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受唐册封,立国比赵宋还早了五十年,法理上幽云十六州就不属于宋。宋立国前期与辽有过几次冲突,但澶渊之盟后保持了几乎一百多年相对和平,两边名义上还是甥舅关系。女真崛起属于辽国内乱,于情于理宋应该帮辽镇压女真换取利益,尤其是辽国亡国前宋应该可以看到女真势力强大,宋与辽唇亡齿寒,为什么最后决策竟然是对辽落井下石呢?完全不符合宋朝实用主义的立国之道啊


因为古代信息传播的滞后性。当宋开始认真考虑这事时候,辽军主力已经被强势金军基本打爆。

辽国残兵败将的南下劫掠,宋还是挡不住。唯一选择就是联合金打辽国。因为金发现宋连辽国的残兵败将都打不过,才会果断南击消灭北宋。

至于镇压金国,从而收回燕云,梦里想想就好。


谢邀请,宋处于安全的考虑,宋也不能把幽云十六州,放置于外人手里。宋根本就没有想到金能吞了辽国,做的事辽金宋长期并存的打算,以夷治夷是中原汉族王朝一惯性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手段。地理位置太过于终于,宋失去幽云十六周后,地处位置十分的尴尬。在这宋金海上联盟的时候就曾经约定,宋出兵辽,之后宋得到幽云十六州,金国继承辽的其他势力,但是幽云十六州易守难攻,宋金联合灭辽的时候,宋夺去了真定中山河询,金国占据幽州,云州,北高而南地,金国占据了战略要地,此时宋向金国要去其他各州,金国的贵族不愿意把吃到肉吐回去,而且,因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如果宋占据则,宋就会对金产生极大的威胁,让金很多重镇不得不屯兵防御,若金占宋也是如此,济南津南开封太原时刻面临游牧民族的铁蹄,所以金趁宋对他还抱有希望,趁势偷袭了汴梁,造成了靖康之变,因为金实力其实并不如宋,所以很久都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治,宋还有很大的统治基础所以,南宋和金的对峙,长江以北因为宋没有很多的军队去防御,平原城市四面受敌,游牧民族是抢劫就跑,宋也无力有效的统治江北地区,因为如此,才被金国统治的,之前还有一个楚国和齐国是金扶持的傀儡政权。


哈哈哈。

这并非是个假设性的问题。

在当时,宋朝内部,就有人提出这种思路。

可惜,声音过于微弱。

因为,在北宋时代,收复燕云就是政治正确。

而,辽国的精华就在燕云。如果拿走燕云,辽几乎难以立国,所以辽人也不会同意。

关于两宋,关于燕云,我在知乎连载的新书,或许能给您更好的答案。

知乎用户?

www.zhihu.com图标

节选:

(75)

开国近百年,辽国的汉化已渐成趋势。对萧太后来说,这也是考验她政治智慧的大问题。她该如何去选择?

她是可以扭转乾坤的、一锤定音的。

澶渊之盟之后,以萧太后的权势,她自可以一言兴邦,也可以一言乱邦。在辽国汉化的问题上,亦是如此。

政治家。更多地体现在审时度势上。

历史上,很多手握乾坤的人,自以为可以超越时势,或者凭借强权,逆时势而动。结果,强权化为灰烬。比如袁世凯。

对萧太后来说,她当然可以用铁腕来阻止汉化,至少可以迟滞汉化的进程。但是,她没有这么做。

我们不能假设,萧太后,作为契丹贵族,内心会无比地认同汉化,去主动地推动汉化。但是,作为政治家,在她认识到汉化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汉化更是一种时势之后,她没有用手中的权力去对抗,而是选择了顺应。

识时务者为俊杰。

甚至可以说,在她当初决定紧紧抓住韩德让的时候,她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她看到了韩德让在朝廷的权势,看到了韩家在辽国的威望,更看到了众多汉臣和无数汉人的力量。

她赐予韩德让的荣誉和地位,也绝不仅仅是给他个人,应该是对韩德让背后汉臣、汉人力量的安抚、褒奖、激励。

站在政治角力的角度,她选择韩德让,就是选择了汉化、汉人。在没有强力外戚援手的情况下,她需要借助汉人的力量,来制衡契丹贵族。

这是一种政治智慧。

岂是简单的男欢女爱。

(76)

如此揣度,是否异化了萧太后和韩德让的情感?与前文所说的种种,是否有矛盾呢?

