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能力大於團隊力量

netkiller:個人能力大於團隊力量?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從前個人在集體面前是渺小和微不足道的,個人離職對企業影響微乎其微。很多企業更趨向打造一個平台,讓單個員工的影響將到最低。時代變了,這是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即使是傳統行業也在不斷變化,企業不進步就等於在倒退。

現代企業更突出個人能力,一名優秀員工能決定一家公司的生死命運,一條產品線的成敗,一個片區的市場得失。

一個創意,一個策劃,一個方案,一個點子所創造的價值。可能是一個團隊干十年,二十年都達不到成績。

個人的影響力在不斷擴大,此前更多是管理層,現在可能中層,甚至基層管理人員都能影響一個公司的命運。

在企業快速增長,閃電式擴張的過程中,個人的作用大於團隊的作用,甚至團隊是微不足道的。從前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現在要改為鐵打的將軍,流水的營盤,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沒團隊可以招,團隊不行可以換。

從服務於團隊到團隊伺候一個人

此前員工只是團隊中的一顆螺絲釘,個人服務於團隊,團隊執行高層的戰略規劃。

如今大不同,可能是一個團隊圍著一個人服務,例如直播,自媒體領域。

平台已死,員工即是合伙人

再一味強調打造平台,說明你已經落伍,如果思維不做出改變,終將被時代淘汰。

很多老闆常常抱怨員工:「打工的心態,態度有問題……」,事實上,你把他當員工,他把你當老闆。這種僱傭關係,你要求的太多。讓員工付出更多更好的辦法是,讓員工成為合伙人。

很多優秀員工會離職選擇自己創業,可能是平台限制了的發展,更多是因為他創造的價值與回報不成正比。這種情況可能在 2010年以前還是合理的,員工與企業是僱傭關係,員工創造的價值理應全部屬於公司,同時公司給與員工一定的報酬。

隨著風險投資進入中國,深耕多年投行領域,到了2010這個領域已經非常成熟。此前即使員工意識到自己創造的價值與回報不成正比,因為創業門檻較高,員工就此打消單幹的念頭。現在只要你有想法,想法合理,想法能說通,想法短期得到證實,很容易拿到天使投資。

即使員工不創業,就職於其他公司,結局可能是雙輸。我身邊有多起案例,舉一個把。

A公司拒絕B員工的加薪,B員工跳槽到了C公司,C公司給了B員工Double薪水。短期來看B員工贏了。

但是B員工在C公司,沒有能讓他展示100%能力的平台。B員工基本沒有提升,雖然業績也在快速增長,但不是指數級的。

A公司失去了B員工,業績損失,經過一段時間恢復了業績。但此後業績雖有增長,但及其緩慢。長期來看A公司輸了。

如果A留在公司B,為B創造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這才是雙贏。

這即是職場上的博弈,也是職場版囚徒困境。


謝邀。

(1)集體主義好不好?

我認為,既有的集體主義教育中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對集體榮譽感的培養。我覺得,這是現階段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石。人天生會認為自己與別人不同,但通過集體榮譽感的培養,會讓人自然而然地接受這麼個事實:我和其他人都處於同一個集體中;而把國族放到一個較大的大集體中,愛國主義就自然萌芽了。

但在更多的時候,我建議用「團隊精神」來替代「集體主義」。我的意思是,「舊集體主義」片面強調個體對集體的犧牲,然後把個人利益視為「集體利益」(領導意志)對個人的恩賜,或是某種客觀的成本;而我所主張的「新集體主義」是這樣的:①個人通過加入集體取得共贏;②每個成員在成長的氛圍中、在基於對集體目標的共同理解下分工合作;③無論集體中的管理者還是普通成員都應為這個集體肩負起應有的責任,並儘力發揮出各自的專業價值。

這裡所謂「成長的氛圍」,指的是對事不對人。具體而言,人們更傾向於一起為一次成功完成或失敗中斷的項目總結經驗,不斷修鍊提升自我;而不是,在一個項目失敗後陷入互相推諉扯皮,在「這是誰的錯」中爭吵半天,或者,在一個項目取得進展或收益時忙著爭功、蹭好處,或者其他黨同伐異的事情。

(2)我們是否應該注重個性的發展?

我認為,這得分年齡段。對於10歲以前的小孩,或是20歲以下的人格尚未健全的人,在教育上不適合「鼓勵張揚個性」,因為這會在現實中產生「把任性當個性」的混同。這裡定義的「人格健全」,指的是這個人在與其他人共處的時候,既不會讓人感到累贅厭煩,又不會讓人感到危險。

當一個人成長為既不會成為別人的累贅,又不會成為不可測的定時炸彈時,張揚自己的個性,是好事。正如《神話版三國》里的觀點,紀律性的教育,只是最初級的教育,而引導人們去悟自己的道,走出自己的人生,則是更高一級的教育。對於學校里的乖巧的孩子、「好學生」,僅僅讓他們輕鬆地停留於對紀律性的教育的適應中,是遠遠不夠的。


