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結束亂世後的大一統王朝,都很短命,都創立和施行了開創性的對後世有深遠影響的制度和措施。


秦朝之所以二世即亡,主要還是秦始皇死得太早,關東六國的人心尚未歸附,留下了太多的問題和隱患。繼位的秦二世又太昏庸,根本沒有治國之能。加上秦朝本身的嚴刑、苛稅和繁重的徭役,讓百姓無法承受,只有起來造反。再加上六國「餘雄」趁亂起兵,劉邦項羽的楚軍日益強大,秦朝的滅亡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不滅亡才沒有天理!

隋朝的滅亡則與秦亡有同有異。相同點都是濫用民力,徭役兵役太重,民不堪命,只有造反求生。不同點是隋煬帝繼位時面臨的局面比秦二世好多了,隋文帝給兒子留下的底子太厚了;而且楊廣本人也是文武雙全,聰明過人,決非胡亥那樣的昏君。但正因為國家底子太厚,本人又絕頂聰明,所以楊廣就極度自負,小視天下英雄。於是他營建東都、江都,開鑿大運河,三徵高麗,幾個大動作下來,百姓苦不堪言不說,老爹留下來的豐厚遺產也被他的「大手筆」敗得七七八八的了。愚以為:楊廣就是敗在他的「驕傲自大、驕奢淫逸、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上。如果不是他好大喜功,急於做出一番豐功偉業來證明自己的英明神武,而是緩緩圖之,循序漸進,隋朝又怎會二世而亡呢!


起於亂局,終於自亂。

亂世就是打仗。打來打去。

最下層的人民從來不會認為打仗是個好事情,特別是亂世之後:人心思定。這是他們的根本願望。

如果統治者不能儘快讓人民安定下來,表示亂局還未結束。秦朝就是這樣的。秦始皇擔心舊貴族復闢,遷人口。動用大量勞動力服役搞建設,最廣大的人民並沒有安定下來搞生產。秦朝雖然是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但是在我看來,只是形式上的統一。車同軌,書同文,先進的制度等等,都是事實,但是人沒有被統一起來。人心不穩,是始皇帝親手促成的。

如果亂局結束了,再自亂,很多時候都是能苟一段時間甚至很長時間的。隋朝的特殊在於,楊廣作死自亂的時候,許許多多經歷過隋朝建立亂局的人還活著。楊廣之亂,依然是消耗民力,人民無法保證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簡單生活。這種局勢會讓人誤會亂局還未結束。人心依然不穩。心不穩的人包括底層民眾、士人、軍人等等。所以楊廣作死,促成了一個簡單的亂局,李唐迅速搞定局面,617年5月起兵,618年5月受禪。然後用幾年時間平定其他勢力,基本安穩下來。

秦朝和隋朝,都是自己作死。然後真死了。

秦朝可以認為是首次大一統,還沒有建立「大一統」的理性認知,屬於摸石頭過河,淹死了。但是始皇帝的一些為政手段顯然是在作死。

隋朝是熊孩子作死,是心比天高,是瞎折騰。文帝時期還成,但是時間不長,並無足夠楊廣為理想揮霍的積蓄。如果楊廣是隋三世或者四世,說不定真會出一個「隋武帝」。

一些不方便說的,心領神會就好。一句話:穩定壓倒一切。


煬帝的前期和後期判若兩人。這就讓史家和公眾糾結:只看見後期的恨不能鞭屍三百,只看到前期的則力主翻案

隋與秦堪稱難兄難弟——都開創了統一的局面,也都是二世而亡,還都是前有長時間的動蕩和戰亂(春秋戰國五百年,漢末魏晉南北朝四百年),後有強大興盛的世界大帝國(漢四百多年,唐接近三百年),而且後面兩個統一王朝都曾經斷裂,漢有新莽,唐有武周,可謂驚人地相似。

這恐怕不是巧合。

當然不是。事實上,正如隋唐與秦漢頗為相似,明清與宋元也極為相同,即都是前面一個漢族王朝,後面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存活的時間則大體相當:宋三百年出頭,元一百年左右,明二百七十六年,清二百六十七年。明和清的時間幾乎一樣,而且都只比唐略短一點。

