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從影視還是書籍里,我們都沒有看到過因為穿了盔甲而活下命的案例,盔甲既擋不住刀砍斧劈,就擋不住槍穿戟刺,弓箭亦擋不住,從馬上摔下來也保不住,就算他有一點點防被砍傷的機會,但是性價比不高,一套盔甲少說也有十幾余公斤,一般被砍就基本死了,被砍傷的可能很小,帶著30幾斤的盔甲絕對沒有沒帶好活動,這樣反而只會造成死的人更多,究竟是為什麼要帶呢?到底最大的作用是什麼?請大神回答一下


我也不知道有什麼書籍會沒寫「因為穿了盔甲而活下命的案例,」因為這種例子真挺多的。

廣渠門之戰中,薊遼督師袁崇煥在與後金交戰中曾一馬當先,導致身中數箭,因身穿盔甲精良並無大礙。如果盔甲真沒什麼用,那袁督師是怎麼在號稱「短矛投射器」「中者立斃」的清弓火力下挨數箭而保命的。

白蘭王布面鐵甲(首都博物館藏),晚明布面甲典型造型

人取橋之戰中,伊達軍面對四倍於己方的敵人陷入苦戰,連主將伊達政宗都親自上場。在激戰中政宗多處受創(有說法是沖的太前,身中兩槍四箭)。多虧有了「仙台胴」,獨眼龍本人才沒變成第二個山縣昌景。所以這玩意不止防住了弓箭,還防住了火繩槍。沒用的說法是從何而來?

經評論區建議還是把史蒂芬·特恩布爾關於人取橋原文中的「軀幹」「防彈胸甲」換成了「胴」。

伊達政宗的黑漆塗五枚胴具足,胸部就是具有能在一定程度下防禦火繩槍的「仙台胴」

978 年拜占庭帝國第一勇將的巴達斯·福卡斯與同僚巴達斯·斯科萊魯的決鬥中。前者用他可怕的釘鎚砸中了後者的脖子,但後者竟依然能逃走,還趁著夜色清洗了自己脖子上的傷口與血跡,逃向東方阿拉伯白益王朝宮廷。原因是後者當時穿著二至三層鎖甲護頸,保住了自己的命。如果當時巴達斯·斯科萊魯沒穿裝備,涼的幾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

巴達斯·斯科萊魯的鎖甲護頸是拜占庭具裝重騎兵的同類標準形制

兩人當時決鬥時,很可能用了當時流行的Mace型頁錘或者Morning Star型釘頭錘

玫瑰戰爭的布洛希思之役中,約克軍隊與蘭開斯特軍隊隔河互相以長弓拋射箭雨。然而對雙方裝備精良的騎士與重裝軍士來說顯得雷聲大雨點小,基本上毫無作用。倒是對於其他的雜兵與主要火力輸出——長弓手來說就不一樣了,有不少人被射倒。而這種情況也導致了約克軍主將索爾茲伯里改變消耗戰術。

原因很簡單,約克軍在兵力與裝備上都遜於蘭開斯特軍:人數只有對面的一半,根本禁不起消耗。戰役結束之後統計約克軍損失1000人,其中約八分之一的減員是在戰役開頭的對射中損失掉的。

由於英國當時制甲行業落後,戰爭雙方的主要精銳穿的都是大陸進口貨,能夠有效防禦長弓火力

事例太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最後做個結語:學習相關知識別從電視劇與科普節目中學(現在科普節目斷章取義的也很多)。最好是看相關歷史實物與其研究文獻,多方比較再下結論。


人可以從空氣里提取奧術能量搓火球搓炎爆搓冰箭搓雷暴,為什麼古代士兵不搓呢?

因為這是某些影視文學娛樂作品裡的東西。

護甲有沒有用最簡單的驗證方法:取一本學生課本,放在手上,用筆猛戳。好了,現在換你不要放課本,把手放在桌上下筆猛戳,有請。

一些地方倒是有「百戰無重兵」的說法,意思是說身經百戰的老兵沒有穿重甲的,重甲步兵一般活不過很多場戰鬥。這是怎麼回事呢?不是說重甲沒用,而是因為「勝敗乃兵家常事」,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百戰百勝,而戰爭中死人的大頭則發生在大潰敗被追殺里,百戰無重兵的原因是:打敗仗的時候逃跑比較慢,要「棄甲曳兵而走」——輕甲單位早逃之夭夭了,他不需要跑的比追逃騎兵快,只要比你快就行,追逃的收拾你們跑得慢的人的時候他就有更多的時間逃遠了,耽誤一秒賺一秒哇。


你靠影視劇學史?影視劇里幾萬幾十萬大軍人手一副鎧甲的,(這樣顯得場面很炫很壯觀)然後影視劇里主角又是以一敵萬的存在,所以看起來敵方士兵的鎧甲就跟紙糊的一樣脆,真實歷史中披甲率很低,因為古代的科技生產力太落後了,鎧甲很難做到量產,所以很多士兵只有防護能力低的輕甲甚至無甲,重甲是給能夠以一敵多的精銳士卒使用的。

