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一些關乎道德的事做了是情分,不做是本分。很心塞啊!

大家以為如何?


淺析「不幫是本分」的錯誤觀點及道德綁架問題中的誤區

近些年,「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這句話在網路上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也成為了很多人的口頭禪。似乎這句話為所有冷漠行為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讓一些人感到終於可以義正辭嚴的為自己辯解了,而他人基於道義情理的負面評價則都被扣上了「道德綁架」、「親情綁架」等帽子。隨著大量夾帶著這句話的雞湯文的傳播,很多人的思想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他們開始覺得自己對一些冷漠行為做出負面評價似乎真成了道德綁架,於是便對各種冷漠都表示了理解。當然,還有一部分人直覺上感到這句話讀起來總有點怪怪的,但也不知如何反駁。

一 「不幫是本分」的說法本身就是錯誤的

本分的意思指的的分內事,應該做的事,有一點責任和義務的性質。那麼「不幫是本分」這句話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不幫是我的分內事,是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這種說法顯然是不對的,如果說「不幫」成為了責任和義務,那「幫」豈不是反倒成了沒有盡責盡義務的行為了?因此邏輯上是說不通的。

邏輯上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幫你是情分,而不是本分」,這樣至少字面上的意思解釋的通,「幫你是情分,而不是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出現上述錯誤的原因在於:一些人為了重點強調「不幫」行為的無可指責,而將「幫不是本分」直接替換成了「不幫是本分」。其實這種推論在邏輯上是錯誤的(「A不是B」無法推論出「不A是B」)!因為幫與不幫這兩種行為全都不屬於「本分」範疇,幫你不是本分,不幫你同樣不是本分!就好比「讓一年級的小朋友回家做點輕鬆的家務不是虐待」這句話是正確的,但你不能推論出「不讓一年級小朋友回家做點輕鬆的家務是虐待」,因為無論讓不讓做,本身都是和虐待無關的。

一旦你被無形中帶到了認同「不幫是本分」這條溝里,那麼基於你長久以來的形成的慣性思維:「一個人做自己的分內事是無可指責的」,很容易就條件反射式的覺得自己對別人基於道義情理的負面評價是過分的,不應該的。

此外,一些冷漠的人之所以覺得自己可以理直氣壯的思想出發點是:他們認為不違法違規的行為是不該受指責的。這屬於只以法理的硬約束來評判行為的思想,而忽視了社會生活中還存在著道德情理層面的軟性要求(法律是最最底線的行為要求,道德則是更高的要求)。法律上明確禁止的行為或要求履行的個人義務(例如贍養父母,撫養子女等)其實很少很少,生活中更多的事其好壞對錯評判是基於道德情理,而非法理。很多在法理上無過錯的行為,未必在道義上就是無可指責的(例如一個男人婚內出軌老婆的閨蜜,最後選擇離婚並和對方在一起,這種行為本身不違法,但顯然會受到輿論譴責)。

二 道德綁架和就事論事型負面道德評價的區別

與「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這句話同時流行起來的還有「道德綁架」和「親情綁架」這兩個詞!在幫與不幫這個問題上,現在但凡你評論下某個人的行為是冷漠的或是親情淡薄的,立馬就會被扣上一頂道德綁架或親情綁架的帽子,反而顯得似乎是自己有點不可理喻了。

其實這是混淆了道德綁架和就事論事型負面道德評價的區別。

道德綁架是指以道德的名義,要求他人實施或終止某種行為(常常是違背被綁架者意願的),一般具備以下兩點要素:

1 所持的道德理由(或是對被綁架者進行的道德批判)

2 事發時對被綁架者存有行為訴求(直接或隱晦地要求他人實施或終止某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干涉了其自由選擇的權利)。

其中第二點是關鍵所在,單純的對他人不作為行為做出負面評價並不構成道德綁架,只有在事發時存在要求他人實施或終止某種行為的訴求才是(其實就我個人觀念而言,道德綁架和親情綁架的條件應該更為苛刻,至少他人的言行帶有強迫性或是讓你感受到明顯的選擇壓力才能對得起「綁架」這個詞。但從現在大眾的普遍認知來看,似乎只要具備上述兩個要素就算是了)。

