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很多物種由於人類活動或者自身演化原因成為了瀕危動物。如果從物種演化的角度看,保護瀕危物種似乎是一種浪費資源的做法。因為自然選擇決定了只有演化出能夠適應大多數環境的適應性其物種的基因特徵更有可能被保存下來,在現階段的環境中無法生存說明其演化的方向並不優越所以逐步被淘汰;所以拯救他們是否真的有意義?


自然選擇決定了只有演化出能夠適應大多數環境的適應性其物種的基因特徵更有可能被保存下來

實際上,從提問中看出來,題主不是太明白演化與自然選擇這件事。

任何一個物種,都不可能適應所有的環境,任何一個物種都是適應其所在的,特定的環境,當這個環境變化的時候,這一物種的生存也就面臨著危險。

舉個例子:人們都覺得老鼠適應能力很強,到處都有,可是其實老鼠有非常非常多種,嚙齒目是一個很大的目。我們通常在城市裡見到的是小家鼠和褐家鼠,它們很好的適應了人居的環境,然而到了森林裡,主要的鼠類是?,小家鼠和褐家鼠並不非常適應林區環境,就算在人居環境中,很多農村泛濫的也不是小家鼠和褐家鼠,而是黃胸鼠等等。就算鼠類,也有極度瀕危的物種,例如四川毛尾睡鼠,它們的受脅等級是EN,高出大熊貓一個級別,想不到吧。

在演化的過程中,自然所選擇的,不是適應大多數環境的物種,而是能夠完美高效的適應特定環境的物種,這些物種能夠以最小的代價在特定環境中更好地生活,更具有競爭優勢,在演化的過程中,物種和環境,和周圍的其他物種是協調的,相互適應相互影響的。因此不同的環境會造就很多特殊物種,比如喀斯特地區的特有物種比例就很高。再比如一些河流水流湍急,能夠把自己吸附在河底石頭上的魚類就會有極大的生存優勢,比如吸鰍。

然而不幸的是,越是特化的物種,越容易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沒有人類的時候,環境變化往往是以幾千年或者幾萬年來計算的,這樣物種就有適應的時間,在自身的基因庫中,篩選出能適應這些變化的突變,而有了人類,環境變化往往是以幾個月或者幾年來計算的,這種變化的速率對於生物來說太突然了,太快了,特別是壽命長、繁殖周期長的物種,面臨的往往是滅頂之災。還拿吸鰍舉例子,一個電站一建,大壩合攏,水的流速迅速降低,水中含氧量下降,它們就很可能面臨團滅,根本沒有周旋的機會。

在歷史上也有這樣的環境快速改變時期,比如二疊紀晚期,白堊紀晚期,它們都伴隨了大滅絕的發生。這一次的大改變同樣伴隨著大滅絕,只不過這種改變不是地球的變化,而是人類的變化造成的。一個物種不能適應被人類快速改變的環境,並不能說不優越,應該被逐步淘汰的,只是人類改變自然的步伐太快了,遠遠快過它們的適應能力,也快過了人們對於自然的研究、了解和認識。

那麼為什麼那麼多次大滅絕都發生過了,這一次我們要保護瀕危物種呢?那是因為以前的大滅絕的時候還沒有人呢,物種再怎麼滅絕,都不會影響我們的生存,但是這一次不一樣了 。

自然系統是一個 極其複雜 系統 ,我們至今仍無法完全參透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繫,俗話說,牽一髮動全身,我們也不知道牽哪根發會動全身,可能有的 牽了 也沒事 ,有的則會讓你崩潰,讓人類走向困頓或者滅絕,也可能有的牽了,看上去沒事兒,但是其背後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會逐漸崩塌。那麼人們最好的選擇是盡量保持原樣,保持系統的穩定。而且,一個系統中,物種越多,也就越穩定。

另一方面 ,物種是我們巨大的寶庫,我們從中得到了食品、藥品、原料等等,正是豐富的物種支撐起我們的生活,限於我們的技術水平,可以肯定其中還有大量的有用的信息不為我們所知,我們應該盡量保留它們,等待我們後代能夠了解、利用它們,以增加人類的福祉。


物種本身的價值,也有人說是其基因庫的價值,是難於衡量的。

曾經有一種野生水稻,很稀有,但很廢柴,它雄性不育,別的水稻株都是自授粉的,但這種水稻沒有雄蕊,活得一直慘兮兮病怏怏的,要是我們種這種水稻,還得特異找有雄蕊的水稻給它授粉。保護它幹嘛,沒有用對吧。 但是!幸好袁隆平在它滅絕之前發現了它,不然就沒有雜交水稻了!

