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想了解了解佛教,所謂「六根清凈」是什麼?僧人也有親人吧,也有過思念吧,這不就是有慾望嗎?然而慾望是無限的,能力是有限的。這不還是痛苦的嗎?


說說我一在家師兄吧,受菩薩戒的,全國各地作幾年住寺義工了。

卡一張,餘額0。

現金37塊幾,前幾天誰給的。

衣服哪年買的,多錢早就忘了。

昨天下午說要給我寄點書,我要轉錢他說沒綁卡(wx號都別人給的)說完人就洗菜、切菜去了……

我尬了說要不我去找xx寺請吧。晚一點他回說:

現在疫情沒完哪個寺里給你寄這個(後來寺里回說確實不能)?我這裡也是結緣,十多塊錢快遞你操那心幹嘛?差錢再跟你要十塊八塊……

我還有很多這位師兄的故事,包括種種災厄、傷病、困頓,但他講起這些,語調悠閑自在,好像躺在草坡上咬著草梗看雲那樣……

他也有點小煩惱,但是精進方面的。像我們每天這那小念頭他很少。

問我得道高僧?我暫無資糧福報和人家玩,也不配腦補。

做功課去了早安。

————

唉…… 同一段話下面

·有人見優點想學習。

·有人關聯到坑,腦補疊腦補……

特意在家人舉例就是不忍有人會 「地鐵上一男生被個妹子擦了下肩、30秒內連倆人孩子在哪個學區上幼兒園乃至夕陽紅都補齊」。結果還是從我一個快遞讓大家起種種分別想……

有人也許怕我經驗淺… 我不解釋,好意的部分我收下,謝謝。

但我從沒說我只認識在家人,沒說過人家原來什麼本事,沒說過我不辨啥啥亂供養……

我必須在一個簡答里交待誰事無巨細過去現在未來?

評論關了。造口業的機會在該貼下就此打住吧。

祝大家都能遇到各自殊勝的機緣。


《法華經》大家有時間翻來看看,裡面兩尊佛見面,互相問訊,第一句問的就是:世尊,少病少惱否?

原文參考:

凈華宿王智佛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四大調和不?世事可忍不?眾生易度不?無多貪慾、嗔恚、愚痴、嫉妒、慳慢不?無不孝父母、不敬沙門、邪見、不善心、不攝五情不?——《法華經》

類似兩個校長碰面就問:最近怎麼樣?身體好不好?煩心事多不多?那幫學生沒折騰你吧?真的就是這個意思。

說少,就不是沒有。問詢如是,說明是常態。

所以連佛,也常常煩惱。

但是呢,佛和我們的不同在於,佛是煩而不惱,隨緣來去。從根本處,這裡有個專用名詞,叫「如來隨順覺性」,這個我們今天先不展開。

所以沒煩惱不可能的一個事。因為人是感受動物,就像菩薩叫覺有情,主語是有情,定語是覺,所以既然有情,就一定有感受,太正常了。

學佛人最後切切不能墮到無情無感,無受無覺。

《五燈會元》里有個「亡名道婆」的公案:說一個老太太,供養一個修行人,供養了三年,想看看這修行人道行,就讓他的孫女去試一試。孫女怎麼試呢,就讓她坐到修行人的懷裡面去,問他什麼感受?修行人就答:三冬無暖氣,枯木倚寒岩。意思是你挨著我沒感受,不動念的。

結果老太太一聽就勃然大怒,說我三年供養了個痴漢,白乾了這個事情。然後這個話就點醒了這個修行人:「哦,偏空了,就偏在了一個所謂的清靜邊,沒有和眾生打成一片。」

所以說有知有覺、有感有受、有煩有惱,非常正常的一個事。

那麼這個問題,第一個點出在哪兒?