秦漢隋唐,宋元明清,區別顯著。

因此,如果以朱全忠滅唐為界,中華帝國的歷史便可以分為上下兩段。上半段一千一百二十八年,下半段一千零四年,兩段的時間差不多,堪稱上下兩千年。

兩千年表現為兩種趨勢。大體上說,上半段是先進行制度創新(秦和隋),然後變成世界帝國(漢和唐);下半段則是先進行制度改革(宋和明),走向糜爛之後再由少數民族政權(元和清)來輸血和救場。也就是說,上半段是上坡路,下半段是下坡路,鼎盛與輝煌是在唐宋。

唐宋是巔峯,也是分水嶺。

分野是明顯的:前開放後收斂,前上升後下滑,前動蕩後穩定,元與明甚至實現了無縫對接。然而宋元與明清的區別也很明顯:宋元延續了秦漢以來的宰相制度和隋唐以來的分權制度,明清兩代卻是「有政府無宰相」,一切權力都集中於皇帝。皇帝大權獨攬乾綱獨斷,一人身兼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結果是明專制,清獨裁,最後走向崩潰。

辛亥革命,也不是偶然的。

顯然,宋元與明清不能混為一談,秦漢與隋唐就更不能。所以,上下兩千年也可一分為四:第一帝國秦漢,四百四十一年;第二帝國隋唐,三百二十六年;第三帝國宋元,四百一十六年;第四帝國明清,五百四十三年。此外還有三百六十九年無法歸類,只能「計劃單列」。

這三百六十九年,就是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極為特殊的歷史時期,持續時間之長超過兩漢以外任何朝代,統一時間之短相當於秦,政治制度和文化特質既不同於秦漢也不同於隋唐,社會形態和歷史意義則接近於春秋戰國。也就是說,魏晉南北朝跟春秋戰國一樣,是在為新制度和新時代做準備。

難怪隋會跟秦一樣短命了,因為他們都是探索者和排頭兵。前浪是隻能死在沙灘上的,隋煬帝則不過是被送上祭壇的犧牲品,儘管他遠非秦二世或陳叔寶可比。

實際上,由於隋既是南北朝的終結者,又是唐文明的先驅者,擔負著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使命,因此難免表現出矛盾和分裂。結果,不但文帝和煬帝判若兩朝,煬帝的前期和後期也判若兩人。這就讓史家和公眾糾結:只看見後期的恨不能鞭屍三百,只看到前期的則力主翻案。

不過這並不重要。楊廣是該被稱為煬皇帝,還是該被稱為明皇帝,其實毫不關我們的痛癢。重要的是通過他對第二帝國進行反思,從而更好地審視我們的命運和選擇。


秦朝和隋朝的差別非常大

總結就是秦朝始皇帝活的短了,沒處理完的隱患爆發,所以秦朝沒了

隋朝是一代皇帝基礎太好,二代覺得自己怎麼也敗不完這個家業,就可勁揮霍,最後成功把家敗了


我思考過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這和秦隋政府的過度敏感的政策有關。什麼叫做過度敏感的政策?

把新徵服地區的人民當做敵人看待,秦朝把原六國人看做敵人,隋朝把原北齊,南陳人看成敵人。

在內部用大量的建築工程讓人民疲於奔命,在外部發動戰爭。剛剛統一天下,為什麼秦隋都不休養生息,反而不斷發動對外戰爭?其實,這些戰爭的真正目的都是對內的。

讓國家始終處於戰時狀態,以戰爭時期必要措施為名義,強制徵調民眾從事各種高難工作,甚至直接把他們送上戰場。至於戰爭的勝負,秦始皇,隋煬帝並不在意。

比如,隋煬帝親臨前線,他是這樣指揮的。

最開始隋煬帝在遼水會師的時候,隋煬帝說現在是「弔民伐罪,非為功名」,為了防止將領輕兵掩襲孤軍獨鬥去爭取功勞名聲以邀勛賞,所以命令他們分為三道,但凡有攻擊軍事行動,必須要三道之間相互通報,不許輕軍獨進,而且軍事進止都要先奏聞隋煬帝,等回復命令。 遼東城的高句麗軍數次出擊不利,於是嬰城固守。隋煬帝下命令攻城,又命令諸將,如果高句麗要投降,就應該安撫接納,不要再縱兵進攻。遼東城將要被攻陷的時候,城中的高句麗軍隊就聲稱請降,隋朝諸將奉隋煬帝的旨而不敢繼續進攻,而是先上奏隋煬帝,等回復命令到達,城裡的高句麗軍已經準備好了防禦,再次開始抵抗。這樣的情況重複了好多次,隋煬帝仍然不醒悟。隋軍仍然沒有攻下遼東城。

