉方這些屢立功勛的名將都沒進呢?那武廟的評選標準又是什麼?


唐、宋兩朝入選武廟的人選稍有差異,從兩朝人選來看,似乎標準很難界定。

比如唐朝有朔方節度使兼御史大夫張齊丘,他能夠入選,我覺得原因大概是培養提拔了郭子儀,而郭子儀在唐德宗時期聲望巨大,絕對有資格入選,並且當時張齊丘之子張鎰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任鳳翔、隴右節度使,屬於宰相實權節度使,地位超然,有他的影響,所以張齊丘被抬入武廟,還名列郭子儀之前。

其他唐朝入選名將,或有滅國之功(比如李靖)、或有重大的影響所在朝代國家的戰役勝利(比如霍去病)、或戰功顯赫、出將入相(比如曹參)、或保護一方安寧(比如羊祜)等,唯獨張齊丘,能找到關於他的事蹟比較少,很顯然是沾了子孫的光。

北宋的武廟人選,似乎多了一條:兵家代表人物,比如田穰苴。

我個人覺得韋睿是夠標準的,對比另外一個唐宋兩朝皆入選、並且比韋睿晚一代的韋孝寬,韋孝寬打贏玉璧之戰,東西魏實力開始被扭轉,算是南北朝中後期重要的戰役,絕對有資格入選。

而韋睿攻克合肥,打贏了鍾離之戰,以少勝多,扭轉了北魏一貫對南梁的攻勢,穩定了長江以北淮河地區的形勢,單論這一戰,我個人覺得也絕對有資格入選了。

若論戰功,韋睿稍差指揮了赤壁之戰的周瑜,但絕對比夷陵之戰的陸遜差不了多少。沒能入選武廟,真的是很遺憾啊 。


武廟的標準確實挺奇妙的

如果說武廟的標準是立德立言立功。

那麼李廣這種三無產品不知道是怎麼擠進去的。

如果說武廟的標準是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那麼張齊丘這種莫名其妙的人選也不該存在。

槽點很多,只能說進武廟的有一定水準,不代表沒進武廟的就沒水準。


沒有明確的標準。

不過武廟終歸是有宣傳意義的,履歷不適用於宣傳的人肯定進不來。最典型的就是姜維,降將出身沒辦法。(補充:降將其實不太準確,應該說是帶路黨,而且這哥們後來又再次降魏,很快又跟著鍾會叛魏,站在統治者的角度看,這種履歷和孟達有一拼了。)

南北朝更替比較快,盡忠一家的例子少,想挑幾個不太容易,所以入選的名人也會少一些。


建立武廟,是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後,一要對平叛將士論功行賞,二要對那些安史降將盤踞的藩鎮加以籠絡。因此褒揚歷代名將之忠義,以示朝廷對武人的重視,以維持王朝統治。

所以武廟從來不是人們下意識中的「名將榜」,而是「王佐武臣榜」。

對於這個榜,軍事能力壓根就不是優先考慮的對象。


惹不起,不想惹,這個標準很迷。

簡單說,坐在他的位置自己做不到更好,坐在他對手的位置也沒把握就能有勝算,當我看一個人有這樣的感覺的時候,他在我的標準裏就可以進武廟了。


謝邀

武廟十哲,評的是第一標準是哲,而不是戰功。

韋睿自然是戰功顯赫,但韋睿的敵手楊靈胤和元英並非不世出之輩。

張齊丘作為一個長期向釋之人,按理說慈不掌兵,但是孤身平軍變,能讓天下奇才郭子儀以身相護,那一定有非常之處,可惜史料沒有記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