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


當然吳國大!

實力吳比蜀強

接壤的疆界吳比蜀闊

吳軍水上優勢

吳軍北上都是利用自身優勢,從水路出發,目的染指淮河流域

守江必先控淮,這個目的很明確

上游順漢水進攻襄樊,染指淮河上游

中游順巢湖、肥水進攻合肥,旨在淮河中游

下游進攻廣陵,順邗溝平推淮河下游

然鵝效果一般,打個三四個月就得回老家

所以紙面上吳國效果大。

不算關羽北伐,讓曹魏朝野震動

就算夷陵之戰後,諸葛對曹魏的實際威脅依然強大,特別第一次北伐

以下開玩笑的:


吳國大:

將領立功後,按照慣例,要論功行賞,而且魏國賞賜比那兩個還要高,國庫表示壓力很大

比如張八百之後,張遼封為征東將軍。

遼率諸軍追擊,幾復獲權。太祖大壯遼,拜征東將軍。

樂進增邑五百。

留進與張遼、李典屯合肥,增邑五百,並前凡千二百戶。以進數有功,分五百戶,封一子列侯;

孟德再一 一封下去,發現手頭上錢不多了,立即打住,所以李典只給了100戶

乃率眾與遼破走權。增邑百戶,並前三百戶。

再談談臧一萬,孟德拜他為揚威將軍,假節。

權遣數萬人乘船屯舒口,分兵救蘭,聞霸軍在舒,遁還。霸夜追之,比明,行百餘里,邀賊前後擊之。賊窘急,不得上船,赴水者甚眾。由是賊不得救蘭,遼遂破之。霸從討孫權於濡須口,與張遼為前鋒,行遇霖雨,大軍先及,水遂長,賊船稍進,將士皆不安。遼欲去,霸止之曰:「公明於利鈍,寧肯捐吾等邪?」明日果有令。遼至,以語太祖。太祖善之,拜揚威將軍,假節。後權乞降,太祖還,留霸與夏侯惇等屯居巢。

再來談談西線主將

夏侯淵,起始,擊破南山賊劉雄,斬宋建確實浪費了一些俸祿,自大耳來漢中後,主動將俸祿如數交上,國庫表示非常開心。

(勝宋健時)太祖下令曰:「宋建造為亂逆三十餘年,淵一舉滅之,虎步關右,所向無前。仲尼有言:『吾與爾不如也。』」

(定軍山後)太祖常戒曰:「為將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將當以勇為本,行之以智計;但知任勇,一匹夫敵耳。」

吳國這是故意讓魏國的國庫空虛啊!:)


吳國,但是諸葛亮個體太牛逼。


夷陵之戰到諸葛亮北伐時期和諸葛亮死後到姜維開始執掌北伐時期東吳的威脅較大。劉備漢中之戰到關羽樊襄之戰時期和諸葛亮與姜維北伐時期蜀漢威脅最大。

東吳看著國土大,統帥之才多,但是只有在本土作戰時才打的比較猛。主動攻擊的話……參考張八百、滿數十、臧傳說、劉亡靈等人的事迹。

最直白的話可以拿張遼和張郃兩個將領的經歷做對比。一個一帆風順,一個先被張飛扁,後被劉備猛a的坑死了上司夏侯淵,好不容易街亭之戰欺負個放飛自我的馬謖,結果沒嘚瑟幾年就死於木門。


論體量東吳更大,論戰線東吳更長,論進取之心還蜀漢更強。

個人覺得,東吳隱藏威脅更大,蜀漢現實威脅更大。


先說結論:孔明活著的時候蜀國威脅最大。

魏吳主戰場在合肥壽春一帶,自漢以來一直都是農業發達區,人口眾多,有錢有糧,也是當年佔據此地的袁術敢稱帝的資本,只是很可惜,接踵而來的三年天災毀了袁術的「江山」,昔日繁榮的壽春也在連年戰亂下荒廢,大量人口逃往江東。

話雖如此,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曹魏接手壽春後,採取了大規模的屯田,遷移了大量的流民,加上淮河肥沃的土地,壽春再次發展起來,到曹丕,曹睿的時候,處於對抗東吳的需求,淮南已經變成了堅固的要塞地區,魏軍糧草也能就地解決,防禦難度較低。

在看魏蜀的戰場祁山那片,是地地道道的貧困地區,魏軍的糧草必須從關中長安調集,但我們知道長安經過董卓,李郭等人連年的禍害,從百姓到田地都少的可憐,曹操接手後,為了對抗西線一系列的敵人,一樣遷移了不少流民,並以此作為後勤基地繼續推進,但因為西線戰事久久不能結束,關中百姓身上的壓力越來越大,最終在漢中戰役期間爆發了農民起義,就連前線也出現了大量逃兵,曹操只能感嘆著雞肋雞肋無可奈何地退兵了,把漢中讓給了劉備。

順帶一提,曹操走前把大量漢中百姓一併帶入關內,但因為軍隊都吃不飽飯,誰管你小老百姓的死活,一路上鬼哭狼嚎百姓死傷無數,到地方後安定百姓又花費不少,那段時間曹魏在關中的管理可以說是一塌糊塗。但同樣的,失去了大量百姓的漢中在短時間失去了作為蜀漢前沿陣地的功能,劉備在幾年內都無法從漢中北上。

現在時間到了孔明北伐的時候,這時的曹魏正處于欣欣向榮的階段,短暫的和平讓各地都得以發展,包括關中,史實上有一連串誇曹魏的話我懶得找了。

公元228年,蜀漢大舉北伐,曹魏被打的措手不及雍涼各地告急,曹真張郃率大軍西進,在街亭打敗本應負責拖延的馬謖,蜀軍被迫後退。

一伐結束後,吃一虧長一智的曹魏在西線大舉布防,開啟了永無止境的消耗戰。

魏軍糧道從關中調集,而從關中到漢中的路程長的嚇人,路也難走,西線十幾萬大軍就如同無底洞一樣消耗著曹魏的國力。

(註:涼州在三國時期窮的要死,還有大量不服管的少數民族,蜀軍北伐之餘還喜歡干席捲當地人口的勾當,所以涼州不可能支持魏軍的後勤)

時間彷彿回到了當年漢中戰場,關中再一次背上了沉重的負擔,漫長的補給線迫使雙方開始了軍屯(中間還被偷割了一波穀子),但隨著北伐次數的增加,龐大的魏國竟然有些耗不過弱小的蜀國了,蜀漢大軍待的時間越來越長,到最後五丈原的時候,蜀軍一待就是一年,最後退兵時糧草都沒耗完。反觀魏軍,人比蜀軍多一倍有餘,卻不得不龜縮在城裡和蜀軍耗,這十幾萬張嘴每天要吃掉的糧草可一點都不會少,再強的國家也耗不下去,事實上,關中一帶再次「關中疲敝,人民逃散」,曹魏的國力也開始斷崖式下降。

孔明死後,蜀漢北伐的力度也隨之變少,有段時間蜀軍只是幾千人北上打一下游擊(費禕時期由姜維領兵數千北上),西線的壓力也減輕了不少(當然,曹爽自己帶人伐蜀在漢中被費禕王平胖揍就是另一個故事了,雖然損失相當大)。

魏吳戰場在這個時候強度大了起來,前有諸葛恪東興大捷,然後二十萬人撞死在合肥新城,後有淮南三叛,叛軍帶著吳軍一起搞事。蜀漢這個時候在幹什麼?蜀漢三代目費禕消極北伐玩守成路線,直到在某次宴會上被一個來自曹魏的叛徒刺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