例如當你在網路上看到一則涉及道德綁架的新聞,然後回復個評論:如果換成我我肯定會幫,這都不幫也太冷漠了點」,那麼你對不幫這種行為的負面評價則不構成道德綁架,因為你對當事人並不存在什麼行為訴求,也沒有干涉其事發時的自由選擇權,僅僅只是針對某一具體事件做出了基於自身道德標準的評價而已。

一些人將道德綁架行為和其它不帶行為訴求的負面道德評價混為一談明顯是不對的,否則所有就事論事型道德批判都可以被扣上道德綁架的帽子,整個社會的道德教育也無從談起了。

一般而言,在幫與不幫這個問題上的道德評價都是基於個人主觀標準,而不存在一個被全社會公認的客觀標準。雖然我們不能用自身的道德標準去要求別人怎麼做,但不代表不能用自身的道德標準去評價他人行為。顯然,不同的人對你行為的評價是會存在不同觀點的,被一兩個人指責也說明不了什麼問題(畢竟人與人之間的道德素養和思想境界存在差距,標準自然也不同),但當你發現被很多人都指責的時候最好還是重新審視下自己的行為,可能你在這件事上的行為已經低於大部分人的底線了(不過有些人也未必在意這些)。需要說明的是,個人的底線標準與其自身的行為標準未必相同,常常是前者低於後者。例如一群人針對某件具體的事可能會出現三類觀點:1 幫,同時認為不幫是該受指責的; 2 幫,但認為不幫的行為也可以理解,無需指責;3 不幫。顯然在第二類觀點中,個人的行為標準是幫,但在這件事上選擇不幫也沒有低於其做出道德指責的底線標準。對於某種情形,如果持有第二和第三類觀點的兩部分人加起來佔據壓倒性的絕大多數,則表明該事件中的不幫行為是能夠被大眾所理解的,一般不意味著冷漠無情;反之,如果持有第一類觀點的人佔據了壓倒性的絕大多數,那麼不幫常常意味著屬於大眾眼中的冷漠。

三 道德(親情)綁架難獲認同,未必代表其道德(親情)評價也難獲認同

道德綁架之所以被認為是不對的,其根本性原因在於對被綁架者存有行為訴求,因為這干涉了他人在法律許可範圍內自由選擇其行為的權利。常見的說法是:道德可以用來約束自己,但不能用來要求他人!

然而儘管道德(親情)綁架行為難被認同,但未必代表道德(親情)綁架者對對方作出的道德(親情)評價也難獲大眾認同。例如有時你可能會在網上見到類似的吐槽:「這件事到底是我冷漠,還是他們在道德(親情)綁架?」其實答案未必是二選一的,也可以是兩者共存,即:他人確實是屬於道德(親情)綁架,但你的行為同樣也讓很多人覺得確實冷漠不近人情。

下面舉個例子說明下:

某人在論壇發了個詢問貼:「我生活在二三線城市,有車有房,家裡存款大概十幾萬,目前和老公收入差不多,兩人工作也比較穩定,扣除各類貸款後每月家庭實際可支配收入還能剩1.5萬左右。今年弟弟28歲,計劃結婚(父母能支持的都支持了,錢還差10萬左右),想問我借5萬(第一次開口借錢),老公倒是同意借,但我決定一點都不借(因為弟弟還需要再問身邊其他的親朋好友或通過其它渠道再籌借四五萬左右,以後有錢還也會先還那些,所以婚後三年之內不太看得到有還錢的希望,搞不好結完婚後還可能再來借錢,不如一開始就回絕,以後還能省些麻煩)。父母知道後來電話把我罵了一頓,說我親情淡薄,條件這麼好卻連親弟弟的婚姻大事也不肯幫一點忙,以後乾脆別回家了!

大家說到底是我親情淡薄?還是父母在親情綁架?