看出來沒有?隋煬帝是想用遼東城消耗軍中的北齊,南陳人,至於是否能夠攻下城池,那個是次要的。秦始皇,隋煬帝都用對待敵人的辦法暗中去消滅治下民眾,因而引發了更激烈的拚死反抗。

王薄寫了莫向遼東送死歌,他看出真相,隋政府就是變著法子想讓他們死。


古人有生死,你也會生死。

秦朝完蛋是太先進了。

隋朝完蛋也是太先進了。

作死的沒有一個不會死


秦隋都是結束長時間的戰亂,是重新把四分五裂的中國一統建立起來的,作為上一個時代的佼佼者,毫無疑問有其出彩之處。

秦作為第一個統一的國家,確立了制度,文化,經濟上的一統,很可惜沒有確立思想上的一統,這是秦王朝的侷限性也是秦王朝無法做到的必然性。對於秦朝滅亡,思想上的不統一是秦朝滅亡的主因。

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那就是相較於六國來說,秦國打了十年,這十年秦國本土並沒有爆發叛亂,那麼為什麼統一後的秦朝,短短15年,秦朝就亡了呢。匈奴之戰,南越之戰這兩個戰爭發動的原因是什麼,我的猜想一方面是始皇帝想一勞永逸,在自己的任上解決這些問題,不然不會把扶蘇派到蒙恬那,就是彰顯自己的決心,但是沒想到自己走的太快。第二點,那就是顯示秦朝的優越性,斬首賜爵。秦朝的百姓看到這一點不說百分之百至少大半部分都會對秦朝這個新生的帝國有歸屬感以及嚮往。只不過,沒想到秦始皇死的太早,沒有把復國黨熬死,自己的繼任者又把自己建立的歸屬感嚯嚯的一乾二淨,秦亡也就是理所當然了。而楚漢之爭,漢的勝利說明瞭是秦制度的勝利,是人民的勝利。

隋朝我沒有研究過,就不做猜想了。


因為歷史是人事,而人性自古以來沒變化


總算遇上一個我曾經認真思考過的問題。

題主提到的情況,其實不僅包含秦朝和隋朝,我認為還可以有一個元朝、和一個也許算不上朝代的歷史時期,那就是由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被常凱申篡奪革命果實的那一段歷史時期。不過,關於後兩個時期,既然題主沒問,我就不回答。直說前兩個朝代。

·觀點概述

按照知乎規矩,先說結論(只說同,不說異,因為說『不同』就太多了):

中國5000年文字歷史中,算得上顛覆性變革的,只有四次,恰巧是題主提到的兩次+我補充的兩次,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這四次分別是:從分封制進入大一統;從士族皇族共治天下到皇權獨大;從單一文化轉為多民族多文化大疆土;最後一次是從君主制到民主制。

此外,這四個歷史時期的共同點,除了我這個結論和題主提到的「短暫」這兩個共同點之外,還有一個共同點——

這四個時期之後的下一個歷史時期,是中國5000年歷史上最偉大、最繁榮、最被世界公認並影響世界的歷史時期:秦朝之後的漢朝;隋朝之後的唐朝;元之後的明清;常凱申之後的新中國。

歷史,就是這麼神奇。

·原因分析

我簡單分析一下原因,並誠邀專業槓精來槓。

重申一下:以下原因只針對題主提到的秦朝和隋朝,不包括常凱申統治時期、不包括常凱申統治時期。

一、新制度的不完善性導致手段的極端性。

秦始皇和隋煬帝,是中國文字歷史並列第一的統一帝國暴君。遠遠甩出直到現在還會產生爭議的任何一個排名第二的暴君好幾條馬路。儘管有知乎答題家為他們翻案,但是我打賭,如果讓這些翻案家選擇一個歷史朝代來穿越的話,他們會優先排除秦朝和隋朝——哪怕穿越過去做「國王之手」、甚至秦始皇、隋煬帝本人。