是出在我們認為煩惱不正常

多少人都要去「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沒錯吧?四聖諦里,苦由業集,由道入滅。但是你要知道佛法叫善巧方便,僅為破執。所以佛在《遺教經》里說「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意思就是太陽可以變冷,月亮可以變熱,但是佛說的四諦真理,不可以改。

多斬釘截鐵的話!

但是你看看到了《心經》又怎麼說: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推得乾乾淨淨,什麼意思,就怕你有所著落。

所以根是在這兒。

當你著在貪嗔痴上的時候,就說熄滅貪嗔痴;當你不著貪嗔痴的時候,就告訴你什麼?貪嗔痴性即是佛性

所以《維摩詰經》說:佛為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痴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痴性即是解脫。

所以你得徹底明白佛法到底在講什麼?就是讓你不著不落任何一邊,才能夠真正的回歸清明,實現徹底的自在!

回到煩惱,這個問題也是如此。當我們認為煩惱很苦要離開的時候,首先是因為你認為那是個問題,所以抓的很緊。

但如果它本身就不是問題,只當平常事,是不是馬上就煙消雲散,你還用去對治嗎?

所以佛法里非常苦的一個法就叫對治法。這個法,本來是為了方便破執,結果在很多時候成了一桿離不開的鴉片槍。

說我起了個貪念,馬上清凈觀;起了個邪念,馬上白骨觀;起了祈求念,馬上觀想一個菩薩,這沒有錯!但你要知道所謂對治的根本立論是什麼?是讓你離開對那個的執,而不是讓你去真的治那個病。

心平常了,哪有不平常的事?所以這就是「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明白這意思了嗎?差別就在這兒。

所以《金剛經》說:說法者,無所可說,是名說法。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義。

要扣住這個根本見地!

說的什麼意思?就告訴你所謂對治法,那是個方便,是為讓你離開那個執。結果你還執到法這個邊了!你放心好了,但凡一執到法的邊,你肯定還是執到了要對治的那個事的邊,跑不掉的,因為它是相對而生的,明白了吧?

就和醫院打抗生素一樣,偶爾用用可以,可一生病就用,最後身體完蛋定了。

所以回到剛才那個公案中, 說他能「三冬無暖氣,枯木依寒岩」,是不是對治法?因為有是非,所以才對治。那就是不是還有身執?根本就沒去掉。

當年抱著她有反應那叫對境生心;現在抱著她沒反應,是不是還叫對境生心?真的是一點沒長進,所以叫三年供個痴漢,痴的原因在這兒。但這個長進不是指這個修行人的加行,不是否定他的修行過程,是點破「有執、落邊」這層窗戶紙,才算三年過來有長進,是這個意思來的。

所以說煩惱起的時候不要刻意的去分別它,那只是一個情緒,就像天上的雲,一會兒就飄走或消散了。你今天的煩惱,過兩個月再看,還有嗎?其實一周以後都覺得不是事了,還有個啥,明白這意思吧?

那麼說拿未來對現在,這是不是也是對待法?也是。但是未來是不是沒來?這就叫給你個方便抓手,然後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就是一離開煩惱連這個時間對待法都扔了。所以就無煩惱可破,無佛可成。

這真的不是談空說玄,比如說別人打我一巴掌,我憑什麼不起煩惱,他莫名其妙打我還不起煩惱,不現實的。那我就得問他為什麼打,他說剛有個大蚊子正吸你血,那你知道了,馬上煩惱不見了,對吧?但他要說,我就是想抽你一巴掌,你馬上火就起來了,這很正常。那如果你要是發現他原來是個精神病人,你馬上也沒煩惱了,你就趕緊跑了。所以說哪有實的煩惱,都是相對而生的!