你現在以為大熊貓沒意義,也行再過個幾百年也也沒意義,但萬一有意義,就悔之晚矣。

另外,大熊貓只是一個標誌和代表,我們對大熊貓的保護行為,象徵著我們隊各個物種的態度。一個大熊貓也許有用的概率不大,但其他成萬上億的其他物種都算在一起,能沒意義嗎?

人誕生至今不過億年,本領實屬單一。未來世界有何種風風雨雨我們不可預見,而其他物種是我們的堅實後盾和同盟軍,他們的力量和潛力是強大的。面對意外的環境變化,這也是我們最可依賴的夥伴。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

再舉個例子:

上個世紀末,泰國水稻黃矮病大流行,大片農田減產甚至絕收。農藥無效。最好的辦法是轉基因。而想獲得轉基因就得向大自然伸手,找到能抵抗黃矮病的野生水稻。

(別以為人類很牛,迄今為止,沒有過任何一個純人造的基因,都是取材於自然的。生命,不是那麼簡單東西。)

萬幸的是在一個小山谷里找到了這種野生稻,泰國的農業因此得到挽救。

第二年,那個山谷就修建了水庫。如果黃矮病晚一年爆發,就算不敢說泰國的農業會完蛋,損失也是天價的。

就那麼幾株稻苗,只是僥倖被發現了。自然界中還藏著多少這樣的寶貝,當然是不得而知的。

明白了沒?不管是哪個物種,你保持它活著,並不需要很高的代價,而可能的回報卻很可能是無價的。

沒準那個物種體內就有可治療絕症的基因或物質,但是我們還沒發現就使之滅絕了。這種損失真的不好估量。

不信?

紅豆杉里有紫杉醇,可以用於癌症的治療(注意啊,「治療癌症」不等於「根治癌症」)。現在它瀕危了。我們不知道:是不是也有別的植物里還有其他可以治療癌症的化學物質(甚至療效更好),而且是否已經就跟著那些物種永遠的離去了。

那是不是留一個就夠了。諾亞方舟一樣,每個物種留一對就行?

當然不是,我舉得第一個例子和第二個例子都是水稻。如果你就保留一小瓶稻種。是不能涵蓋這麼豐富的表型和突變空間的。

所以我們應該做的就是盡最大限度的保留儘可能多的物種,儘可能原始的種群,儘可能合適的數量。這是個大寶庫啊。

那麼多人都知道「動之以情」,所謂的珍愛自然啊,負責任啊,都是好話,也都是真話,但也許有點抽象,也許大家可能都覺得濫情了,那麼聽聽這曉之以理的說法,看看是否說得通。


被保護的珍惜動物具備一定的經濟價值

許多宣傳保護動物的文章里寫到每天有幾十個物種滅絕,那麼各位你知道今天哪些物種滅絕了嗎?

能數得上數的瀕危動物就那幾個,於中國來講大熊貓,朱?,雪豹,藏羚羊,華南虎……仔細想都是脊椎動物乃至哺乳動物,那麼世界上最大的動物門是脊索動物門嗎?

線蟲動物門,節肢動物門,軟體動物門,這幾個物種繁多的門類裡面有多少瀕臨滅絕的動物,又有多少被普羅大眾知曉?


我覺得能讓後世子孫看看吧。


其他不好說,至少我覺得保護大熊貓是浪費錢,作為成都人不覺得那玩意兒有啥稀罕,還不如藪貓可愛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