這兩個朝代裏,幾乎沒有一個人落得好下場的。

沒有學過社會調研、名義調查這些課程的秦始皇,把分封制這頭髮瘋的野馬調轉韁繩,只能採用霸王硬上弓的手法。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1、秦始皇覺得,一個地方一個君主是不對的,所有的地方只能有一個君主,那就是至高無上的秦始皇。可是,帝國版圖那麼大,有沒有每天半小時的電視宣傳,怎麼才能讓帝國人都知道這一點呢。

秦始皇的方法是「上山下鄉、移動辦公」。所以,他統一之後,就製作了一件事情,親自到全國各地,推行新政,最後因為過到死,倒在了移動辦公桌前。。

實際上,秦始皇這種「地推」的方法,效果非常明顯,我們從目前發現的秦代地方公文中,可以清楚地瞭解到,當時基層管理已經實現了「大一統」,書同文、車同軌這些很難推廣的項目,也在基層獲得了落實。

你想想看,如果不是秦始皇親自現場督察,怎麼可能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獲得如此巨大而顯著的成效?

可是這種方法實在是不可複製,除了秦始皇,差不多沒有一個秦朝的官員願意和他一樣死在辦公桌前。而對於老百姓,這種方法也實在有點匪夷所思,根據他們的慣性思維:做官兒的,哪有工作這麼拚命的?肯定別有企圖,而秦始皇彪悍的人生當然也不需要解釋,一來二去,這種秦始皇覺得很有有效、很值得推廣的制度和方法,在別有用心的官僚的帶節奏下,被慣性思維束縛的普通人,理解為「巡遊」「遊山玩水」,浪費「接待費用」。

秦始皇巡遊天下,主要目的是『移動辦公』,可惜這種勤政舉動一直以來被人誤解。

2、再說修長城、造宮殿這些全國性「聚集性免費公益勞動」。秦始皇的意圖其實很明顯,就是在對以前的六個國家間進行人口交換,讓他們在共同勞動中,最快地消除地域文化隔閡,形成統一的大一統的理念。

這是一種急於求成的手段,直接導致了秦帝國的覆滅。

3、秦始皇還敏銳地、前瞻性的認識到「文化分歧」對大一統新制度帶來的負面影響。對此,他採取了更加直接的手段——「焚書坑儒」。

關於這件事情,翻案家也不少。但都是從殺了多少人這些細節來反駁,對於秦始皇這個霸道總裁的整體實施手段,完全起不到洗白的作用。焚書坑儒這一個體事件不管他是否存在,但可以肯定,禁書、殘害異類知識分子的事實是發生了。這一點、考古發現、歷代史書都可以作證。

這是百度百科,關於秦簡的描述。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諸子百家的書籍幾乎沒有。說明焚書坑儒這一具體事件可能不存在,但是類似政策是存在的

4、隋煬帝試圖通過「東部大開發」解決西部強大的士族貴族問題。隋朝是典型的貴族、士族擁立的政權。關隴貴族和傳統士族在這個朝代勢力達到了頂峯。為瞭解決這個問題,隋煬帝實施了或者加強了兩個手段,一個叫「科舉」、一個叫「東部大開發」。為皇權培養新的根據地和人才。

具體實施方案就是大家知道挖運河、東徵。

和秦始皇一樣,想法是積極的,但是手段是錯誤的,後果是嚴重的、罪名是無法翻案的。

5、總的來說。秦始皇和隋煬帝都面臨這必須改革的歷史困境(秦始皇不可能再分封了;隋煬帝也不能再活在士族貴族的影子下了。),同時,他們也都找到了關鍵點,幾乎都找到了切入點。可是討厭的「歷史侷限性」,讓他們功虧一簣,計劃了矛盾。走上了不得不滅亡的道路。

宿命啊,宿命。

這是一場古希臘式悲劇。

二、利益收穫的滯後性帶來,新事物接受的滯後性。

我想想像一下,人類從狩獵社會向農耕社會轉型時的一個場景:受黑暗森林法則統治的狩獵生活,讓佔社會絕大多數的、打不過猛獸的普通人活不下去。這時候,有個人跳出來說,我們種地吧!這種方式雖然辛苦,但是老弱病殘都能活下去。於是,大家就跟著他種地。

一個月之後,餘量喫完了,麥子還沒成熟,大家都有了怨言。

三個月之後,人喫人都喫完了,麥子還沒成熟,所有人都罵那個讓他們種地的人,最後把他弄死了。

六個月後,麥子成熟了。剩下的人都活了下來。但是,那個曾經讓大家種麥子的那個人,卻沒有平反,因為他給大家帶來的苦難實在太深了。每個喫麥子的人都有親人死在給他們喫麥子的那個人手上。