看透這一層,周圍的環境,全部都隨你的心,時時在轉。

只是你著在那一個點上,不能開闊平和,就因執著而陷入了煩惱,才生了你的實的苦感。

那我講《破相論》感受到了煩惱怎麼辦?繼續講嘛!只能是過程之中盡量做到什麼?目中無人呀。不然自己攢苦的,受不了,因為你一看大家的反應,你真的就知道他多苦。

別人苦,你是不是也苦啊,同體心啊!你就真的會很想替他受苦或者擁抱他,但是你夠不著,所以更苦。

而且你越平和才能越有力量真的幫到他,所以得目中無人。這也就是漸趨「無人我」的方便。

—摘自七非先生社群答疑解惑


一,慾望屬於誰?煩惱的又是誰?

是我?

是哪個我?

大體上說,慾望屬於肉體,煩惱屬於精神。沒有絕對,不要抬杠,只是方便理解。

比如,「我」餓了,饞了,想吃了,這個慾望,這是由消化系統,血糖濃度等數據通過神經遞質傳遞給大腦,然後產生的結果。

對於一般人來說,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我」餓了,不讓「我」吃,我就煩惱。

「我」困了,不讓我睡,我就生氣,「我」喜歡某件東西,某個人,「我」得不到,「我」就鬱悶。

但是,「得道的高僧」不是一般的人。

方便理解,可以稱他們為「人格分裂」。

一個純精神的「我」,和一個純物質的「我」,既共存,又分離。

肉體的「我」餓了,肉體的「我」吃飯,肉體的「我」吃完了,感覺很爽。

但精神的「我」,沒有任何感覺。

肉體的「我」病了,肉體的「我」疼痛。

但精神的「我」,沒有任何感覺。

前一陣,知乎有人問,既然都是虛妄的,為什麼還要吃飯?釋迦牟尼都修成佛了,怎麼還會生病?

也是如此。

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是精神層面的,己則是物質層面的。

有人覺得,這不可能,

上層建築一定是由物質基礎決定的,人的情緒,喜怒哀樂,一定有生物學基礎。

那也只能說,「得道的高僧」在生物學上,是病態的。導致機體的神經和激素跟常人不同。

當然,理解不了,也屬正常,

畢竟超出認知範圍的事情總是難以理解。

就像很多人理解不了,在二元對立中,苦沒有了,樂也就不存在了,如何能做到離苦得樂。

另外,「得道的高僧」也不會有什麼禁忌或者癖好,因為那些都是屬於肉體的。

他們之所以喜歡做一些事,或者不去做一些事,只是因為這個肉體的「慣性」。

而對於初修者,一切禁,戒,取,乃至於苦行,都是為了發現這個苦的是誰,這些慾望是誰的。

從而,從這些慾望和痛苦中,徹底脫離出來。

別人的結果,並不等於自己的開始。

「得道高僧」是可以百無禁忌的,但並不認為剛入門的小沙彌也可以這樣。

那樣的放縱,只會在肉體的慾望中越陷越深。

另外,有些苦行,只是旁觀者看起來覺得苦,而苦行者卻覺得很享受。


得道高僧的煩惱一點也不比一般人少,只是他們不會因為有煩惱而煩惱。

爾時如來。於彼四眾說如是法。

有有 則有苦樂。無有 則無苦樂

是故離苦樂。則是涅槃第一之樂

彼五百聲聞比丘。一切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 無復煩惱。心得自在。譬如大龍。心得好解脫 慧得好解脫 所作已辨。已舍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解脫。得一切心自在第一波羅蜜

有無量學人。皆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

有成就有漏法無量比丘眾。

有成就無量阿僧祇功德菩薩摩訶薩。徒十方來。算數譬喻 所不能及。亦非一切聲聞緣覺 之所能知。

除文殊師利菩薩。及大力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摩訶薩。如是上首菩薩摩訶薩無量阿僧祇眾。

譬如大地所生草木。從諸方來 諸菩薩眾。亦復如是。不可稱數。

復有差摩比丘尼。與比丘尼眾俱。毗舍佉鹿子母。及末利夫人。各與無量大眷屬俱。須達長者。與諸優婆塞俱。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說 有非有法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