不矛盾。

对于政治家来说,政治考量永远是第一位的。当然,政治也是有人情的。有人情的政治更长久。韩德让是否心中有数?

当然有数。

作为汉人,他能成为辽国汉臣之首,站在千千万万的辽国汉人的最高处,他能看不清自身的分量、汉人的价值?

他看的非常清楚。

很多时候,一个成熟政治家和轻浮政客的区别就在于,政治家永远知道自己的斤两,而政客总是搞不清自身轻重。

韩德让,一个奴隶的子孙,如果没有这样宽宏的视野、察己的智慧,能在异国、异族中爬到那样的高位?

他深刻地认识到本质。进而,毫不犹豫地与萧太后牵手。

对精明的政治家来说,只要政治利益一致,即便素昧平生,也能合作的亲密无间,这是基本技能。何况,太后和德让,还有感情基础。

这就是天作之合了。老天都帮忙。

不知道,这两位契丹和汉族政治家,在男欢女爱之外,是否曾严肃地探讨过契丹汉化的问题。至少,他们是有默契的。

本质上,他们的牵手,就是契丹贵族和汉人新贵的深入融合。

(77)

牵手的双方,都带著满满的诚意。

有投入,就有收获。

韩德让的投入是,全力保护太后、皇帝安全,为契丹浴血奋战,对朝政兢兢业业,保著大辽江山。

萧太后的回报是,在辽国推动深层次的汉化改革。

比如,同罪同罚。简单地说,法律面前族群平等。将以前汉人同契丹人发生纠纷,必优容契丹人、重罚汉人,改为一视同仁。

比如,确立科举制度。

契丹传统上实行世选制度,政府高级官员,在皇亲国戚和功勋贵族子弟中选拔产生,保证契丹世代人才倍出。

世选不是世袭。

世选,是一帮人中择优。世袭,是父子相继。

显然,世选制度,绝大多数汉人连边都摸不到。韩德让家族的故事,个案而已。

科举,则不同了。汉人读起儒家经典,孔孟之道、子曰诗云,就是顺畅。没办法,基因里就有。通过科举制度,汉人批量、有序地进入国家政权。不过,朝廷禁止契丹人参加科举。科举,主要是汉人的通道。

显然,科举比世选更有说服力。科举出身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以至于,契丹贵族和汉人同僚共事,内心都有点酸溜溜的。后世,还有契丹贵族冒名顶替参加科举的,就是要这份荣耀。这也侧面说明了,科举的深入人心和契丹贵族的汉化程度。

这些汉化制度上的变革,深刻地改变著辽国。这也能给辽、宋的百年和平作出一些解释。

加速汉化,让辽人在心理上对中原王朝有了亲近感。双方在国书上,自称南朝、北朝,就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暗示。他们甚至觉得辽、宋之间,不再有胡、汉之别,而是一样的,都是中华。

这也是有证据的。

萧太后的孙子辽道宗就说,吾修文物,彬彬无异于中华。


燕云十六州是辽国核心领土,每年提供的财赋占辽国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对辽国来说根本不是可以拿来谈判的。

而且重熙增币之后宋辽关系恶化,形势本来就很紧张了,再加上金国崛起得太快,辽军节节败退,落井下石显然是最好的选择,最后失败的问题还是在于宋军太弱了


幽云十六州本来就不是他们的,唐朝只是分封过他们,没有把那一块中原汉地封给他们 (属于有争议领土)。而宋认为女真是弱鸡,扶持一下弱鸡跟强大的辽朝干。两家一块打领主。 想不到女真比他们俩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厉害。


无论是联金灭辽,还是联蒙灭金,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最终国灭崖山。这样的王朝你还指望他能做出现代人才能干的事


两个成年人打架,小学生加入能得什么利益


他没有谈条件的资格,金灭辽有宋助攻也不能带来多少助力没有宋助攻也不会增加多少难度。


阿骨打原来是宋粉,吴乞买才想著进攻宋。


自己弱逼,怎么选都是错!


辽国太过松散,它的制度存在问题,腐化堕落又使其主力迅速被击溃。此时的宋发现,辽的旧地(包括燕云十六州)多被金国占领,辽已经奄奄一息,援辽根本没有胜算,不如趁机夺取一点利益。


首先从法理来说燕云十六州历代属于中原汉人王朝 而宋是正统的中原王朝。其次 宋金之间是辽国先背弃盟约 多次趁宋夏战争期间向宋索取财物发出战争威胁 著名的庆历增币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辽人如此无耻且背弃盟约在先,导致辽宋之间积怨更深。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