所以,為大家找到喫麥子這條路的人,短命,是他唯一的解決。

宿命啊,宿命。

這是一場古希臘式悲劇。

三、利益重新分配,帶來既得利益者的阻撓,新的利益階層尚未雄起,導致缺乏有力的集團支撐。

秦末、隋末,爆發了中國歷史上最大數量級的農民起義。

而我看到,這每一隻農民起義隊伍的背後,都是貴族——新制度下既得利益的最大喪失者。

1、秦末農民企業的發起人是陳勝吳廣,是農民,但他們沒有對秦帝國造成一點點威脅,一點點也沒有!

隨之而來的真正威脅在於「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

這兩句話「諸郡縣苦秦吏者」,是託詞。為什麼這麼說?只要去看看項梁項羽叔侄二人的行為就知道了:

項家就是典型的制度變革中的利益喪失人羣。在秦帝國大一統之後,項氏家族只是在某個郡縣裡的一個姓而已,連縣長都不如。可是秦始皇不搞大一統,依然分封,他們項家最少可以保持一個三四級封建主,有自己的領地、享受一定程度的自主權。

所以,很不光彩的一幕發生了:在二項所在地區的縣令同意反秦的情況下,二項還是把人家給殺了。

為什麼?很簡單,我楚將項燕之後,就要拿回屬於我項家的利益。

二項敢這麼做,就因為他們姓項。其實,這和陳勝吳廣提出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提法背道而馳了。

二項殺了同夥,幹起了同夥正打算乾的事情。

隋末農民起義就更明顯。第一個跳出來的就是關隴貴族的代表人物楊玄感。他的這次行動,受到了當時被打擊的貴族士族的擁護,比如李密。這個李密提出了三條建議,大致意思就是「打回西部老家,建立根據地,再回過頭來收拾隋煬帝。」這代表了當時貴族、士族的心聲,同時也證明隋煬帝「東部大開發」方向是正確,而最終擊敗楊玄感叛亂這一事實,也說明這一個策略,也帶來了一定的成效——儘管手段過於激進。

2、問題來了。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造秦始皇、隋煬帝反的人,都有明確的利益出發點,換一種說法就是「精神支柱」,這個非常重要,它幫助這些人堅持下去、前僕後繼。反觀被造反的秦始皇和隋煬帝,在變革沒有完成之前、也就是說他們種下的麥子尚未成熟之前,沒有利益可供某一類人羣分享。

「我是誰(現在屬於哪個利益集團),我從哪裡來(我以前屬於哪個利益集團),我要到哪裡去(打贏了我能獲得什麼)?」隋煬帝和秦始皇沒法回答下屬的靈魂拷問。

所以暴秦依靠的章邯,喫了一次敗仗,就沒有勇氣重振旗鼓、堅持鬥爭了;隋煬帝依靠的王世充,算是「東部大開發」的成果,但是因為沒有形成「東部利益集團」,最後反被王世充造了反。

隋煬帝東徵,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擺脫西部的貴族士族卡脖子,想在東邊建立與之抗衡的皇族勢力

·一個反面例子

儘管我反對為暴秦和隋煬帝翻案。但是他們的創造性也是不容置疑的。

隨後的漢唐,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廣為人知的時代,就是繼承了秦隋基本確定的制度、吸取了秦隋執行手法上的失誤,不急於求成,逐步實現的。

而這,正是區分判斷其是否偉大的標準。

似乎為了證明這一標準,歷史給了我們一個反例,作為對照。

這就是新莽改制

關於新莽的歷史,我們看到的可能比較失真。當然啦,我還是反對為王莽翻案的。他的傻X屬性像地球引力一樣客觀存在。

他翻車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他的改制,大部分是不適合歷史發展的,否則東漢會偷偷地削他,就像漢唐偷偷集成秦的大一統和隋的反貴族一樣。

推薦一下我在微信公眾號寫的原創小說,熱血、搞笑、懸疑類,跨越60年代《小鎮往事》三部曲

https://mp.weixin.qq.com/mp/appmsgalbum?action=getalbumalbum_id=1527094999274831875__biz=MzIzODg1MTcxNw==#wechat_redirect?

mp.weixin.qq.com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