嚴格來說,該父母的指責確有親情綁架之嫌,但他們對女兒在這件事上的「親情淡薄」評價則未必少人認同。

雖然社會上並不存在一個固定的親情淡薄標準,但每個人心中都會有自己的一桿秤。一個人評論你的行為親情淡薄一般只是基於他個人的底線標準,並不是意味著你的行為就一定是親情淡薄的(畢竟每個人的標準都不一樣)。但是如果大部分人都指責你親情淡薄的時候(尤其是來自具有同等行為能力的人的評價),你就需要認真思考下自己的做法是不是真的有點過於冷漠無情,而不是亂給別人扣親情綁架的帽子了。

畢竟親情淡薄和親情深厚本身就只是一種相對概念。如果你的行為在很多人眼中都是屬於親情淡薄的,那麼從相對性角度而言,就意味著你對待親情的態度和付出,在人群之中確實有很大概率是處於淡薄這一端的。

當然,這位姐姐的做法是否在大部分人觀念中屬於親情淡薄本人也不得而知,只能說至少是低於我個人的底線標準的,因此我也會認同她父母做出的親情淡薄評價。

總之,儘管道德(親情)綁架行為不被認可,但並不會改變被綁架者展現在他人眼中的道德素質。即:如果你的行為在我眼中是冷漠無情的,那我不會因為有人對你進行道德(親情)綁架就覺得你的行為不再冷漠無情了。

而當你被人無端扣上道德(親情)綁架的帽子時,也可以問心無愧的回應:我並沒有要求他人怎麼做,僅僅只是就事論事的表述下個人觀點。尊重他人自由選擇行為的權利,並不代表就要認同他人選擇的行為!

結束語

在幫與不幫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贊同道德綁架和親情綁架,但並不是說他人基於道義情理的負面評價就都成了道德綁架和親情綁架,更不意味著某些冷漠自私的行為可以因此變得理直氣壯。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以為的道德標準。就好像有人認為謊言就是謊言,不接受任何謊言;而有些人偏偏會區分也善意的謊言和惡意的謊言。這是個體認知上的偏差,所以道德綁架和道德譴責之間,其實界限的模糊在於沒有社會共同認可的道德標杆。而道德也不可能像法律一樣,他只能是無形的存在,至少就現階段而言。就好比,法律不完善的時候,有人會鑽法律的空子,打擦邊球。那麼在統一道德標準未出現的時候,用道德綁架躲避道德譴責又有什麼意外的呢?

紛繁世間,堅持自己是最難的,卻也是最有意義的。社會公認道德標杆的設立還有太長的路要走…


謝邀。因為道德綁架本身就是一種邏輯武器。用一些社會觀念或者給對方強加的「道理」來要求對方怎麼做。如果對方不按自己的意志就用一套不合理的「道德」跳起來指責。

這在重男輕女的家庭由為常見,偏心的父母從小對女兒虧待,長大後就利用女兒對家裡的認同、用各種道德綁架和威脅向女兒索取,壓榨女兒。

所以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堅守維護自己的利益,敢於拒絕,不要被對方的道德規定所控制,用你的道德邏輯反駁對方。只要不買對方的賬,對方再怎樣的道德綁架也是無效的。


謝邀。

我一向的觀點是當下還是處於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整個社會所公認的公德體系並未完全建立。正如這幾天的那些挑釁公眾認知、民族情感的精日分子等等被嚴肅處理,其實就是社會公德逐步完善建立的過程。

加上我們傳統上是集體主義,沒有權利意識,而現代國家的基石之一就是個人權利,所以什麼是本分什麼是情分大家可能並沒有一個穩定而公認的共識。

我在知乎鼓吹儒學,但一個堅定的立場就是由於滄桑巨變,大量的傳統的東東都不適應當下了,需要批判、需要揚棄、需要大家摩擦摩擦來調整,說不需要傳統的就會失去自己的根骨,但說以傳統為準繩的則是自決於人民。

儒學是擇善固執,但請注意,是先擇,然後才是固執。而這個擇是理性,是學習,是反省,夫子十年彷徨迷茫方才認清自己的仁道到底是什麼,然後才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建議題主,先好好讀讀論語、廣泛學習中國歷史西方文明成果,然後反省自己到底要做什麼,或可在十年後,自己再來回答這個問題


心塞么?

道德至始至終都是弱者靠少數服從多數來制衡強者的工具,本身沒有任何正義感可言。

強者直接用「力」、智者說「理」、弱者才用「約定俗成」的「道德」。

所以我寧願法律進步,也不願聽一幫傢伙在那兒「仁義道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