關於這個問題,我自己的理解是這樣的。

人是一種脆弱的生物,跟自然界許多生物相比甚至能用弱不禁風來形容。於是我們的祖先為了不在生活與恐懼中,聯合了起來,組建了最初的社會形態,在不算漫長的時間裡,這種社會形態發展出了國家,並延續至今。

這裡就要說到「主義」的意義了。主義指導了國家的制度建設、頂層設計和社會單元的設計;而它們的作用只有一個,那就是指導「人類社會」更穩定和諧地發展。如果說國家是硬體,那麼「主義」就相當於操作系統。

理解了「主義」的意義,我們再來探討這個問題:集體主義好不好?這個問題並不好回答。用實事求是的態度來說,國家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生態,並不是任意單一的主義能夠調和的。在不同環境下,是要分開討論的。比方說,戰時我們需要一個高效幹練的國家機器。那麼我們就會傾向於給中央政府更大的權利,建立一個高效統籌網路。這既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還能提高對不同事態的應對速度,這會更有利於這個國家在「戰爭」這種極端狀態下生存下來。

但在不適宜的時候依然堅持一種極端的「集體主義」體制,那麼就不會有利於國家的發展。前有蘇聯經濟體制改革;再有中國不合時宜的「大鍋飯」、某國的「紅色高棉」,都是錯誤運用的示範。

結論就是,包括集體主義,任何「主義」都是對體制、上層建築、社會單位總結,會體現在具體的方針和政策上。就好比人會利己(自由主義)和利他(集體主義),但兩種行為都不是任何情況都適用的,而是對行為具體產生的作用(制度、方針導致的結果)進行的對個人性格(國家政府)的總結。


「集體主義」也罷,「個性(個人主義、自由主義)」也罷,本質只不過是話術而已,核心在於價值觀!

而已經被反智主義、反社會人格主導的汽車模型領域,不怕拿這兩種看似矛盾的話術來為自己服務。


雪佛蘭SUBURBAN,風靡北美的著名SUV……嘿,它在汽車模型領域還就是沒有像樣的存在。

汽車模型領域輿論用集體主義洗腦:

「美國經典車,好好出模型,沒有人會買,不會有市場。渴望擁有這車模型的車迷要明白,要服從集體。」

幾乎無一出來展現個人:

誰說的?我就會買!我們無數個美國經典轎車愛好者組成的集體,何來的『不會有市場』?我們不是市場?」


但是當集體主義呈現原則、嚴謹、智慧:

「香港汽車應該是右舵車:

賓士寶馬保時捷等應該出右舵車模型,確保有製作《香港右舵車》作品的硬體條件;對於《香港是左舵車》的問題產品,應該堅決予以零容忍。」

賓士S級確實有右舵車,但卻沒有右舵模型

無良廠商或第三方搞出「香港是左舵車」的奇葩作品

立馬會有一群傢伙出來展現個人、個性:

你所謂的『公眾的汽車文化利益』,卻是連我喜歡、玩『香港汽車是左舵車』的權利都要侵犯?

市場有右舵車模型、有『港車是右舵』產品的選項,那都是虛無縹緲的『公眾利益』;我玩『香港汽車是左舵車』的權益不被動搖、不被侵犯、不被非議,無數個我個體組成的,才是實打實的公眾利益。


集體主義好,集體主義和個性發展沒有矛盾。

影響個性發展的,是以集體統一為名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對於高度集權、缺乏民主的集體,一旦遇到不開明的領袖,就會演變成思想領域的一言堂和行動領域的上行下效,個性就會被壓制。

相對而言,在完全放縱的自由主義世界,弱肉強食,人為了生存和發展會無限向「理性人」發展,個性反而會逐漸消失,最終大家都成為資本規則下的奴隸。


在不同時代面對不同的情況,要具體分析吧。

比如現在我們國家面臨的情況,正在處於偉大復興時期,集體主義可以更好地集中力量干大事,所以不能沒有集體主義。

而且集體主義最終的目的還是要滿足每個人的個性的發展,終極的集體主義,或者說理想中的集體主義,就是個性發展的最高概括。


首先結論:集體主義不好

因為集體主義註定是以集體利益為先為主 特別是在緊急和重大事情時 集體主義更是會以毫不猶豫的方式碾壓個體利益以保證集體利益 表面上看似乎也是沒辦法 但背後的文化含義讓人寒心 也就是說在集體里雖然可以尋到安全感 但你必須中規中矩 以免在特殊情況下被集體丟棄。

個人主義當然是以每一個個體的權利為主,但好的值得推崇的個人主義不是自私的,是個人主義者達成一致的好的價值觀的集體,每一個個體都不能被捨棄,都必須要給與平等的保護,為了某一個個體甚至可以放棄集體利益,這樣以個人主義組成的集體里的每一個個體權力不被集體以集體名義侵害,反而更安全更團結。


集體主義好不好,要看從什麼角度看。從凝聚力量的角度來看,集體主義可以凝聚出更大的力量。從個人自由發展看,集體主義限定了個人自由發展的邊界,這種邊界有好處有壞處,壞處是,限制了你可以做的事。好處是你不能做,其他人也不能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