官渡之戰時期,袁紹在河北的總兵力是十幾萬左右,結果披甲率還不到十分之一。曹操軍的鎧甲就更少了。

《太平御覽·魏武軍策令》:「袁本初鎧萬領,吾大鎧二十領, 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見其少遂不施也,吾遂出奇破之。」

後來曹操和馬超韓遂等10名關西軍閥交手的時候出動了5000虎豹騎,虎豹騎人手一副重甲,且隊列排得整整齊齊,日光照耀在虎豹騎的鎧甲上,反射的光芒直接把敵人給嚇傻了,關西軍當時肯定在想:「曹操是怎麼湊齊這麼多馬鎧的?」

《魏書》:又列鐵騎五千為十重陳,精光耀日,賊益震懼。

至於你說史籍里的鎧甲也跟紙糊的一樣脆,我真不知道你是從哪看的秘史?隨手貼一段史料給你吧,看看鎧甲是不是無用?

《三國志曹彰傳》:(曹)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數千騎卒至。時兵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騎數百匹。用田豫計,固守要隙,虜乃退散。彰追之,身自搏戰,射胡騎,應弦而倒者前後相屬。戰過半日,【彰鎧中數箭,意氣益厲】,乘勝逐北,至於桑乾,去代二百餘里。

很多朝代的百姓家裡擁有弓不算犯法,而擁有鎧甲算犯法,這就已經能說明一些問題了。


哥們被垃圾古裝劇毒害夠深呀!

為什麼成語有「帶甲百萬」,而不叫「帶刀百萬」「帶槍百萬」「帶矛百萬」呢?因為在古代人看來,鎧甲才是有錢人,高富帥玩得起的奢侈品,是一個國家強大的象徵。

古代不是現代,沒有高效率高質量的工業,一切東西都是靠人手工做出來的。刀呀劍呀槍呀什麼的都是人一錘一錘打出來的,但請注意,可不是每一把刀劍都可以像龍泉寶劍一樣,會千錘百鍊,製成一把光亮如鏡,吹毛斷髮的寶刀寶劍。更多的,不過就是打製成型,磨製開鋒就行了。質量實在不敢恭維。尤其是隨著連年戰亂,生產能力遭到破壞,兵器生產連數量都無法保證,怎麼可能去追求質量。這樣的武器怎麼可能對鎧甲造成多大威脅?

好,你會說,兵器沒法追求質量,鎧甲也一樣。的確,古代多數鎧甲都不會像現在那些愛好者製作的那樣,光潔亮麗,材質過硬。但不要忘了,鎧甲是被動防護,就算是質量稍差的金屬,甚至竹木,甚至紙,只要有足夠厚度,多少都能起到防禦作用,哪怕不能完全抵禦,也能減輕傷害,為穿著者提供機會。

人類武器的矛盾之爭,是螺旋型上升的,但多數時候,盾是相對矛有優勢的。只有從火門槍開始,盾的優勢才被削弱,直到完全消失,再到現代技術進步,盾的優勢又明顯起來。古代兵器幾乎都是靠人力或者物理力,這樣的攻擊力度是相對較弱的,面對各種防護全面的鎧甲,常規攻擊手段幾乎不會奏效,這就是鎧甲的價值所在。至於重量,你看看現代美軍的單兵負重就明白了。


冷兵器時代穿鎧甲當然有作用。

而且可以防砍,防穿刺,防弓箭。

鎧甲最大的作用,就是減少戰損。

如果沒作用,鎧甲也不會從幾千年前一直流傳到火器時代。

即便是火器時代的波蘭翼騎兵時期,也流行胸甲騎兵。

防弓箭,在50步,兩隊兵馬接觸前,雙方開始拋射弓箭。

如果一方沒有鎧甲,這死傷就非常大了。

有鎧甲,興許會有幾個倒霉蛋眼睛中箭,脖子中箭。但是鎧甲能有效阻擋,或者減輕弓箭帶來的傷害。

步兵方陣對抗弓騎兵。

在步兵方陣弓箭手不斷齊射的情況下,弓騎兵的攻擊距離並沒有步兵的遠。

但是步兵方陣的弓箭手是在陣型後面,所以弓箭手大部分都是穿皮甲,輕甲,在陣型前面的步兵,會布置重甲步兵,這群步兵如果沒有穿戴鎧甲,只拿盾牌,也防不住騎兵拋射而來的弓箭。

想要案例?

那可多了去了。

大漢打匈奴的時候,東漢末年打黃巾軍,各種案例數不勝數。

還有很多來不及著甲被奇襲的案例,就更多了。

甘寧百騎劫曹營,張遼威震逍遙津,那都是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敵人來不及著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