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自古以來就給白起一個殘暴的定位,是因為不管他是否被迫都殺了那麼多人嗎?但是洗白的話又有什麼史實證據嗎?有史料記載白起的個人想法麼……他mua的好想穿越回去看看


掃了一眼回答,真是羣魔亂舞。一個歷史問題,末了居然沒幾條回答引用史料,可說搞笑得緊了。

有請白起親自答:

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

白起是否生性殘暴?個人以為未必。從其臨終自省看,恐怕比一羣生活在9021年還替大規模殺降洗地的現代人有良知得多。至少白起知道長平殺降一事幹得極其缺德,罪惡極大。

捎帶,長平殺降不但計出白起,猶為不厚道的是詐坑。易言之,趙軍的投降並非無條件,而是在白起開出優待方案後才放棄抵抗。

須知,長平最後決戰極為激烈,白起贏得並不輕鬆。只不過秦始皇一把火燒了六國史書,只剩下秦紀一家吹水,才顯得摧枯拉朽。如白起本人所言:

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如果數十萬趙軍繼續抵抗,要啃下這塊硬骨頭,至少秦軍要遭受更大打擊。白起搞翻臉不認賬這套,收割了數十萬人命,從功利角度看當然還可以解釋,從道德角度看,背約又殺降,已經在地下十八層,洗無可洗。

捎帶,很多突破規則底線的行為都是利在眼前,禍在長遠。眾所周知,其後在趙地又發生了一場大規模毀約殺降事件,只不過這次施暴者是舊山東諸國,被坑的換成了二十萬秦軍。

是的,只要屁股歪,也可以站在施暴者的角度找出一堆理由,正如去島國右翼論壇看看,島民替南京大屠殺找出的理由可算琳琅滿目,然後呢?有理由的殘暴就不是殘暴了?有理由的屠殺就不是屠殺了?蚊子吸血前嗡嗡一通,吸血就理所當然,就不該一巴掌扇死了?

即便是架空歷史小說《秦共傳奇》,也沒敢明目張膽得替大屠殺洗地,而是選擇了甩鍋。當然,日後的項羽必須要批倒批臭,屁股問題而已。

既然無視史料甩鍋,是不是洗白,還用問麼?

白起是不是一貫殘暴,不清楚。至少在長平他很殘暴,很無恥,極沒有底線。

可笑的是,連白起本人都認賬的事,二千多年從沒人反向做文章的事,現下居然有一羣自乾白皇帝不急太監急,真是奇哉怪也。

再瞅瞅本題下的高贊答案們:

或圍清救秦。這就有意思了,滿清沒被清算,所以嬴秦就不該清算了?殺人犯還沒抓乾淨,所以搶劫犯就不該抓了?島國論壇倒是有極多人如此主張:揚州十日都沒被徹底清算,輪得到清算南京麼?

可證天下極右所見略同,所異者屁股而已。

或甩鍋儒家,甩鍋戰國道德問題。勞駕,戰國難道是道德荒漠?仁義慈愛難道是儒家獨門祕籍?也太抬愛孔夫子了罷?墨家瞭解一下?道家瞭解一下?白起固然入選了第一批武廟十哲,但也是第一個被開除出隊伍,理由瞭解一下?

都說兔死狐悲物傷其類,一個個明明都是魚肉,卻自以為是刀俎。對四十萬屁民沒有同理心,卻能自我代入白起,誰承想正牌白起倒是深刻反省,這出也算魔幻現實主義典範了。


《大秦帝國崛起》對白起的塑造,我認為可以歸結為一個經典的藝術案例,那就是「胡亂洗白歷史人物有什麼後果」。

於是,白起的殺伐決斷沒了,反而變得婆婆媽媽毫無遠見。趙軍投降後,主創羅列了一籮筐不必要的情節,表面上是把白起殺降的責任推給了秦昭襄王和范雎,並強化了白起的悲劇意義,實際上完全傷害了白起這個角色的性格魅力。

當然要說明白一點,白起的性格魅力固然不是來源於殺降,而是源於面臨人性和國事兩難抉擇間毅然決斷的意志。他未必殘暴,從後來的史料來看,他也同樣明白殺降不仁,有傷天道,將來必死於非命。但他出於為了確立秦國這場戰略性決戰取得根本勝利的結果,還是這麼做了。

話雖如此,即使現代文明視角和歷史人物具體情勢間存在衝突,白起的殺降行為終究應當譴責。但從歷史演義藝術加工的角度來講,白起在大秦帝國中屢次被間接直接就殺降一事洗白,實在是有夠失敗的設定。特別是當我看到裡面有句臺詞是「可是將軍(白起)從未殺過無辜之人」之後,更是捶胸頓足,無話可說。白起自己若是在在另一個世界看見後人這般改編他的事蹟,怕也是不屑一顧。「殺便殺了,如是而已。」

如果按照個人喜好,套用某部網路小說的情節,白起殺降這段劇情最適合的處理應該是這樣:

秦軍聽得號令,突然暴起圍攻趙國降軍。趙軍投降後本已毫無戰意,人困馬乏,突遭此大劫,驚慌失措,手無寸鐵,毫無反抗之力。一出人間地獄正於此地上演,屍體一具具壘疊堆積開來,一路所見,血流成河,血肉塗地。在趙軍降卒的連天哭號中,武安君站立山崖之巔,俯觀此慘狀,只是面無表情,一言不發。副將們相顧無言,其中一人上前抱拳:「上將軍,再看無益,還是回營帳歇息吧。」武安君面色凝重,回頭疾聲喝之:「這屍山血海乃是我親手所築,如今再行避之,豈非自欺欺人乎?」語畢,武安君雙目赤紅如血,再往更高處行去,只留身後面面相覷之眾人。


這本書洗白的又何止是白起?

簡而言之,這本書裏秦朝幹啥都是對的。打別的國家,那是弔民伐罪,別的國家打秦國,就是欺負秦國。

大秦武士過境,從不殺傷平民,就差給人家挑水了。

統一不是為了野心,而是為了中華民族。

自己國內軍民一心,將相同勉,百姓安居樂業。其他國家,都是昏君佞臣,好容易有幾個能打的,也都被排擠。

二世而亡,不是政策不對,都是胡亥無能,李斯sb,趙高太壞。

這個史學認識,比評書演義還不如。

這種書,當個故事看看就行了,千萬別當真


《大秦帝國》本身並不是歷史小說。準確而言,它其中的絕大多數人物——尤其是作者杜撰的「老秦人」這一虛構羣體——大致原型取材去新中國前三十年的國民特點。

在這種略帶「羣體穿越」的故事中,也就必然出現一種脫離先秦實際歷史環境的「殘暴」或「洗白」的議論。

至於戰國本身的歷史環境,「殺人盈城」、「殺人盈野」是普遍現象。

且列國軍隊的主要組成部分由自耕農組成,殺死戰鬥人員和非戰鬥人員本身的界限非常模糊,甚至可以說沒有。

更重要的是,戰國時期的外交對抗比直接軍事對抗更為重要,且外交行為尤其不擇手段。

至於長平之戰期間,秦國走向「士民倦,糧食(缺)」的懸崖,而魏、楚早已磨好了刀等著屠宰戰略上出盡洋相的秦國。

此時,白起必須使用一種方法轉移列國的視線——最好的辦法就是全部殺死趙軍全軍,明確告訴列國:

趙國真是案板上的一塊肉了,秦國也脫了一層皮,你們別惦記打秦國了,趕緊去瓜分趙國吧。

當然,《大秦帝國》的主體框架是基礎《秦本紀》的片面信息撰寫的,完全無視了其他諸侯國的所有動向,所以會有一種秦國發動滅韓-野王-長平-邯鄲系列戰役的迷之決策反倒無比英明的錯覺。

從根本上看,白起在長平屠殺趙軍戰俘的行為是戰國時期不擇手段的外交模式的縮影,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並沒有表現出特別的罪惡,更沒有表現出特別的必要性。

至於相關的爭論,只是因為《大秦帝國》中整體是在講五六十年代陝西人羣體穿越的故事,所以必須有「洗白」才能讓一些情節說得過去。

還需要說明一點:

范雎上位後的行動,基本與蘇秦在齊國的行動高度吻合(不是《戰國策》中有關蘇秦虛構的偽作)。

其順序為:

1.扳倒縱橫行動的負責人(魏冉/田文);

2.得罪其他諸侯國(楚、魏、趙/秦、魏、趙);

3.大搖大擺地消滅距離最近的諸侯國(韓/宋)。

此外,范雎還提出了「勿獨攻其地而攻其人」。這一建議看似合理,但細究起來有大問題——「攻人」是需要付出不小的戰爭損失的,那麼秦國付出了一系列戰爭損失而「攻人」,究竟佔便宜的是誰呢?

至於范雎是否類似蘇秦是間諜無法做定論,但是——即使他不是間諜,他也幹出了蘇秦一個間諜幹出來的事,甚至幹得更好。

就這一點上看,長平剛剛結束之後,白起就被召回,然後王齕和司馬梗帶著軍隊在上黨兜圈子,也就沒什麼不好理解的了。

這裡只看過《大秦帝國》的朋友還需要注意一個重要信息:

白起是打完長平直接召回的,「蘇代」遊說范雎稱「白起三公」之說是在這之後,當時負責攻擊武安、皮牢的人是王齕。

有些讀物稱白起繼續負責秦軍在長平之戰以後的軍事行動,直到「蘇代」遊說范雎以後被召回。這是錯誤的。


是。

作為這個同宗的非直系後代都看不下去了。

————————————————————————————————————————

小說裏有這麼一段內容,大概是

白起讓人準備牛肉,而不是羊肉。

因為牛肉沒有羶味。

然後被小兵誇獎……

————————————————————————————————————————

哎……

當時鍋盔的時候吧,我真的以為隴西臘肉都這麼來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